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白质稀疏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邢永红 《医学综述》2001,7(4):233-234
脑白质稀疏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头颅CT检查时所见的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散性脑片状低密度带或磁共振(MR)T2加权图象上见到的弥散性高信号的一种影像学改变。随着现代影这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非常活性,现就LA的研究状况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CT表现为脑室旁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弥漫性低密度带,在MRI T2加权像上为弥漫性高信号。本文对脑白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特点及其发病机制作如下综述。1987年加拿大学者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LA)一词来描述皮质下脑白质的异常CT表现,  相似文献   

3.
CT及MRI对脑白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及磁共振(MRI)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诊断价值及其CT、MRI表现。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12月神经科诊治的患者120例,分别进行颅脑CT及MRI检查,对其CT、MR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下脑白质区域、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或/和深部脑白质。CT表现为两侧基本对称的密度减低改变,而MRI则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点状及点片状异常信号影,SE序列呈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改变,T2flair(水抑制序列)呈略高或高信号改变。LA常伴有多灶性脑梗死、脑萎缩等脑血管病变。LA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结论LA有比较特征性的CT及MRI表现。螺旋CT对LA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其经济性、易操作性。但在有条件时,采用MRI检查更容易显示病灶。T2flair显示脑白质疏松特别敏感,MRI可作为诊断L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是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片状或斑点状改变^[1]。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灶,MRI表现为边界不清的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近年来研究表明,LA与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5.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片状或斑点状改变。CT表现为低密度灶,MRI表现为T1W1为等、低信号,T2W1高信号。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LA越来越多地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现。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白质广泛脱髓鞘,而弓状纤维保留。近年来有关LA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发病机制等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将近几年有关脑白质疏松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白质损害在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niski用“白质疏松”来定义。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头颅CT扫描时发现的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低密度或磁共振(MRI)检查时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双侧性、弥漫性大脑自质高信号即白质高信号灶。  相似文献   

7.
1987年,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症(LA)一词来描述皮质下脑白质的异常CT表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双侧斑片或弥漫性密度减低区,仅限于脑室周围或扩展至半卵圆中心。而在MRI T2加强像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系列上,表现为脑室周围的高信号环或皮质下多发性的点状或斑片状,部分融合或融合性区域。在一些文献上,这种与脑梗死不同的影像学改变也称作白质高信号或白质损害。  相似文献   

8.
白质损害在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niski用“白质疏松”来定义。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头颅CT扫描时发现的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低密度或磁共振(MRI)检查时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双侧性、弥漫性大脑自质高信号即白质高信号灶。  相似文献   

