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5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5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原学分析,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8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均为艾滋病晚期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58例:CD4+<50×106/L 9例,CD4+(50~100)×106/L 32例;CD4+(100~200)×106/L 17例。在确诊时已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7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0.00%(81/90)、头晕头痛83.33%(75/90)和恶心呕吐58.89%(53/90);脑脊液中隐球菌抗原、墨汁染色及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2.59%(50/54)、78.89%(71/90)和51.11%(46/90);经系统抗真菌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5.56%(23/90);影响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2周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死组患者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意识障碍、痫性发作、颈项强直、低CD_4~+T细胞计数患者例数及全身播散性隐球菌感染发生率较生存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及痫性发作是影响患者12周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常伴播散性感染,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及痫性发作是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CD_4~+T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开始cART前应常规筛查隐球菌抗原,早诊断治疗,可能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隐球菌检测方法结果的变化并比较它们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在5个治疗时间段内(0 d、1 周、2周、1 个月、2个月)采用培养法、墨汁染色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分别检测脑脊液中的隐球菌或隐球菌抗原,观察不同方法在不同时间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生化指标,有助于合并症AIDS病例的确认.方法 对2019年1月—2020年5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单纯AIDS患者(AIDS组)及38例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合并感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液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合并感染组患...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常规无菌抽取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真菌培养鉴定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2例患者脑脊液标本直接涂片墨汁染色和脑脊液培养均查到新型隐球菌而得以确诊.[结论]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方法简单,快速,阳性率较高.故对疑诊病人应多次反复地做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查隐球菌,这是及时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每日2次注射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 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70(BHI 30)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血糖控制和血糖波动情况.方法 选择52例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BIAsp 30和BHI 30,三餐前及睡前指尖血糖达标后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血糖波动系数、餐后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等情况.结果 两组三餐前、午餐后及平均血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IAsp 30组较BHI 30组血糖波动系数减小[(1.69±0.42)mmol/L vs.(2.07±0.51)mmol/L,t=-3.013,P<0.01];早、晚餐后血糖漂移幅度减小,分别为[(2.89±1.32)mmol/L vs.(3.83±1.18)mmol/L,t=-2.705,P<0.01]、[(2.69±1.37)mmol/L vs.(3.55±1.40)mmol/L,t=-2.232,P<0.05];血糖漂移至11.1 mmol/L以上的时间百分数减低[(621±6.04)% vs.(10.0l±6.80)%,t=-2.132,P<0.05].BIAsp 30组较BHI 30组低血糖频率减少,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T2DM患者,每日2次注射BIAsp 30和BHI 30同样有效,但前者能更明显降低餐后血糖和减少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风险.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and variability of premixed insulin aspart (BIAsp 30) with human insulin premix (BHI 30) used in a twice a day injection regimen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Methods 52 cases of inadequate glycemia controlled by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ed on a twice-daily regimen with BIAsp 30 (n=26) and BHI 30 (n=26) respectively. After achieving the target goal, a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blood glucose fluctuant coefficient (BGFC), postprandial glucose excursion (PPGE), and occurrence of hypoglycemia.Results BIAsp 30 was as effective as BHI 30 in controling glycaemia. Detected by CGM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blood glucose levels among pre-three main meals, post-lunch and the mean blood glucose (MBG) (all P>0.05). The BGFC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BIAsp 30 group than in the BHI 30 group [(1.69±0.42) mmol/L vs. (2.07 ±0.51)mmol/L,t=-3.013,P<0.01]. The blood glucose increment over breakfast, dinner and the percentage of time at hyperglycaemia (BG >11.1 mmol/L) were lower in the BIAsp 30 group than in the BHI 30 group[(2.89± 1.32) mmol/Lvs.