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式.结果肿瘤均作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硬膜及颅骨作相应处理,除部分病例遗留有偏瘫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全切及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并妥善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式.结果肿瘤均作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硬膜及颅骨作相应处理,除部分病例遗留有偏瘫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全切及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并妥善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矢状窦旁脑膜瘤约占脑膜瘤总数的17%~20%,其基底位于矢状窦壁,瘤体突向大脑半球并侵及矢状窦壁、窦腔,切除时可能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手术根治颇为困难?从1996年至2004年,我院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共12例,其中11例行肿瘤全切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性,32岁,汉族。3年前因突发抽搐2天入院治疗行左侧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为化生型脑膜瘤,患者术后服用预防癫痫发作药物并定期复查,近2年来患者无不适; 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不自主抖动。头部CT示:顶部大脑镰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内见不规则钙化,病灶周边见水肿带影,中线右移。术中发现:第1次手术见肿瘤破坏硬脑膜并侵蚀颅骨,肿瘤呈灰白色,膨胀性生长,质硬,包膜完整,血供丰富。第2次手术硬脑膜表面即见肿瘤,呈灰白色,质硬,血供丰  相似文献   

5.
蝶骨嵴脑膜瘤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内始自前床突,外抵翼点。其发生率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和大脑凸面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2%左右。最早Cushing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内侧型,中1/3型和外侧型三类,后来Watt将其简化为内、外侧两型。由于肿瘤血供丰富,与颈内动脉、视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手术风险大,全切除困难,而死亡率、病残率和复发率较高。文献报道90年代国内内侧型肿瘤全切除率达65%,死亡率6.7%。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共收治蝶骨嵴脑膜瘤17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按 Simpson切除标准分级:Ⅰ级26例(65%)、Ⅱ级10例(25%)、Ⅲ级4例(10%),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3岁.因反复头痛近1年入院,入院查神经系统各项均正常.MRI示:增强扫描后右侧窦旁病变均匀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边界清楚,信号均匀,病灶呈宽基底大脑镰相边,中线结构无偏移.诊断:右顶枕叶矢状窦旁占位,右侧矢状窦脑膜瘤首先考虑.术中见肿瘤血供丰富,边界清楚,有包膜,质中,与矢状窦粘连紧密,硬膜受侵犯,反复行游离电凝肿瘤包膜及包膜内肿瘤分块切除.  相似文献   

