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次静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全麻诱导对剖宫产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足月妊娠剖宫产320例,ASAⅠ级,静注氯胺酮1.0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随后以30 ml/min的速度静注1%丙泊酚1.5 mg/kg。患者意识消失肌松满意后经口插入气管导管实施全身麻醉,静脉诱导1 min开始手术,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同步进行。结果全身麻醉下,产妇未发生麻醉并发症和术中知晓,且新生儿Apgar评分未见异常。结论单次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应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平稳,苏醒迅速,对新生儿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观察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在全麻剖宫产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2013年择期剖宫产足月初产妇82例,随机均分为0.5mg/kg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mg/kg组(A组),1.0mg/kg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mg/kg组(B组)。观察围术期产妇心率、血压变化及应激反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诱导前比较,两组产妇插管后1min的BP明显升高,HR增快(P〈0.01),且A组的BP和HR明显高于和快于B组(P〈0.05)。A组产妇的B两产妇组均无术中知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剂量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全麻剖宫产的临床效果不同其中2mg/b丙泊酚复合1.0mg/kg氯胺酮诱导产妇心率、血压变化较小,同时不增加新生儿呼吸抑制风险。  相似文献   

3.
江红梅 《人民军医》2014,(9):983-98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应用静脉输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脊柱畸形、凝血功能异常、穿刺失败的产妇86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脊椎麻醉的产妇8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脊椎麻醉。观察两组胎儿娩出前和胎儿娩出后的血氧饱和度(S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在胎儿娩出前后SO2、HR、SBP、DBP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 Apgar分值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静脉输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较好,且对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的麻醉特点及麻醉方法.方法扩张性心肌病行心脏移植手术患者3例,均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氯胺酮及琥珀胆碱诱导,以单次注入芬太尼、哌库溴胺及持续泵入丙泊酚维持全麻,术后带管回监护室继续机械通气.记录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他一般状况.结果 3例患者均麻醉手术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小剂量麻醉药诱导及维持辅以多种血管活性药物的协同使用适合于心脏移植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海拔地区全身麻醉对剖官产术母婴的影响。方法:观察136例需全麻下行剖宫产患者,待手术区域消毒铺巾后,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1~1.5)mg/kg、瑞芬太尼1μg/kg、罗库溴铵0.6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即时开始手术,记录孕妇麻醉前、插管后、胎儿取出后1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值,观察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切开子宫至娩出胎儿时间;胎儿娩出1min、5min的Apgar评分及抽取新生儿脐动脉进行血气分析。结果:插管后MAP、HR较麻醉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胎儿取出后10min的MAP、HR值均低于麻醉前和插管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切开子宫至娩出胎儿时间分另4为(276±88)s、(57±35)s;胎儿娩出lmin的Apgar评分大于7分120例、(4~7)分11例、小于3分 5例,5min均大于7分;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大于7.20有131例,7.00-7.19有4例,小于7.00分有3例。结论:在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和评估的情况下,丙泊酚(1.0~1.5)mg/kg、瑞芬太尼(1—1.5)ixg/kg静脉诱导在高海拔地区行剖宫产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用于全麻剖宫产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足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4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K组)和硬膜外组(E组)。观察产妇麻醉前、切皮时和胎儿取出后10 min产妇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记录新生儿体质量和胎儿娩出后1、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切皮时,R和K组收缩压高于E组(P<0.05),K组心率高于E组(P<0.05)。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R和K组低于E组(P<0.05);5 mim Apgar评分K组低于E组(P<0.05),R组和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新生儿的影响小于氯氨胺酮复合丙泊酚。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氯胺酮用于小儿手术58例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丙泊酚和氯胺酚在小儿静脉全麻中各自的不足 ,我们将二药联合应用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37例 ,女 2 1例 ;年龄 1岁 2个月~ 10岁。体重 9~ 31kg。ASAⅠ~Ⅱ级。1 2 方法 术前 30min肌注阿托品 0 0 2mg/kg或东莨菪碱 0 0 1mg/kg ;入室前肌注氯胺酮 5mg/kg ,待入睡后入室 ,开放静脉通道。静脉麻醉中用丙泊酚和氯胺酮各 2 0 0mg混合液 (每毫升含丙泊酚和氯胺酮各 1mg)缓慢静注 ,首次剂量以 0 5~ 1mg/kg ,以后视麻醉深度 ,间隔 15~ 30min静注以首次总量的半量。若预计手术在 15min内完成者不追加。1 …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用于全麻后寒战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氯胺酮和哌替啶都可有效治疗术后寒战。本研究旨在比较小剂量的氯胺酮与哌替啶预防术后寒战的效能。方法60例于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ASAI或II级的病人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N组),哌替啶20mg(P组)及氯胺酮0.5mg/kg(K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20min静脉注入。麻醉诱导用丙泊酚2mg/kg,芬太尼1μg/kg及阿曲库铵0.6mg/kg。麻醉维持用2%~4%七氟烷。麻醉诱导后,诱导后30min及用药前测量鼓室温度。另一位不知用药情况的麻醉医师进行寒战分级及用0~10视觉评分法行术后疼痛分级。结果三组病人情况无显著差异。P组及K组到恢复室时,术后10,20min时寒战病人数都明显少于N组,N组病人需第一次镇痛的时间短于K组及P组(P<0.05)。三组病人间视觉评分无差异。结论预防性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可有效预防术后寒战。  相似文献   

9.
