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保留整个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 (MVR)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4年 6月我科完成的 4 3例保留整个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2 9例 ,平均年龄 (49± 13)岁 ;风湿性心脏病 36例 ,瓣膜退行性病变 4例 ,二尖瓣前瓣腱索断裂 3例 ;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 11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伴狭窄 2 3例 ,二尖瓣狭窄为主伴关闭不全 9例 ;NYHA心功能Ⅱ级 7例 ,Ⅲ级 2 7例 ,Ⅳ级 9例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 (5 5± 5. 5 )mm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平均 0 .4 6± 0 . 0 6 ;5例有脑栓塞史 ,4例有糖尿病史 ;手术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采用Miller法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改良的Miki法保留前瓣及瓣下结构 ;均置换机械瓣 ,其中 19例用国产C L短柱倾碟瓣 ,2 4例用CarboMedics双叶瓣 ;17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其中 2例行窄小主动脉瓣环拓宽术 ;1例同时行主动脉瓣、三尖瓣置换术 ;35例合并三尖瓣返流者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 ;1例同时行COX迷宫术 ;5例同时行左心房血栓清除术 ;4例巨大左心房同时行左心房折叠术 ;心肌阻断时间平均 (10. 9± 36 )min ,体外循环时间平均 (16 7± 4 2 )min。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相似文献   

2.
1994年1月~2000年1月,我院共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180例,死亡8例。术后进行随访,就资料完整的150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180例,随访150例,男72例,女78例;年龄17~68岁,平均46.9岁。二尖瓣狭窄64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7例,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双瓣膜病变3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136例,房颤139例,合并左房血栓形成37例,有栓塞史15例。心功能IV级56例(31.1%)。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二尖瓣修补治疗非风湿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效果。方法:1997-06至2007-06,本组为301例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施行了二尖瓣成形手术,其中162人为男性,139人为女性,117人为中度关闭不全,184人为重度关闭不全。平均年龄为(53.2±16.4)岁(15~72岁)。术前NYHA心功能Ⅱ级55例,Ⅲ级187例,Ⅳ级59例。99例前瓣脱垂(腱索断裂64例,腱索延长35例),后瓣脱垂139例(腱索断裂88例,腱索延长51例),前、后瓣都脱垂63例。患者中7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手术均使用可膨胀聚四氟乙烯缝线替换腱索(4CVGore-Tex缝线)。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环扩张,都常规使用二尖瓣瓣环成形环施行瓣环成形。所有手术都在全麻、中度低温(28℃~31℃)及体外循环下进行。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6.2±12.3)min。结果:1例术后早期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因重度二尖瓣反流导致溶血而施行了机械瓣置换。除死亡和换瓣者以外,所有患者术后都予以随访(2个月~10年)。除1例外,其余的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单纯性三尖瓣替换手术远比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替换手术少,且在术时和术后处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975年以来,我们为5例本病患者施行三尖瓣替换手术,现予报道,并浅谈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48岁,平均37.5岁.Ebstein畸形2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合并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严重关闭不全合并右室双腔心和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2例Ebstein畸形病人在进行Hardy手术悬吊下移的隔瓣和后瓣并折叠房化心室后,因仍有三尖瓣严重关闭不全,被迫在右房室环位分别移栽31mm外径的国产碟瓣,结果1例手术后第6天突发人造瓣膜功能障碍而猝死;1例术后合并短暂的低心排和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手术后第31天痊愈出院,随访1年6个月,心功能为Ⅱ级.2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合并解剖三尖瓣严重关闭不全者,术中均见三尖瓣叶增厚挛缩,严重关闭不全,手术切除病变的前瓣和后瓣,保留隔瓣,分别替换以27mm外径和31mm外径碟瓣.术后1例恢复顺利,1例出现短暂的低心排和肺功能不良,经治疗均痊愈,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对50例瓣膜置换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并作近、远期效果观察随访,探讨三尖瓣成形在瓣膜置换术后疗效中的作用。  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32~67岁。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淤血,心胸比率(C/T)>0.55者48例(96%),有右心功能不全者46例(92%);超声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力(PAP)>4kPa者42例,PAP>8kPa者8例;三尖瓣关闭不全(TVFI)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定义为中~重度返流。行二尖瓣置换(MVR)42例,双瓣膜置换(MVR AVR)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4例。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24~28℃)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肌保护采用4…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24例Ebstein畸形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9年5月24例Ebstein畸形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Danielson水平折叠法矫治畸形17例,其中同时行瓣环成形12例,瓣交界成形5例,瓣叶修补4例;采用Carpentier纵行折叠5例,均同时行瓣环成形;1例采用解剖矫治;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合并畸形同期处理。结果全组无死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和顽固性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无因三尖瓣病变再次手术者。随访2~81个月,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7例,2例恢复稍差,心功能Ⅱ~Ⅲ级。结论 Ebstein畸形应尽早外科矫治,外科治疗应根据每例患者瓣膜和心室的具体条件选择恰当的术式,恰当的瓣膜成形或瓣膜置换可以取得较好的中、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问题。方法:自2002年至2009年间共438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不包括完全性或部分性房室通道)患儿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所有患儿中有15例(3.4%)行再次二尖瓣手术,其中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12例(组1),二尖瓣置换术3例(组2)。再次手术的原因包括:严重溶血和残余或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术中根据瓣膜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形方法,包括二尖瓣瓣环环缩、腱索转移、双孔成形和瓣膜置换手术。对所有患者均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二尖瓣功能。结果:全组患儿无死亡病例,所有15例随访患儿亦无死亡。组2患儿年龄、体质量和心胸比均大于组1。组1患儿中术中见原缝线撕裂2例,瓣环扩大4例,瓣叶局部裂3例,组1患儿术后超声心动图见二尖瓣关闭不全较术前明显减轻(P0.01)。组2中3例患儿均行二尖瓣双叶机械瓣置换。