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分级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且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56例,依据MRI检查结果及临床诊断分为AIS组(72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non-acute ischemic stroke,NAIS)组(84例)。2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SMI检查及血清hs-CRP水平检测。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SMI分级、血清hs-CRP单独及联合诊断预测AIS发生的风险,并确定其截断值。 结果 2组间S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NAI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MI分级(OR=4.015,95%CI:2.426~6.646,P<0.001)、血清hs-CRP(OR=1.809,95%CI:1.313~2.498,P<0.001)均为影响A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以SMI分级≥2级作为预测发生AIS的诊断标准,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8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97%、66.66%。以血清hs-CRP≥4.7 mg/L作为预测发生AIS的诊断标准,其AUC为0.69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67%、65.48%。二者联合诊断预测发生AIS的AUC为0.84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28%、66.67%。 结论 颈动脉斑块SMI分级联合血清hs-CRP能够提高预测AIS发生风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动脉斑块患者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89例(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70例( CCCI组)、无脑血管病史的体检者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MMP-3水平,比较各组之间MMP-3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发病24 h、5 d)和CCCI组血清MMP-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发病24 h、5 d)与CCCI组血清MMP-3水平有显著性差异。脑梗死组随着梗死发病时间的延长,血清MMP-3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 MMP-3在颈动脉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其在血清中含量的高低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高频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非缺血性脑卒中两组;运用高频超声对284例患者行颈动脉检测,利用高频超声将斑块分为:扁平型、透声型、50%以上为透声型、50%以上为不透声型、不透声型、强回声伴声影型、溃疡型;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脑卒中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结果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稳定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稳定型斑块,但其TI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各危险因素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够准确诊断颈部斑块类型,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和评价24 h和3个月时的预后,运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病时的临床特征与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未早期好转者相比,早期好转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较小[(62±13)岁vs(65±11)岁]、病情较轻(NIHSS,8±4 vs 15±6)、较少合并心房纤颤(18%vs 32%)和溶栓后出血(9%vs 33%),而且溶栓后3个月时较易得到良好预后(85%vs 24%)。早期恶化组的短暂性缺血性发作(18%vs 3%)、心房纤颤(45%vs 24%)、溶栓后出血(50%vs 19%)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早期恶化组,3个月时得到良好预后的比例明显低于非早期恶化组(14%vs 55%)。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95%CI:0.413,0.254~0.762)、NIHSS评分〉15分(OR,95%CI:0.156,0.081~0.469)、合并出血(OR,95%CI:0.246,0.117~0.846)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难得到早期好转。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95%CI:8.432,1.377~48.064)和出血(OR,95%CI:4.384,1.174~11.592)的患者发生早期恶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年龄〉70岁、NIHSS〉15分和合并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宜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溶栓后要密切观察,防止和控制溶栓后出血。  相似文献   

7.
郭渊博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99-5000
目的: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差异性,为临床预测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经临床及MRI确诊为单侧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 d内行规范的磁共振亮血序列和黑血序列高分辨率靶扫描。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学和成分的差异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所致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管壁横向最大厚度、斑块纵向最大范围及斑块体积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斑块内出血及脂质坏死核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能有效地对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进行评价分析,在指导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将其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有斑块形成的253名患者,按照有无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有病组和无病组两组,对其一般资料及各部位血管壁剪切应力(WSS)值分别行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有病组的年龄、血糖、收缩压、脉压差、脉压差指数、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及降三高(血糖、血脂、血压)药物的服药率均高于无病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TC)较无病组降低。脉压差(OR=1.07,95%CI为1.00~1.13,P<0.05)和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前壁(前LCCABIF)WSSa值(OR=3.85,95%CI为1.02~14.50,P<0.05)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得出脉压差为49.5mmHg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诊断临界点;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前壁WSSa=1.985pa为诊断是否发病的最佳临界点。 结论 脉压差和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前壁WSSa值可以作为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指标,同时当脉压差值>49.5mmHg和/或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前壁斑块处WSSa值>1.985pa时发病风险高。  相似文献   