例1,患者男,42岁,体重56kg,因患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于1998年3月12日入院,行球囊扩瓣术。术中由于心导管穿破心脏发生急性心包填塞,入手术间血压9.5/6.5kPa,心率110次/分。麻醉处理:静注安定10mg,氯胺酮100mg,琥珀胆碱100mg诱导后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急诊开胸止血,清除心包积血量150ml,输入平衡液500ml,生理盐水200ml,全血300ml,静注西地兰0.4mg,血压升至15/9.5kPa,心率下降至88次/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用于复合麻醉诱导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15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50例。麻醉诱导采用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其中,A组丙泊酚用量1.0mg/kg,B组1.2mg/kg,C组1.5mg/kg。观察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2min(T3)各时间节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T2时,A组SBP、HR显著高于C组(P<0.05);T3时,A组、B组SBP、DBP及HR均显著高于C组(P<0.05)。与T0比较,C组SBP、DBP及HR均显著降低(P<0.05);A组、B组T3时间节点SBP、DBP及HR与T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0和1.2mg/kg丙泊酚用于复合全麻诱导相对安全;而1.5mg/kg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血压和HR显著降低,对循环系统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麻醉后急性疼痛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Ⅲ级腹部大中手术全麻病人80例,随机双盲分为三组:Ⅰ组35例(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术中复合右美托咪定),Ⅱ组35例(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8 mg/kg、术中复合右美托咪定),Ⅲ组10例(对照组)。结果三组病例麻醉苏醒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对病人麻醉苏醒影响不大;瑞芬太尼麻醉后NRS评分,Ⅰ、Ⅱ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组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麻醉后急性疼痛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局部麻醉下行小儿四肢手术,术中辅用氯胺酮(Ketamin,K)和小剂量咪唑安定(Midazolam,M)强化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期80例四肢手术患儿,年龄3~11岁,其中上肢60例均分为A组和B组,下肢20例均分为C组和D组。4组患儿入室后先肌注K4~6 mg/kg、建立静脉通道、连接监护仪,A、B组行腋路臂丛阻滞,C、D组行连续硬膜外阻滞,开始手术前2 min A、C组缓慢静注咪唑安定0.075 mg/kg,4组患儿术中据情静注氯胺酮1~2 mg/kg,手术结束前20 min停止静脉给药。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比较麻醉效果、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A、C组术中生命体征较B、D组平稳,麻醉效果也较好,且氯胺酮用量和术后并发症也少。结论:局部麻醉加氯胺酮强化麻醉再辅助少量咪唑安定行小儿四肢手术,其麻醉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1.1 例1男,38岁,体重65 kg。因全身重度烧伤,于全身麻醉下行削痂植皮术。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0.3 mg。入手术室实施心电监护,并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心率90次/min,血压105/67 mm Hg。首次静注氯胺酮2mg/kg。用药后5 min 开始手术,15 min 时静注地西泮(安定)6 mg,术中间断静注氯胺酮2 mg/kg 维持麻醉。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历时约4 h,共用地西泮10 mg,氯胺酮500 mg。术毕送返病房。回病房2 h 后病人神志恍忽,语无伦次,大声喊叫,躁动,两手乱抓,两脚乱蹬,持续不停,甚至骂人。肌注地西泮10 mg,效果佳。1 h 后又静注地西泮10 mg,病人安静。药物作用消失后病人又出现上述症状,反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8岁,身高160cm,体重73kg。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悬雍垂软腭咽成形术(uPPP),术前30min肌注硫酸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入室常规监测ECG、Bp、HR、SpO2。吸纯氧,静脉注射氯胺酮50mg、芬太尼0.1mg,丙泊酚100mg。在保持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气管导管经右侧鼻腔顺利插入声门,呛咳,琥珀胆碱50mg静推。继之维库溴铵4mg静注,接麻醉机,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手术历时1h45min。  相似文献   

15.
