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铅中毒和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红细胞锌原卟啉(ZPP)水平升高,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血液锌原卟啉列为铅中毒诊断指标之一,因其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目前已被众多国家广为采用[1]。我国已于1989年将血液锌原卟啉列为慢性铅中毒诊断指标之一。为了解ZPP与其它铅中毒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关系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对356例触铅工人ZPP、尿Pb.尿σ-ALA测定结果及93例非触铅工人ZPP的测定结果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非触铅工人93人,年龄19~50岁,男55人,女25人;触铅工人356人,年龄20~52岁,其中蓄电池制造工人104人,男70人,女34…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冶炼企业铅作业工人铅接触情况并探索铅职业接触人群健康损伤效应的敏感生物指标,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昆明市东川区某中型铜冶炼生产企业448名铅作业工人为铅接触组,以200名不接触铅的管理、行政、营销、后勤等非接铅作业者列为对照组。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检测2组人员尿铅、红白细胞锌原卟啉和血红蛋白水平分析相关性。结果尿铅检测648人,超标7人,浓度范围为1.0~220μg/L,工人工龄均值7.2 a,年龄均值40.2岁,平均尿铅浓度为(22.3±19.66)μg/L。接铅组工作场所空气中定点铅烟(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超标率为16.7%,个体接触铅烟(尘)C_(TWA)超标率为15.2%。尿铅升高、ZPP升高和Hb下降检出率与对照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铅中毒观察对象和疑似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检出率为0.5%和0.6%;心电图的异常检出率最高(19.60%);尿铅、Hb与ZPP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该厂应加强作业场所的监测评价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于铅超标岗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在职业健康体检建议选择合适的铅检测指标,结合红细胞锌原卟啉检测,能更好地反映铅对人体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细胞内锌原卟啉(ZPP),是一项直接反映铅所引起代谢损害的生物学指标,也是一较好表达铅吸收作用的指标,现已被列为我国铅中毒诊断标准之一。近年来,由于测定仪器国产化,此项指标普遍得以应用。为进一步探讨红细胞内ZPP测定对铅中毒诊断的实用价值,我们对172名接触铅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性体检和ZPP测定,对ZPP的变化与铅中毒、铅吸收的关系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锌原卟啉(ZPP)作为铅作业工人的健康损害效应筛查指标的意义.方法 对某铅酸蓄电池厂478名铅作业工人(接触组)和112名上岗前工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测定ZPP、血铅(PbB)和血红蛋白(Hb),并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 工作场所铅烟、铅尘检测点超标率分别为62.5%和37.5%.接触组工人PbB质量浓度中位数(M)为186.4 μg/L,ZPP浓度M为0.69μ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48.9 μg/L、0.58 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接触组Hb水平[(138.08±15.53) g/L]与对照组[(138.00±14.69) 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用ZPp≥1.57 μmol/L(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上限)作为指标确定进行诊断性驱铅试验的比率高于以PbB≥400μg/L作为指标的比率(P<0.05),21名ZPP≥1.57 μmol/L人员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后慢性铅中毒和观察对象检出率为38.1%(8/21).结论 ZPP作为早期筛查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损害指标有重要意义,建议将ZPP作为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  相似文献   

5.
血液锌原卟啉(ZPP)测定技术自70年代末开展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缺铁性贫血和铅中毒的筛选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在1979年将ZPP测定列为铅中毒诊断指标之一。我国也已将其作为铅中毒筛选指标及铅作业前体检,铅作业工人每年定期体检项目之一L‘j。近年来,国内已有ZPP测定的正常值调查报道,但是由于很多因素如健康对象选择,操作规范,测定方法和仪器性能等都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为此本文在调查参考值同时对部份影响因素作一些探讨。1.对象与方法1.l测定对象选择上海地区经健康检查均无急慢性疾患者,Hb在1059/L以上者为参考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情况。方法对该厂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进行检测,对接触铅作业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尿铅和血锌原卟啉(ZPP)测定。结果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铅作业工人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160名铅作业工人中19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0.34μmol/L),属于铅中毒观察对象,7人尿铅≥0.58μmol/L,ZPP≥2.91μmol/L,达到慢性轻度铅中毒水平。结论该蓄电池厂的铅作业工人存在明显的职业危害,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预防控制铅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7.
