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贲门附近的静脉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具尸体标本上剖查了分布于胃贲门附近的静脉。在食管和胃壁的外面观察到胃冠状静脉贲门食管支与附近静脉的三种直接吻合:与奇静脉系的吻合2例,与左膈下静脉的吻合5例,与门静脉左支的吻合7例。胃后静脉的出现率为62%,分布于胃后壁的上部,经膈胃韧带至隔下,然后经网膜囊后壁腹膜后向下注入脾静脉。左膈下静脉贲门食管支的出现率为14%。本文为提高门—奇静脉断流术的疗效,提供了必要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100例成年尸体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结果显示:胃左、右静脉的出现率分别是96%和92%,在胃小弯侧的配布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胃左静脉型、胃右静脉型、胃左静脉优势型、胃右静脉优势型和胃左、右静脉均衡型。胃后静脉出现率为73.6%,多数汇入脾静脉左1/3段。此外还发现胃左静脉与左膈下静脉间有相对恒定的吻合。文最后讨论了门奇静脉断流术时可能造成断流不彻底的解剖因素。  相似文献   

3.
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观测了100例成年尸体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结果显示:胃左,右静脉的出现率分别是96%和92%,在胃小弯侧的配布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胃左静脉型,胃右静脉型,胃左静脉优势型,胃右静脉优势型和胃左,右静脉均衡型。胃后静脉出现率为73.6%,多数汇入脾静脉左1/3段。此外还发现胃左静民左膈下静永脉间有相对恒定的吻合。文章最后讨论了门奇静脉断流术时可能造成流不彻底的解剖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解剖1具青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膈下动脉起自腹腔干,右侧膈下动脉起自右肾动脉,现报道如下. 左侧膈下动脉起自腹腔干的上壁,其起始部管径约1.6mm,其起点距离腹腔干起始处8.9mm,距离胰上缘11.0 mm,先在胃后壁和腹主动脉之间,经腹膜前方上行,然后在胃小弯距离贲门4.56 cm处进入肝胃韧带继续上行,此处有贲门支和食管支,其起始部管径分别为0.9mm和0.7mm,继而经食管腹部的前方,通过左半肝后缘,再穿过左三角韧带入膈,在穿左三角韧带处距离肝左缘最远点2.10 cm.  相似文献   

5.
有关肝左动脉变异国内外文献已有报道,但由腹主动脉直接发出的胃左动脉上起始的迷走肝左动脉则少见,此外,还发现本例的左膈下动脉发自腹腔干根部左侧壁.1 男尸,15岁,在行腹后壁局解标本制作时,发现有一直接发自腹主动脉的胃左动脉,其起始部与腹腔干起始部间距1厘米,外径0.5厘米,胃左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与肝总动脉平行向右上,行至贲门分前后支沿胃小弯至角切迹与肝固有动脉发出的胃右动脉前后支分别吻合成胃小弯前后动脉弓.胃前后壁动脉弓再发出数支入胃前后壁.胃左动脉在距其起点约4.2厘米处,发出一支副肝左动脉.2 副肝左动脉外径0.5厘米,其主干与肝固有动脉平行至肝左纵沟后半距肝门中点2.7厘米处入肝内,全长3.5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在对1具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时,见膈下动脉、肾上腺动脉及肾动脉变异。几处变异均较有临床意义,且多处变异存在于同一标本较为罕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并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左膈下动脉、左肾上腺动脉变异:左膈下动脉有2支,1支起自腹主动脉侧壁,管径为1.86 m,途中发出数支进入肾上腺上部,后又进入膈肌。另外1支起自腹腔干上壁,沿着胃后壁上行,其起始管径为3.34 mm。主干在起始处稍上方发出一小分支进入膈肌,沿  相似文献   

7.
在解剖1具老年男尸时,发现供应左肾上腺上、中、下部的动脉均有多支,且右肾上腺下动脉起于右睾丸动脉,左睾丸动脉较正常起点偏低等多处变异,现报道如下. 供应左肾上腺上部的动脉共4支,2支起于左膈下动脉胃底支,上支在距胃底支起点19.20 mm处发出,起点外径0.50 mm,向左下外方走行9.70 mm后,分为2支从肾上腺前面入肾上腺;下支在距胃底支起点11.90 mm处发出,起点外径0.94 mm,向左下外走行7.26 mm后,分为2支从肾上腺内侧缘入肾上腺,1支起自膈下动脉远端,外径为1.42 mm,从肾上腺上端入肾上腺.另1支起于肾动脉,起点外径1.20 mm,终端分2支从肾上腺外侧缘人肾上腺.  相似文献   