1995年8月以来,我们根据声带息肉手术部位特殊,操作精细,手术时间短的特点,采用异丙酚高频通气全麻下支撑喉镜切除声带息肉36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4例,女22例;年龄21~64岁,平均36.7岁。手术时间6~27min,平均11min。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麻醉诱导依次静注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琥珀胆碱2mg/kg。以内径3mm的细导管经鼻腔行气管插管,接高频呼吸机喷头,频率60~120次/min,驱动压1.5~2.5kg/cm2。插管后开动微量泵,以4~12mg/(kg·h)的速度泵入异丙酚,根据血压、心率调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鼻内镜术中知晓的发生,研究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0例鼻内镜手术病人,麻醉采用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2 ml、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和琥珀胆碱2 mg/kg麻醉诱导,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麻醉,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AEPI。麻醉医生根据血流动力学和经验调整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另安排一耳鼻喉科医生负责记录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后、置入鼻内镜后、鼻腔填塞及术毕时各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手术顺利,麻醉诱导后全组患者MAP和HR显著下降(P<0.05),全组与诱导后相比,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差异,全组患者基础AEPI值平均为76.9±9.6,诱导后明显下降(P<0.01);全组患者中3例出现术中知晓,发生率为10%,知晓发生时间分别在置入鼻内镜、鼻腔填塞时;全部知晓者无疼痛回忆。3例患者出现术中知晓时AEPI值均高于40,其余27例患者AEPI值无一例高于40。结论鼻内镜手术时间短,凭经验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实施全身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高,表现为AEPI值偏高;以AEPI作为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减少或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芬太尼麻醉致呼吸遗忘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男,48岁。体质量64kg,在静吸全麻气管内插管下施胃癌全胃切除术。静注丙泊酚15ml,枸橼酸芬太尼0.2mg,阿曲库胺30mg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用0.9%盐水200ml,枸橼酸芬太尼0.6mg,丙泊酚40ml,2%利多卡因15ml复合液静滴维持麻醉深浅,同时给枸橼酸芬太尼0.1mg静推,30min后再次静推枸橼酸芬太尼0.05mg,手术结束前5min停用复合液(用量200m1),手术历时3h20min,手术顺利,麻醉平稳。手术结束后5min患者出现咳嗽,吞咽反射,呼之睁眼,但无自主呼吸,在手术室监测观察约25min,患者意识清醒,经呼唤提醒患者,虽有自主呼吸,但随即停止,用人工呼吸机维持至术后5h-10min,患者仍无改善。  相似文献   

18.
黄国荣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385-1385
目的:分析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患儿于手术室门口在家属培护下均予氯胺酮针5mg/kg+阿托品0.02mg/kg臀部肌注实施基础麻醉,待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室,立即面罩吸氧,监测SPO2,血压、心率,并开通静脉通路,再给予肌间沟臂丛麻醉(配方为2%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按2:1容积混合)按利多卡因5~8mg/kg注入患侧肌间沟,术中监测SPO2,血压、心率变化。结果:手术时间1~3.5h,术毕苏醒时间10~60min,患儿术中安静,血压、心率、SPO2稳定(面罩吸氧下SPO2〉98%),无明显不适,98%术中未出现躁动,术后不良反应少。结论: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姜伟  雷志礼  冯国辉  李锦毅  王琳琳 《武警医学》2011,22(6):482-484,487
 目的 比较两组低体重婴幼儿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麻醉中血糖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06至2010-06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低体重患儿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患儿麻醉前2~3 h给予饮1次糖水,B组患儿麻醉前5~6 h给予饮1次糖水;两组患儿入手术室麻醉诱导前均给予肌肉注射氯胺酮8~10mg/kg,入室后行心电、脉搏氧监护及吸氧,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05~0.1 mg/kg,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诱导后经口行气管内插管.以芬太尼20~30μg/kg,异丙酚、复合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于诱导前5 min(T1)、诱导后5 min(T2)、体外循环开始前5 min(T3)、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T4),监测以上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同时监测各时点血糖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T1、T2、T3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糖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糖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手术麻醉做好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前血容量及血糖的维持是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本组患儿93例,男59例,女34例,术前经彩超检查肺动脉收缩压为(58±17)mmHg(1mmHg=0.133kPa),患儿入室后经面罩吸氧,监测心电,脉搏氧饱合度,无创袖带监测血压,对于可合作患儿经外周静脉缓慢静推氯胺酮2mg/kg,咪达唑仑0.1mg/kg,对不合作患儿肌注氯胺酮(6~8)mg/kg,咪达唑仑0.1mg/kg,待患儿入睡后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5~10)mg/(kg.h)维持麻醉。术闭停丙泊酚,监测心电,脉氧,持续吸氧送回病房。结果:本组患儿均顺利完成先心病封堵术,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满意,呼吸功能相对稳定,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37±11)mmHg。全组无麻醉并发症。结论:对于高原地区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介入手术的麻醉应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充分供氧,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肺动脉压力波动,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术中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及酸中毒,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