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病毒性肺炎患儿的病原学特点和免疫功能,比较重症和轻症肺炎患儿之间的病原学特点和免疫功能差异,为临床患儿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68例病毒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组,包括轻症肺炎43例、重症肺炎25例,另选取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病毒分布特征和细胞免疫指标差异。结果 68例患儿中单一感染51例占75.00%,混合感染17例占25.00%;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病毒(IFV)比例最高,分别占20.59%和17.65%;混合感染中以IFV+副流感病毒(PIV)最高,占10.29%;研究组轻症肺炎与重症肺炎患儿病毒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轻症肺炎及重症肺炎与对照组患儿CD3+、CD4+、CD8+和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性肺炎病原体感染复杂、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重症肺炎患儿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免疫功能更差,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免疫功能检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2011年住院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至12月144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流行病学、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FMD发病主要集中于4~7月,男女性别比为1.27∶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92.62%).对其中1400例患儿的粪便行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检出病原1018例(72.71%),其中EV71阳性915例(89.88%),CoxA16阳性103例(10.11%).1449例住院患儿中重症病例1186例(81.85%),治疗结果为3例死亡,2例好转,其余1444例痊愈出院.结论 昆明地区2011年HFMD发病高峰期为4~7月,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体,引起死亡和重症的病原体为EV71.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最大程度降低HFMD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岁以下重症肺炎患儿动脉血乳酸、D-二聚体(DD)和降钙素原(PCT)变化及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入选5岁以下重症肺炎患儿60例和普通肺炎患儿40例,检测两组患儿动脉血乳酸、DD和PCT水平。根据预后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初始及治疗72 h后动脉血乳酸、DD和PCT水平。根据病原体,将肺炎患儿分为细菌组、病毒组及肺炎支原体组,分析3组PCIS评分及初始血乳酸、DD和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患儿初始血乳酸、DD和PCT水平高于普通肺炎患儿(P均0.01)。重症肺炎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在治疗前两组血乳酸、DD和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72 h后,有效组上述指标均低于无效组(P均0.01);有效组治疗后血乳酸、DD和PCT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均0.01);而无效组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P均0.05)。细菌性肺炎患儿PCT较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5岁以下重症肺炎患儿动脉血乳酸、DD和PCT水平对早期诊断有临床价值。治疗后动脉血乳酸、DD和PCT水平能否较快改善对患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PCT是提示5岁以下肺炎患儿细菌感染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29 d~3岁重症肺炎患儿的营养风险,并对营养支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儿童营养不良筛查工具(STAMP评分)对106例0~3岁重症肺炎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采用询问调查、体格测量并结合临床诊断,进行营养风险评估与管理,以STAMP评分≥4分为存在高度营养风险。对存在高营养风险患儿实施营养干预和管理后再次进行营养风险评估。结果 106例29 d~3岁重症肺炎患儿高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100.00%。对有高营养风险患儿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或营养健康教育,高营养风险发生率从入院时的100.00%下降至出院时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例高营养风险患儿治疗后STAMP评分减低为2~6分,平均减低(4.14±1.30)分,有效83例(78.30%),好转23例(21.70%)。结论 STAMP评分在目前已基本能满足临床营养工作对儿童营养风险评估的需求。29 d~3岁重症肺炎患儿预后与患儿营养相关,及早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干预管理对改善重症肺炎患儿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许志有  董战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073-5074
[目的]通过对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cardiac troponin I,cTnI)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isoenzyme-MB,CK-MB)水平的检测,评价其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抑制法检测61例合并心肌损伤的重症肺炎患儿及57例未合并心肌损伤的重症肺炎患儿血清cTnI和 CK-MB水平. [结果]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伤组血清cTnI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 0.05); cTnI在 诊断重症肺炎合并心肌损伤的敏感度高于CK-MB; cTnI窗口时间明显宽于CK-MB.[结论]血清cTnI和CK-MB水 平可作为早期诊断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伤的监测指标,且cTnI水平在诊断重症肺炎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宝鸡地区4 583例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为规范化诊治,降低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住院诊治的4 583例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 583例小儿肺炎,住院分类诊断依次是支气管肺炎2 244例(49%)、重症肺炎 1114例(24.3%)、毛细支气管炎885例(19.3%)、大叶性肺炎259例(5.6%)、新生儿轻症肺炎76例(1.7%)、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5例(0.1%)。其中1岁以内肺炎患儿3 559例(77.7%),重症肺炎1 035例(占重症肺炎的92.9%),宝鸡地区小儿肺炎患病高峰年龄在1岁以内,且1岁以内重症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1岁以上(P均<0.01)。共患病在新生儿组和非新生儿组表现不同。小儿肺炎治愈好转率99.0%,转院率0.8%,死亡率0.2%。重症肺炎平均住院11.8 d,较轻症肺炎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3.64,P<0.01)。结论 肺炎是宝鸡地区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占全部住院儿死亡的32.4%。儿科医务人员要规范诊疗,从多方面进一步提高小儿肺炎的综合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110例重症肺炎患儿查血钠,经皮测血氧饱和度.结果: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脑病的发生率为25.5%,氧饱和度越低,中毒性脑病的发生率越高,110例重症肺炎患儿,低钠血症发生率为56%.颅内高压是导致呼吸衰竭及脑疝而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中毒性脑病是重症肺炎常见的并发症,中毒性脑病的发生与缺氧、低钠血症密切相关.控制颅内高压是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张远会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19-119,121