(3.83 ± 1.18) mmol/L, t=-2.705, P<0.01; (2.69 ± 1.37) mmol/L vs. (3.55 ± 1.40) mmol/L, t=-2.232, P<0.05; (6.21 ± 6.04)% vs. (10.01 ± 6.80)%, t=-2.132, P<0.05]. The frequency of hypoglycemia was lower in the BIAsp 30 group than in the BHI 30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Pre-meal injection of BIAsp 30 in a twice-daily regime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ntrol of postprandial glucose level and reduce the overall glucose excursions so as to lower the risk of hypoglycaemia when compared to BHI 3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AIDS/TB)病人以及普通AIDS病人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方法以106例AIDS/TB病人作为病例组,以134例单纯AIDS病人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其实施HAART后1年内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CD4^+T细胞计数上升水平。结果HAART1年后,病例组中出现毒副作用的有39例,占36.8%,对照组中出现毒副作用的有36例,占2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15,P=0.099)。绝大部分病例在接受HAART后CD4^+T细胞显著上升(P〈0.01),且HAART后6个月对照组中CD4^+T细胞上升幅度[(147.2±137.6)个/μl]高于病例组[(142.1±127.0)个/μl],而HAART后9个月对照组中CD4^+T细胞上升幅度[(166.5±133.1)个/μl]却低于病例组[(172.7±107.5)个/μ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ART可使AIDS病人的免疫重建,HAART后AIDS/TB病人与普通AIDS病人的CD4^+T细胞上升幅度无差异。另外,AIDS/TB病人HAART后其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并未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醋酸林格液联合琥珀酰明胶用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59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乳酸林格液+羟乙基淀粉组(A组,27例)和醋酸林格液+琥珀酰明胶组(B组,32例),观察两组液体复苏的效果及期间各项参数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去甲肾上腺素总的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B组[6、24 h分别为(58 4±10)、(74±13)s和(48 ±7)、(54±11)s],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B组[6、24h分别为(3.3±0.8)、(1.6±0.3)g/L和(4.2±1.1)、(2.1 ±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血清乳酸、肌酐、钙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醋酸林格液联合琥珀酰明胶用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有与乳酸林格液联合羟乙基淀粉相似的效果,但对于凝血功能、血清乳酸水平、肾功能的影响更少,可能更适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但更容易发生低钙血症,也没有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3例颅内感染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CRP、MMP-9水平,并与21例同期外科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43例颅内感染患者分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病脑)组24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12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组7例.结果 结脑组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12±2.32)、(28.84±4.91)μg/L,化脑组分别为(8.68±2.32)、(32.60±6.94)μg/L,对照组分别为(3.20±1.62)、(9.96±3.45)μg/L,结脑组和化脑组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脑组急性期和恢复期、结脑组和化脑组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组和化脑组急性期与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脑组、结脑组和化脑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MMP-9水平均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恢复期MMP-9水平显著下降,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组、化脑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病脑组(P<0.05);化脑组与结脑组急性期和恢复期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和血清CRP水平与病脑无明显关系,但在结脑和化脑急性期明显增高.MMP-9水平在三者颅内感染中均明显增高,特别是结脑和化脑患者增高更加明显,在恢复过程中逐渐下降.脑脊液和血清CRP、MMP-9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定颅内感染的阶段、性质、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长期影响,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最佳疗程。方法按胰岛素强化疗程,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15、30、60、90d4组,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1年、2年后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良好控制,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改善,30、60及90d3组在治疗后AI30/AG30较15d组高[(1.48±0.43)mmoL/LVS(1.25±0.40)mmol/L,t=2.40,P〈0.05;(1.83±0.37)mmol/LVS(1.25±0.40)mmol/L,t=2.85,P〈0.0l;(1.90±0.41)mmol/LVS(1.25±0.40)mmol/L,t=2.97,P〈0.01]。治疗结束2年后,各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标均逐渐下降,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60d组及90d组A130/AG30高于15d及30d组[(1.44±0.51)mmot/LVS(0.87±0.47)mmol/L,t=2.92,P〈0.01,(1.44±0.51)mmol/LVS(1.09±0.55)mrnoL/I.,t=2.44,P〈0.05,(1.52±0.44)mmol/LVS(0.87±0.47)mmol/L,t=2.86,P〈0.01,(1.52±0.44)mmol/LVS(1.094-0.55)mmol/L,t=2.50,P〈0.05],90d组同60d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d及90d组缓解率较高。