锌原卟啉(ZPP)水平做为一项铅接触的生物学指际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ZPP动力学的了解甚少。作者对停止接触并接受治疗的慢性铅中毒工人的ZPP水平的降低进行了为期2273天的纵向观察。 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为:铅接触职业史≥6个月;有慢性铅中毒症状;血铅和血ZPP浓度分别超过60和45μg/dl。51名(女2人)病人符合上述标准列为研究对象。年令21~35岁。6名患者血清铁<50μg/dl。 上述对象脱离职业性铅接触直至连续二个月血铅和血ZPP浓度分别低于40和45μg/dl后,进行驱铅试验(1克EDTA肌注),凡尿  相似文献   

8.
<正> 长期从事铅作业的工人,由于有害物质铅的影响,会造成该环境中特别是直接接触的一线工人机体内ZPP的含量高出非接触铅健康成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目前ZPP指标已是诊断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主要项目之一。为了摸清ZPP增高者对血中该物质的代谢情况,为今后对铅超负荷者的诊断,铅作业工人筛选的时限及中毒治疗后血红素合成情况提供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会区铅接触工人血铅和血锌原卟啉(ZPP)水平。方法选择新会区2家蓄电池厂253名铅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用ZPP-3800型血液锌原卟啉测定仪测定ZPP,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作业车间空气中的铅烟及铅尘的浓度。结果 A蓄电池厂空气中铅烟和铅尘含量不超标,铅作业工人血铅浓度平均值为223.9 g/L±86.31 g/L,ZPP浓度平均值为1.43 mol/L±0.47 mol/L;B蓄电池厂空气中铅烟和铅尘含量超标率分别为20%和30%,铅作业工人血铅浓度平均值为323.17 g/L±96.77 g/L,ZPP浓度平均值为1.80 mol/L±0.60 mol/L;两蓄电池厂铅作业人员血铅和ZPP检测的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5、14.85,P0.05);两厂男性和女性铅作业工人Pb B浓度与ZPP浓度均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970、0.929,P0.01)。结论建议铅作业工厂改进生产工艺,改良作业场所的工作环境,对铅作业工人进行定期职业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职业卫生达标环境铅作业人员血铅(PbB)和血锌原卟啉(ZPP)的变化。方法选择金华市某蓄电池厂149名铅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空气中铅烟和铅尘的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bB的浓度,用ZPP-3800型血液锌卟啉仪测定ZPP的浓度。结果经蓄电池行业整治后该生产车间岗位铅烟、铅尘的超标率为0,149名铅作业人员的PbB浓度为53μg/L~593μg/L,超标19人,超标率为12.8%;ZPP浓度为0.09μmol/L~9.95μmol/L,超标36人,超标率为24.2%。女性工人的PbB和ZPP超标率男性工人。不同工龄铅作业工人的PbB和ZPP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铅作业工人的PbB浓度和ZPP浓度有相关性,而女性工人无相关性。结论职业卫生达标环境铅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也不容忽视,建议对铅作业工人开展PbB和ZPP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1.
测定血液锌原卟啉(ZPP),是反映体内铅代谢引起的损害的敏感指标。近几年来,国内已作为铅中毒诊断指标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强度铅接触工人血铅和血ZPP的测定,来讨论血液ZPP测定在铅中毒诊断和筛选中的应用。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选择乡镇蓄电池厂铅作业者180人为高铅组,平均年龄为36.69岁,其中男性73人,占40.56%;选择某钢丝绳厂镀铅工72人为低铅组,平均年龄为34.54岁,其中男性70人,占97.22%;选择不接触铅的食品行业职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5.64岁,其中男性16人,女性31人,分别占34.04%、65.96%。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认为锌原卟啉(Zincprotorphrin简称ZPP)是诊断铅中毒的一个可靠的早期生化指标,但目前我国将此项指标列入新诊断标准尚未正式公布。我科于1990年7~10月对疗养的75例铅作业工人进行观察治疗,现将ZPP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顺德区13家企业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顺德区铅作业工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情况.方法对13家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测定;以铅作业工人自然排尿铅含量高于0.48μmol/24h为初筛对象,根据诊断性驱铅试验作铅中毒诊断.结果①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检测198个点合格,合格率为60.55%;②1 215名作业工人中有62例铅中毒(轻度58例、中度4例),检出率为5.10%,另观察对象259例(21.32%);③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与发病有关,电容器行业的喷金工种铅浓度平均超标倍数最多(铅尘43.80倍,铅烟55.50倍)、患病率亦最高(11.54%);④铅中毒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P<0.01),发病工龄较短.结论职业健康监护可及早发现铅中毒病人,及时防治可有效控制铅中毒.  相似文献   

14.
