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资料 患者男性,24岁.于2005年10月行双眼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式不详),术后应用氟美瞳滴眼液滴眼3个月,因眼压高用降眼压药物控制不佳于2006年11月行双眼小梁切除术;2007年5月行左眼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控制仍不理想,眼压维持在25~30 mm Hg(1 mm Hg=0.133 kPa),2008年3月于我科分别施行左眼、右眼小梁切除术.9月门诊复查眼压2次,均高于25 mm Hg,再行左眼原路瘢痕切除术.术后左眼眼压控制情况较好,未用任何降眼压药;右眼自2008年9月起应用苏为坦滴眼液1次/d至今,眼压控制较好.双眼青光眼视野检查原损害稳定.门诊应用角膜测厚仪(TOMEY AL-3000)测量双眼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 thickness,CCT),每眼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2009年9月右眼477 μm,左眼471μm.2011年3月右眼434 μm,变薄43 μm;左眼466 μm,变薄5 μm.  相似文献   

2.
1例小眼球继发青光眼,曾在服用大剂量药物治疗的同时,先后施行激光虹膜切除术、激光小梁成形术和小梁切除术,终因疗效不佳而行巩膜板层切除术。右眼切除角膜缘至眼外肌止端之间360°范围的2/3厚巩膜,术后1年眼压控制良好。左眼切除赤道部巩膜后,因降眼压效果不好,又切除角膜缘至眼外肌止端之间360°范围的2/3厚巩膜。由于眼压再次升高,即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切除前两次手术区瘢痕。术后,仅点降眼压药,眼压便被控制在  相似文献   

3.
唐聪  吴烈 《眼科研究》2009,27(5):428-428
患者,男,65岁。因“双眼开角型青光眼”于2008年5月5日入院。患者确诊为双眼开角型青光跟18年,近1年药物控制眼压效果不佳。入院时矫正视力:右眼0.25,左眼0.8,眼压:右眼28mmHg,左眼24mmHg(1mmHg=0.133kPa),全身检查未见异常。于5月8日行右眼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右眼10.5mmHg,左眼21.5mmHg。滤过泡色淡、弥散、扁平。患者于术后第4天出院。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23岁。因双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持续不降9个月,于2010年5月19日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曾因左眼视力下降2~3年,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于2009年7和8月分别行左眼和右眼小梁切除术。术后1个月,双眼眼压升高,滤过泡发生瘢痕化倾向,当地医院主管医师给予针刺分离联合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浓度0.025%,每次0.5 ~1.0 ml,隔日注射1次,每只眼先后注射5次,注射至第5次后,发现患者左眼虹膜出现脱色素现象,遂停止注射。随诊期间曾给予两种降眼压药物治疗,但眼压控制不佳,双眼眼压升高至40 ~ 50 mmHg(1mmHg=0.133 kPa),即改为3种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但眼压仍无法控制,建议患者到我院诊治。人院体检: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
1病例 患者,女,61岁。因“左眼视力下降伴疼痛不适3d”于2016年2月1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曾于2015年7月和8月在当地眼科医院行双眼抗青光眼手术(小梁切除术),术后在不使用降眼压药物下双眼眼压稳定在13~18mmHg之间(1mmHg=0.133kPa)。3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左眼疼痛不适伴视力下降,再次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阿托品眼膏,  相似文献   

6.
