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汁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真实活力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胆汁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真实活力的观察陈道纯,陈锡谋,林谷珍关键词:β-葡萄糖醛酸酶,胆汁,胆结石胆汁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与胆道的结石、炎症和损伤等有密切关系,本文观察胆汁β-G活力受胆汁成分干扰的程度,探讨β-G真实活力的观察方法,并...  相似文献   

3.
胆汁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酸化沉淀浓缩陈道纯,陈锡谋,林谷珍关键词:β-葡萄糖醛酸酶,胆汁,乙酸缓冲液为从胆汁分离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须先把胆汁浓缩。我室近年建立了一种酸化沉淀浓缩方法,兹报告实验结果。1材料和方法1.1胆汁为胆结石病...  相似文献   

4.
抗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抗体的制备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凯  孟繁东 《医学争鸣》1998,19(5):543-543
0引言β-葡萄糖醛酸告酶(eG)为溶酶体内的一种酸性水解糖着酶,该酶与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及药物代谢过程关系密切。近年研究证明该酶的活性高低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侵袭能力有关。制备抗RG抗体对该酶的定性、定位和原位定量研究及对肿瘤组织和血液中游离6G的定量分析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尚未见抗RG抗体的商品供应,为此我们制备了兔抗pG抗体。回材料和方法采用pG(Sigma公司,EC3.2.1.3.l)为抗原,经背部多点皮下注射的方法免疫体重1.8kg~2.5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只)及1.8kg~2.0kg日本大耳白兔门只),每只动物一…  相似文献   

5.
仇凯  张立红 《医学争鸣》2000,21(1):113-115
制备可被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活化的表阿霉素及其代谢物。方法Epi代谢物经C18树脂初提富集并减压蒸溜浓缩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代谢物组分,用MTT法分析βG对代谢物组分的激活杀伤代谢物组分,用MTT法分析βG对代谢物组分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GUS)的重组菌株,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进而对黄芩苷进行生物转化获得黄芩素.方法 以E.coli K12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 扩增GUS基因,经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28a-GUS,将重组载体转化到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对所得基因工程菌进行培养条件和表达条件的优化;后经分离纯化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以黄芩苷为底物进行酶法转化生产黄芩素,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经测序,扩增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GUS基因序列一致.经IPTG(isopropy-β-D-thiogalactoside)诱导表达后, SDS-PAGE分析获得分子质量70 kDa的单一蛋白条带,工程菌最适培养条件为: 37 ℃、pH7.2、IPTG浓度0.6 μmol/L、诱导时间12 h.经过离心破碎、亲和层析、冻干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冻干粉.在该酶催化转化下,黄芩苷可转化为黄芩素,在40 ℃,pH 6.5,酶浓度60 μg/mL条件下,反应2.5 h,黄芩苷转化率可达72.5%.结论 成功构建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高表达菌株,并用于黄芩苷的定向水解制备黄芩素,为生物转化法生产黄芩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于笑难  杨波  秦海明  郑伟 《医学争鸣》2002,23(4):381-381
0 引言 恶性肿瘤常见有多种酶的改变 [1 -3 ] ,近年发现 [1 ,4]肿瘤细胞含有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酶 ,β- GCD的水平与存活的细胞数有相关性 .采用 ELISA法测定健康人 35例 ,良性肿瘤患者 30例及恶性肿瘤患者 67例血清 β- GCD及 CEA,观察β- GCD治疗前后的变化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收集本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 67例 ,年龄 33~ 74(平均 44)岁 .原发未治疗癌 36例 ,转移癌 31例 (其中肺和胸壁转移癌 1 1例 ,骨转移癌 9例 ,远端淋巴结转移癌 6例 ,肝转移癌 3例 ,多器官转移癌 2例 ) .追踪转移癌 1 7例治疗前后 β-GCD和 C…  相似文献   

