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磷水平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152例机械通气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原发疾病、28 d内非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y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eⅡ,APACHEⅡ)、临床结局、入重症监护室24 h内血磷值(Pi24 h)及住院期间最低血磷值(Pilow)等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种因素对预测患者预后的意义。结果共纳入152例;其中,死亡23例,病死率1513%。两组间血源性感染、急性脑卒中、APACHEⅡ、预期病死率、SAPSⅡ、非机械通气时间、Pilow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APACHEⅡ和Pilow机械通气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低磷的机械通气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APACHEⅡ和Pilow可以作为评价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CT评价系统联合血浆D-二聚体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20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11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ICU时的生存状况分为死亡组、生存组,分析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D-二聚体对SAP患者ICU预后的影响及其联合预测价值。结果 116例SAP患者ICU病死率26.72%(31/116)。死亡组患者年龄、年龄≥65岁占比、入院APACHEⅡ评分、MCTSI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3.414,95%CI=1.118~10.424)、MCTSI评分增高(OR=1.815,95%CI=1.265~2.606)、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OR=2.709,95%CI=1.493~4.917)、APACHEⅡ评分增高(OR=1.109,95%CI=1.008~1.220)是SAP患者ICU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 ICU)30例ARDS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肺源性、肺外源性)、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行机械通气、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至确诊时间、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PaO2/F iO2)、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等因素与其预后的关系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分级并赋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预后因素。结果 30例ARDS患者死亡20例,存活10例。患者的病死率与性别、年龄、诱发因素、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行机械通气无关。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aO2/F iO2、CRP、ALB基础值(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既往患基础病、并发MODS、发病至确诊时间长、CRP升高及确诊时BUN指标异常是AR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患基础疾病、并发MODS、发病至确诊时间长、CRP升高与ARDS患者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早期气管切开(early tracheostomy,ET)与晚期气管切开(late tracheostomy,LT)对重型脑外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10年12月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行气管切开需长时间机械通气、GCS<9分的重型脑外伤患者167例.依据口插管机械通气时间≤7d为ET组81例,>7d为LT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特征、PDT前后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PDT后住ICU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创伤指数和开颅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T组显著缩短了PDT前机械通气时间[(5.16±1.33)d∶(11.64±4.25)d,P<0.01)]、PDT后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15.0d∶17.0d,P<0.05)、总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18.0d∶26.0d,P<0.05)以及PDT后住ICU时间(中位数16.0d∶21.0d,P<0.01)和ICU住院时间(中位数21.0d∶32.0d,P<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死亡率(17%∶14%,P>0.05)和住院死亡率(25%∶28.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曲线显示ET组60d患者机械通气使用率和ICU住院率较LT组显著降低.结论 重型脑外伤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但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对重型脑外伤患者可行早期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5.
王睿姗  陈毅斐 《临床军医杂志》2020,48(3):340-341,344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上呼吸道微生态差异性并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07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转归将其分为存活组(n=72)与死亡组(n=35)。采集痰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上呼吸道病原菌浓度及不同机械通气时间与细菌阳性率的关系。分析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上呼吸道需氧菌与厌氧菌平均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基础疾病、吸烟史、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使用时间、血清白蛋白(ALB)、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例(FEV1/FVC)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BMI≥24 kg/m~2、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使用时间、ALB及FEV1/FVC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机械通气使用时间延长,患者痰液中细菌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BMI≥24 kg/m~2、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使用时间、ALB及FEV1/FVC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集束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21例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与历史对照的前瞻性观察对照方法,纳入新疆兵团第二师焉耆医院ICU 23-65岁,符合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ARDS诊断标准,以2011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例病人作为常规治疗对照组,以2014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为前瞻性观察期21例病人作为集束化治疗组,集束化治疗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治疗,包括:限制性液体管理,呼吸支持治疗,大剂量沐舒坦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制定个体化镇静镇痛方案,重症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患者治疗5d后APACHEⅡ评分和氧合指数,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及28d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构成、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础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21例集束化治疗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无明显变化(P=0.11),氧合指数明显增加(P=0.03)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2),VAP发生率明显下降(P=0.03),28d病死率明显降低(P=0.04),但集束化治疗组和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集束化治疗干预能缩短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APACHEⅡ评分系统对ICU多发伤病例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分系统预测ICU多发伤病人预后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8年8月~2000年7月我院创伤ICU收治的198例创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PACHEⅡ分值与其死亡率的关系;按系统要求计算每例伤员的死亡概率,以死亡概率50%作为临界值预测每例伤员的预后并与实际预后比较.结果伤员死亡率随着APACHEⅡ分值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组APACHEⅡ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预测死亡概率与实际死亡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不同的APACHEⅡ分值分组内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吻合度较差,以死亡概率50%作为临界值预测病人预后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6.92%、98.83%、89.39%.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可以较准确地评估群体ICU多发伤病例的预后,但不适宜用于预测单个ICU多发伤病例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对脑创伤后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影响。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04至2018-04转入神经重症ICU行机械通气的脑创伤患者90例,常规护理的同时,行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措施(干预组)。另选择90例机械通气的脑创伤患者,行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ICU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谵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谵妄类型及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时间,以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ICU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12.86±3.24)d vs(16.24±2.63) d,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谵妄发生率明显降低(52% vs 66%,P<0.05),谵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3.27±0.59)d vs (4.79±0.5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谵妄构成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可减少机械通气脑创伤患者的谵妄持续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并降低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控措施,为降低发生率和病死率做好临床预防工作.