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9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1周予全视网膜光凝术.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者视力、眼压、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检查,眼底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及无灌注区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视力提高8眼,1眼无明显提高.术后眼压:5例患者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4例眼压控制欠佳,需要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其中2例使用一种局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另外2例眼压不能控制.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眼底3个月和12个月后行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消退,无水肿,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结论 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是一种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例35岁女性左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反复发作眼压失控,出现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行左眼房角镜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术后随访1年,无需降眼压药物眼压11~15 mmHg.仅术后3个月复发一次.认为GATT为安全有效控制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眼压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19岁男性,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1年余,加重3个月”于屈光专科门诊就诊。患者4年前诊断为“双眼发育性青光眼”,曾行双眼抗青光眼术。就诊时左眼眼压控制欠佳,辅以眼球按摩抗滤过道瘢痕,局部前列腺素类、碳酸酐酶抑制类滴眼液降眼压治疗。根据Pentacam角膜地形图诊断为左眼圆锥角膜。嘱患者停止眼球按摩,建议左眼行二次抗青光眼术控制眼压。目前左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稳定。讨论体会:圆锥角膜患者,需仔细追问病史,排查危险因素。慢性眼病患者,除了关注原发病的进展,还需要关注视力、眼表状态以及角膜地形图等屈光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P)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24例(24眼)的LPIP治疗的远期效果,主要观察患者的眼压控制情况及房角粘连的变化。以不使用或使用不超过3种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视为眼压控制。结果16眼随访21~38个月,眼压成功控制,其中6眼使用1~2种局部降眼压药物。8眼因眼压控制不满意最终行小梁切除术,其中5眼于LPIP后3d内手术治疗,另3眼分别于LPIP后18d、42d及9个月手术治疗。LPIP治疗后短期内19眼房角粘连不同程度开放,6—12月后,5眼的房角粘连程度较治疗早期扩大。LPII)治疗后3眼出现核性自内障,其中1眼于激光后3年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结论LPIP是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跟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患者在激光后不同时间出现眼压升高,房角再次粘连,应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P)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tue angle-closure glaucoma,PAACG)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急性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33例33眼的LPIP治疗的远期效果,主要观察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房角粘连的变化。以不使用或使用不超过3种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视为眼压控制。结果:患者24眼随访21~37mo,眼压成功控制,其中15眼使用1~2种局部降眼压药物;9眼因眼压控制不满意最终行小梁切除术,其中6眼于LPIP后3d内手术治疗,另3眼分别于LPIP后18,42d;9mo手术治疗。LPIP治疗后短期内27眼房角粘连不同程度开放,6~12mo后,6眼的房角粘连程度较治疗早期扩大。LPIP治疗后3眼出现核性白内障,其中1眼于激光后3a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结论:LPIP是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患者在激光后不同时间出现眼压升高,房角再次粘连,应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方法 对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的PACG 146例(180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180眼中,152眼(84.4%)不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在10~21 mmHg:26眼(14.4%)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 mm-Hg:2眼(1.1%)眼压失控,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5个月行睫状体冷凝治疗.未出现浅前房、低眼压或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治疗PACG能较好控制术后眼压并避免术后早期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减少滤过道瘢痕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术后葡萄膜炎1例辽宁朝阳市中心医院眼科董玉君患者庞××女65岁1987年2月,左眼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当即行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因眼压未能得到控制,又发生色素膜炎,术后半年左眼失明。1987年7月,右眼又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因患者不接受手术,...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0岁,生后即诊为Sturge-Weber综合征,7岁时因右眼眼压超过30mmHg行首次小梁切除术。3.5年后右眼眼压仍控制不佳,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取1.5mm×2.0mm小梁网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光镜下能模糊辨认Schlemm管,睫状肌位置明显前移,几乎与Schlemm管中间位置相接触,角巩膜部的小梁网很薄,类似于Schlem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眼行外路小梁切除术后对侧眼眼压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单眼外路小梁切除术的3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1 d、2 d、3 d、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对侧未手术眼眼压,与术前基线眼压比较。结果 术后1 d、2 d、3 d及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患者对侧眼眼压分别由术前(16.38±4.25)mmHg(1 kPa=7.5 mmHg)升至(18.11±4.03)mmHg、(18.35±5.29)mmHg、(18.03±5.35)mmHg、(17.21±3.33)mmHg、(17.96±3.82)mmHg、(18.57±4.45)mmHg、(17.27±3.7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患者对侧眼眼压开始升高,增幅最大出现在术后1个月[(3.36±4.56)mmHg(升高21%)]。