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2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对照组中,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Gi-2α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P<0.01);SP作用后,Gi-2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蛋白介导了SP刺激人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Gi-2αmRNA的弱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量分析P物质(substance P, SP)作用时间对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中肥大细胞(mast cell, MC)组织胺释放的影响,探讨HS中二者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时间条件.方法人HS活体组织块切下后立即处理,修剪成0.5~1 mm3大小,测定在相同浓度的SP、不同的SP作用时间下,MC的脱颗粒情况.荧光法测定作用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计算组胺释放率.结果在HS中,SP以时间依赖方式刺激MC组胺的释放,且HS中SP对MC作用强于正常皮肤.结论 HS中的SP与MC的关系非常密切, 存在作用时间依赖性,有利于研究SP作用与HS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神经肽P物质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神经肽P物质 (SP)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以及不同浓度Ca2 对SP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观察SP、Ca2 对大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的影响。结果 :①SP可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 ,其组胺释放率与S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r=0 .976 ,P <0 .0 1 )。②SP物质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与细胞外Ca2 浓度相关 (r=0 .70 9,P <0 .0 1 )。结论 :SP呈剂量依赖性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 ,Ca2 可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探讨增生性瘢痕中二者的相互作用情况.方法对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及肥大细胞分别行免疫组化及甲苯胺蓝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分支多且交错连接,正常皮肤中多为单根走形;瘢痕中肥大细胞数(7.22)显著多于正常皮肤(4.64),有统计学意义;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与肥大细胞密切关联,呈"串珠"样形态.结论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的密切关联,可能与瘢痕的增生和瘙痒相关.  相似文献   

6.
P物质、肥大细胞与病理性瘢痕瘙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瘙痒与肥大细胞及P物质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90例瘢痕组织中P物质及肥大细胞的表达,并分析其和临床瘙痒的关系.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表皮层有P物质阳性染色,且P物质染色强度、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0.01).以P物质染色等级分组,各组肥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瘙痒等级计分与P物质成正相关(r=0.6018, P<0.01),以瘙痒等级计分分组,各组上网状真皮层肥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病理性瘢痕瘙痒与表皮中P物质、上网状真皮层中的肥大细胞有关,其可能的机制是P物质直接刺激表皮中的初级传入游离神经末梢(nociceptor),引起上网状真皮层的肥大细胞浸润及活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病理性瘢痕瘙痒的原因及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研究90例瘢痕组织中P物质及肥大细胞的表达 ,并分析其和临床瘙痒的关系。临床上选择 10例病理性瘢痕瘙痒患者 ,应用 0 12 5%辣椒素霜剂局部治疗 ,3次 /日 ,疗程 1个月 ,并以安慰剂Vit E霜剂作为自身用药对照组。结果 病理性瘢痕组织表皮层有P物质阳性染色 ,且P物质染色强度、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 (P <0 0 1)。以P物质染色等级分组 ,各组肥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 (P <0 0 1)。瘙痒等级计分与P物质成正相关(rs =0 6 0 18,P <0 0 1) ,以瘙痒等级计分分组 ,各组上网状真皮层肥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10minVAS值、1个月后瘙痒等级计分、P物质染色、上网状真皮层中肥大细胞数 ,辣椒素组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 (P <0 0 1)。下网状真皮层肥大细胞数差异不明显 (P >0 0 5)。结论 病理性瘢痕瘙痒与表皮中P物质、上网状真皮层中的肥大细胞有关 ,其可能的机制是P物质直接刺激表皮中的初级传入游离神经末梢 (nociceptor) ,引起上网状真皮层的肥大细胞浸润及活化。辣椒素具有独特药理作用 ,可作为病理性瘢痕瘙痒的有效、简便的治疗药物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AR)豚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浸润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豚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模型组)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干预组)(n=10)。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双侧鼻腔局部激发建造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干预组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同期用生理盐水喷鼻处理。豚鼠鼻中隔黏膜予以苏木素—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SP免疫组化分析,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鼻中隔黏膜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程度。光密度半定量分析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症状学评分满足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糖皮质差异激素喷鼻治疗干预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和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局部应用布地奈德有缓解AR症状,并能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浸润程度,减轻组织炎性反应,可能是与通过抑制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SP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电针组(10只)、阳性药物组(10只)、模型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卵白蛋白对实验大鼠造成I型超敏反应模型,模型建立后对电针组、阳性药物组给予相应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P物质浓度,用比色法测定大鼠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并通过录像回放观察并统计大鼠的搔抓次数。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搔抓次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1),肥大细胞脱颗粒含量明显减少。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以上两种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离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MC)所用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的最佳浓度;获取MC,用于瘢痕瘙痒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MC;甲苯胺蓝染色和番红复染,鉴定并计数MC。结果MC体积大、核呈蓝色,胞浆内含紫红色分泌颗粒。当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mg/ml时,与I型胶原酶浓度为1、2mg/ml组比较,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4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3mg/ml组与4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当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mg/ml时,与透明质酸酶浓度为0.5mg/ml组比较,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2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1mg/ml与2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培养12h的细胞悬液中大部分黏附能力强的细胞已贴壁、溶解,而MC黏附性较差,轻轻摇动就可重新悬浮于培养液中。结论用Ⅰ型胶原酶和透质酸酶可以成功分离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MC,最佳浓度分别为3、1mg/ml。分离的MC存活时间较长,可满足实验需求。  相似文献   

