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及双标记技术,对4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及痛旁肝组织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DNA及其表达产物x抗原、核心抗原检测。癌组织中HBV DNA、HBxAg、HBcAg检出率分别为70.5%、65.9%及20.5%;癌旁肝组织依次为76.5%、76.5%及29.4%。HBV DNA及HBxAg主要位于肝细胞浆中,在HBcAg阳性组中的检出率高于HBcAg阴性组(P<0.05)。9例枯否氏细胞浆有HBxAg检出。HBVDNA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检出有“伴随现象”。HBcAg多位于核内,部分为核浆型,且总是伴随HBV DNA和(或)HBxAe检出,无一例单独检出HBcAg者。此外,HBxAg可由肝内游离型HBV DNA所表达;肝内核型或浆型HBcAg均可反映HBV的复制。因此,肝内HBxAg的检测可作为HBV感染的灵敏指标之一,进一步证实HBV感染与HC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32)P标记的克隆HBVDNA片段探针对30例原发型肝癌病人的肝内组织进行了DNA电泳转移Southern杂交。结果检出HBVDNA整合者21例(70%),其中癌组织整合者18例(60%),癌外组织整合者16例(53%),双份组织均整合者13例(43%)。杂交带分析发现,不同例和同例肝内不同组织的HBVDNA整合模式都不相同,提示整合具随机性并可能发生整合和/或侧翼序列的基因重排。由于探针含HBV基因组中1.4~2.8kb的DNA顺序,故结果实际反映S基因及其下游增强子的整合状况。基因重排和增强子插入整合并活化细胞原癌基因的致癌机理在本文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晓东  王文亮 《医学争鸣》1991,12(6):405-408
作者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双标记,在51例人肝硬变石蜡组织切片中检测HBV DNA和HBsAg.共检出HBV DNA 21例(41.2%),HBsAg 43例(84.3%),二者同时检出共19例(37.3%).HBVDNA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胞浆或同时分布于胞核及胞浆内,少数仅位于核内或沿胞膜内侧分布.51例肝硬变患者中,活动性肝硬变与静止性肝硬变组织中HBV 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8%和13.3%,HBV DNA和HBsAg二者均阳性的检出率分别为47.2%和13.3%,均以活动性肝硬变为高(P<0.05).结果说明,HBV的感染以及HBV DNA在肝组织中的存在和持续活动是肝硬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唐漾波  张惠忠 《广东医学》1997,18(7):441-443
目的:了解HBeAg阴转和肝脏HBV的复制情况与乙型肝炎病程发展及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酶联免疫法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单纯HBV感染的肝癌120例、重症肝炎(重肝)53例和慢性乙型肝炎(慢肝)194例三组共367例病人血清中的HBeAg和HBVDNA进行了研究。结果:肝癌组、重肝组和慢肝组HBeAg阳性率分别为27.5%、43.4%和52.0%;肝癌组、重肝组和慢肝组HBeAg(-)/HBVDNA(+)组合的病例分别占各组例数的49.2%、24.5%和8.8%。结论:随着乙肝慢性化的发展,HBeAg阴转率和肝癌发生的危险度均同时增大;HBeAg阴转病例中HBV由慢肝的低水平复制向肝癌的活跃复制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HBVDNA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65例PHC患者(PHC组)和5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对照组)的血清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血清中HBVDNA水平。结果 165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84.3%(139/165)。PHC组与对照组中HBeAg阳性率分别为15.1%(25/165)和32.0%(1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HC组中HBVDNA阳性率为82.4%(136/165),平均含量的对数值为(4.62±1.24)IU/ml;对照组HBV DNA阳性率为88.0%(44/50),平均含量的对数值为(6.13±1.47)IU/ml。结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关系密切,可能与HBV DNA的持续高水平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应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作探针,对129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作原位杂交研究。HBV DNA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检出率最高(80.7%),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小叶性肝炎、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组。具有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患者的肝细胞内HBV DNA检出率(82.0%)明显高于非复制组(63.0%),P<0.05。本研究观察到;HBB 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多位于肝细胞坏死灶中间或(和)周边,其中以局灶型分布的HBV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提示HBV复制与肝细胞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7.