术后3个月患者对侧眼眼压开始回归基线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对侧眼眼压改变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与术前基线眼压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术后随访期内有11例患者对侧眼眼压控制不佳(继续同术前用药,眼压≥21 mmHg)需要手术或加用降眼压药物。术后对侧眼眼压改变与术前降眼压药物使用时间相关。除术后1 d(P=0.31)外,术前持续用药患者与新用药患者术后其他时间点对侧眼眼压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单侧外路小梁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可能会出现对侧眼眼压升高,3个月后逐渐降低,恢复至术前基线水平。单侧小梁切除术后应加强未手术眼的眼压监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3岁。因“双眼爆炸伤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半年余”于2012年12月20日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患者于2012年4月16日双眼受爆炸伤,受伤后双眼球破裂在当地行眼球破裂伤清创缝合术,后转来,于2012年5月28日行右眼玻璃体切除术,2012年5月30日行左眼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术后因高眼压控制不理想于2012年11月28日行左眼睫状体冷凝术,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左眼玻璃体切除术后半年多次复查B超示左眼视网膜复位良好,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  2 1岁 住院号 2 37781 因左眼红痛 1个月 ,于 2 0 0 2年 1月 14日入院。外院诊断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年前行双眼小梁切除术。半年前因左眼眼压高、药物不能控制再次行小梁切除术。视力右眼手动 /眼前 ,左眼指数 /1m。右眼上方滤过泡局限隆起 ,角膜直径 11 0mm、透明 ,前房极浅 ,虹膜膨隆 ,瞳孔大小 5× 4 5mm、后粘固定 ,晶状体轻度混浊 ,眼底C/D 1 0。左眼上方滤过泡平坦 ,角膜直径10 5mm、水肿、色素性Kp (+ ) ,前房极浅 ,虹膜上方根切口前粘连 ,瞳孔大小 5 5× 5 5mm、后粘固定 ,晶状体混浊 ,眼底不清…  相似文献   

17.
于磊  秦虹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9):1712-1715
目的:观察开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胶原蛋白基质与MMC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组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1/2016-12于我院诊断为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24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胶原蛋白基质12例14眼为研究组;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 12例18眼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1wk,1、3、6mo眼压、手术成功率、术后应用降眼压药物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两组患者眼压均数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mo两组患者眼压均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mo两组患者眼压均数差异性有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均值在术后1d有明显下降趋势,术后1wk~ 6mo眼压均数水平趋向平稳,术后3、6mo研究组平均眼压水平线较对照组低.术后6mo研究组有28%患者需要用降眼压眼液控制眼压,对照组有33%患者需要用降眼压眼液控制眼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d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胶原蛋白基质的手术成功率与应用MMC的治疗效果相似,其降低眼压幅度较应用MMC明显,其避免术后发生低眼压、浅前房、结膜伤口渗漏并发症较应用MMC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8个月的眼压控制效果。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来自4个眼科中心40岁以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5例(175眼)。方法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88眼)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7眼)。术后1天、7天、2周、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压控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条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在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 Hg。主要指标眼压,眼压控制成功率,并发症。结果 150例(85.7%)完成18个月随访,其中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74例,单纯小梁切除术组76例。术后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眼压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眼压控制成功率91.9%(68/74),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4.2%(64/76)(P=0.148);条件成功率前者91.9%(68/74),后者88.2%(67/76)(P=0.448)。视力下降两行者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20.3%,单纯小梁切除术组14.5%(P=0.348)。后者暂时性低眼压发生率(19.7%)高于前者(9.6%),而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前房出血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18个月成功率略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当。联合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小梁切除术更适合于具有术后浅前房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术前药物降眼压得不到控制且眼压高于35mmHg(1 kPa=7.5mmHg)的145例晚期青光眼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了小梁切除术前角膜缘侧切放液降眼压,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 对30例(30只眼)NVG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5例,单纯小梁切除术9例,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9例,睫状体冷凝、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7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及视力变化情况。随访10~28个月。结果 单纯睫状体冷凝术,术后眼压仍高。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玻璃体脱出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各1例,术后6例眼压高,经结膜下注射5-Fu后,出院时仍有2例眼压稍高,随访后有3例眼压高。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睫状体冷凝、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两者术后眼压均降至正常,无明显差异,经随访后前者有1例眼压高,后者有4例发生眼球萎缩。以上各种手术术后眼痛症状明显缓解,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 睫状体冷凝加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因术后低眼压发病率较高,远期可致眼球萎缩,故不主张联合行睫状前动脉结扎术。单纯睫状体冷凝术术后降眼压效果差。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并发症多,术后降眼压效果不理想。如将两者联合,术后降眼压效果显著,既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又可避免术后因局部应用5-Fu产生的并发症,故提倡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