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lfinogen,FIB)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7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血管受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所有病例的双侧颈总动脉后壁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斑块发生,并同时检测血清hs-CRP、FIB的浓度,比较两组IMT、斑块发生、hs-CRP、FIB的浓度。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后壁的平均IMT及斑块发生、hs-CRP、FIB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三者均与冠脉病变受累支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颈动脉彩超在冠心病的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hs-CRP、FIB是参与和促进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IMT、hs-CRP、FIB与冠脉病变受累支数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就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7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A组33例,双支冠状动脉病变B组27例,三支冠状动脉病变C组27例)及正常对照组29例,平均年龄(63.90±8.89)岁,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心病各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颈动脉IMT值也随之增加.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6.504,P<0.001),冠心病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t1.2=-4.681,P12<0.001;t2.3=-3.131,P2.3=0.003).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在冠心痛组与对照组中均较高,但两组并无明显差异(P =0.511),冠心痛组中有54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其中32例的颈动脉斑块属于不稳定性斑块,而对照组中有16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其中只有2例为不稳定型斑块,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08).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中不稳定斑块例数也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不稳定性斑块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1.2=0.037,P2.3=0.028).结论 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增大及不稳定斑块数量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斑块数量无关,但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4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1例)、双支病变组(18例)、多支病变组(71例)和对照组(4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分叉处IMT,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分叉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及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增厚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其浓度依次增高(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密切,有助于临床上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81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再根据受累冠脉数量将冠心病组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左颈总动脉的IMT为0.92±0.15mm,IMCSA为22.04±2.82mm~2,而对照组的左侧颈总动脉IMT为0.85±0.07mm,IMCSA为18.39±2.06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总动脉IMT及IM- C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为68.6%,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双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亦增加(P<0.05)。以左侧颈总动脉IMT 0.90mm为界值,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4.7%,特异性为66.7%:以左侧颈总动脉IMCSA 20mm~2为界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0.4%,特异性为86.7%。结论颈动脉斑块的检出,同时结合左侧颈总动脉IMT及IMCSA的测量,尤其是IMCSA,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的指标及是否进行冠脉造影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在辅助诊断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价值。方法:对148例疑似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造影是否阳性分为冠心病和非冠心病。对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是否检出斑块、斑块数量特点、斑块积分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非冠心病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3,P<0.001),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9.6%、72.2%、88.6%;冠心病患者多发斑块较非冠心病患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多发斑块也越多,单支、双支与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斑块积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支与单支病变比较t'=9.816,P<0.01;双支与三支病变比较t'=2.907,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良好,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间断诊断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郑向清  谢英  梅霞  李正恭  张源 《重庆医学》2008,37(4):404-40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54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半定量估计其严重程度。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IMT值增加,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间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预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组患者123例(单支病变38例,双支病变43例,三支病变42例)和正常对照组48例,检测血清脂联素、hs-CRP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清脂联素水平冠心病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双支、三支病变组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P均〈0.05);三支病变组稍低于双支病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递增,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双支、三支病变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和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及范围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10 ~ 2014-01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脉斑块狭窄,分为轻、中、重度组;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情况.比较各组间IMT以及斑块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率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颈动脉IMT值得检查以及斑块率可以预测冠心病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