结论:二尖瓣成形术仍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首选术式,对术前心功能差且瓣膜条件不理想的患儿行瓣膜置换手术是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赵雨辰  崔彬  徐东辉  吕锋 《心脏杂志》2019,31(3):312-314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室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再次手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患者42(男11,女31)例。年龄30~66(52±11)岁。18例(43%)为人工瓣膜功能正常,其余24例(57%)均并发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瓣周漏。两次手术间隔1~19(11±4)年。采用三尖瓣成型环成形31例;采用三尖瓣置换11例,其中,3例为生物瓣膜,8例为双叶机械瓣膜。术后早期院内死亡6例,病死率为14%,其中三尖瓣成形2例,三尖瓣置换4例。致死原因,右心功能衰竭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因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导致死亡1例。全组随访37例,随访率88%,随访时间6~120(73±31)个月,失访5例(失访率为12%)。随访病例中,5例三尖瓣人工瓣置换患者三尖瓣功能良好。26例三尖瓣成形患者中无或少量返流22例,中量以上返流4例。 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行三尖瓣置换或三尖瓣成形术可达到满意疗效。术前心功能的调控及全身各脏器功能的评估是手术成功的保障。依据三尖瓣结构不同的病理改变,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也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1995年1月至2009年5月,对急性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施行急诊瓣膜置换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2~64岁,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二尖瓣病变17例,其中二尖瓣机械瓣替换术后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7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急性二尖瓣腱索及乳头肌断裂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预激症1例。主动脉瓣病变8例,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主动脉穿孔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衰)3例,血栓形成致人工瓣功能障碍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并主动脉窦瘤破裂致急性心衰2例,外伤性主动脉瓣撕裂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替换18例,其中再次心脏瓣膜替换11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9例,异常传导束旁路切断1例。主动脉瓣替换8例。置入机械瓣22例,生物瓣3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80 min,转流时间70~160 min。结果:早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1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及时、准确诊断,果断抉择手术时机,合理选择术式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92例。手术全部经右心房一房间隔切口径路完成,其中保留瓣下结构39例,三尖瓣Devaga或Kay式成形44例,行左房成形术9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5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愈出院90例。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明显提高,90例病例均可恢复不同程度的体力劳动,远期因患者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认为加强围术期的管理及心肌保护、适当保留瓣下结构、术中恰当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及巨大左房、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心包进行心脏二尖瓣、三尖瓣瓣膜成型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评价其术后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采用自体心包成型心脏瓣膜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致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黏液变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4例二尖瓣病变采用了双孔成形技术,同时用自体心包片制作成形环,替代人造瓣环或自体心包片修补后叶.2例三尖瓣病变用自体心包片修补三尖瓣前瓣叶以及隔瓣,瓣环再行De vaga环缩.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术后患者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心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自体心包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瓣膜成型手术的优势,降低并发症和手术费用,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三尖瓣成形术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对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3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三尖瓣成形术组(成形组)23例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组(置换组)14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NYHA)和三尖瓣返流分级等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1年后随访的心功能分级、右心房横径、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三尖瓣返流面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3 例(均为置换组),其中低心排2例、心律失常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中期随访各组生存率分别为:成形组23/23(100%)、置换组11/14(78.57%);心功能分级分别为:成形组心功能Ⅰ级13例、Ⅱ级6例、Ⅲ级4例,置换组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中期随访各组生存率、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形组均优于置换组。中期随访三尖瓣返流分级分别为:成形组轻返流22例,中度返流1例,置换组轻度返流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率较高,患者心功能较差;三尖瓣成形术后中期返流程度与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组相似,并且患者术后心功能良好、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创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均为男性,机动车撞伤后数月出现症状,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腱索断裂,重度返流。术中证实腱索断裂,瓣叶粘连,不能行瓣膜重建,分别置换31号、27号机械瓣,并发现均合并心包撕裂,予以处理。两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作者认为创伤性心脏瓣膜病应在心脏挫伤基本恢复、心衰控制后施行手术。因为瓣膜多合并有先天发育不良,创伤后瓣叶退行性变,与周围粘连,成形困难。行机械瓣置换时保留隔瓣瓣叶。术中探查注意合并伤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鲁登巴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鲁登巴赫综合征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自 1992年 12月至 2 0 0 0年 6月手术治疗鲁登巴赫综合征 12例 ,其中房间隔缺损均为先天性 ,二尖瓣病变先天性 2例 ,风湿性 1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 8例 ,二尖瓣狭窄合并闭锁不全 4例。房缺直接缝合 8例 ,补片修补 4例。二尖瓣换瓣 9例 ,直视成形 3例。三尖瓣Devega成形 10例。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 12例随访 6~ 90个月 ,1例二尖瓣成形术后 3年再次手术换瓣 ,余 11例恢复顺利。心功能恢复为Ⅰ级者 8例 ,Ⅱ级者 4例。结论 :鲁登巴赫综合征应尽早手术。正确选择处理二尖瓣病变手术方式 ,加强围术期处理 ,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和左心室功能衰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茂名市中医院心胸外科近10年来应用1ABP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 年龄45~71(55.20±9.60)岁,术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其中冠脉造影明确合并冠心病1例,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巨大左心房4例,左心房血栓2例,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2例、Ⅳ级7例。