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因ACS入院患者42例,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予75mg/d维持,在服用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h、4h、6h、24h、48h和服药后30d取血,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其抑制程度判断是否为氯吡格雷抵抗,观察氯吡格雷抵抗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后2h、4h、6h、24h、48h和30d时,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分别为59.5%、52.4%、38.1%、38.1%、47.6%和41.5%,16例24h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者有3例出现心血管事件,虽未达统计学差异,但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抵抗组。结论:PCI治疗的部分患者中存在氯格雷抵抗,并可能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帆  赖沙毅  王红 《心脏杂志》2010,22(3):390-392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方法:入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46例,其中糖尿病患者11例,非糖尿病患者35例,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继予75 mg/d维持,在服用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6、24、48与30 d取血,测定5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析两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患者11例中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55%,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6%(P0.05)。结论:在经PCI治疗的ACS并发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159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前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 mg/d持续治疗。测其服药前、术后24 h和术后5 d以5 μmol/L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抵抗组,n=48)和对氯吡格雷反应正常组(正常组,n=111),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相关常规检查、手术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9例患者中发生氯吡格雷抵抗48例,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0.2%。两组患者吸烟比例、并发糖尿病、三酰甘油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长期吸烟。三酰甘油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长期吸烟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及维持量75mg/d,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h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25#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结果102例ACS患者,其中△A≤10%(包括负值)者43例(42.2%),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置入支架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高。结论ACS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中,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其发生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及是否置入支架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和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观察CR患者在药物剂量增加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 选择156例ACS患者,分为老年组(116例)和非老年组(40例),所有患者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 mg/d,治疗7天后采用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选取血小板聚集率变化≤10%的CR患者,1次给予氯吡格雷300 mg口服,观察24 h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38例患者发生CR,糖尿病患者发生CR比例较高,占43.3%,将药物剂量增加至300 mg后,有21例CR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10%.结论 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老年人CR发生率为23.3%,CR与糖尿病和药物剂量有关,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择期PCI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药物治疗、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各75例),2组均服用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然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mg/d、75mg/d治疗14d,14d后所有患者接受75mg/d氯吡格雷治疗直至PCI术后1年。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第14天采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I)。观察住院14天内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89.63±4.89vs.90.27±4.84,p>0.05);试验组服药第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41.36±5.13vs.51.69±3.98,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48.27±6.29vs.38.58±5.48,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住院14天内,两组均无心血管死亡、严重的颅内出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1.3%vs4.0%,P>0.05)相近,轻微出血发生率(2.7%vs4.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50mg/日高氯吡格雷维持量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血栓事件,且不增加短期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术前24 h内未使用及使用氯吡格雷治疗7 d后采集肘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PA)检测.根据测算的PA值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分析CR的影响因素.随访3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和C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9例ACS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CR)组32例(26.9%),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87例(73.1%),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9%.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组CR的发生率较高,为59.4%,非糖尿病ACS患者CR的发生率较低,为32.2%(P<0.01),置入2枚以上支架组CR的发生率较NCR组高(43.8%比8.0%,P<0.05).CR组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8.22±8.22,与NCR组血小板聚集率53.95±9.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可以看出,CR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NCR组高(12.5%比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影响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糖尿病人群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另外,置入支架数的增多使患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性增加.氯吡格雷抵抗影响患者的预后,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PCI术及常规治疗基础上,替格瑞洛组36例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36例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指标的变化、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服药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及P2Y12反应单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服药后各时间点(术前、术后10min,服药后24h,服药后7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MPAR及P2Y12反应单位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均P0.01);替格瑞洛组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χ2=4.5714,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06,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拮抗我国人群中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序贯治疗对血小板聚集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3月黑龙江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30)、氯吡格雷组(n=30)与序贯治疗组(n=32)3组。