方法 抽取45例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VAP的发生情况分为VAP组和对照组患者,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观察,分析VAP危险因素,并制定出合理的防控措施.结果 VAP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平均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意识障碍发生率、 机械性误吸、抗生素联合使用、H2受体拮抗的使用以及意识状态均有一定的联系.结论 导致重症医学科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复杂,应采取全面综合的防控措施,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保证ICU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严重多发伤的ICU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病情评估与预后相关性及ICU救治的策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 2009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病人50例临床资料,计算入院24小时内ISS评分和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对死亡组、存活组的ISS值及APACHEⅡ分值进行比较.结果 死亡6例,死亡率1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价各指标对心肺复苏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进行心肺复苏术后恢复自主循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存活时间将患者分为存活时间≤72 h组(A组,n=32)与存活时间>72 h组(B组,n=40),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能否存活超过72 h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检验。对于B组患者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分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n=20)及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组(n=20),收集入院及治疗72 h的各项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神经功能预后的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A、B两组患者的入ICU时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p H值、乳酸值、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及SOFA评分预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存活时间>72 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2、0.775、0.777。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组的入ICU 72 h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年龄、入ICU时APACHEⅡ评分、入ICU时GCS评分、入ICU 72 h的APACHEⅡ评分、入ICU 72 h的GCS评分及入ICU 72 h的SOF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入ICU时APACHEⅡ评分、入ICU时GCS评分、入ICU 72 h的APACHEⅡ评分、入ICU 72 h的GCS评分及入ICU 72h的SOFA评分预测患者能获得良好神经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870、0.885、1.000、0.885。结论心肺复苏72 h使用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及SOFA评分,均能够较好预测心肺复苏ROSC后在30 d时能够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邓淑萍  邱红  王斌  董芳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0):771-774,780
目的 探索重症创伤患者1周内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危重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244例,分析患者伤后1周内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88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伤后至入ICU时间,入院24h内实验室指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ICU住院时间.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预测重症创伤患者早期发生死亡的能力.结果 56例死亡,全因病死率22.9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致伤部位、创伤后休克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更早入ICU[(1.71±1.15)h vs.(2.78±2.41)h],ISS、APACHEⅡ评分更高[(23.35±3.41)分vs.(17.71±4.07)分、(32.18±7.50)分vs.(17.86±12.61)分],ICU住院时间更短[(3.79±4.60)d vs.(6.78±5.65)d,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24h内血乳酸(Lac)水平更高[(9.63±5.81)mmol/L vs.(3.95±2.89)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更高,分别为[(28.65±32.28)s vs.(13.57±11.55)s]、[(72.99±62.44)s vs.(27.47±17.36)s],D-二聚体(D-D)水平更高[88.23(66.75,107.12)mg/L vs.21.63(16.89,31.67)mg/L],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低[(1.69±0.70)g/L vs.(2.42±0.89)g/L].重症创伤患者中创伤性凝血病(TIC)发生率18.03%,死亡组发生TIC显著高于存活组[(64.29%vs.4.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a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对重症创伤患者发生死亡有预测价值(P<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925,95%CI分别为(0.806、0.914)、(0.857、0.993),Lac最佳临界为3.7mmol/L,APACHEⅡ评分最佳临界值为25分.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患者,Lac水平≥3.7mmol/L及APACHEⅡ评分≥25分对1周内发生死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PaO2/F iO2)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 ICU)30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患者APACHEⅡ评分及PaO2/F iO2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20例,存活10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aO2/F iO2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与基础值比较,第7天与第3、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第7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随住院天数延长而增高,存活组则随住院天数延长而降低。PaO2/F iO2: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第3、5、7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后第5天PaO2/F i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存活组患者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动态观察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评估系统并对其进行分析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衰竭患者238例,随机分为模型组(138例)和验证组(100例)。对模型组数据先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对筛选出的变量划分等级分值,建立补充评分系统,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组合APACHEⅡ系统和补充评分系统,形成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专用评分系统(简称SRFMV系统)。采用SRFMV系统评价验证患者,并与采用APACHEⅡ系统者比较,以评价SRFMV系统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结果筛选氧合指数、呼气末正压(PEEP)值、潮气量、痰液量和性状以及肺部听诊情况作为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补充评分标准。运用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死亡概率方程。SRFMV系统对验证组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8、0.821)均优于A-PACHEⅡ系统(分别为0.818、0.771);SRFMV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Lemesshow-Hosmer拟和优度检验的χ2值(分别为0.911±0.034、13.77)也较APACHEⅡ系统有所提高(分别为0.860±0.037、11.808)。结论SRFMV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预测死亡率和患者实际死亡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脓毒症患者14 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7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4 d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n=69)与死亡组(n=58)。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生存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乳酸(Lac)、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比值均低于死亡组,血小板、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Lac水平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Lac水平均可用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评估,APACHEⅡ+Lac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约登指数最大,两种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死亡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APACHEⅡ评分、Lac水平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两者联合对于预后评估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6.