8.
一、膈下迷走神经干的位置,前干有68%位于食管腹段的前左侧,后干98%位于食管腹段的后右侧。神经干的数目变化较大,前干以双干与三干居多;后干以单干居多。迷走神经干的分支状况,单干型在膈下直接分支;多干型在膈下分支有三种类型。二、贲门支通常为1-4支;其终末分支为1—8支,呈放射状分布于贲门部与胃底。下食管支出现率不高(前干7例,后干11例),一般在贲门平面以上不远分支,其起源有的与贲门支共干,有的单独发自神经干。三、胃大神经出现率前干为100%,后干为94%。有三种不同的走行:Ⅰ、行于小网膜内;Ⅱ、贴胃壁而行;Ⅲ、贴胃小弯而行。此外还发现有双支型的胃大神经。胃大神经的终末支一般以2—4支居多数,分布范围前胃大神经在幽门以左4.65—6.22厘米,后胃大神经为4.33—6.26厘米之间的范围。四、胃体支的数目平均为4支(1—11支),前胃体支多数起于前迷走神经干和前胃大神经;后胃体支多数起于后胃大神经。胃体支的分布型式有三:Ⅰ、聚集型;Ⅱ、分散型;Ⅲ、丛状型,以聚集型居多数。五、幽门支的出现率44%(22例),幽门支有单支型与双支型。起子肝支有15例(68.18%);起于前胃大神经7例(31.82%)。在小网膜内分为上下二支或不分支。六、观察了肝支与腹腔支的起源与数目,并测量了起点离膈下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68例广西尸体迷走神经食道下部和胃的外科解剖学研究结果,发现有四方面结构特点: 1.51%的迷走神经前干和39.7%的迷走神经后干属于Jackson的D型。因为常见有从膈上食道丛直接发出的肝支、腹腔支和诸胃支。 2.胃支有三个来源:主要来源于迷走神经前、后干,其次来源于食道丛,第三来源于肝支。直接起于膈上食道丛的胃支有前、后胃底支,肝支与胃小弯支,前胃体支,前、后胃小弯支,前、后胃体与胃窦支。 3.73.5%的胃前大神经沿胃小弯附近的胃前壁下行到胃窦。26.5%沿胃小弯旁的小网膜行走终止于胃窦。支配胃底、胃体近端与中部的迷走神经纤维,于食道胃底动脉深面行走于胃前壁。 4.胃左动脉及其分支——食道胃底动脉(横跨食道与胃连接处的前壁)与迷走神经前、后干的腹部诸支,有恒定、密切的毗邻关系。以此动脉为标志,易在膈下寻找到迷走神经前、后干及其重要属支——肝支与胃前、后大神经的起端。据我们的资料,对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做胃周围血管及迷走神经局部解剖时,发现了一例(成年)胃血管及腹腔动脉多种变异。为积累资料,特报告如下: 一、腹腔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前方,全长2.5厘米,口径0.8厘米,共发出7分支: (一)左膈下动脉:距根部0.7厘米发出,走向膈肌,并有左膈下静脉伴行。 (二)胃底支:距根部1.5厘米发出,口径0.15厘米,呈二终支入胃壁,分布于胃底左侧  相似文献   

11.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指彻底切断冠状静脉、胃短静脉、胃后静脉、左膈下静脉,包括高位食管支或同进存在的异位高位食管支,同时结扎、切断与静脉伴行的同名动脉。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8例,女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均为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有脾肿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症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肝炎病史,一次或多次呕血、黑便史。术前给予血、尿常规、血型、便潜血、出凝血时间、肝、肾功等化验;彩超、心电图…  相似文献   

12.
关于肝左动脉的异常,国内外文献已有不少报道,但由腹腔动脉直接发出的肝左动脉则很少见.作者发现一例报道如下:男尸,约四十岁,身长约170cm,发育正常,胸腹部无任何手术疤痕,在解剖腹腔时发现肝左动脉直接由腹腔动脉发出.代替了正常胃左动脉;此动脉从起点处呈螺旋形向左上方行至肝脏网膜结下方靠近胃小弯近侧发一条食管支及四条胃支后,本干转折向右上,在第一肝门横沟左侧入肝.四条胃支都比较粗大,一支为贲门支,三支为胃支,第三条胃支在角切迹的右侧与发  相似文献   