替格瑞洛组给予替格瑞洛口服;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序贯治疗组先给予替格瑞洛口服,7 d后更改为氯吡格雷口服。检测急诊PCI术前及术后2 h、24 h、7 d及30 d时血小板聚集率,并观察患者30 d内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急诊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在术后2 h、24 h、7 d时间点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与氯吡格雷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在术后2 h、24 h、7 d、30 d时间点序贯治疗组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序贯治疗组30d内MACE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住院期间3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前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30 d内MACE事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STEMI患者PCI术一周后口服氯吡格雷替代替格瑞洛具有与替格瑞洛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所服用药物氯吡格雷的作用特点及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方法:选取60例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术前(服药后5天)、术后2小时及术后5天分别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表面活化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PAC-1)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术后5天的血小板聚集率和PAC-1的表达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曲线。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在术前为25%,术后2h为30%,术后5天为13%。不同基础血小板聚集率组中,术后2h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不受基础血小板聚集率高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5 d、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或术前12 h以上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片300 mg,于术前服抗血小板药前、手术当天、术后3、7 d及术后1、6个月抽取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为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住院期间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或顿服300 mg能达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在阿托伐他汀组由基线的(57.2±10.3)%降至手术当日的(32.5±11.2)%,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59.1±9.8)%和(30.4±10.1)%(均为P<0.01),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稳定持续至6个月之后。6个月时两组间总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5.0%,P>0.05),两组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NSTE-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且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159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56例,非糖尿病患者103例,术前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mg/d持续治疗。测其服药前、术后24h和术后5d以5μmol/L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关常规检查、手术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比例为48.2%,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三酰甘油浓度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年)(β=0.243,OR=1.184,P=0.028)是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更高的氯吡格雷抵抗比例。糖尿病史(年)是糖尿病患者PCI治疗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双盲将118例择期PCI患者分为A、B两组,术前600 mg负荷剂量相同,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波立维、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生产)75 mg/d或150 mg/d,于术前及术后1天、7天、14天和30天评估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后7天、14天、3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较高剂量的氯吡格雷可以降低择期PCI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共入选急性非ST段抬高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术的患者506例,计算机简单随机法分为标准组、强化组.标准组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300 mg顿服,后予75 mg/d维持;强化组入院后给予300 mg顿服,后予150 mg/d口服至PCI术后5d,后75 mg/d维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后24 h、术前及术后5d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检查.于入院及术后5d行血常规检查,观察血小板变化,并随访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强化组术前及术后5d的PA明显下降,强化组术前及术后5d的PA(%)较标准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929,P<0.05;t=13.1384,P<0.005).强化组与标准组比较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有减低趋势,但未见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IMI出血事件未见有明显差异.结论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同时出血风险未见明显增加,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230例,进口氯吡格雷组22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220例。两治疗组分别于PCI术前3天开始服用氯吡格雷,服用氯吡格雷前、PCI术前、术后10min及PCI术后1周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PCI术后10min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CI术后1周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明显增高,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两者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常规使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情况,并根据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是否存在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来个体化调整氯吡格雷的使用剂量,以评价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用药在PCI术患者中使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在我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82例随机分为个体化用药组(88例)和常规用药组(94例),两组术前3天起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或术前顿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两组均予氯吡格雷75 mg/d。常规用药组使用氯吡格雷75 mg/d维持至术后一年。而个体化用药组则可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是否存在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来调整氯吡格雷的用量。结果个体化用药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常规用药组(2/88比12/94,P〈0.01)。两组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3比3/38,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在PCI患者中使用是有效并且安全的,而个体化调整氯吡格雷剂量能更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速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08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对其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包括中慢代谢患者60例,将其分为A组(30例)给予氯吡格雷75 mg/d,B组(30例)给予替格瑞洛90 mg,2次/d;快代谢患者48例为C组,给予氯吡格雷150 mg/d。比较3组患者行PCI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C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速度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给予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常规治疗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替格瑞洛能够有效减轻血小板聚集率,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