锌原卟啉(ZPP)作为一项诊断指标被列为我国新的铅中毒诊断标准之一。鉴于国内ZPP正常值上限仍未完全统一,我们在河南省洛阳市用国产血液荧光计对铅作业者进行检测的同时,选了277名健康成人作了血液ZPP测定,以探讨洛阳地区成人ZPP正常值上限。  相似文献   

15.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44名铅作业工人进行体检,有186人血铅(PbB)≥1.9umol/L或/和尿铅(PbU)≥0.34umol/L,依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进行诊断,发现PbB或PbU加ZPP诊断轻度铅中毒的诊断率明显低于诊断性驱铅试验。强调铅作业工人应尽可能采用驱铅试验进行铅中毒的诊断,提出了降低ZPP诊断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云南省某铅锌矿作业工人尿铅超标者的临床诊断类型,探讨在治疗过程中血铅(PbB)、尿铅(PbU)、红细胞锌原卟啉(ZPP)浓度变化规律,评价驱铅治疗的效果。方法治疗结束后,依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 37-2002)进行集体诊断。统计驱铅治疗过程中PbB、PbU、ZPP的值,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并对两变量相关性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227例尿铅超标者诊断为铅中毒临床观察对象、轻度铅中毒、中度铅中毒的百分率分别为3.07%、2.71%、0.13%;驱铅治疗临床观察对象平均治疗1.92个疗程,轻度铅中毒平均治疗2.76个疗程,中度铅中毒平均治疗3.80个疗程后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该矿企尿铅超标的工人驱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尿铅、血红蛋白(Hb)和血锌原卟啉(ZPP)进行生物监测分析.方法 检测电池厂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对接触铅作业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尿铅、血红蛋白和血锌原卟啉测定.结果 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铅作业工人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162名铅作业工人中15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0.34 μmol/L),7人ZPP≥2.91 μmol/L,15人Hb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浓度>0.05 mg/m^3及接铅工龄在2 a~者,生物监测指标明显异常.结论 蓄电池厂的铅作业工人存在明显的职业危害,定期进行尿铅、血红蛋白和血锌原卟啉生物监测十分必要,可以早期发现职业健康损害,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铅对作业工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138名铅作业工人及20名教师(对照组)为对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 (PbB)浓度、血液锌原卟啉测定仪测定血锌原卟啉 (ZPP) 浓度,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FT4) 3项甲状腺功能指标;按GBZ 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分组.结果 接铅组PbB、ZP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接铅组的FT3 (3.18±0.85)pmol/L、FT4 (13.89±4.16) pmol/L,低于对照组的FT3 (5.12±0.94 ) pmol/L(P<0.01)、FT4 (15.48±2.73) pmol/L(P<0.05).结论 铅对作业工人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9.
邢映红 《药物与人》2014,(1S):13-14
目的:研究探讨锌原卟啉(ZPP)在铅中毒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95名铅接触作业工人进行身体检查和ZPP测定,分析ZPP与铅中毒及铅吸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95名工人中,轻度铅中毒9名,占9.47%;铅吸收15名,占15.79%;未发生铅中毒及铅吸收者71名,占74.74%。此外,95名工人中,29名ZPP超过正常参考值1.34txmol/L,占30.53%。结论:ZPP与铅中毒及铅吸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测定血液ZPP方法操作简单,检测迅速,且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出铅中毒及铅吸收的水平,对于铅中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锌原卟啉(ZPP)作为一项铅接触敏感的生化指标已被卫生部列为我国新的铅中毒诊断标准之一。鉴于本地尚无ZPP正常值,为能较好地评价ZPP的测定结果,我们测定了川北地区不接触铅的581名正常人的ZPP值,以探讨ZPP正常值上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