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味地黄丸(汤)是中医名方,始见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其方药组成是将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炮附子、桂枝,并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而成。由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泽泻、丹皮、云苓六味药组成。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等证。本方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艳  刘西建 《国医论坛》2004,19(2):50-52
六味地黄丸始见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滋阴补肾的基础方 ,由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组成 ,临床应用广泛 ,药理研究也较为深入 ,现将近年来的药理研究综述如下。1 调节免疫功能六味地黄汤能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杜氏[1] 报道 ,六味地黄汤能拮抗醋酸氢化可的松肾阳虚模型引起的脾脏重量减轻 ,似与中医“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相关。脾脏为中枢免疫器官之一 ,脾重反映了脾内淋巴细胞数量 ,间接反映了体内淋巴细胞总体水平。六味地黄汤能提高造型动物的 IL - 2活性 ,IL- 2是由脾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 ,具有…  相似文献   

3.
六味地黄丸方最早出自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6味药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笔者收集近5年来有关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7,(5)
肾脏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六味地黄丸(汤)是目前临床辅助治疗肾脏病的主要方剂之一,临床疗效明确,但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探讨。实验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汤)能够改善多种实验动物模型的肾脏功能、减轻病理损伤,延缓肾衰竭的进程,为该方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就六味地黄丸在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六味地黄丸(汤)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了综述。说明六味地黄丸(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昆仑  吴眉 《中成药》2005,27(11):I0015-I0018
六味地黄丸(汤)北宋名医钱仲阳之名方,始创于其<小儿药证直诀>,在原著为避南宋赵桓讳而谓地黄圆,"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汤)为临床中滋补肾、肝以及补脾阴的代表方剂,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对其一直进行深入研究,并发现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用途以及新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年来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六味地黄丸出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组成。该方“三补三泻”:熟地补肾阴,泽泻清热利水;山茱萸补肝,丹皮泻肝火;山药补脾,茯苓渗脾湿,补泻结合,相辅相成。历代医家用来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遗精盗汗、骨蒸潮热,小便频数,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又发现其许  相似文献   

10.
六味地黄丸为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方。由熟地、山药、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六味组成。功能滋补肝肾,为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诸症的常用代表方。近年来,笔者运用本方(改汤剂)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六味地黄丸,自宋代创方以来,应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代的发展,本方临床应用极广,近代运用创新尤多。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掘此药的潜能,本文对六味地黄丸(汤)的药史作了全面总结,以便于医药工作者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范围,合理的剂型改革和符合中医理论实验研究。一、方剂组成六味地黄丸最早记载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称地黄圆,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组成,用量八钱、四钱、四钱、三钱、三钱、三钱。《幼幼新书》所载与此方相同。《济生拔粹》卷六,名地黄丸,方药相同,用量捌分、肆分、肆分、三分、三分、三分。其余医书中所载与钱乙相同。  相似文献   

12.
六味地黄丸(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玲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5):310-312
六味地黄丸(汤)研究新进展李玲(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六味地黄丸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方中用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辅以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肾而固精,又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所谓组方严紧,三补三泻,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是通补开合的代表方。本方原为主治小儿“五迟”证,现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本文就近?...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汤)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六味地黄丸(汤)的药理研究北京中医医院(100010)王禾,张建华关键词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综述六味地黄丸始见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后世医家尊崇为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广泛,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都气丸、知柏地黄丸、...  相似文献   

14.
六昧地黄丸(汤)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味地黄丸(汤)是中医名方,始见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其方药组成是将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炮附子、桂枝,并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而成.由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泽泻、丹皮、云苓六味药组成.  相似文献   

15.
六味地黄丸(汤)方出于北宋儿科名医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原方的组成是根据《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肾气丸(即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等八味),去助阳之桂、附,而专取地黄等六味,成为补阴的代表方。本方药味不温不燥,它的功效主要是滋补肝肾之阴不足。  相似文献   

16.
六味地黄丸(汤)临床新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味地黄丸出自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中六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三补三泻。根据补泻同时进行的原则 ,在张仲景金匮肾气丸中所载八味减去桂、附而成 ,是通补开合、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表明 ,六味地黄丸不仅可用于治疗小儿发育不良 ,现临床更多用于中老年人防治疾病及养生保健 ,且还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疑难杂症 ,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六味地黄丸的临床新用概述如下。1 内科1 .1 慢性食管炎方委会等 [1]用大剂量六味地黄丸 (浓缩 )治疗慢性食管炎及早期食管上皮细胞增生 98例 ,分…  相似文献   

17.
六味地黄丸(汤)药效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保国  刘庆芳 《中成药》2007,29(7):1052-1057
六味地黄丸(汤)是中医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由金匮肾气丸化裁而来,该方出自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传统应用于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等症。十几年来,随着对传统方剂现代研究的深入,发现六味地黄丸(汤)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延缓衰老及防癌抗癌作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1抗肿瘤及减毒作用六味地黄丸有抑制癌细胞生长以及在治疗肿瘤过程中或治疗其他疾病中所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董玫[1]等采取小鼠腋下接种肿瘤细胞来观察六味地黄发酵液的抗肿瘤作用,结果显示,该液对小…  相似文献   

18.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胰岛素抵抗、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治疗2型糖尿病(T2DM)有较好的疗效。该文从六味地黄丸的方药分析、实验研究及药理学研究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六味地黄丸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六味地黄丸始见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五迟,由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和白茯苓组成,后世医家对此方甚为重视,推崇为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广泛用于临床各科。近年来在药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现对近10余年来六味地黄丸(汤)的药理研究综述如下。1.非特异性应激能力等作用傅桂云等实验发现,六味地黄丸与人参有类似的抗低温、抗疲劳、耐缺氧及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对氢化考的松引起的小鼠肾上腺、胸腺萎缩也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并能抑制小鼠棉球样肉芽肿增生。王秋娟等报道六味地黄煎剂(1:1)口服高、低剂量(20,29ml/kg)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对预先给以异丙肾上腺素的小鼠,高剂量有明显效果而低剂量无效。实验证明只有六味地黄丸全方能增强耐缺氧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  相似文献   

20.
古方六味地黄丸,本为治疗小儿“行迟、齿迟、脚软、囟开、阴虚发热”诸病而设,功可滋补肝肾,健运脾土,为三阴并补之方。后世对此方多有发挥,运用得当,可治疗多种疾病。改丸剂为汤剂,更能增强药物效用。现将笔者临床治验简介如下。1骨折延迟愈合张某,男,34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