目的对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在该院儿科就诊的120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均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上述患儿确诊后接受阿奇霉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或强的松)治疗,并对其相关临床指标及征状进行观察。结果平均发热时间为(11.83±4.7)d;108例患儿病变累及单侧肺,12例累及双侧肺,占10%;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6例患儿的病变区域在右侧肺部,32例的病变位置在左侧肺,另12例患儿的病变位置在两下肺基底段和背段。96例患儿出现了肺以外的器官并发症。结论针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应做到迅速诊断,有效治疗,防止疾病的蔓延造成的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重症肺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确诊为重症肺炎的患儿设为重症组(46例),确诊为非重症肺炎的患儿设为对照组(30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病原学检查等结果。结果重症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肺炎支原体DNA(MP-DNA)、MP-IgM滴度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120、-2.418、-2.159、-2.749、-2.192、-2.834、-2.587,均P<0.05),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对照组(t=2.48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DNA滴度是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OR=2.074,95%CI:1.161~3.704,表明随着MP-DNA浓度越高,发生重症肺炎的风险越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P-DNA拷贝数大于4.47时,预测重症肺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和96.67%;当MP-IgM滴度大于1∶640时预测重症肺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3.48%和93.33%。结论D-二聚体、PCT、CRP、ALT、LDH升高及白蛋白降低有助于识别重症肺炎,MP-DNA是重症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病毒性肺炎患儿病原学感染情况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病原学感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巨细胞病毒(CMV)、肠道病毒(E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并利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病毒性肺炎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检出病毒感染阳性者106例,其中轻症肺炎84例,重症肺炎22例;阳性率46.9%,其中单一病毒感染71例,占67.0%,混合感染35例,占33.0%;RSV、ADV、IFV感染居前3位;与对照组相比,病毒性肺炎患儿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CD16+56+NK细胞均明显下降(P<0.05),CD19+B淋巴细胞比例则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重症患儿的CD3+CD4+T淋巴细胞也比对照组儿童显著降低(P<0.01);与轻症患儿相比,重症患儿CD16+56+NK细胞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病毒感染的种类繁多,特别是重症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及早进行病原学及免疫功能检测,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常见病毒、细菌及真菌的分布情况,为小儿肺炎经验性用药提供病原学依据。 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住院诊疗的肺炎患儿,分析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常见病毒、细菌及真菌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重症和非重症肺炎之间分布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共纳入782例患儿,其中重症组190例,非重症组592例。所有患儿中检测出一种及一种以上病原体的病例有628人(80.3%),共检出1044株病原体,其中病毒678株(64.9%),肺炎支原体238株(22.8%),细菌118株(11.3%),真菌10株(1.0%)。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 (30.8%)、其次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30.4%)、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19.1%)、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18.3%)、鼻病毒(Rhinovirus, RV)(11.9%)、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 Virus, HBoV)(6.3%)。细菌中检出率最高是肺炎链球菌(20株,2.6%)、大肠埃希菌(18株,2.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2.3%)。 结论小儿肺炎主要由病毒引起,HCMV和RSV是婴儿期肺炎的主要病毒病原,肺炎链球菌为首要细菌病原,MP在不同年龄段出现阶梯式增长,学龄组检出率最高。HCMV、RSV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是重症肺炎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0月本院儿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653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细菌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抗体。结果:1653例患儿中病原检测阳性1067例,病毒感染184例,细菌感染617例,支原体感染172例,嗜肺军团菌感染100例,衣原体感染53例,Q热立克次体感染13例,混合感染245例。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45.11%),细菌则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40.15%),其次为肺炎链球菌(18.81%)和卡他莫拉菌(16.54%)。结论: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是细菌,其次是支原体、病毒、衣原体。各病原的治疗原则各不相同,因此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具有显著意义,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苏州市住院儿童肺炎的病原分布特点及流行特征。   方法   以2011年4月-2018年3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的临床肺炎住院儿童为对象, 采集鼻咽分泌物, 对儿童肺炎常见的细菌和病毒病原进行检测。   结果   4 765名临床肺炎病例中, 病原检出阳性3 602例(75.6%), 细菌检出阳性2 736例(57.4%), 阳性率最高的为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20.3%), 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H.i)(15.5%); 病毒检出阳性2 101例(44.1%), 阳性率最高的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16.4%), 其次为博卡病毒(bocavirus, BoV)(13.6%)。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1 235例(25.9%), 最主要类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博卡病毒和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e, SV)。   结论   SP、H.i、RSV、BoV是临床肺炎最主要的病原, 病原分布在月龄、季节上存在统计学差异,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混合感染情况,为MPP混合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815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病原检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15例MPP患儿中混合感染350例,其中混合病毒199例,混合细菌91例,同时混合病毒细菌60例。病毒病原以鼻病毒、博卡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最常见。2)混合病毒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更易合并胃肠症状、喘息、呼吸困难,发生重症肺炎比例高(χ2=27.126,12.093,8.466,5.031,7.267, P<0.05)。3)混合细菌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热程长、更易出现呼吸困难,WBC>10×109/L比例高(χ2=5.392,4.944,4.155,4.742,P<0.05)。