其中二尖瓣置换 左房折叠 三尖瓣成形2例,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3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1例。比较IABP使用前、后心率(HR),有创平均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氧分压(PaO2),乳酸(Lac),尿量和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全组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时间48~196(64.2±25.6)h,使用IABP后,HR、MABP、CVP、PaO2、Lac、尿量及肾上腺素用量与使用后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存活5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多脏器衰竭(2例),无IABP相关并发症。结论 IABP是成功抢救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的有效措施,及时应用IABP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国产侧倾碟瓣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1983年3月至1990年9月117例患者应用国产侧倾碟瓣(25~29mm)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对合并中、重度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者行改良DeVega或Kay法环缩术。结果住院期间死亡9例(7.69%),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人造瓣膜功能障碍等是早期死亡主要原因。平均随访时间为11.6年,存活5年以上106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抗凝有关的并发症,以及风湿热复发。患者术后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和48.11%。抗凝过量出血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6%患者·年与0.39%患者·年。生存15年以上的51例患者,心功能恢复I级34例、Ⅱ级13例、Ⅲ级4例。结论年龄较轻,心脏瓣膜病变较重,抗凝过量出血发生率较高是本组患者的三个特点;术中探查三尖瓣,凡有瓣环扩大的患者均应积极纠正;术后早期应重视预防风湿热复发,采用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3~5年;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生物瓣衰坏等原因引起的复发性瓣膜病变进行再次手术的效果和相关因素。方法: 复发性瓣膜病患者331(男143,女188)例,年龄12~73(46±12)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2月~25(17±8)年。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143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瓣膜病变复发53例,生物瓣衰坏32例,瓣周漏26例,换瓣术后其它瓣膜病21例,人工瓣膜替换或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17例, 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5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故障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并行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7例,完全或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术后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6 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2例。再次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替换术,主动脉瓣替换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三尖瓣替换术,瓣周漏修补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等。结果: 全组共死亡27例,占8.2%,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左心室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肾功能衰竭。随访259例,随访期6月~21(10±7)年,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89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心功能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急诊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长等。结论: 针对再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仍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替换术后瓣周过度纤维化致瓣膜功能障碍一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科旅朝霞敖定椿于文信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7岁。1980年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替换术(上海碟瓣)。术后心功能II级,一直服用抗凝药(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  相似文献   

19.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175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对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诊断标准和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1980年 1月至 1998年 2月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 175例 ,其中男性 80例 ,女性 95例 ,年龄 12~ 6 6岁 ,术前心功能Ⅲ级 40例 ,Ⅳ级 135例。二尖瓣置换 111例 ,其中 40例为再次手术 ,主动脉瓣置换 2例 ,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 6 2例。全组置入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 32例 ,左房血栓清除 17例 ,左房成形12例 ,冠状动脉搭桥、经主肺动脉内关闭未闭动脉导管及异常传导束切割各 1例。结果 :早期死亡 10例(5 6 % )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室颤为最常见原因。结论 :注重术前准备 ,适当选择手术时机 ,合理纠正病变 ,避免手术不当并发症及加强术后并发症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3例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年龄63.3(41~81)岁。瓣膜病变8例为风湿性,10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5例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6例、Ⅲ级13例、Ⅳ级4例。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静脉桥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一次阻断下或心脏复苏后完成。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5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瓣膜置换(使用生物瓣与机械瓣者分别为7例及11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4例、双瓣置换2例)。结果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28.2(11 ̄247)h,平均ICU停留3.1(1 ̄34)d。4例患者因发生低心排综合征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其中死亡1例。1例发生脑梗塞,1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术后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7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 ̄55个月,术后均无心绞痛发作,未发生与抗凝相关的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1例术后第4年死于恶性肿瘤。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彻底纠治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和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