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血清钠模型(MELD—Na)评分联合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对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0例(存活组49例,死亡组21例),分别计算MELD—Na评分,测定血清CHE水平。分析MELD—Na评分和CHE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MELD—Na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CHE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随MELD—Na评分升高CHE降低,且死亡率上升。2项指标与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MELD—Na评分和CHE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68和0.878,提示二者在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时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而二者联合预测时AUC为0.972,准确性大于其中任何一项单独预测(P〈0.05)。结论MELD—Na评分和CHE水平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有重要的相关性,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对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救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东亚希森美康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40例肝硬化组(代偿期20例,失代偿期20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延长,Fg降低、D-二聚体、FD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代偿期相比PT、aPTT、TT显著延长,Fbg显著降低,D二聚体和FDP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纤溶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病患者的病情观察、出血的预防和及时抢救、治疗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前白蛋白(PA)、丁酰胆碱酯酶(BuChE)和腺苷脱氨酶(ADA)的检测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87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PA、BuChE和ADA及肝功能指标(包括白蛋白、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并按Child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A含量和BuChE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ADA活性明显升高(P〈0.01);按Child—Pugh分级,PA含量和BuChE活性随肝硬化的程度加重而降低,ADA活性则随肝硬化的程度加重而升高,各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PA含量、BuChE和ADA活性的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变患者接受恩替卡韦(ETV)初始抗病毒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始应用ETV治疗96周的代偿期(n=54)和失代偿期(n=51)肝硬变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肝功能、HBVDNA阴转率、Child—Puge评分、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硬度的变化和区别及临床结局的情况。结果:代偿期组12周和24周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失代偿期组(P〈0.01),12周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失代偿期组(P〈0.05)。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组血清白蛋白分别于12周、24周开始明显高于基线(P〈0.01),胆碱酯酶(CHE)分别于24周、48周开始明显高于基线(P〈0.01)。96周时,100%代偿期和96.1%失代偿期组Child—Pugh评分表现为改善和稳定;11例代偿期和4例失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有不同程度减轻;两组患者肝硬度均减低,代偿期组减低更明显,治疗后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长期ETV抗病毒治疗,代偿期肝硬变患者可获得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晓  刘凡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3):376-37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6、1L-8、TNF—α、IL-10在酒精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酒精性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及健康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代偿期患者IL-6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IL-8、TNF—α略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0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IL—10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IL-6、IL-8、TNF—α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加重,细胞因子IL-6、IL-8、TNF-α逐渐升高,细胞因子IL-10无明显改变,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PA)、腺苷脱氨酶 (ADA)、单胺氧化酶 (MAO)活力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 5 6(男 36,女 2 0 )例 ,平均年龄 ( 4 9± 8)岁 ,其中肝硬化代偿期患者 36例 (男 2 4例 ,女 1 2例 ,平均年龄 46± 6岁 ) ,失代偿期患者 2 0例 (男 1 2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5 2± 1 1岁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PA含量 ,用酶动力学法测定ADA、MAO活力 ,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患者血清PA含量较正常对照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而ADA活力显著升高 (P <0 0 5 ,P <0 0 1 )。代偿期患者MAO活力升高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失代偿期MAO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测定PA、ADA、MAO三者水平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肝癌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探讨其鉴别诊断意义及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采用美国DENLY自动酶标中冲洗仪及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用ELISA试剂盒测出样本含量(不同临床分期的41例肝硬化及肝癌38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结果:肝硬化组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组,肝癌I,II期及Ⅲ期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肝硬化代偿期组与肝癌Ⅰ,Ⅱ期组,肝硬化失代偿与肝癌Ⅲ期之间的D-二聚体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患者明显增高,病情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血浆二聚体含量越高,肝硬化与肝癌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故对肝硬化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脾切除断流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脾切除断流术,对照组仅行脾切除断流术,疗程均为8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一般状况、临床体征及各项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一般状况改善率、腹围减小率、腹水减少率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8周,观察组血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也有一定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氨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联合脾切除断流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血浆D2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44例正常对照组,44例肝硬化组的胛、TT、APTT、Fbg和D2聚体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PT、AFFTT、TT明显延长和D2聚体均明显升高(P〈0.01),Fbg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凝血四项及D2聚体含量检测对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状况和病情观察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5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和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伟文  柯柳华  王芳 《右江医学》2014,42(5):567-569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肝脏疾病患者178例,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48例(A组),重症肝炎32例(B组),肝硬化67例(C组),原发性肝癌31例(D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血清CHE、TBA水平及阳性率.