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与西医有着迥异的哲学思维。本文从中、西医的历史内涵、思维方法、理论指导及哲学体系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探讨,认为中医与西医本质不同,思维迥异。西医是实验科学,中医是经验科学;中医重在整体,西医重在还原。现今医学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其道路是一个西医同化中医的过程,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要发展,应首先考虑传统化,即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环境具体灵活地结合“现代化”。中医、西医如果可以分别独立发展,各显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谈中西医结合,即精通中医者与精通西医者一起协作,或许更利于中医的发展,彰显中医的优势,其远期医学环境亦会优于现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2.
为使中医学的表述符合现代的习惯,可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原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从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状态医学理论与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各自特点。认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中医学的状态诊疗理论的确立和现代因病理学说的全面引入;中西医  相似文献   

3.
从"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的提出看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李恩教授“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的提出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思路。认为“肾-骨-髓-血-脑”一体化理论的提出是中西医学对话的需要,也是中西医学实践的必然;并从理论来源、医学实践等方面对该假说的建立进行阐述。提出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通过借鉴中医自身得到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借鉴西医得到发展,更应该借鉴所有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博采众长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各有特点,中国医学是个体化的医学,化解性医学,其研究方法是外内法。西方医学是群体性的医学,对抗性医学,其研究方法是内外法。根据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特点,寻找出中西医结合是最佳切入点,真正做到两者相互移植,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即有利于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又为西医学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是医学中两种不同流派,具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西医学运用微观分析方法,突出器质性变化,强调仪器诊断,提倡辨病论治;中医学运用宏观整体思维,突出功能性变化,强调人诊人治,提倡辨证论治。在现代形势下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学习,建立和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发展中医学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上个世纪初以来,中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就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西医学的迅速发展逐步影响着、改变着中医界人员的思维方式,形成巨大的冲击.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中医应该进行现代化的研究.而近半个世纪中医现代化的研究都是在用西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下进行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再用西医的标准对其研究结果予以评价,导致了中医发展的停滞和滑坡.我们不应当以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更不应当把中医纳入到西医的体系中去,相反,我们应当重视中医各种方法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医从宏观、整体上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辨证为主进行施治;而西医从微观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细胞的水平找病因而治疗。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最好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郝国栋  刘瑞娣 《当代医学》2008,14(12):173-173
中医从宏观、整体上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辨证为主进行施治;而西医从微观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细胞的水平找病因而治疗。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最好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郝国栋  刘瑞娣 《当代医学》2008,14(23):173-173
中医从宏观、整体上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辨证为主进行施治;而西医从微观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细胞的水平找病因而治疗.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最好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现代化是指通过系统的医学道路,摆脱西医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在科学的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研究。中医药现代化并不是指中医西医化,也不是指纯粹搬用西医先进的医学理论,而是要保持中医药固有的传统而又良好的特色,同时借鉴、汲取西医中先进的科学理论。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医药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使中医学的表述符合现代的习惯,可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从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状态医学理论与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各自特点.认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中医学的状态诊疗理论的确立和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全面引入;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是如何面对实际,接受状态的客观存在和相关理论,其难点是怎样用西药体现状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临床带教模式。方法;选择具有中医特色的病种示教,牢固掌握辨证施治,同时与西医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能应用中,西医的双重知识对疾病进行诊疗。结果:实现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结论:中西医结合的 中医临床带教模式可提高带教质量,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跨入了21世纪,对于星光璀璨了几千年的中医来说,形势却不容乐观。西方医学迅速发展的挑战,中医阵地的萎缩,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种种问题,令每一个真正关心中医的人心急如焚,中医将走向何方?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不断思考、探索,提出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以求发展中医,并积极地投入实践,多年的努力却收效甚微,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做的和我们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找出发展的方向。1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是从不同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不同医学范式,从明末清初的中西汇通思潮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研究50年,证明了中医的确是一个"伟大宝库",揭示出中西医之间"不可通约",彰显了中医的"大发明"。中医的发明主要在于认识和驾驭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深层复杂机制和规律,西医对此没有研究和认识,因而与西医不可通约。凡与西医不可通处,正是中医的发明所在,从这里进行开发和突破,是中医自主创新的战略方向。从中医的"发明点"进行创新研究,不可"以西解中",必须如实地按其复杂性的本来面貌,运用现代科学关于世界复杂性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成果来破解。中医的发明远在西医视野之外,从发明点进行的创新必然异于和超于西医,其成果将把整个医学提升到驾驭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科学水平,这将是医学的一场新的划时代转变或革命,将对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认识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阶段、某些代表医家、历史作用及局限性,认为中西医汇通学派,为保护、发展祖国医学有一定贡献;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共存的中西医关系格局奠定了历史基础;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也有促进、影响作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他们没有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医和西医作出理性分析,“汇通”方法简单,有急于求成心理,没有取得突破性成就,对此不能离开历史去苛求他们。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医临床发展 ,必须辨病辨证中西医结合 ,这就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切入点 ,也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的发展在于临床的研究 ,即整个疾病过程的治疗方案的研究 ,那就是以西医病名为纲 ,以中医证型为目 ,全面研究其中医病机特点、主要证型及其演变规律 ,治则治法和有效方药 ,使中医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柏文婕 《中外医疗》2010,29(5):122-123
文章从中医的文化背景特色入手,论述了现代文化给中医这一古老医学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思考了中医在不同思维体系中可能甚或是应当作出的变革,即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产物;西医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这两种体系各具特色,有明显的互补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事业也突飞猛进,当代医务工作者已越来越重视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西医向系统、整体的发展和中医向局部、具体的深化,是东西方医学发展演进的规律,这也正是发展祖国医学的有利途径,更是将世界医学事业的发展推向新高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年中医学的研究偏离了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轨迹.陷入了用西医学的实验研究思路来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用西医学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医相关知识的误区之中,究其原因是对中西医学文化背景、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病理生理、疾病诊治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只有在充分认识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遵循中医的自身规律才是中医的研究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李恩 《疑难病杂志》2009,8(11):641-643
<正>我国有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个医学,在卫生工作方针中明确地提出:"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对中医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