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9例做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结肠4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2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直径<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恶性22例,肿块直径≥5 cm 18例,肿瘤有分叶8例,19例瘤体密度不均匀,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4例.本组CT检查定位准确率为89.7%(26/29),定性准确率86.2%(25/29).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准确度均较高,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为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以前被认为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且多归类为平滑肌肉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GISTs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不包括典型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CT检查已经成为检测和诊断GISTs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大网膜及肠系膜3例;良性19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9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黏膜下型8例,浆膜下型12例,肌壁间型7例,胃肠道外型3例;黏膜下肿瘤血液供应丰富,向腔外生长,多数密度不均匀,内部可发生囊变或坏死,少数见出血、钙化及气体影;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双期增强扫描可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形态、大小,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以及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7例单发,1例多发。其中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2例。良性7例,恶性1例。CT表现:良性的肿瘤较小CT密度均匀,境界较清楚。恶性的肿瘤瘤体较大,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征象,2例肿块内见有少量气体及少量造影剂影,边缘有分叶现象。结论:MSCT检查是小肠间质瘤的诊断,肿瘤分级,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诊断结果,并与CT诊断结果对照。结果:病理诊断良性6例,交界性16例,恶性61例。超声检查在胃、十二指肠及小肠GIS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5%、50.0%和45.5%。声像图表现中,病灶大小及内部是否出现无回声区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T和超声检查在GIST的定位、定性准确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超声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治疗的50例GIST患者。50例GIST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且均接受MSCT检查。分析金标准检出情况,比较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的MSCT征象特点。结果:50例GIST患者中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各有6例、10例、15例、19例;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形态、边界、有无钙化、肿瘤有无血管、有无转移、有无坏死、强化方式、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生长方式、发病部位、强化程度、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检查中通过评估GIST形态、边界、有无钙化、肿瘤有无血管、有无转移、有无坏死、强化方式、肿瘤大小等,有利于评估GIST危险度分级,为临床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MSCT评价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SCT特征在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44例首次接受增强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GIST的患者资料,分析不同恶性程度GIST的CT表现差异.结果 病理诊断极低度恶性GIST 5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7例,高度23例.不同恶性程度的GIST在病灶大小、病灶部位、生长方式、强化方式、边界、系膜脂肪浸润、坏死囊变、肿瘤血管及侵犯周围器官等CT特征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肿瘤大小、病灶部位、生长方式、强化方式、边界、系膜脂肪浸润、坏死囊变、肿瘤血管及侵犯周围器官等CT特征对于判断GIST的恶性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ISTs)的临床特点、良恶性差异及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2例GISTs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肿瘤位置:胃8例,小肠11例,肠系膜2例,结肠1例.肿瘤大小:长径<5 cm 13例,≥5 cm 9例.病理诊断:胃间质细胞瘤7例,胃恶性问质细胞瘤1例,小肠间质细胞瘤4例,小肠恶性问质细胞瘤7例,肠系膜恶性间质细胞瘤2例,结肠间质细胞瘤1例.免疫组织化学:CD117 ~ 20例(90.9%)、CD34 ~ 17例(77.3%)、S-100-22例(100%)、Action 7例(31.8%)、Desmin±1例(4.5%).结论 GISTs临床诊断较困难,常需参考各项诊断指标,相应的症状与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供GISTs病变部位、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肿瘤大小、有无浸润与转移及核分裂相计数可判定其良恶性,免疫组织化学可与其他间叶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经病理诊断为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和高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 10%)。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与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GIST中,低转移风险组78例,高转移风险组40例。2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有无溃疡、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肿瘤血管影、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有无出血、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95%CI(2.675,201.134),P=0.004]是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AUC=0.76(P<0.001),阈值为4.45 cm时其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0%、75.60%。结论 MSCT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反映GIST转移风险,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成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不能耐受肠道准备或不愿接受辐射检查的GISTs患者进行无肠道准备的腹部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结果 7例GISTs中发生于胃3例,腹膜后2例,小肠及肠系膜各1例;良性1例,恶性6例;7例GISTs于DWI像均呈高信号,与邻近正常组织对比明显。结论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成像检查简便、无X线辐射,结合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GISTs的检出及定位。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 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道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 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45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病人均行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其中胃部19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7例,结直肠5例,腹腔多发病灶2例。42例完整手术切除,3例因肿瘤较大或广泛转移行局部切除或活检。结论 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术后辅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前言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壁间质非上皮性淋巴造血组织及一般血管脂肪的间叶性肿瘤之一,常见于中老年,可发生从食道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另外包括网膜、肠系膜、腹膜及后腹膜等,故GIST可分为胃肠道及胃肠道外两组或两型.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最多见,此瘤既往曾称为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或外周神经纤维瘤等,但它不同于平滑肌瘤,也不同于雪旺氏瘤.肿瘤主要细胞成分是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在光镜下很难将真正的平滑肌肿瘤和雪旺细胞瘤与其区别,既往胃肠道诊断为平滑肌瘤及肉瘤的肿瘤绝大多数实为GIST,胃肠道真正的平滑肌肿瘤很少见,而且大多数发生于食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