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大部分HPV感染会在几个月内自发清除,所以了解影响HPV清除和持续的相关因素及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由于HPV感染主要发生在女性下生殖道局部,因此局部微环境对HPV感染结局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是慢性感染致肿瘤形成微环境中的关键组分,且HPV感染、吸烟、多产和炎症等因素均可诱导宫颈局部产生NO,参与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s)持续性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必要条件,但决定HPV感染转归的因素尚不明确。TLRs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一组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地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其不仅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参与了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表明,TLRs在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HPV感染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并干扰宫颈组织中的TLRs表达,调节宫颈局部免疫微环境,介导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和宫颈肿瘤形成。一氧化氮(NO)是慢性感染致肿瘤形成微环境中的关键组分,且HPV感染诱导宫颈局部产生NO参与肿瘤形成过程。现已发现,TLRs/NO途径参与了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以及宫颈炎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宫颈HPV感染与端粒改变及端粒酶激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 ,宫颈HPV感染呈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 ,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危HPV转化基因E6和E7整合于宫颈细胞DNA中 ,可通过激活端粒酶 ,影响端粒而改变宿主细胞的生长模式。现就宫颈HPV感染与端粒改变及端粒酶激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旨在加深对HPV致癌机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 3,TLR3)是天然免疫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家族成员之一,可以特异性地识别病毒双链RNA,激活宿主保护性免疫反应,清除病毒.TLR3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也可在上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在机体抗感染、炎症反应、肿瘤进展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女性生殖道黏膜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屏障,TLR3参与女性生殖道生理、病理改变.对TLR3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况及其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相关性,为HPV感染防治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行宫颈HPV检测的1 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21~65岁,就诊原因主要包括生殖内分泌疾病、阴道分泌物异常、既往HPV感染、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妇科体检,记录妇科检查时肉眼观察下的宫颈外观,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对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检测,分析不同年龄、就诊原因和宫颈外观者的HPV感染情况。结果: HPV的总感染率为40%(452/1 130)。前5位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依次是HPV16,58,52,51和18型。在就诊患者中,60~65岁年龄组HPV感染率最高,达74.07%;因阴道分泌物异常就诊患者HPV感染率最高(54.57%),其次是因既往HPV感染者(50.77%)。宫颈光滑组及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组间HPV总感染率(39.94% vs. 40.08%)、高危型HPV感染率(33.75% vs. 34.09%)、低危型HPV感染率(4.33% vs. 3.93%)、疑似高危型HPV感染率(1.86% vs. 2.07%)、单一型别HPV感染率(28.95% vs. 28.10%)和多重型别HPV感染率(10.99% vs. 11.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无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高龄、阴道分泌物异常及既往HPV感染患者HPV筛查,及时发现HPV持续感染,针对性地予以干预,有效预防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宫颈胃型腺癌(GAS)是一类罕见的宫颈黏液腺癌,通常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无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GAS恶性程度较高,病程进展快,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预后较差。相对于其他常见的宫颈恶性肿瘤,其筛查手段更为有限,早期诊断更为困难。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GAS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HPV16和HPV18型导致全球大约70%的宫颈癌。宫颈癌普查可减少宫颈癌发生的危险,但不能阻止HPV的感染。很多报道表明,有效的HPV疫苗可以减少HPV相关的宫颈癌、生殖道疣状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为了有效预防这类疾病,全世界开展了HPV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目前临床应用的HPV疫苗有HPV 2价疫苗、4价疫苗及9价疫苗,它们可以有效预防相应HPV类型的感染,从而大量减少与此相关的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就HPV、宫颈癌及这3类HPV疫苗的免疫原性、接种剂量的数量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自噬是一种高度调节的“自我消化”途径,参与生物的发育、生长等多种过程。细胞自噬的异常导致癌细胞的出现。宫颈癌的主要病因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但仅有病毒感染不足以致癌,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HPV生物学行为及其诱发宫颈癌的机制。自噬在HPV感染及诱发癌症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HPV感染后也影响了宫颈细胞的自噬作用。HPV与自噬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旨在抑制HPV感染的新型抗病毒策略的发展。多项研究证明自噬在促进HPV的生命周期和肿瘤进展中起到抑制作用,恢复HPV感染和癌变过程中宫颈细胞自噬反应对于抑制HPV诱发的宫颈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这在构建预防HPV感染和治疗HPV感染的宫颈癌疫苗中也具有临床价值。综述关于致癌的HR-HPV如何影响自噬的最新发现,为今后寻求有效靶向自噬的方法治疗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疾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与HPV L1蛋白联合检测在判断宫颈疾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 年1 月—2012 年7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检测HPV分型高危型阳性,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最后经组织病理确诊的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PV L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PV亚型、L1蛋白及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CINⅡ/Ⅲ和鳞状细胞癌(SCC)中,HPV L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3%(27/42)、54.5%(6/11)、15.7%(8/51)、0(0/10),HPV L1蛋白阳性率随着宫颈上皮病变加重而逐渐降低(P<0.05)。在114例患者中,HPV16感染阳性最多,占50%(57/114),其次分别为52型(14.91%)、58型(14.04%)、18型(7.89%)。