Dai LC  Yao X  Lu YL  Ping JL  Zhang BW  Ni CR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9):1691-169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中期因子 (midkine ,MK)的表达及其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 2例HCC、癌旁肝组织及 10例正常肝组织中MKmRNA、MK蛋白表达及HBVDNA水平。结果  6 2例HCC组织中MKmRNA、MK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4 2 %、75 8% ,明显高于无表达的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 (均P <0 0 1)。肝癌组织HBVDNA核型阳性率 (6 2 9% ,39/ 6 2 )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6 5 % ,4 / 6 2 ) (P <0 0 1)。肝癌组织MKmRNA、MK蛋白表达与HBVDNA核型存在密切相关。结论 MKmRNA及其蛋白在HCC组织中呈过度表达 ,并可能与HBVDNA核型存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DNA分子杂交技术,使用~(32)P探针检测92例肝癌病人血清、92例对照病人血清及4例肝癌病人肝组织中的HBVDNA,从分子水平来探讨肝炎与肝癌的关系.肝癌病人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为23.91%,对照病人血清仅4.35%,两组比较P<0.01,差异显著.4例肝组织中HBVDNA检出1例.HBVDNA在肝癌病人血清和肝组织中检出,证明HBVDNA已整合于病人肝细胞中,HBV感染作为肝癌病因之一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9.
刘伟  赵伟  罗婵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2):1099-1101
目的 :检测不明原因持续肝功能异常患者肝组织和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HBVDNA。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 40例不明原因持续肝功能异常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其肝组织中 HBV DNA。结果 :40例不明原因持续肝功能异常患者肝组织中 HBV DNA阳性 2 4例 ,阳性率为 5 8% ;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HBV DNA阳性 1 8例 ,阳性率为 45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肝组织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 HBVDNA检测 ,有助于诊断隐性 HBV感染 ,后者对患者侵袭性小 ,取样简便。  相似文献   

10.
应用纯化的不含载体质粒顺序的~(32)P-HBV DNA探针(3.2Kb),分析了66例人原发性肝癌中的DNA存在状态,发现34例(51.5%)有不均一的HBV DNA整合;14例(21.2%)存在复制型的游离HBV DNA;11例(16.7%)同时存在整合及游离HBV DNA,7例(10.6%)未见到HBVDNA痕迹。同时对20例癌及癌旁肝组织同时存在有整合型HBV DNA的病例,比较了癌与癌旁肝组织的HBV整合谱型,发现15例(75%)显示不同的整合区带;5例(25%)具有相似的整合谱型。  相似文献   

11.
88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HCV与HBV-M,阳性率分别为14.77%和90.91%。用PCR法检测发现血清HCVRNA阳性12例(13.64%);11例血清HBVDNA阳性病人的肝癌组织中8例HBVDNA阳性;1例肝癌组织中同时检出HCVRNA与HBVDNA。结果表明,本组肝癌的发生主要与HBV感染有关,而与HCV感染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128例有病理诊断依据的肝细胞场(HCC)、47例慢迁肝(CPH)、105例慢活肝(CAH)、46例肝硬化(LC).采用嵌套式PCR技术检测其血标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IIA,对这两种病毒的血清学标志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在HCC组。HCVRNA14.1%阳性,HBVDNA7i.3%阳性。CPH,CAH,LC和HCC的HBV感染率均在90%左右,而HCV感染率则分别为8.5%、9.5%、17.4%和19.5%,显示HCV感染率随肝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晚期肝病组的HCV感染率(19.0%)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9.2%,P<0.05)。提示HCV感染后经过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为HCC可能是一个逐渐演进的病理过程。HCV,HBV重叠感染率。HCC组高于CPH,CAH,而与LC相近,显示HCV重叠感染在原有HBV感染的基础上促进病变向着迁延化、慢性化,进而向着肝硬化、HCC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将非放射性标记物地高辛甙元用随机引物法由pBR322-2HBV重组质粒/EcoRⅠ酶切片段(3.2kb)制备了乙型肝炎病毒DNA探针。用斑点杂交、Southern杂交、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乙肝血清学指标、sIL-2R测定等综合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178例及肝细胞肝癌54例的肝细胞、血清、淋巴细胞、唾液内HBVDNA的存在类型、复制表达状态、分布定位特点与病变发展趋势的相关性,探讨了肝癌高危人群肝组织可能发生恶性转化的预测信号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和肝癌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广西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病病变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探讨HCV感染在肝癌发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201例病变肝组织中丙肝病毒核心区抗原(Hepatitis C Core Antigen,HC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分析各种肝脏病变中HCV的感染状况及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16例HCC和85例慢性现中的HCV感染率分别是44.8  相似文献   

15.
