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86例胃癌患者行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早期胃癌病变大小超过3cm者占9.1%,肿瘤浸润达肌层后超过3cm者占36.4%(P<0.05)。早期胃癌Ⅰ型、Ⅱa型及Ⅱb型以粘膜内癌为主占63.6%,Ⅱc型及Ⅲ型以粘膜下层癌为主占90.9%(P<0.01)。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内镜下形态对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参考价值,对进展期胃癌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癌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首位,近年来对胃癌的诊断方法日益多样化,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胃镜和胃肠双重对比造影对胃黏膜表面结构有良好的显示能力,特别是对腔内病变的诊断比较准确,但对胃壁浸润性病变及其在腹腔内转移的诊断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胃癌的定量诊断,特别是对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浸润范围的诊断是胃癌术前分期的重要依据。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其胃壁浸润程度和转移情况直接相关,与其病理类型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邢忠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852-1853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胃镜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胃癌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的二维声像图特征为,胃壁呈局限性不均匀性增厚,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正常五层胃壁层次模糊不清,甚至破坏消失,正常蠕动减弱或消失。结论:二维超声可以较准确的诊断胃癌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浸润范围及浸润深度,可作为临床诊断胃癌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小玲  阮君  高剑波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80-80,97,F000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6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螺旋CT表现。结果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30例肿瘤累及浆膜层,7例肿瘤突破浆膜层,9例肿瘤向外侵犯并转移。结论多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胃癌大小、形态、胃壁及腔内、外病变,对胃癌的术前评估切除及选择合理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肿瘤 ,其转移途径有四种 ,即血道转移、淋巴转移、脱落细胞种植、局部浸润。本文通过对 32例胃癌病人术后腹腔留置 5-FU进行了脱落细胞及其阻断的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  1994年 8月到 1995年 5月间住院病人 ,接受胃癌根治手术 ,术前没有明显远处转移及腹腔内种植。全组 32例 ,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最小2 9岁 ,最大 74岁 ,平均 54岁。病理分类 :未分化癌15例 ,低分化腺癌 12例 ,腺癌Ⅱ_Ⅲ 5例 ;癌肿浸润深度 :浸润胃壁浆膜 19例 ,浸润胃壁肌层的 10例 ,早期胃癌 (粘膜、…  相似文献   

6.
652例子宫平滑肌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1%,列第一位.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病例中约1/2为胃癌,因而防治胃癌是重要课题.凡癌浸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者称早期胃癌.其中癌发生于腺体上皮原位,限于腺体基底膜内而未浸及黏膜间质称原位癌.如果癌变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黏膜间质,限于黏膜内尚未越过黏膜肌层称黏膜内癌或黏膜癌.癌直径在0.5cm以下称微小癌,0.6~1.0cm称小胃癌.内镜检查时黏膜疑癌病变处钳取活检,病理确诊为癌,而手术切除标本经节段连续切片检查再未发现癌,称一点癌[1,2],亦称"点状癌"或"显微胃癌",实际上它是微小胃癌特殊类型[3,4].对原发性癌组织浸润生长达肌层或肌层以外组织者称中晚期胃癌或进展期胃癌.癌浸润深度的不同是临床分期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建华  刘金龙 《河北医学》2014,20(2):298-300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生存素来分析其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RT-PCR-ELISA)方法对胃内良性病变及胃癌患者进行对照检测外周血生存素的表达,分析外周血生存素检测对诊断胃癌的价值及其与胃癌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以胃内良性病变为对照,外周血生存素诊断胃癌的敏感度为60.4%,特异度为79.9%。肿瘤〉5cm及≤5cm生存素mRNA表达率分别为78.3%、46%。肿瘤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生存素mRNA表达率为74.2%,远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的表达率(33.3%),淋巴结存在转移者生存素表达率为75.0%,也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的生存素表达率(29.4%)。结论:RT-PCR-ELICA法检测外周血生存素特异度高,可作为诊断胃癌的重要依据。生存素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的阳性表达与胃癌肿瘤大小、癌肿浸润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所以其对于进展期胃癌可能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的临床研究。探讨预防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的效果。方法 采用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治疗食管癌38例,贲门癌77例,吻合方法;切除食管肿瘤及贲门肿瘤后,用细丝线行食管外膜肌层和胃壁浆肌层水平褥式间断缝合3针;在距此缝线3.0cm处用细丝线行食管胃壁后层全层内翻间断缝合,在与残胃做吻合时,注意消除小弯侧关闭处“豁口”;然后用线丝线间断内翻缝合食管胃壁前壁全层;最后距吻合口3.0cm处水平褥式缝合食管外膜肌层和胃壁浆肌层2针,使吻合口套入胃内,使胃壁于吻合口外形成一“围巾”。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经X线钡剂拍片检查,钡剂通过顺畅,无一例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直径为1.5-2.0cm,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 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显露良好,缝合准确,吻合口径增宽,食管,胃壁全层内翻减少,对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效果显。  相似文献   

