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发生非溶血性过敏和发热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分为两组,过敏组(A组)51例,发热组(B组)39例。将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所有患者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输血前后比较,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输血后与C组比较,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时CRP水平明显升高。虽然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标志物,但对输血不良反应仍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的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对照组输注未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白细胞滤除处理后,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对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浓度无影响(P>0.05)。血液制品经滤除白细胞处理后,Na+、K+、pH值、细菌、白细胞残留量及红细胞回收率等项目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实验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可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预防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HT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本院入院及门诊预输血患者11 180例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筛查组),以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未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10 173例患者为对照(未筛查组),比较两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筛查组11 180例患者共检出不规则抗体93例,阳性率为0.832%,其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81例,阳性率为0.725%,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2例,阳性率为0.107%;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与多次输血及妊娠史有关(P<0.05);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主要为溶血性输血反应.筛查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筛查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患者有一定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输血前筛查有利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白细胞过滤器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效果及其护理要点.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输血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器输血,观察组则采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器.比较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结论: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可有效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护理人员易于掌握,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15 002例受血者发生64次输血反应的回顾性总结分析,为临床减少输血反应,规范输血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08年1月~2012年6月输注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15 002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64例,发生率为0.4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和过敏性输血反应(ATR)占93.75%.常用的血液成分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0.30%、0.43%和1.56%.95.12% (39/41)的过敏反应患者既往有输血史.结论 输血反应主要以过敏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主,科学合理用血、加强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输血疗法已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由输血所致的各种不良反应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公民义务献血的开展,献血人数的增加,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反应(简称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反复多次输血的病人的输血反应,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复杂问题。为有效地预防输血反应,有必要了解输血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为此笔者调查了一组反复多次输血病人输血反应发生率及其与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关系,并考核了两种预防输血反应药物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在甘南县医院反复输血的住院患者共142人,其中男85人,女57入,年龄11…  相似文献   

7.
将2010年9月~2011年11月间我院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常规组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护理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常规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2.6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症状,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输血是抢救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同程度的失血或贫血对输血数量和次数的要求都不一样.反复多次输血,易产生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并大多与输入的白细胞有关.本文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输血与单用一次性管道输血器输血来观察患者输血过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并对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供者血液的有关参数变化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主要是由同种免疫引起,即由受血者血中的白细胞抗体和输入的白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去除白细胞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重要措施[1].笔者对15例有FNHTR史的病人再次输血时使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输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机理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在临床输血中十分常见,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发生机理有多种可能,但主要是由于输入的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中含有白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输血治疗的患者共44 860例,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血型、输血史、过敏史、科室、输注的血液成分等的关系。结果 44 860例受血者中17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9%,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26%,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0.08%。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58%),冷沉淀最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科室为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史、有无过敏史、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血型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采取预防措施,个性化输注血制品,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监督,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妇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妇科住院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将患者输注红细胞储存时间均≤14 d者纳入新鲜组,输注红细胞储存时间均14 d者纳入陈旧组,分析2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输血后血液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陈旧组不良反应率(2.45%),新鲜组不良反应率(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旧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率(1.42%),新鲜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率(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旧组过敏性输血反应率(1.03%),新鲜组过敏性输血反应率(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2组的电解质、血凝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陈旧组总胆红素明显高于新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对于妇科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影响:输入储存时间长的悬浮红细胞(14 d)使得患者更容易发生FNHTR,输入储存时间长的悬浮红细胞(14 d)会增加患者溶血的风险并降低红细胞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钙在预防肝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选取10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需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输血前实验组给予葡萄糖酸钙,对照组给予苯海拉明,观察两组输血反应和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及低钙血症引起的症状情况。结果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实验组3.3%,对照组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5,P〉0.05);低血钙症状发生率实验组2.0%,对照组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6,P〈0.05)。结论葡萄糖酸钙更适用于肝病患者输血前给药以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4.
国产白细胞滤器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抢救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同程度的失血或贫血对输血量和次数的要求都不一样,反复多次输血,易产生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且大多与输入的白细胞有关。本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输血与单用一次性输血器输血比较的方法,观察患输血过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并对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供血液的有关参数变化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排除血型不合之外的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部分医院因条件有限,不能对患实施成分输血,因此对有2次以上输血史的多次输血患,其输全血过程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有发生。笔注意到供血空腹状态所献全血与餐后所献全血对患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影响不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用白细胞滤器制备少白细胞血液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旭  张晋琳 《华西医学》1997,12(3):281-283
目的:探讨由白细胞滤器制备的少白细胞的红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临床选择38例有多次输血史、近期连续发生两次及以上的非溶生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血液患者,再次输血时,使用经白细胞器制备的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品观察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尿色等,并分别测定输血前后24小时的血红蛋白含量,每次输血前抽血测定白细胞抗体、淋巴细胞毒试验及配合试验。结果:输注过法制备  相似文献   

17.
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医疗手段,但输血又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通过交叉配血和对供血者与受血者标本的核对及免疫合血的应用,已使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极少,然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还常遇到。这些病例中,随着输血器材及输血技术的不断改进,细菌性热源污染所致发热反应已明显减少,但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主要部分,特别是多次输注全血的患者中,体内容易产生HLA抗体,从而引起临床上常见而又难以处理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作者认为,当病人发生过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而再次需要输血时,选择一种合适的血液成分就变得尤为重要。作者协同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对2002年3月-2003年12月间肿瘤中心患者第一次输血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且输血2次以上的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元月份起,在临床上我们对全院425例输血患者进行了临床护理观察,根据各临床科室统计,全院全年输血患者425例,输血反应人数5人,输血反应人数占输血总人数的1.18%,其大多数临床表现为:畏寒、寒颤、发热,发热时体温可达38~4l℃,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心动过速和头痛等症状,在每一例患者输血过程中,我们认真观察、对凡是发生反应患者认真进行登记,从各个环节上进行分析,找出输血反应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通常每输注一个单位的成分血液制品发生FNHTR的概率为0.5%~1.5%[1],特别是在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时概率可能更高.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本文就引起FNHTR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杨慧 《江西医学检验》2003,21(3):202-202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主要是由同种免疫引起,即由受血者血中的白细胞抗体和输入的白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去除白细胞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重要措施。笔者对15例有FNHTR史的病人再次输血时使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输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