13.
解剖观察了72具尸体与胃上动脉相伴行的静脉。该静脉出现率为31.9%(23例),成人平均和24.5mm,注入左膈下静脉处的外径为1.3mm,其收集胃底后壁和贲门及食管下段后壁的静脉血。根据静脉命名原则,作者建议命名为胃上静脉(superior gastric vein)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调查64具尸体左膈下动脉的返(胃)支.其出现率为45.3%.成人平均长21.2mm,起始部平均外径1.2mm。该支动脉分布于胃底后壁和贲门及食管腹段后壁.根据动脉命名原则,作者建议命名为胃上动脉(superior gastric aftery).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人在湖北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解剖一具老年女尸时,发现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肝左动脉共干(见附图)。现报告如下: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前右缘,距腹腔干起始部1.2cm,外径3.4mm,至贲门发出食管支,然后转向右,沿胃小弯至幽门,沿途发出11条胃支入胃前后壁。该动脉自幽门处转折向左上,距肝脏左纵沟与横沟汇合1cm 处发出一分支入尾叶,长3cm,外径1.5mm。主干  相似文献   

16.
膈下静脉在起止、属支等方面存在很多变异,其与周围静脉有较多交通,膈下静脉的临床价值逐渐显现:经膈下静脉食管属支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通过膈下静脉分流道逆行球囊堵塞曲张胃静脉可用于治疗胃静脉曲张,在布加综合征、上腔静脉综合征及门脉高压等病理状态下膈下静脉可作为重要的侧支循环;肝内门一体静脉分流可通过膈下静...  相似文献   

17.
胃小弯侧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解剖观察胃小弯侧的动脉供应及其变异,为临床上腹部手术、胃癌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经福尔马林处理过的74具成年尸体,观察胃动脉的起源、行径及其分支分布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本组标本中,胃左动脉起源于腹腔干者72例,占97.3%;起于肝左动脉者2例,占2.7%.胃左动脉发出副肝左动脉者4例,占5.4%;发出替代性肝左动脉者4例,占5.4%.另有4例其变异更为特殊,占5.4%,其中有2例,替代性肝左动脉直接由腹腔干发出,后者再发出3支胃动脉,供应食管下部、胃的贲门部和胃体前壁小弯侧的部分;1例胃左动脉的前、后支直接由腹腔干发出;另1例除拥有常规的胃的动脉来源外,腹腔干还直接发出1支粗大的胃动脉供应贲门部的右上份.胃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者48例,占64.8%;起于肝总动脉者10例,占13.5%;起于肝左动脉者9例,占12.2%;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者7例,占9.5%.结论 胃小弯侧动脉变异率较高,掌握其变化规律,对临床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 女尸35岁,身高1.58米,发育正常,死因不明,解剖后,发现腹腔干的分支异常.2 胃左动脉直接发自腹主动脉前壁,达贲门后分成两支,食管支向上沿食管走行,胃支沿胃小弯向右行.3 肝总动脉和脾动脉共干,平胃左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肝总动脉分出后,从肝总动脉上直接发出肝左支,经肝门进入肝左叶,入肝门前,发出胆囊动脉,布于胆囊,后又发出胃右动脉,到达幽门后,沿胃小弯向左行,与胃左动脉吻合.肝总动脉终末分成两支:(1)肝右支,沿胆总管右侧上升,经肝门入肝右叶.(2)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幽门的上方,分成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分别布于胃、大网膜、胰、十二指肠.4 脾动脉沿胰上缘达脾门,入脾前分出两支胃短动脉,直达胃底,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向右行,与胃网膜右动脉间没有吻合,主要布于大网膜和胃大弯.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胃后动、静脉调查中遇到一例起于腹腔动脉干的胃后动脉,颇不多见。为累积资料而予以报道。男尸,成人。见自腹腔动脉干的胃左动脉和脾动脉之间的左侧壁发出一支动脉,在腹腔后间隙斜向左上方,达胃底后壁,距贲门部略偏小弯侧21mm处进入胃壁。外径1.2mm,长58mm其伴随静脉汇入胃冠状静脉,外径1.3  相似文献   

20.
胃贲门附近静脉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00具尸体上,对贲门附近的静脉进行了观测.胃左静脉以3属支合成者多见(88.0%),其位于脊柱左前方者占89·0%,汇入脾静脉者占55.0%,外科干长2.6±0.9cm,终末部外经3.8±1.1mm。贲门食管支以1支型者最多(89.0%),汇入弓形部者占81.6%,末端距胰上缘2.1±0.9cm。胃右静脉出现率96.0%。胃后静脉出现率87·0%,1支型者92·0%,有76.6%汇入脾静脉中1/3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