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规则应用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口服抗痨药物也可以引起药物热,且易与原发病致发热相混淆,造成诊断困难。现将本院2000~2005年34例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核患化疗过程中抗痨药物与发热的关系,以提高对抗结核药物致热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肝损伤的临床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5年3月1日-2007年2月1日在江门市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抗结核治疗并符合研究标准的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发生率为33.0%。190例(81.9%)发生在90天内。59例患者出现相关肝炎症状。其中胃纳差和恶心、呕吐症状最常见,出现频率分别为67.8%和55.9%。死亡2例,病死率为0.9%。52例需要停药或修改方案,175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肝功能正常或好转。结论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肝损伤发生率较高,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老年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肝损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特点。方法统计两组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及程度差异,统计处理用,。结果试验组肝损害发生率,严重程度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出现药物肝损害的时间以四周内为高峰,出现肝损害的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的肝损害发生率高且肝损害程度重。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抗肿瘤药物与抗结核药物为DILI的最常见因素。不同国家报告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从2.0%~30.0%不等。西方国家较低,美国<1%,英国4%,巴塞罗那3.3%,土耳其为0.8%~18%。在我国,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高,为8%~30%,这种差异可能与种族、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及研究者对DILI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等因素相关。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对于医师来说,如何正确地判断DILI的发生和发展,及时治疗DILI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6.
7.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多药长期联用时肝损害更明显。少数患者因此中断治疗而影响抗结核的效果,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故肝损害已成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将本单位2008年1月~2010年6月427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79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死灰复燃趋势。结核病的化学疗法又是控制结核病的首选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抗结核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足肝损伤,严重的肝损伤致使化疗中断。甚至可引起肝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其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与临床结局。方法 2012年1月~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接受抗结核治疗期间被诊断为DILI患者142例,进行临床分型和肝损伤分度。结果 在本组DILI患者中,诊断肝细胞型109例,胆汁淤积型17例,混合型16例;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52.5±350.6)U/L、(172.6±92.8)U/L和(380.6±218.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分别为(451.8±418.1)U/L、(185.5±105.2)U/L和(276.0±144.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P水平分别为(94.5±77.5)U/L、(468.8±312.8)U/L和209.1±144.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42.3±32.3)μmol/L、(126.8±103.5)μmol/L和(57.8±42.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6.8±7.2)g/L、(32.2±6.8)g/L和(33.0±7.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肝损伤程度分组,本组轻度102例,中度14例,重度26例。轻度肝损伤患者以小于60岁、无基础肝病和以肝细胞型为主,与其他两组比,差异显著(P<0.05);本组临床治愈95例,未愈47例。治愈患者年龄偏轻、血清AST、ALP和总胆红素水平偏低、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偏高,与未愈患者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因抗结核药物导致的DILI患者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年龄大、存在低蛋白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预后差,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OTS策略下一线抗结核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服用一线抗结核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病例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酗酒、服药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出现肝功能损害66例,发生率为13.1%。约91.5%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在服药1个月内,年龄偏大和既往有肝病及酗酒史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几率增高。共有63例患者通过对症处理、更改治疗方案后最终完成疗程,有1例拒治,有2例因肝衰竭死亡。结论强化期患者及既往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较高,治疗前能够综合判定患者是否属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高危人群,并积极监测及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TDILI)的发生率、职业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参加丽水市直接督导短程化疗(DOTS)接受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危险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ATDILI的危险因素。结果:ATDILI的发生率为32%,其中以农民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无业人员。患有乙型肝炎(5.446,95%CI:3.368~8.953,P<0.05)和年龄>50岁(4.078,95%CI:1.301~12.785,P<0.05)两项因素是ATD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HRZE)抗结核治疗的患者ATDILI中发生率较高,高龄、患有乙型肝炎可增加发生ATDIL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抗结核药物致严重肝损害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抗结核药物致严重肝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停用抗结核药物,加强抗炎保肝等综合基础治疗,配合人工肝,多数患者病情好转。结论抗结核药物致严重肝损害早预防、早诊断、早处理,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64岁,农民。于10多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食欲减退,盗汗,无咳嗽,咯血,胸痛,在当地诊断以抗感染治疗,未见好转。后到县医院拍胸片示“肺结核”,转诊到县防疫站结防门诊。体检:贫血外观,皮肤黏膜无黄染.颈软,浅表淋巴结未肿大.气管导中,右上肺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96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经痰涂片 相似文献
14.