结果 四组患者血清CHE及TB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B组CHE明显低于A组(P<0.05),C组CHE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两组CHE无明显差异(P>0.05);B组TBA明显高于A组(P<0.01),C组明显高于B组(P<0.01),D组明显高于C组(P<0.01).四组CHE、TBA阳性率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D组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CHE阳性率明显低于TBA的阳性率,C组CHE阳性率明显高于TBA阳性率(P<0.05).结论 在检测ALT的同时,观察CHE、TBA的变化可较全面了解肝组织损害及功能变化情况,对判断其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玉  王启之  燕善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61-1562,156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溴甲酚绿法、丁酰硫代胆碱/铁氰化钾法检测81例不同程度(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5名正常人(对照组)的RBP、PA、ALB、CHE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RBP、PA、ALB和CH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程度由轻到重患者血清RBP、PA、ALB和CHE均依次降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BP、PA、ALB和CHE能更好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在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G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对照组30例比较。同时比较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这7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而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在不同肝功能分级时,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GGT、CHE、TBA、PT、APTT、FIB、T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上述指标变化相异,故联合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任刚  陈颖 《中外医疗》2013,32(1):19-20
目的研究并探讨血清PA、CHE、TBA、ALB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患者的血清的PA、CHE、TBA、ALB值进行诊断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选取两家医院在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60例,肝硬化早、中、晚期各12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对360例肝硬化患者检测其血清PA、CHE、TBA、ALB的值。在另一组中,也选用120名正常健康人群的血清来测定相关的PA、CHE、TBA、ALB4项指标(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以下简称为对照组。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在4项(PA、CHE、TBA、ALB)新指标的诊断中,观察组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早期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和晚期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指标中PA、CHE、TBA、ALB在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中体现出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肝脏疾病患者的PT、APTT、TT、FIB、D-D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系列指标变化.方法 对104例慢性肝炎、95例重症肝炎、102例肝硬化、97例原发性肝癌和110例正常对照组的凝血五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0.01),而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P<0.01);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P< 0.05),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P<0.05).结论 动态观察凝血系列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疾病各病程凝血因子的损害程度,对进一步防治出血、防止DIC、判断预后和降低病死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检测在严重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2007年2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7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其血栓前体蛋白浓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含量,并将其与14例一般感染者,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严重脓毒症组TPP浓度、D-D含量增高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3组间aPTT、PT、F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严重脓毒症组死亡患者的TPP浓度与生存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可作为严重脓毒症早期高凝状态的诊断指标,并可帮助临床医师判断脓毒症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15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Fbg和D-D含量。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初发未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Fbg、D-D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bg、D-D含量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口腔颌面部肿瘤复发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Fbg、D-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Fbg及D-D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仍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Fbg、D-D含量可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DA在肿瘤、结核性腹腔积液及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15例结核性腹腔积液患者、30例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和30例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腹腔积液中血清ADA活性。结果:结核性腹腔积液患者ADA水平高于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和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P〈0.05)。结核性腹腔积液中,腹腔积液ADA/血清ADA〉1.2者显著多于其他组(P〈0.05)。结论:腹腔积液ADA/血清ADA比值较单独测定腹腔积液ADA水平在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9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分为A、B、C组),同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肝硬化组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各组之间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MPV、PDW、P-LCR逐渐升高(P<0.05),而PLT、PCT逐渐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