HPV L1蛋白在HPV16和18亚型中呈低表达,在52、58亚型中呈高表达,且在感染HPV52、58亚型患者中L1蛋白阳性组中炎症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L1蛋白阴性组中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 L1蛋白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宫颈疾病的程度及恶性进展趋势,联合HPV分型检测对其预后和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宫颈细胞学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9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因宫颈筛查异常行阴道镜下活检的113例绝经后女性,分析不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及高危型HPV(HR-HPV)结果对宫颈病变检出的情况,比较组织学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宫颈TCT和HPV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绝经后女性HR-HPV感染分布与宫颈病变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9,P=0.303)。细胞学高风险组中组织学CINⅡ+的检出率高于低风险组(χ2=29.018,P=0.000);宫颈活检组织学病变程度与宫颈细胞学严重程度呈弱正相关(r=0.389,P=0.000)。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阳性组中宫颈高级别病变分布情况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绝经后女性宫颈TCT和HR-HPV筛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38%、75.00%、60.42%、87.69%和94.59%、10.13%、33.98%、80.00%。结论:宫颈TCT级别高、免疫组化阳性的绝经后女性有宫颈高级别病变的风险,需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宫颈癌肿瘤微环境包括宫颈癌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外基质等成分。对于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的宫颈癌,HPV可通过激活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促进宫颈癌变。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2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其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与微环境中多种成分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此外,多种免疫细胞包括郎格汉斯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也参与了宫颈癌微环境的构成,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宫颈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宫颈癌提供依据。综述近年宫颈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焦虑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肿瘤门诊就诊的HPV阳性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一般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收集资料,分析HPV感染患者焦虑发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300例患者中,焦虑发生率为37.00%(111/300),其中轻度焦虑占70.27%(78/111),中度焦虑占20.72%(23/111),重度焦虑占9.01%(10/111),焦虑评分为(45.23±12.05)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HPV感染时间及家庭年收入的HPV感染患者焦虑发生率和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短期无固定工作/无业(OR=3.037,95%CI:1.524~6.049,P=0.002)、居住于农村(OR=2.198,95%CI:1.140~4.237,P=0.019)、HPV持续感染时间≤3个月(OR=5.972,95%CI:2.764~12.905,P<0.001)或>1年(OR=5.571,95%CI:2.692~11.529,P<0.001)、家庭年收入≤8万(OR=1.922,95%CI:1.038~3.557,P=0.038)是引起HPV感染患者焦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PV感染患者的焦虑发生率及焦虑评分较正常健康人群均升高。对于短期无固定工作/无业、居住于农村、HPV持续感染时间≤3个月或>1年及低收入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应注重其心理状况,及早发现异常并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肾移植术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女性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癌发生率与同期我院妇科女性患者的对比,探讨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对女性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发生率的影响,为肾移植术后患者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肾移植术的女性患者中,无其他器官移植,移植前无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患者86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我院妇科同期未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发病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率、CINⅢ及宫颈癌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研究组中高危型HPV感染、CINⅢ及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不会使患者HPV感染及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提前,但可能导致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HPV疫苗在宫颈癌预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免疫治疗也成为了宫颈癌治疗的新模式,尤其对于手术、放化疗效果不佳和术后转移及晚期复发的患者,免疫治疗尤为重要。免疫治疗的策略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疫苗治疗、树突状细胞免疫疗法和过继细胞免疫疗法。目前,相关的免疫疗法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治疗的研究中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综述宫颈癌中的免疫治疗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从而为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是全球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病因。机体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尤其是宫颈局部微环境免疫,可使绝大多数妇女有效地消除病毒和宫颈癌前期病变,防止宫颈癌的发生。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受阴道微生态系统、阴道黏膜免疫防御系统、局部微环境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调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有可能改变HPV感染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自然演变。有关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异常导致宫颈癌变风险增加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继而发生宫颈病变的伴随因素。正常女性阴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仅由少数几种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构成主要菌群。随着对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阴道菌群中非乳酸杆菌属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存在密切联系。标志性的阴道微生物可能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与宿主细胞及HPV相互作用,导致阴道局部免疫抑制、慢性炎症的状态,从而造成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尤其是乳酸杆菌为主的阴道菌群是未来HPV感染及相关宫颈病变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改变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的研究观点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