7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筛选其临床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呼吸重症监护窒(RICU)2001年6月-2008年5月收治的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慢性疾病史,免疫抑制药物使用情况,诱因,确诊24h内各种化验指标(血常规、血气分析、肾功能、血电解质等)的最差值,治疗方法(保护性肺通气策略、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早期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创通气、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急性病理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n评分,肺外衰竭器官以及确诊后21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因素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纳入病例71例,男50例,女21例,年龄18~80(45.3±16.0)岁;到确诊后21d为止,死亡42例,死亡率59.2%.联合使用免疫抑制药物(≥3种)患者死亡率为25%(2/8),低于其他未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病死组患者PaCO2、APACHEⅡ评分(分别为36.5±11.5mmHg、21.7±6.9分)高于存活组(分别为30.0±6.5mmHg、16.7±5.4分,P<0.05).氧合指数(PaO2/FiO2)≤150mmHg的ARDS患者死亡率为72%(36/50),高于PaO2/FiO2>150mmHg的患者(28.5%,6/21;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免疫抑制药物≥3种、PaCD2≥50mmHg、PaO2/FiO2≤150mmHg、APACHE Ⅱ≥18分、PaO2/FiO2≤150mmHg+APACHEⅡ≥18分等因素与ARLVS病死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aO2/FiO2≤150mmHg+APACHEⅡ≥18分是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对ARDS患者进行以治疗原发病为主的综合治疗的前提下,PaO2/FiO2≤150mmHg+APACHE Ⅱ≥18分可以作为评价ARD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高海拔地区重症脑损伤患者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观察对重症脑损伤患者每日吸痰次数,每日气道分泌物引流量,VAP发生率、颅内压、镇静剂使用量、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天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海拔2 260m2012年8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需行气管切机械通气重症脑损伤患者41例,伤后24小时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间断声门下吸引组(IASS组)21例和非声门下吸引组(NASS组)20例,两组均选择polyvinyl chloride(7~8)号高容量低压气囊气管套管,其中IASS组气管套管带声门下吸引装置。所有患者保持30°仰卧位,气管套管套囊压力25cm H2O,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按需吸痰,IASS组每小时行声门下吸引一次。所有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监测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每日吸痰次数,每日气道分泌物引流量,吸痰与非吸痰时颅内压、镇静剂使用量、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天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IASS组每日气道内引流量、吸痰次数、咪达唑仑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NASS组。所有患者吸痰时颅内压明显高于非吸痰时。两组28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间断声门下吸引可以减少高海拔地区、重症颅脑损伤患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每日气道内引流量及吸痰次数,降低VAP发生率,减少颅内压波动,降低镇静剂使用量,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少,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许一凡 《西南军医》2014,(4):396-398
目的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6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n=36例)采用HVHF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及TNF-α表达水平,并予以APACHEⅡ评分和记录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pH、PaO2、PaCO2、PaOjFiO2)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PaO2、PaO2/FiO2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及TNF-α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尸〈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VHF联合机械通气治疗ARDS可明显改善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治疗和住ICu时间,降低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重症中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n=8).比较两组中暑患者人院时的年龄、性别、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以及APACHEⅡ评分等基线情况的差异,以及人院后第0、3、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Murray评分和氧合指数的差别,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与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上清炎症介质的浓度,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d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人院时的年龄、性别、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以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天,乌司他丁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Murray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而氧合指数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BALF及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TNF-α和IL-6浓度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肺泡巨噬细胞TRE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或P<0.05).乌司他丁组重症中暑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或P<0.05),但28d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调控重症中暑肺泡巨噬细胞的炎症分泌活性及TRE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于多发肋骨骨折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析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或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胸外科的多发肋骨骨折使用机械通气患者406例,排除合并重度颅脑损伤及脊髓损伤患者181例,共纳入225例,包括内固定手术患者119例,未手术患者106例,通过一般资料分析疾病谱的年龄、职业、致伤原因分布特点,统计分析病死率、胸部简明损伤评分(AIS)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特点,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整体平均使用机械通气时间(5.80±6.53)d,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手术患者AIS、ISS均显著高于未手术患者(P<0.05),而病死率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整体比率略低,机械通气的使用时间与入院时心率、胸部AIS、头颈部AIS、ISS、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评分呈相关性,ISS是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P<0.05),此外AAST评分、气管切开、肺部感染、脓毒症也增加了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风险(P<0.01).结论 ISS、AAST评分、肋骨骨折合并气管切开、肺部感染、脓毒症增加是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风险,入院后应尽早对患者进行ISS、AAST等评分评估全身伤情,对多发伤患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