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移植神经长度对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损伤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其中17例需要做神经移植.通过检测肱二头肌肌力与体重指数(BMI)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17例患者的总体有效率82.4%,移植神经长度以及BMI与屈肘功能恢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臂丛损伤患者尤其是全臂丛损伤患者中,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的临床疗效不受移植神经长度以及B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 56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两点腋路臂从神经阻滞,Ⅰ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Ⅱ组阻滞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用0.25%左旋布比卡因,肌皮神经阻滞8 ml,尺神经或桡神经阻滞32 ml.注药后30 min评估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肌皮、尺和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正中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均较低,但Ⅰ组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Ⅱ组.结论 桡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较尺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上肢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尺神经手背支作为神经移植供体在修复尺神经主干缺损的应用.方法 :对24例腕部创伤造成的尺神经缺损,应用尺神经手背支作为供体神经进行移植手术,术后6-24个月观察效果.结果 :术后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尺神经手背支作为供体神经修复腕部尺神经主干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用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重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运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以PGET-1 TA质粒为克隆载体体外扩增NT-3基因,以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pLEGFP-C1质粒为表达载体将体外扩增的NT-3基因导入神经干细胞内,并将该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C6脊髓节段内,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及迁移等.观察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变化,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测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神经示踪技术评价周围神经再生情况.结果 NT-3基因成功导入神经干细胞内,该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C6脊髓节段内能够生存,并分化为神经元.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但肌力低于3级.神经电生理检测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神经示踪技术评价显示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结论 利用转基因神经于细胞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实验性治疗方法,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研究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移植修复尺神经深支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6例32侧新鲜成人上肢进行观测.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对腕部尺神经深支、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和环指桡侧指神经支进行显微解剖及测量. 结果 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直径为(1.13±0.02)mm,正中神经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直径为(1.17±0.05)mm,对掌肌管出口处尺神经深支直径为(1.75±0.07)mm.显微镜下分离环指桡侧指神经支,对掌肌管出口处尺神经深支至旋前方肌支入肌长度即移植段神经长度为(104.59±20.25)mm. 结论 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移植为带血运的神经移植,属肌支对肌支的吻合,是修复尺神经深支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中神经-尺神经交通支解剖、电生理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尺神经损伤是成人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见者,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不佳.正中神经-尺神经交通支是正中神经、尺神经之间的连接神经.解剖、电生理研究表明神经纤维可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之间交叉支配.大部分研究证实正中神经-尺神经交通支的存在使临床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症状不典型,尤其是在与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相关时.正中神经-尺神经交通支的发生有遗传性和种系相关性.电生理与解剖研究结果尚未完全一致,但从理论上都认为,明确该交通支在人群中的分布,对减少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及其并发症,作出正确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2例尺神经神经束膜瘤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对该病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方法 例1为女性患者,发现右上臂肿块3年,术前患肢感觉正常,手部运动功能略减退.术中见肘上尺神经呈梭形增粗膨大约4cm×2cm,将肿瘤切除1周后行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例2为男性患者,发现右肘部肿块3个月,术前右小指刺痛觉减退,手内在肌肌力下降.术中见尺神经于肘部呈梭形增粗膨大约9 cm×4 cm,切取部分尺神经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2例病理报告均为尺神经神经束膜瘤.例1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尺神经支配区手功能无恢复.例2术后随访9个月,肿瘤无增大,手功能与术前相同.结论 神经内神经束膜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过程,对于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可手术切除并行神经修复,也可取神经活组织检查,定期随访肿瘤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神经刺激器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神经刺激器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神经刺激器于1912年首次用于实施经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1962年,Greenblatt首次将便携式神经刺激器应用于临床.