11.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P物质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在人增生性瘢痕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正常皮肤之间的差异,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SP表达增高的原因。方法以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成人增生性瘢痕以及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将SP(终浓度为10^-7mol/L)加入培养液中刺激成纤维细胞,分别于刺激前和刺激后1、3、6、12、24h采用RT—PCR检测细胞内SP基因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培养液中SP浓度。正常皮肤对照组及瘢痕对照组除不应用SP外,余处理均相同。结果未受SP刺激时,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均能分泌一定浓度的SP,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刺激后,正常皮肤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SP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在1~3h内达到高峰,随后迅速下降,24h后仍高于其正常水平;而增生性瘢痕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SP基因和蛋白表达在3~6h内达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24h后仍高于其正常水平。两种成纤维细胞SP的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SP可诱使成纤维细胞内SP的分泌增加,而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SP的分泌情况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38蛋白激酶抑制剂SB203580对哮喘小鼠肥大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哮喘组、SB203580干预组,每组10只.哮喘组、SB203580干预组分别予以鸡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每次激发前1 h,SB203580干预组予以SB203580(5 mg/kg...  相似文献   

13.
邓云川  李世荣  丛林 《重庆医学》2003,32(5):517-518
目的 观察P物质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建立成纤维细胞系,应用细胞计数、MTT法及电镜进行形态学对比研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对P物质的反应。结果 P物质促进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结论 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的康泰方对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治疗前、后结肠肥大细胞密度、脱颗粒肥大细胞密度、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从结肠肥大细胞密度、脱颗粒肥大细胞密度、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等方面初步探讨康泰方治疗D-IB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3例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观察治疗前、后结肠肥大细胞密度、脱颗粒肥大细胞密度、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表达的变化,并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回盲部肥大细胞密度及脱颗粒肥大细胞密度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回盲部肥大细胞密度及脱颗粒肥大细胞密度和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肠粘膜的肥大细胞密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密度及结肠粘膜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高表达可能是其临床表现的致病机理,康泰方可通过上述机理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铅对胚胎大鼠海马神经元G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铅对神经信号传导的关键部位-细胞膜上G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胚胎大鼠海马神经元无血清培养方法,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铅溶液,设立无铅暴露的空白对照组,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半定量测定G蛋白三各不同类型α亚基,包括Gs,Gi2和Golα亚基mRNA表达水平,然后对结果进行相关矩阵分析。结果 随着铅暴露水平的提高,Gi2α,Go1α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PCR-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6例人结肠癌细胞株P53基因突变及突变位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细胞P53蛋白改变。结果表明:6例细胞株中,4例显示p53基因突变,P53蛋白亦呈阳性表达,其余2例则为阴性,对两种方法检测均呈阳性者,再进行抗癌药物处理,结果显示,P53蛋白表达强弱与药物作用时间长短有关,经药物作用2h者,P53蛋白表达明显减低,作用10h者,蛋白表达更加减弱,说明抗癌药物对P53蛋白表达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蛋白β、γ亚基在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活性的重要作用和G蛋白β、γ亚基影响M2受体磷酸化新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四个柱层析分离G蛋白α亚基与G蛋白β、γ亚基;将纯化的G蛋白β、γ亚基、GRK-2,[γ-P^32]标记的ATP与mAChR2,共同保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片干燥后放射性自显影检测M2受体磷酸化结果。结果:G蛋白β、γ亚基在没有激动剂存在的情况下明显增强M2受体的磷酸化。氨甲酰胆碱明显增强M2受体的磷酸化,阿托品或肝素(GRK2抑制剂)完全阻断M2受体的磷酸化。M2受体的磷酸化是依赖激活剂如氨甲酰胆碱作用发生的,这种依赖关系呈明显的剂量关系。结论:G蛋白β、γ亚基是通过上调GRK2活性增强M2受体的磷酸化的。说明Gβγ同Gα一样均可引起效应蛋白的激活,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同样重要作用,共同介导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8.
胆管癌细胞中氧自由基对P53蛋白过度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胆管癌细胞内氧自由基对P53蛋白过度表达的影响。探索胆管癌细胞内氧自由基与肿瘤病因学的关系。方法 通过细胞增养,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等先进设备检测体外培养胆管癌细胞QB中氧自由基中间产物MD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氧自由基对QB细胞P53蛋白过度表达的影响。结果 胆管癌细胞中P53蛋白过度表达呈阳性,高浓度的氧自由基可明显增加胆管癌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结论 胆管癌细胞内氧自由基的水平可影响胆管癌细胞P53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9.
G蛋白参与K物质对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敏  杨俐萍  魏振宇  高原  郭志良 《医学争鸣》2002,23(20):1877-1879
目的 观测 K物质对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并探讨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 Fluo- 3AM负载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Ca2 + ]i)变化 ;分别应用速激肽受体拮抗剂 - DSP和抗水解 GDP类似物 -GDPβS,观察二者对 K物质诱导的 [Ca2 + ]i变化的影响 .结果  SK能升高 [Ca2 + ]i,即由对照组的 173± 2 0 nmol· L- 1升高至 2 84± 2 0 nmol· L- 1 (P<0 .0 1) ,且在 1.78× 10 - 5~ 1.78×10 - 7mol· L- 1 浓度范围内存有剂量 -效应关系 ;DSP和GDPβS均可阻断 SK诱导的心肌细胞 [Ca2 + ]i升高的效应 .结论 SK可升高心肌细胞 [Ca2 + ]i,其作用有 G蛋白参与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ras-P21蛋白在86例肺癌中的表达,结果表明:P21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为73.5%,其中鳞癌为76.5%,在腺癌中表达为64.6%,提示P21蛋白是肺癌的一个较好的标志物,在鳞癌中和腺癌之间以及腺癌各亚型之间P21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高,中,低分化肺癌之间阳性依次降低,但三埂无显著性差异,同时P21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PT)淋巴结转移(PN)和远处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