8.
苏杰  严畅  陈伟强  杨光  吕晨 《解剖与临床》2011,16(3):224-226
目的:探讨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Simpson Ⅰ级切除16例,Simpson Ⅱ级切除9例,Simpson Ⅲ级切除3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至5 a,无复发.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精确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能明显提高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上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27例.结果:27例手术均顺利.依据Simpson分级标准,24例肿瘤全切除( Simpson I-Ⅱ级),3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无手术死亡.术后均获随访3个月~8 a,25例恢复正常生活,2例复发(行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对上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术前应充分研究其影像学资料,控制和减少术中出血,合理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肿瘤大多能全切除,同时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在矢状窦尧大脑镰旁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遥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矢状窦尧大脑镰 旁脑膜瘤患者46例进行回顾分析,均给予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利用Simpson 脑膜瘤切除分级方式对所有患者肿瘤切除效果观 察比较,并对术前术后46 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做对比分析遥结果46 例患者肿瘤切除情况观察,Simpson 分级为玉级29 例 (63.04%)尧域级14 例(30.43%)尧芋级3例(6.52%)遥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术后(7.62依1.28)分高于术前(5.53依1.32)分,差 异显著(约0.05),有统计学意义遥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应用于矢状窦尧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治疗中,对提高肿瘤切除率尧改 善患者生活质量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中改良带蒂骨瓣开颅术的优点,以及神经导航在此开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导航下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手术36例,其中听神经瘤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脑膜瘤5例、髓母细胞瘤4例、脑转移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肿瘤位于桥小脑角19例、小脑半球外侧14例、脑干3例.开骨瓣时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形成旁正中带蒂骨瓣,术毕骨瓣复位.结果:本组36例均成功实施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开颅术,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皮下积液、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 a,骨瓣复位良好.结论:改良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复位符合解剖复位原则,减少颅骨锁等异物植入数量,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中使用神经导航可以使骨窗位置更加精确,有效地减少静脉窦的损伤,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MRI分析正常成人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es,AG)的影像学分布,同时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s,PSM)临床资料,探讨窦内起源脑膜瘤的解剖依据。 方法 收集100例排除脑器质性病变的各年龄段头颅MRI常规及增强扫描资料,统计SSS内AG的分布及大小,本研究称为AG组。收集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PSM患者30例的MRI资料及手术情况,特别关注疑似SSS内PSM的影像特点和起源位置,本研究称为PSM组。 结果 AG组100例中有32例MRI能够辨认SSS内AG,其中在SSS前1/3段发现6个AG,中1/3段发现24个,后1/3段发现11个。分析30例PSM患者的MRI特点,发现符合SSS内脑膜瘤者5例,其中位于SSS中1/3段2例,后1/3段3例;均手术治疗并随访24~33个月,无肿瘤复发。两组比较,窦内AG的分布与窦内脑膜瘤好发部位相仿,肿瘤的影像学形态符合窦内生长规律。 结论 PSM并非都是窦旁起源的,少部分可能起源于SSS内的AG,MRI显示以窦内纵向扩展为主、两侧对称性扩展为辅的特征,可予定义为“SSS脑膜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MRI分析正常成人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es,AG)的影像学分布,同时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s,PSM)临床资料,探讨窦内起源脑膜瘤的解剖依据。 方法 收集100例排除脑器质性病变的各年龄段头颅MRI常规及增强扫描资料,统计SSS内AG的分布及大小,本研究称为AG组。收集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PSM患者30例的MRI资料及手术情况,特别关注疑似SSS内PSM的影像特点和起源位置,本研究称为PSM组。 结果 AG组100例中有32例MRI能够辨认SSS内AG,其中在SSS前1/3段发现6个AG,中1/3段发现24个,后1/3段发现11个。分析30例PSM患者的MRI特点,发现符合SSS内脑膜瘤者5例,其中位于SSS中1/3段2例,后1/3段3例;均手术治疗并随访24~33个月,无肿瘤复发。两组比较,窦内AG的分布与窦内脑膜瘤好发部位相仿,肿瘤的影像学形态符合窦内生长规律。 结论 PSM并非都是窦旁起源的,少部分可能起源于SSS内的AG,MRI显示以窦内纵向扩展为主、两侧对称性扩展为辅的特征,可予定义为“SSS脑膜瘤”。  相似文献   

14.
具有胚系突变的Ⅱ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NF2)患者对脑膜瘤发生的易感性更强,高达60%的散发性脑膜瘤中可发现NF2体细胞突变。SMARCE1为Sonic Hedgehog-Gli的一种通路蛋白,作者新近发现SMARCE1突变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中的病因之一。为探讨SMARCE1基因是否与脑膜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亚型相关,作者选取非NF2突变的5例脊髓脑膜瘤和6例颅骨脑膜瘤进行研究。首先采用Sanger测序法筛选出SMARCE1基因突变者,并对未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研究静脉窦影像解剖,为入颅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回顾重组105例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静脉窦影像,测量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大小以及观察其与颅骨的关系。 结果 上矢状窦走行于冠状缝下方。上矢状窦后段与人字点-枕骨隆突连线的对应关系以偏右型最多见,偏右型与右侧优势引流有关。窦汇中心左右偏移与SSS末端偏离一致。右侧TS、TSST、SS大于左侧。随着TSST、SS增大,静脉窦与颅骨或乳突表面、外耳道距离越小。 结论 头部CTA术前检查结合图像融合技术,可获得静脉窦解剖特征,以便指导开颅手术入路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讨论恶性脑膜瘤的CT、MRI影像学的一些特征,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减低误诊率,为临床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分析我院近几年来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26例)的CT、MRI资料。结果恶性脑膜瘤:①T2WI信号及密度不均21例;②T1WI信号不均20例;③边缘不规则15例;④粗短的硬脑膜尾征14例;⑤颅骨受侵5例;⑥瘤内钙化10例;⑦多发1例。结论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性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各种检查综合分析,注意与良性脑膜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钛网片和带蒂颅骨膜在伴有较大颅底缺损的前颅底手术颅底重建术中的美容作用。方法 将钛网片放在折叠的具有良好血供的带蒂颅骨膜两层之间,对23例具有较大颅底缺损的患者进行颅底重建。结果 23例手术后无感染出现,无脑膜脑膨出,及局部塌陷,颅眶畸形得以矫正,容貌恢复满意,6例术后出现短时间脑脊液鼻漏,经腰穿和静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痊愈。结论 应用钛网片和血供良好的带蒂颅骨膜重建前颅底有很好的美容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