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为初诊T2DM患者带来长期缓解,适当延长疗程可更能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普罗布考对非增殖型糖尿病变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血脂、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黄斑水肿的影响,为普罗布考防治早期DR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纳入66例伴NPDR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强化降血糖、血压治疗,治疗组在强化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0.375 g,2次/d,口服,总疗程为12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血脂、氧化应激指标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共有62例120眼完成研究,普罗布考组患者总胆固醇(TC)[(3.6±0.58)mmol/L VS(4.71±0.61)mmol/L,t=7.65,P<0.01]、甘油三酯(TG)[(1.07±0.35)mmol/L VS(1.23±0.43)mmol/L,t=2.02,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0±0.47)mmol/LVS(2.55±0.56)mmol/L,t=4.18,P<0.01]及丙二醛(MDA)[(10.35±2.97)nmol/L VS(14.83±2.75)nmol/L,t=6.18,P<0.01]水平降低,患者总抗氧化能力(TAOC)[(19.25±4.11)u/ml VS(16.63±3.27)u/ml,t=3.57,P<0.01]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94.52±10.28)u/ml VS(75.37±9.87)u/ml,t=8.62,P<0.01]水平显著提高,且患者眼底黄斑水肿有明显减轻(Х^2=4.219,P<0.05).结论 普罗布考对于NDPR患者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显著降低患者黄斑水肿发生率,提示普罗布考对NDPR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性胸水(HH)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H的患者286例,按照是否接受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分为治疗组(164例)和对照组(122例),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的胸水深度、腹水深度、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血常规等指标.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TBil、血肌酐(Scr)、胸水深度、腹水深度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28.46±7.58) μmol/L、(62.83±18.36) mmol/L、(1.18-0.36)cm、(1.48±0.42) cm和(6.28±1.07),均低于对照组[(43.12±10.05) μmol/L、(83.74±16.81) mmol/L、(2.74±0.64)cm、(2.39±0.61) cm和(8.74±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2、-5.276、-4.326、-2.638和-2.589,P均<0.05或0.01).治疗组PTA和血钠分别为(63.23±9.52)%和(137.16±7.17) mmol/L,均高于对照组[(47.12±6.64)%、(116.34±8.42) 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3和3.428,P均<0.05).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62.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2,P<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有效控制肝性胸水,并且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评价药物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脏胶原代谢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STEMI的疗效.方法 41例首发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所采用的不同干预方法分为药物组(22例)和择期PCI组(19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STEMI患者在心肌梗死后3、6、12及18个月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 CP)、Ⅲ型前胶原(PC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择期PCI组在治疗后3、6个月P Ⅰ CP水平均较同期药物组降低[(15.08±3.37)μg/L比(19.78±2.22)μg/L、(23.88±3.33)μg/L比(30.00±3.14)μg/L,P<0.05],在治疗后12、18个月,两组P Ⅰ C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择期PCI组在治疗后3个月,PCⅢ水平较同期药物组降低[(50.70±4.83)ng/L比(59.91±4.64)ng/L,P<0.05],其他各时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择期PCI组. P Ⅰ CP/PCⅢ在各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择期PCI组在各时期MMP-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药物组与择期PCI组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择期PCI组TIMP-1在治疗后3、6个月较同时期药物组高[(61.89±11.44)μg/L比(52.23±4.97)μg/L、(62.85±6.31)μg/L比(52.97±6.43)μg/L,P<0.05],其他各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择期PCI组MMP-1/TIMP-1在治疗后6个月较同时期药物组低[(1.53±0.25)%比(1.95±0.04)%,P<0.05],其他各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择期PCI可短期(<6个月)改善STEMI患者心脏胶原代谢,但未显示出长期(6~18个月)优势,故对无条件实施PCI的患者应立足于强化的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分别检测29例哮喘急性发作者(发作组)、26例缓解者(缓解组)及1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诱导痰中PAI-1、t-PA、u-PA和u-PAR的含量,同期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并进行比较.结果 发作组和缓解组诱导痰PAI-1、u-PAR 含量[分别为(23.32±21.64)、(0.766±0.272)μg/L和(17.23±9.40)、(0.700±0.271)μg/L]较对照组[(5.99±5.04)、(0.516±0.197)μg/L]均明显升高(P<0.05).而三组诱导痰uPA、t-PA 含量[分别为(0.287±0.235)、(7.68±3.46)μg/L,(0.251±0.276)、(9.88±4.68)μg/L,(0.239±0.322)、(10.35±7.47)μ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诱导痰PAI-1与FEV,%pred 呈负相关(r=0.756,P<0.01).缓解组诱导痰PAI-1与病程呈正相关r=0.454,P<0.05).结论 PAI-1、u-PAR参与了哮喘气道慢性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对糖耐量受损(IGT)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临床血生化指标及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新诊断IGT合并MS患者分为普伐他汀组(30例)和生活干预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抵抗素、TNF-α及IL-6的变化.结果 普伐他汀组较生活干预组胆固醇[(4.45±0.60)mmol/L vs(5.58±0.96)mmol/L,t=-5.42,P<0.01]及HOMA-IR[3.22±0.64 vs3.58±0.71,t=-2.05,P<0.05)]明显下降,抵抗素[(1.97±0.72)μg/L vs(2.76 ±0.73)μg/L,t=-4.26,P<0.01]、TNF-α[(9.36±2.03)μg/L vs(13.87±2.30)μg/L,t=-8.06,P<0.01]、IL-6[(3.50±0.99)μg/L vs(6.32±1.17)μg/L,t=-10.06,P<0.0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普伐他汀可明显改善IGT合并M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显著降低抵抗素、TNF-α、IL-6的浓度,改善血管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