神经刺激器根据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专为周围神经刺激定位而设计的周围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nerve stimulator,PNS),如Stimuplex(B.Braun);另一类兼用于神经刺激定位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如Digistim 3(NeuroTechnology),Digistim 3 plus(NeuroTechnology),Innerva-tor(Fisher&Paykel),Sparkie(Dupaco)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移植修复桡神经深支缺损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2年5月至2011年6月,对26例陈旧性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二期修复,行腓肠神经移植术.神经缺损长度为1.2~5.5 cm.缺损在其近侧、不涉及分支者,根据其粗细将切取神经裁为2~3段并固定在一起,将几股神经的两端0.5~0.8cm相邻外膜切除后,再把两端保留的相邻外膜缝合,形成一个共同外膜,移植于缺损处;缺损涉及分支者,则将几股神经近端外膜修整缝合后与损伤神经近端缝合,远端几股分别与分支吻合. 结果 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 39个月,平均24.5个月.末次随访时,2例完全恢复,拇长伸肌肌力5级;20例大部分恢复,拇长伸肌肌力4级;3例部分恢复,拇长伸肌肌力3级;1例疗效较差,拇长伸肌肌力2级. 结论 应用腓肠神经移植二期修复桡神经深支缺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肋间神经移位经后路直接修复腋神经前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上位肋间神经转位经后路修复腋神经前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15具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半身标本,解剖并观察腋神经在三角肌内的神经分布;游离并测量第Ⅲ、Ⅳ、Ⅴ、Ⅵ肋间神经自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至腋中线翻转处的长度和各腋中线翻转处经后路至腋神经前支的距离.结果 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支主要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支配三角肌前4/5的肌纤维,后支支配三角肌后1/5的肌纤维.第Ⅲ、Ⅳ、Ⅴ、Ⅵ肋间神经,自肋骨肋软骨交界处到腋中线肋间神经翻转处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1.41±0.35)cm、(15.81±1.12)cm、(16.54±1.18)cm和(16.85±0.90)cm,自腋中线肋间神经翻转处到腋神经前支皮下遂道的距离分别为(11.53±0.47)cm、(12.24±0.65)cm、(13.22±1.15)cm和(13.82±1.02)cm.结论 除第Ⅲ肋间神经外.可应用第Ⅳ、Ⅴ、Ⅵ肋间神经中的任意两条组合,自腋中线翻转经后路直接修复腋神经前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利用肋间神经移位腋神经恢复肩外展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中第三至第六肋间神经自腋中线至锁骨中线的长度和相应肋间神经自腋中线起点处穿过皮下隧道至四边孔腋神经缝合口处的距离(在肩外展45°和90°两种情况下)进行比较.结果 在肩外展45°时第三肋间至第六肋间自腋中线到锁骨中线的选取长度与相应肋间自腋中线自皮下隧道至四边孔距离差值分别为(3.89±0.85) cm、(4.14± 1.15)cm、(2.99± 1.33) cm和(0.25±1.49)cm.在肩外展90°时,差值分别为(2.54±0.87) cm、(2.37± 1.51)cm、(1.04± 1.74) cm和(-1.59± 1.95)cm.结论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肋间选取自腋中线至锁骨中线经皮下隧道至四边孔与腋神经直接缝合是可行的.其中若选用第六肋间神经作为移位神经直接修复腋神经,可适度增加肋间神经或腋神经游离长度,以实现肩外展90°情况下的无张力缝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23侧)福尔马林同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直径、发出点至腓骨小头水平截面的距离(位置)和腓深神经近端的直径;模拟神经移位并测量各肌支的发出点至腓骨颈的距离.结果 胫神经趾长屈肌支、(躅)长屈肌支和比目鱼肌浅支的平均长度分别为(95.70±13.40)mm、(96.90±13.60)mm和(73.60±12.00)mm,平均直径分别为(0.63±0.16)mm、(0.65±0.20)mm和(1.56±0.26)mm;腓深神经近端的平均直径为(2.54±0.26)mm.所有标本的胫神经趾长屈肌支和(躅)长屈肌支以及22侧(95.7%)标本的比目鱼肌浅支在长度上能够直接移位至腓骨颈处的腓深神经.胫神经的其他肌支均没有足够的长度直接移位至腓骨颈水平.结论 实验证实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神经的长度、直径以及手术操作难易度,比目鱼肌浅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3.
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排便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调节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我们应用神经调节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便秘9例,其中应用S3骶神经调节治疗1例,阴茎或阴蒂背神经调节治疗8例,通过Wexner便秘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1例患者接受骶神经调节治疗后,便秘症状明显改善,Wexner便秘评分从术前平均22分降低到术后平均9分.4例患者接受阴茎或阴蒂背神经调节治疗后有效,调节前Weber便秘评分平均19分,接受12周的阴茎或阴蒂背神经调节后Weber评分降低到平均11分.随访期问患者便秘症状及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结论 神经调节技术可以改善部分神经源性排便障碍患者的便秘症状,但目前尚无有效指标能够预测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排便障碍的效果,此项技术仍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确证其治疗神经源性排便障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显露喉返神经在非神经监测与神经监测下单侧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66例单侧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喉返神经监测技术分为非神经监测组和神经监测组,每组各33例.非神经监测组钝性分离直接显露喉返神经,神经监测组在神经监测提示下逐步...  相似文献   

15.
带腓动静脉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上肢神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腓动脉对腓肠神经的营养,为有动脉血供的腓肠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进行排动脉对腓肠神经供应的解剖学研究及43例单股或多股腓肠神经移植的临床应用观察。结果 腓动脉有1 ̄7条皮支营养腓肠神经。术中观察腓肠神经外膜与两断端出血活跃,修复长段神经缺损优良率90.6%,结论 带腓动脉的腓肠神经是神经移植的优良供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7.
神经束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用神经束移位恢复屈肘功能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对臂丛损伤,分别应用正中神经、尺神经、胸背神经及健侧C7部分神经束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缝合恢复屈肘功能.结果临床应用52例中有26例肱二头肌力达M4级,屈曲肘关节达90°以上,供体神经无明显的损害.结论利用神经束移位可以提供足够的神经纤维,恢复肱二头肌的神经支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