9.
李玲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72-307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 对14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斑块的回声特征及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将斑块分为软斑组、硬斑组、混合斑组,比较3组间及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结果 软斑组及其近心端的角度大于13°,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混合斑组、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就诊于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脑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401例,随访1年,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未复发组322例,复发组79例,对复发可能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显示性别(x2 =4.246,P<0.05)、年龄(x2=11.660,P<0.05)、高血压(x2=13.813,P< 0.05)、冠心病(x2=6.964,P< 0.05)、糖尿病(x2=32.427,P< 0.05)、吸烟(x2 =5.421,P< 0.05)、卒中家族史(x2=5.529,P< 0.05)、TIA史(x2=7.019,P< 0.05)、房颤(x2=6.574,P< 0.05)、高同型半胱氨酸(x2=35.930,P< 0.05)、高脂血症(x2=5.530,P< 0.05)、颈动脉斑块形成(x2 =68.054,P<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28,2.858,15.346(P均<0.05).结论 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充分认识和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2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 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峰值.结果 ①血脂: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峰值: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临床效果评定: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梗死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脑梗死(CI)患者、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以及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90例非 ICVD 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循环酶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分析血清 HCY 水平与 ICVD 病变类型、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①三组研究对象血清 HCY 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 HCY 水平显著低于 CI 组与 TIA 组,CI 组与 TIA 组之间血清 HCY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ICVD 患者血清 HCY 水平与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③三组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百分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上述危险因素百分率均显著低于 CI 组与 TIA 组,CI 组与 TIA 组上述危险因素百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ICVD 发生的危险因素,HHCY、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等3个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2个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HCY 是 ICVD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 HHCY 与ICVD 病变类型、病情严重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73例TIA患者及71例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血管超声,进一步对TIA组加以分类:单纯TIA发作39例,合并各类脑梗死计34例,分析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等参数,并加以比较。结果总体TIA组颈部动脉与对照组间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P0.05),但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脑梗死的TIA组与对照组间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且斑块性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两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超声对TIA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由此导致血管狭窄是TIA重要的危险因素,且单纯TIA患者与已存在脑梗死的患者间,颈部脑血管的病理改变的性质及程度已相当,单纯TIA患者与脑梗死患者应受到同等重视。  相似文献   

14.
血浆D-二聚体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艳敏  李乃静  邱枫  田力  潘作东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516-517,5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lner)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三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h内头CT或M1K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O.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5),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血浆D一二聚体含量的升高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TIA患者137例分为观察组85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9%,对照组为7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和健侧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侧ACA及MCA的血流速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侧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CA、MCA的血流速度也有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改善TIA患者病灶侧MCA和ACA的血流速度,联合尿激酶可以提高治疗TIA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0例首次发作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于起病后 4 8小时内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NSE含量 ,选取 5 0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析NSE与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头颅CT阳性责任病灶的关系 ,动态观察 1 2个月 ,比较血清NSE增高组与血清NSE正常组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6 0例TIA患者中有 2 4例血清NSE增高 ,TIA患者血清NSE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血清NSE增高与年龄、性别之间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P >0 0 5 ) ,与症状持续时间及头颅CT阳性责任病灶之间的关系密切 (P <0 0 1 )。血清NSE增高组在 1 2个月内的脑梗死发生率较血清NSE正常组明显增高 (P <0 0 1 )。结论 :血清NSE的检测可作为临床上诊断TIA的筛选指标之一 ,血清NSE增高是TIA患者近期内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知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用龚氏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龚氏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WMS-RC)及认知功能筛选试验(CCSE)对39例TIA患者和39例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 TIA组智能和记忆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3.1%、53.8%,均高于对照组,WAIS-RC、WMS-RC、CCSE总量表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损害较全面。结论 TIA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发现对TIA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奥扎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入选病例分为:实验组47例,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其余原发病等治疗措施一致,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后均行血液流变学实验室检查,观察临床疗效并随访90d。结果2组临床疗效及血浆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明显提高(76.60%比46.67%,P〈0.05),血液流变学改善明显(P〈0.05)。结论奥扎格雷治疗TIA效果确切,可降低TIA病人复发率及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TIA的定义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1小时分界到1960—1970年确立的24小时分界。在无影像学帮助区分TIA与脑卒中的时代,这样的定义仅起临床分类作用,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溶栓治疗的发展,TIA已经成为发现和处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时机。新定义重新以1小时分界并强调没有组织学损害证据,有助于尽早发现和处理缺血性脑血管病。疾病定义的修订需要把医学科学发展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艳红 《吉林医学》2011,32(26):5431-543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住院治疗的TIA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IA与脑梗死总发生率为6.45%,对照组为25.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头痛1例,观察组出现注射处轻度皮下瘀斑1例,均未出现牙龈、脑、消化道等出血现象。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优于血栓通,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