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多种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广西肝癌高发区健康人群及肝癌患者 HBV、 HCV、 HEV、 HGV感染状况及其与肝癌的关系进行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采用 EL ISA方法检测调查对象血清中 HBs Ag、抗 - HCV、抗 - HEV、抗 - HGV,用 RT- PCR方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 HGV- RNA;用成组病例 -对照研究方法分析 HBV、 HCV、 HEV及 HG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结果 :HBV、 HCV、 HEV、HGV相应的肝炎病毒感染率 ,健康人群分别为 17.8% (5 1/ 2 87)、 7.3% (2 1/ 2 87)、 6 .6 % (19/ 2 87)和 5 .9% (17/ 2 87) ;肝癌患者分别为 77.8% (2 8/ 36 )、 19.4% (7/ 36 )、 8.3% (3/ 36 )、 13.9% (4/ 36 ) ,HGV- RNA检出率为 13.9% (5 / 36 )。肝癌患者 HBV、HCV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 (P <0 .0 5 ) ;研究对象 HBV、HCV、HGV感染率高于广西及国内其他地方的自然人群 ;HBV、HCV、HGV、HEV感染者患肝癌的危险性 (OR)分别为 :11.5 2 ,3.38,2 .2 6和 0 .85。结论 :广西肝癌高发地区HBV、 HCV、 HGV流行较严重 ,再次证实 HBV感染是肝癌重要危险因素 ,其次是 HCV,不能排除 HGV感染与肝癌发生有关 ,HEV感染与肝癌发生无关 ,肝炎病毒感染是广西肝癌高发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 (HCC)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制作包含 40例肝细胞性肝癌及相应的癌旁和非癌组织的组织芯片。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 )检测 40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及非癌组织中的 HBs Ag和 HBc Ag表达情况。结果  40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和非癌组织中的 HBs Ag检出率分别为 7.5 %、40 %和 45 %;HBc Ag的检出率分别为 2 0 %、5 2 .5 %和 6 7.5 %;HCC肿瘤组织中的 HBs Ag和HBc Ag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及非癌组织 (P<0 .0 1)。结论  HCC的发生与 HBV感染有密切关系 ,随着 HCC的发展 ,HBV抗原的表达降低。组织芯片技术是可高效进行肿瘤分子病理研究的技术平台 ,能够在严格、均一的实验条件下 ,高通量、快速、平行地检测大批量组织样本中的一个或多个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方法 用RTPCR法常规检测HCC组织和部分患者血清HCV,再以巢式RTPCR法对HCV阳性标本中5种HCV基因型进行鉴别。对多数标本中HBsAg和HBVDNA也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HCC组织中HCV阳性率为50%(39/78),与HBV者(6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重叠感染率34%(20/59)。在10例血清HCV阴性HCC患者中,3例HCC冰冻组织检出HCVRNA。在HCC组织中共检出3种HCV基因型,其中2a、1b、3a和混合型分别为17例(43.6%)、9例(23.1%)、4例(10.3%)和2例(5.1%),各基因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但2a型与1b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a型与HBV的重叠感染明显较其他HCV基因型者常见(P<0.05)。结论 2a型HCV是HCC组织中最常见的基因型并易与HBV重叠感染率,HCC患者血清HCV检测不一定能准确反映HCC组织中的HCV感染率,其所示基因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以肝细胞场(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嵌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HBVDNA和HCVRNA。在69.2%(18/26例)的HCC患者中检出了3.65-89.06ng不等的AFB1/g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出率分别为90.5%(57/63例)和12.7%(8/63例)。其中,AFB1和HBVDNA重叠检出率为61.5%(16/26例),HBVDNA和HCVRNA重叠检出率为7.9%(5/63例),4例HCC患者重叠检出了AFB1、HBVDNA和HCVRNA;同步检测对照组5例,无1例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表明,上述3种因素均与人类肝癌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致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