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拔4 100m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及血氧饱和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海拔4 100m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VO2)和氧脉搏(VO2/HR)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坐于踏车功量机上,以60r@min-1连续蹬车,每3 min递增25 W,蹬车至衰竭时停止,用心电图机记录每个负荷最后5 s的心率(HR),用O2CO2气体测定仪及掌式血氧仪分析每个负荷最后0.5 min的O2和CO2含量及SaO2,计算VO2和VO2/HR.结果HR在100~170 b@min-1时,VO2随着HR的增加而呈线性的增加(y=-0.1345+0.0077 x,r=0.9692,P<0.01);HR为100~130 b@min-1时,VO2/HR也随HR的增加而增加;HR增加到140~170 b@min-1时,VO2/HR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SaO2随VO2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生理负荷,致使人体在高原的劳动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海拔3800米高原人体体力活动时适宜心率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实验观察了12名男青年在海拔3800m高原进行体力活动时心率(HR)与氧耗量(VO2)和氧脉搏(VO2/HR)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水平HR的恢复情况与劳累感的发生率,以探讨人体在该海拔高度上体力活动时的适宜心率。结果表明,HR为110~130beats/min时,VO2/HR随HR增加而增加;HR为140beats/min时,VO2/HR接近HR为130beats/min时的水平;HR为150~ 相似文献
3.
概述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定义及测量原理和探头产品实现方法,并提供了几种常见品牌血氧探头传感器与接头插针的电气连接图,供医学工程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原地区不同体力活动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及其卫生限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原(450m)地区进行不同负荷体力活动时,血氧饱和度变化甚小,在高原地区随海拔升高生理负荷增加,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劳动能力降低。本文对高原地区不同海拔体力活动时的卫生限度和安全限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增氧呼吸器在高原不同海拔环境下对机体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影响;方法:140名受试者分别在高原(海拔3 700,3 750,3 950,4 700,4 900,5 300m)进行运动负荷实验,首先检测静息状态下不使用仪器的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心率.而后进行运动负荷实验(不佩戴增氧呼吸器),检测数据,并检测1,2,3min的恢复心率和血氧饱和度.24h后佩戴仪器后,重复以上检测;结果:静息状态下,与不使用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的试验结果相比较,在高原不同海拔环境下使用增氧呼吸器后,SaO2明显增加,心率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负荷实验结束后,佩戴增氧呼吸器后在3 750,3 950,4 900m的高度下机体SaO2明显升高,差异特别显著(P<0.01);结论:增氧呼吸器在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下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士兵的军事作业能力,而且效果显著,对高原习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7.
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脉搏血氧测定法,早在80年代初,在国外已被列为常规麻醉中的一项标准监护.国内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麻醉监护,特别是随着医院临床业务扩大和水平提高,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脉搏血氧测定法之所以很快被麻醉师所接受、采用,是由于它能连续、无创伤、实时提供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数据.根据有关文献报道,麻醉中病人发生意外都有缺氧表现,血气分析当然无疑能反映病人血气情况,但无法实时反映病人情况,等到心电图、血压和呼吸发生明显改变时,为时已晚.而脉搏血氧饱和度仪(以下简称脉搏血氧仪)的平均采样时间可预置(一般12秒,最短3秒),这样在发生意外时,只需几秒钟就可发出报警,赢得抢救复苏的宝贵时间,所以它比血气分析方法优越.脉搏血氧仪是根据两个物理原理设计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进驻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官兵高原适应指数和血氧饱和度随访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调查研究长期驻守在高原的官兵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水平和健康状况,采用跟随进驻高原部队就地调查的方法,对进驻在海拔3700、4300、5200和5380m的121名青年进行了连续半年或1年高原适应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和红血球压积(HCT)的检测。结果表明,部队进驻3700m第4d和半年,95%以上的青年达到了基本适应和已经适应的水平;进驻5380m第20d,69%的青年达到基本适应,进驻1年时,90%以上达到基本适应和已经适应。随着海拔高度上升,SaO2递减,进驻5380m第8d,第20d、半年和1年SaO2无显著差异。进驻5380m1年的13名青年,Hb和HCT全部达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但高原适应指数未见下降。结果提示,使用的高原适应指数仅可作为一般的粗测,不可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患者。高原适应水平的确切评价还应结合其它心肺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10.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保护套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保护套选用酸性玻璃胶为材料,经石膏模型灌注挤压而成;通过测量套有保护套的血氧饱和度探头从不同高度坠下后对同一病人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测量并做动脉血气分析以验证其保护效果.结果表明,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的保护套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1.
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校准仪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能够无创地快速实时地进行血氧饱和度测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脉因氧饱和度仪在临床使用中,经常需要对其输出进行校准鉴定,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目前临床中使用的搏血氧仪多没有专门的校准装置,本文介绍了一种脉搏式血氧饱和度仪校准仪的研制,这种校准仪可以检测血氧仪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并能对血氧仪的输出参数进行校准. 相似文献
12.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脉搏血氧饱和度是一种连续的、无创的测定动脉血红蛋白和血氧饱和度的方法,为早期发现低氧血症以及为危重患者赢得抢救时机提供可靠的依据,是ICU患者监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5—2010-02某科院前急救过程中救治的38例缺氧患者,应用SpO2监测指导氧疗及吸痰等救治措施。结果:轻、中度缺氧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缺氧状态均得到有效缓解;6例重度缺氧患者中有2例缺氧状态得到缓解,4例患者因基础疾病危重而死亡;均无意外死亡病例。结论:在院前急救过程中,SpO2监测能即时反映患者缺氧情况,较好反映PaO2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监护用脉搏式血氧饱和度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亚明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9,23(3):139-141,144
根据红光和红外光动脉血管后的相对最大光强和光强最大变化量之比来计算血氧饱和度(SO2)的一般原理和推导出的实用算法,针对临床长期监护的特殊要求,设计了单片机反馈控制的自动基线调节电路,自动增益调节的可控积分电路及相应算法,有效地克服了因测量信号的漂移,特别是人体生理差异造成使系统工作恶化的影响,从而使本系统满足了临床生理监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更好地应用SpO2监测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中心ICU于2007-01—2009-07期间SpO2监测值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监测值不符(85例)的影响因素。结果:85例SpO2监测值异常的影响因素主要为SpO2探头位置异常、动作伪差、被检部位低灌注状态、SpO2监测系统异常、被检部位皮肤色泽异常及环境光,其中,SpO2探头位置异常是最多见的影响因素,占29.41%(25/85)。结论:SpO2监测能较好地反映动脉血氧的变化,但其影响因素较多,必须进行相应的干预,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仪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2月~2010年2月期间45例缺氧患者应用心电监护仪SpO2监测指导临床救治和护理的工作经验。结果:SpO2监测可及时发现组织缺氧并指导氧疗方案;SpO2监测可正确指导吸痰的时机及持续时间;SpO2监测可及时提示心肌缺氧、缺血。结论:SpO2监测能为低氧血症患者的救治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振英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101-102
目的:总结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危重病人救护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救护提供依据。方法:对EICU病房81例患者,连续进行SpO2监测,了解机体氧合功能,指导调整吸氧流量,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工作条件,为撤机提供参考,以及转运病人时评估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结果:SpO2监测能及早发现低氧血症,早期给予人为干预,为危重患者抢救赢得时间。结论:SpO2监测能为EICU患者的救治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麻术后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影响因素及护理.方法 应用心电监护仪对全麻患者持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根据SpO2变化,及时分析原因.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低氧血症得到纠正,均恢复正常,无其他并发证发生.结论 脉搏血氧饱和度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可以早预测危险因素,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