4)同时混合病毒细菌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热程长,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和WBC>10×109/L比例高(χ2=5.245、5.647、4.161、 8.221、6.568, P<0.05)。胸片示大片状改密影,胸腔积液及肺不张比例高(χ2=4.946,5.382,P<0.05)。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OR=2.23,95%CI:1.516~3.279)、出现胃肠症状(OR=1.583,95%CI:1.020~2.455)为MPP混合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岁(OR=1.841,95%CI:1.131~2.999),发热>10 d (OR=2.492,95%CI:1.191~5.212)、WBC>10×109/L(OR=1.648,95%CI:1.038~2.616)为MPP混合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岁(OR=2.345,95%CI:1.250~4.399)、发热>10 d(OR=3.291,95%CI:1.304~8.307)、合并呼吸困难(OR=4.427,95%CI:1.135~17.268)、WBC>10×109/L(OR=2.39,95%CI:1.357~4.212)为MPP同时混合病毒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PP住院患儿中混合感染占一定比例,主要混合的病原体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与具体混合感染的病原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陈伟红  卓菲  旷翠萍  龙发  尹碧姚 《职业与健康》2013,(24):3320-3321,3323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布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26例,留取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应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并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同时检测患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血清抗体。结果共有53例患者病原学阳性,病原体分布情况为:肺炎支原体(23例)、流感嗜血杆菌(15例)、肺炎克雷伯菌(6例)、肺炎链球菌(5例)、肺炎衣原体(3例)。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三代头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对喹诺酮类、磺胺抗生素耐药;流感嗜血杆菌仅对三代头孢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耐药。高年龄组和春季病原菌阳性率较高,单个病原体在不同季节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罗湖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据主要地位,流感嗜血杆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病原体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珠海地区2001-2003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分布及性别因素。方法 对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2001-2003年部分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明胶颗粒凝集方法(PA)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共检测患儿6458例,阳性数为2268例,阳性率为35.1%。肺炎支原体占小儿肺炎的46.2%。支原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儿童为最高,1岁以下为最低,性别间无差异.2001-2003年阳性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其引起小儿肺炎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可靠的TaqMan-MGB实时荧光RT-PCR方法 ,检测临床样本中人偏肺病毒(hMPV)N基因,以了解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期间上海地区hMPV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的临床与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为了明确hMPV在儿童ALRTI中的地位,用直接免疫荧光方法 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B型流感病毒,1、2和3型副流感病毒7种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结合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及细菌学培养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上海地区ALRTI儿童鼻咽分泌物中hMPV的检出率为3.86%(24/622),2006-2007年冬季和2007-2008年冬季检出率分别为6.60%(14/212)和1.11%(2/180);hMPV致儿童ALRTI以<5岁儿童多见.该期间上海地区hMPV仅见A2亚型株流行.呼吸道病毒是上海地区儿童ALRTI主要病原,在儿童ALRTI中hMPV感染可能仅次于RSV,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结论 hMPV是上海地区儿童ALRTI的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择保定市儿童医院儿科于2014年2月-2016年9月收治的CA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根据治疗后的预后状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入组患儿血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其中病原微生物,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AP患儿预后的因素。结果 肺炎支原体是CAP住院患儿的主要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是CAP住院患儿主要感染的病毒类型,占50%以上。肺炎链球菌感染是CAP住院患儿感染的最主要细菌类型。年龄<3岁(OR=0.298,95%CI:0.128~0.692)及心功能不全(OR=0.690,95%CI:0.555~0.858)是CAP住院患儿预后良好的不利因素;有创机械通气治疗(OR=2.257,95%CI:1.709~2.981),初始抗菌联合用药(OR=1.587,95%CI:1.135~2.219)是CAP住院患儿预后良好的有利因素。结论 CAP住院患儿病原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支原体、病毒和细菌,有利于预后的因素包括有创机械通气和初始抗菌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9.
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特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以及感染防控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医疗机构新型冠状肺炎防控须加强预检分诊,早期识别患者,及时管理传染源:切实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接触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时,采取补充预防措施,预防医务人员感染:培训、监测与督查:采用环境与工程控制措施和加强感染、感控学科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非典型病原体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集7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和21例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多重PCR技术与Luminex xMAP多重分析技术平台相结合,以荧光微球为载体检测非典型病原体与多种病毒。结果10种(14个亚型)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50.00%,其中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3.69%,以流感病毒A为主,其占病毒阳性检出的67.74%f非典型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16.30%,以肺炎支原体(MP)为多,其占非典型病原体阳性检出的73.33%IMP、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率为13.04%。结论多重荧光微球检测技术具有高通量、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价格便宜的优点,可实用于临床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流感病毒A和肺炎支原体是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重要的病原体,并有相互混合感染或与细菌混合感染,临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