化疗药物所致肝损伤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化疗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为有效降低DILI发病率,减少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28例化疗药物所致DIL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化疗药物种类,出现DILI的时间、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共128例,男性46例(30.51%),女性82例(69.49%),其中最小年龄24.0岁,最大82.0岁,平均(53.2±5.4)岁。使用化疗药物到发生肝损伤时间从2.0~30.0 d,平均(16.3±2.4)d。引起DILI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紫杉醇、铂类、环磷酰胺、阿霉素等,联合使用化疗药物可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及程度。本组患者中DILI的程度:1级(轻度肝损伤)74例(57.81%),2级(中度肝损伤)44例(34.38%),3级(重度肝损伤)8例(6.25%),4级(肝衰竭)1例(0.78%),5级(死亡)1例(0.78%)。治疗方式根据2007年版《急性药物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1级肝损伤患者继续使用化疗药物,同时应用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2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3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丁二磺腺苷蛋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必要时使用激素及血浆置换。4级、5级除患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适时给予激素及血浆置换。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愈117例(91.40%),死亡1例(0.78%),慢性化发展为肝硬化2例(1.50%),放弃治疗8例(6.25%)。结论化疗药物所致DILI并不少见,接受化疗的患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DILI并积极有效处理,绝大多数化疗所致DILI可治愈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我所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中,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165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最佳疗效。方法对于ALT在80~150单位之间且无临床症状者继续使用原治疗药物,并加用护肝降酶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或ALT升高在150单位以上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对肝脏损害大的药物,并辅以保肝降酶治疗,待ALT转为正常时,再逐渐加用抗痨药物,每周复查肝功能。结果本组165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虽然抗结核药物可引起严重肝损害,但只要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适当处理是可以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并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的。临床上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对完成抗结核全程化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如何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处理,阻断其向重型肝炎发展,以及肝功能恢复后如何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等一直是广大结核科医师面,临的难点。作者就近年发生的2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致死亡患者进行了报告与分析,供大家参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111例抗结核药致肝损伤住院病例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与国际标准RUCAM评分系统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和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111例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11例抗结核药导致的肝损伤中,101例符合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网络提出的资料完整性标准。按照国际共识意见进行临床分型:肝细胞型81例(80.2%),胆汁淤积型16例(15.8%),混合型4例(4.0%)。采用RUCAM量化评分系统评分结果是:非常可能2例(2.0%),很可能63例(62.4%),可能32例(31.7%),不大可能4例(4.0%),无关0例;采用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人选病例进行评定:确诊38例(37.6%),疑似57例(56.4%),排除6例(5.9%)。结论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符合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规律。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方法简便,町操作性强,与RUCAM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药物热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多出现于用药后2个月以内,占96.4%(27/28),其中以链霉素最常见。结论 在结核病人的化疗过程中尤其是用药后2个月内出现发热的患者,应考虑到药物热的可能,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0.
85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随着社会老年化 ,老年结核病相对增多 ,老年肺结核患者在抗痨中的副反应出现早且相对严重。为进一步明确其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 ,本文对 85例 6 0岁以上患者与 82例 6 0岁以下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1 方法病例选取 6 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住院 1个月以上、无肝炎、无肿瘤及重症感染 ,首次入院肝功正常者共 85例作为分析对象 ,其中男性 6 1例 ,女性 2 4例 ,平均年龄 6 7.9岁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结核病患者 ,年龄 2 0~ 5 9岁符合上述条件者 92例作为对照 ,其中男性 6 9例 ,女性 73例 ,平均年龄 37.6岁。2 结果观察组 85例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