9.
胃癌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48例胃癌的好发部位、肉眼形态,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取胃壁肿瘤全层,癌旁黏膜及小于3 cm的病灶进行固定、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癌肿部位以胃窦部最多,占70.8%,肉眼形态以溃疡型最多,占79.2%(含局限溃疡型和浸润溃疡型)。小于3 cm的病灶大多为早期癌。结论: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及转移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细胞分化越来越差,浸润及转移率越来越高。胃癌与肠化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82例胃癌侵袭部位肥大细胞的分布情况观察结果表明:肿瘤侵袭部位肥大细胞数量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粘液性质无关,但与浸润深度及局部淋巴结的有无转移有关。肿瘤侵袭部位肥大细胞数量越多,癌组织在胃壁浸润就越深,局部淋巴结内转移就越容易发生。提示,肿瘤侵袭部位肥大细胞在胃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胃癌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48例胃癌的好发部位、肉眼形态,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取胃壁肿瘤全层,癌旁黏膜及小于3 cm的病灶进行固定、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癌肿部位以胃窦部最多,占70.8%,肉眼形态以溃疡型最多,占79.2%(含局限溃疡型和浸润溃疡型)。小于3 cm的病灶大多为早期癌。结论: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及转移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细胞分化越来越差,浸润及转移率越来越高。胃癌与肠化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扫描技术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胃癌在CT上的表现与胃癌各型的大体病理形态改变基本一致。与钡餐和胃镜相比较,CT扫描既能显示肿瘤腔内和壁内生长情况,也显示肿瘤向腔外生长,侵犯周围器官和远处转移的情况。笔者采用饮水充盈胃腔和胃壁增强双对比的方法进行对胃的CT检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能很好地显示胃壁和软组织块影及肿瘤的范围、密度、浆膜浸润程度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淋巴结的改变情况,以达到对胃癌的诊断,病期分型、手术适应证的判定及术式选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评价胃癌预后的相关实验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荣  何振平 《重庆医学》2000,29(1):85-87,77
尽管已经加强了胃癌的早期诊断,但仍有2/3以上的患者就诊时已不属早期,60%~80%的此类患者术后死于胃癌进展。目前世界范围内胃癌死亡率仍居肿瘤相关疾病死亡率的第二位[1],所以尽早地区别胃癌病人的不同预后,不失时机地给予恰当的外科手术治疗及相应的辅助治疗,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胃癌的预后一直在应用与肿瘤发展阶段相关的临床指标来评价,如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有无肝转移、腹膜转移,淋巴结状态及血管壁有无浸润等,而且这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人们在长期胃癌治疗实践中发现,即使是IV期胃癌,仍有部分病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2 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证实的453例肿瘤直径(最大径)≤2 cm的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453例直径≤2 cm的胃癌中早期胃癌255例、进展期胃癌198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8%和46.0%(P=0.000 1);3.5%的早期胃癌与7.6%的进展期胃癌可见脉管内癌栓(P=0.034 1).影响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直径≤2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则是直径≤2 cm的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确定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胃癌居消化道肿瘤之首位,全国每年死于该病者达十六万人之多,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是提高五年生存率、延长生命的关键。目前根据临床表现,结合X线、纤维胃镜检查多能正确早期诊断。但这些检查都有其缺点及局限性,钡餐透视和纤维胃镜不能测出癌肿浸润胃壁的深度、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以及有无并存疾患。我院自一九  相似文献   

16.
浸润型胃癌MSCT诊断及术前评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检查对浸润型胃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0例浸润型胃癌的MSCT检查资料.结果 胃壁增厚、局部僵硬、蠕动消失或减弱、不均匀持续强化及胃外浸润、扩散、转移等为浸润型胃癌的主要表现.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发现诊断浸润型胃癌敏感性强,术前评估正确率高.  相似文献   

17.
邱轶伟 《医学综述》2014,20(20):3710-3712
由于目前对于胃癌手术的近端切除范围长期存有争议,不同研究学者所建议的切除范围不尽相同,但对距离肿瘤的有效切除范围已有基本共识,即早期胃癌23 cm,进展期胃癌53 cm,进展期胃癌56cm。如果术后病理证实切缘残端无癌细胞浸润,即使术中的切除范围小于上述范围也无碍患者生存。所以,在保证切缘残端无癌浸润的前提下,不必强行限定切除范围,既可以降低手术范围,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综述旨在总结近年来本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5cm、3cm〈肿瘤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0.5%(38/42)、78.4%(29/37)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的29.4%(5/17)(P〈0.01);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穿透浆膜层而未侵及邻近组织及器官、侵及浆膜层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1.7%(11/12)、77.8%(21/27)、89.7%(26/29),高于侵及肌层的50.0%(14/28)(19〈0.01或P〈0.05)。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组织学类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应根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局部进展期胃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进展期胃癌是指肿瘤已侵犯胃壁肌层、浆膜或浆膜外,伴或不伴区域淋巴结转移而无远处脏器转移.对此类患者,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唯一可潜在治愈的手段,但遗憾的是,有近50.0%的患者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术(R0切除术),而即使是施行了R0切除术,仍有54%的患者局部或区域复发[1],单纯局部复发率达22.9%[2],5年总生存率不超过4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胃镜下活检或手术,有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采用低张下水充盈CT检查技术,使胃囊充分扩张,腔壁对比良好,消除胃蠕动造成的伪影及胃壁的假性增厚,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肾下极,总结分析其CT征象。结果 CT征象为胃壁增厚38例,软组织肿块21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及脏器30例,淋巴结肿大23例,远处及种植转移10例,所有病例软组织均有强化。结论 CT可显示胃癌的大小、形态、范围及三维关系,判定有无浸润周围脏器及远处脏器的转移,能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