8.
张弘  杨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4):352-353,363
应用低温包埋,紫外线照射,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首次在透射电镜下确定White树脂包埋淋巴细胞内β-葡萄糖醛酸酶在超微结构水平的精确定位,观察到淋巴细胞的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内散在分布着标记β-葡萄糖醛酸酶的金颗粒,表明该酶主要分布于这几种细胞器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液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变化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技术测定胆红素结石及胆固醇结石患血清,胆汁及唾液中内源性β-G活性。结果:胆红素结石组无论血清,胆汁及唾液中内源性β-G活性,均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组(P<0.01)。β-G活性与患年龄,病程长短,结石大小等因素均无关。结论:内源性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密切相关,不同个体间其活性差异可能影响胆红素结石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 β-葡萄糖醛酸酶 ( β- G)活性测定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脑脊液中 β- G活性。结果 :恶性脑肿瘤患者脑脊液 β- G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脑肿瘤、非肿瘤脑病患者及其他对照组 ( P<0 .0 1 ) ;恶性脑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 β- G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 :检测脑脊液中β- G活性 ,对恶性脑肿瘤诊断及病程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体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 nidase, β-G)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仁吸附定(Enzyme-linked immun sortbent assay,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早期胃癌患血清及癌组织中β-G进行同步研究。结果:β-G在早胃癌患血清和癌组织中均呈明显表达,与对照组有非常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对β-G进行机能学及形态学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优化鸡血藤中原儿茶酸的提取工艺。方法在鸡血藤甲醇回流前,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分别处理,与未加酶组比较,得出最优酶。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最优酶的用量、时间、温度及酸碱度(pH)对原儿茶酸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其进行优化。结果果胶酶比纤维素酶的原儿茶酸提取率高,最优酶提取最佳条件为:加入pH 4.5果胶酶0.5%、50℃酶解1.5 h,70℃浸提2次,原儿茶酸提取率为2.88%。结论最佳条件下酶法能提高鸡血藤中原儿茶酸提取率。  相似文献   

14.
15.
经纤维结肠镜分别取30例大肠癌的癌灶粘膜和10例对照者正常粘膜作定性、定量厌氧菌及需氧菌培养。结果显示肿瘤组癌灶粘膜的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类杆菌为7.41×10~5菌落形成单位(CFU)/cm~2,梭菌为3.31×10~5CFU/cm~2,显著高于对照组。肿瘤组总菌数达7.59×10~6CFU/cm~2,约为对照组的7倍,差异意义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β—葡萄糖醛酸甘酶测定对胃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正常肝细胞与肝癌细胞内β—葡萄糖醛酸酶免疫电镜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温包埋、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进行了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β-G存在于内质网,溶酶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内,同时观察到肝癌细胞中标记β-G的金颗粒数目多于正常肝细胞中的数目。对肝细胞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可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同步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mRNA及蛋白的表达和肿瘤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β(RT—PCR)方法和Westemblot法,对2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检测。结果β-GmRNA在正常肝及肝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分别是高分化组(2.24&#177;1.12)、中分化组(3.91&#177;1.32)和低分化组(5.86&#177;1.69);β-G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同样呈显著差异,分别是高分化组(0.24&#177;0.08)、中分化组(0.49&#177;0.12)和低分化组(0.96&#177;0.18),两者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表达呈递增趋势。结论β-G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切相关,随着癌细胞恶性程度的增加,β-G其表达量呈逐步递增,提示β-G可能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β—七叶皂苷钠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在25℃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替硝唑和β-七叶皂苷钠配伍后4h内的含量,同时考察两药配伍后pH、外观及吸收曲线的变化情况。结果:在25℃条件下,4h内配伍液外观澄明无变色,未见气泡或沉淀,pH值及吸收曲线无明显变化。结论:在25℃4h内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在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中稳定,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病人体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3例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及瘤组织中β-G进行同步测定,并对其中3例进行了免疫电镜研究。结果:β-G在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及瘤组织中均呈明显表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β-G进行机能学与形态学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