9.
白质疏松 (leuloaraisis,LA )是 Hachinskli等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白质的斑点状或片状改变。MRI T1加权显示等信号或低信号。T2 加权呈高信号 ,增强后无增强效应 [1]。近年来发现 LA主要见于 Binswanger病、Alzheimer病、多发性脑梗塞及少数正常老年人。且发现 LA与认知功能减退有关。现将我院 MRI发现的 35例脑白质疏松患者进行了临床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5例病人系 1998年 9月至 1999年 9月间行 MRI检查发现的以白质疏松为特征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 1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腓肠肌急性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6例临床、影像综合诊断为腓肠肌急性损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整理,MRI成像序列包括矢状位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脂肪抑制或水激发序列像,以及轴位T2加权像。结果16例患者的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MRI上均表现为肌肉损伤区的水肿、出血和肌纤维断裂,6例有肌间隙内有少量积液。水肿在T1加权像上呈稍低信号,在T2加权像及水激发序列上呈稍高或高信号。出血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结论MRI能特征性显示急性腓肠肌损伤的部位与病理改变,显示x线平片和CT无法显示的软组织损伤改变,为临床诊治提供很好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脑白质稀疏症MRI与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白质稀疏症的MRI表现与临床对照分析。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MRI诊断为脑白质稀疏症者86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并与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脑白质稀疏症在MRI T2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下白质区域,累及额叶(100%)、枕叶(84%)、顶叶(80%)、半卵圆中心(78%)及脑干(2%),常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大、脑萎缩及多发脑梗死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脑卒中反复、高血压、进行性痴呆等。结论MRI是发现脑白质稀疏症的主要手段,对防治老年性痴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临床放射学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视力改变和癫痫等,影像学改变主要为累及双侧后脑部(顶枕叶)皮质下白质的可逆性改变。部分病例可能会有皮质受累,T2加权像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改变。表观弥散系数(ADC)增高提示血管源性脑水肿。高ADC值治疗后可逆性好。低ADC值则为不可逆损伤或者是真正的梗死。病理改变大部分认为与血压自我调节功能失调及内皮细胞破坏有关。自从该综合征首次被描述以来,许多病例报告显示多种疾病会引起此类综合征,包括高血压、子痫、应用细胞毒性及免疫抑制剂等,合理的诊断及治疗能够使症状及影像学改变迅速恢复,如果诊断不当,则可能会引起不可逆的细胞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肝脏泡状棘球蚴病CTMRI表现,评价CTMRI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CTMRJ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共发现肝包虫囊肿17个。CT表现边界清晰或稍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密度减低区;大部分病灶可见钙化。MRI表现在T1加权像上边界清晰或稍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的低信号影,其内散在分布不规则的更低信号影。在T2加权像上,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的钙化在T1和T2加权像上呈条状、点状、斑片状无信号区(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CTMRI对肝包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白质疏松(LA)是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脑白质内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随着社会老龄化和CT、MRI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脑白质疏松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白质损害在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 Haehniski用"白质疏松"来定义.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头颅CT扫描时发现的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低密度或磁共振(MRI)检查时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双侧性、弥漫性大脑白质高信号即白质高信号灶[1].  相似文献   

16.
低场强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低场强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O例临床诊断DAI患者的低场强MRI表现,对比分析MRI多序列成像对DAI病灶显示敏感序列及信号特征、分布特点。结果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及T2加权像(T3WI)对DAI影像诊断具有敏感性,病灶显示率高于T1加权像(T1WI),容易发现病灶且表现为高密度和/或高信号。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低场强MRI能对DAI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侯宇  于敏  姜丽杰 《当代医学》2014,(12):26-2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与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以头MRI-T2加权像评估是否有白质损害,其中有白质病变(AL)组59例,无白质病变(非LA)组38例。于48 h内进行抽血检验血尿酸水平,并分别以胆碱能通路高信号评分量表(CHIPS评分)及改良Scheltens量表对LA组进行评分。观察2组UA水平差异及UA与LA组脑白质疏松评分的关系。结果 LA组血尿酸含量(356.42±81.18)μmol/L,高于非LA组(292.97±95.98)μmol/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尿酸与CHIP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Schelten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疏松有关,血尿酸水平越高,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酮症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NC-NH)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收治非酮症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复习近20年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均为老年人,急性起病。舞蹈样症状可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或面部。既往有或无糖尿病史。发病时血糖水平为15~31.8mmol/L,尿酮阴性。头部影像学检查:CT显示患肢对侧尾状核头和壳核呈高密度,MRI于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稍低或等信号,DWI像呈稍高或等信号。首选降糖、补液治疗,必要时联合应用氟哌啶醇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以及CT表现为基底节区高密度和(或)MRI表现为基底节区T1高信号,可能构成典型的HC-NH表现三联征;影像学改变可能与高血糖导致血液高黏度、低灌注、血脑屏障破坏有关。采用降糖、氟哌啶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CT及MR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的头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改变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MRI资料。结果: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关部CT的特征表现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改变,以两侧或单侧基底节区或苍白球区低密度改变最明显;MRI表现为脑室 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病灶,T2加权呈高信号,T1加权呈低信号,基底节或苍白球区呈慢性缺血性改变。偶见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部MRI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7例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急性发病,发病时血糖水平为15.7~32.7 mmol/L、酮体阴性;表现为偏侧肢体舞蹈样症状.影像学特征:CT显示病变对侧的纹状体于早期呈高密度,短时间内可消失;MRI于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或等信号.降低血糖联合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对控制舞蹈样症状有效.结论 非酮症性高血糖、偏侧舞蹈症以及MRI表现为纹状体T1高信号,提示偏侧舞蹈症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