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预防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服用抗结核药物的HBV携带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和对照组。拉米夫定组55例,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6~8个月,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55例,服用与拉米夫定组相同的抗结核药物6~8个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HBV DNA,数据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拉米夫定组肝损伤发生率为9.1%;而对照组为38.2%(P〈0.01);拉米夫定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时,拉米夫定组患者HBVDNA为(3.1±0.3)lg拷贝/mL,对照组为(6.3±0.7)lg拷贝/mL;随访1年期间,两组间肝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能减少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为抗结核FDC在全国推广使用提供政策依据。方法20112012年,选择甘肃、河北、吉林、四川、山东五省,每省选1个地市作为研究现场。各研究现场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新登记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受抗结核FDC治疗。共纳入患者5981例,用医学数据管理软件EpiData3.1录入患者个案信息,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分析患者肝损伤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程度、肝损伤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异常一致性、肝损伤患者治疗方案调整方法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功能异常者占14.4%(862/5981),其中丙氨酸转氨酶异常者占2.4%(145/5981),总胆红素异常者占4.0%(241/5981),直接胆红素异常者占11.9%(714/5981)。中、重度肝损伤者占56.1%(484/862)。中、重度肝损伤发生在服药1个月内者占57.2%(277/484)。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者占10.3%(619/5981),将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者与肝功能异常者的率进行比较,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率(10.3%)与直接胆红素异常发生率(11.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382,P〉0.05),但与总胆红素异常(X2=14.3116,P〈0.05)和丙氨酸转氨酶异常(X2=19.4849,P〈0.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肝损伤患者中23.1%(112/484例)改用散装抗结核药品替换FDC治疗。结论应用抗结核FDC治疗肺结核患者致肝损伤情况不可忽视,中、重度肝损伤患者应该改用散装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在结核治疗中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68例服用抗结核药物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拉米夫定组33例,强化期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2个月,巩固期服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7个月,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35例,服用与拉米夫定组相同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HBVDNA。[结果]拉米夫定组肝损伤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40.0%(P〈0.01);拉米夫定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时,拉米夫定组患者HBVDNA为(3.1±0.3)lg拷贝/ml,对照组为(6.5±0.8)lg拷贝/ml。随访期间,2组间肝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拉米夫定可以减少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抗结核治疗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率和程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肺止咳胶囊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住院管理的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278入随机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138例)。治疗组在抗结核化疗基础上加用益肺止咳胶囊治疗6个月,对照组仅用抗结核化疗。2组抗结核化疗方案相同。结果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治疗组82.8%(116/140),对照组63.0%(87/138)(P〈0.01);X线胸片病灶吸收好转率,治疗组88.6%(124/140),对照组71.0%(98/138)(P〈0.01);空洞闭合率治疗组70.8%(68/96)和53.9%(49/91),(P〈0.05)。两组观察期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肺止咳胶囊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考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含左氧氟沙星联合利福布丁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抗结核药物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分为含左氧氟沙星联合利福布丁方案(A组,86例)、链霉素联合利福平方案(B组,86例)两组,每组各86例。A组采用2(HZE+Lfx+Rfb)/6(HE+Rfb)治疗方案(左氧氟沙星0.6g/d,口服,1次/d;利福布丁0.3g/d,口服,1次/d);B组采用2HRZES/6HRE治疗方案(链霉素0.75/d,肌内注射,1次/d;利福平0.45g/d,口服,1次/d)。治疗8个月后对两组痰菌阴转率、疗程结束时痰菌培养阳性率、病灶总吸收率、空洞闭合率进行比较。采用矿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痰菌阴转率、疗程结束时痰菌培养阳性率、病灶总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分别为85.7%(72/84)、3.6%(3/84)、95.2%(80/84)、78.8%(41/52);B组痰菌阴转率、疗程结束时痰菌培养阳性率、病灶总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分别为58.5%(48/82),14.6%(12/82),61.0%(50/82),50.0%(24/48);A组与B组比较痰菌阴转率(x2=61.9,P〈0.01)、疗程结束时痰菌培养阳性率(x2=25.0,P〈0.01)、病灶总吸收率(x2=116.6,P〈0.01)和空洞闭合率(x2=28.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含左氧氟沙星联合利福布丁方案(A组)较含链霉素联合利福平方案(B组)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更加有助于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肺结核抗结核化学治疗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外周血Th17/Treg比率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的肝功能正常的住院患者90例,抗结核化学治疗2周后,21例患者ALT和(或)AST≥2×正常值上限(ULN),作为伴有肝损伤的肺结核组;其余69例ALT和(或)AST〈2×ULN,作为不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抗结核化学治疗前抽取外周血检测Th17/Treg比率和肝脏生物化学指标,2周后复查,比较两组抗结核化学治疗前后Th17/Treg比率的变化及其与ALT、AST的相关性。数据采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抗结核化学治疗前,两组间Th17、Treg及Th17/Treg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结核化学治疗2周后,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和不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Th17[(2.522±0.388)/mL比(2.075±0.369)/mL,t=3.633,P〈0.01;(2.326±0.348)/mL比(1.929±0.402)/mL,t=6.468,P〈0.01)]和Th17/Treg比率(0.618±0.104比0.489±0.107,t=3.553,P〈0.01;0.554±0.108比0.450±0.098,t=6.353,P〈0.01)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reg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均P〉0.05);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Th17(t=2.203,P〈0.05)及Th17/Treg比率(t=2.345,P〈0.05)均较不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率与AI.T呈正相关(r=0.849,P=0.044),与AS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h17/Treg比率的变化与肺结核抗结核化学治疗后药物性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治涂阳老年肺结核病人和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以及左氧氟沙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初治涂阳老年肺结核按4:3分为治疗组(2HL2EZ/4HL2E、35例)进行6个月的临床总结。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2.7%和63.3%(P>0.05),治疗6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88.6%和83.3%(P>0.05),药物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5%和51.4%(P>0.05)。结论:老年肺结核疗效相对较低,药物副反应发生率高,左氧氟沙星对老年肺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濮阳市涂阳肺结核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和特点,为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1日至2013年2月28日全市结核病防治机构发现的1291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培养,用比例法进行6种抗结核药物(H、R、E、S、Ofx、Kin)敏感性试验。经培养阳性、菌型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且药敏试验成功的111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初治患者1017例,复治患者102例,并对1119株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9株结核分枝杆菌对6种抗结核药物的总耐药率、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37.2%(416/1119)、24.3%(272/1119)、8.2%(92/1119)、4.5%(50/1119)。在总耐药方面,其中初治患者耐药率35.1%(357/1017),复治患者耐药率57.8%(59/102);复治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525,P〈0.05)。对6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H(19.9%,223/1119)、S(19.5%,218/1119)、R(10.8%,121/1119)、Ofx(3.7%,14/1119)、E(3.6%,40/1119)、Km(1.4%,16/1119)。初治患者单耐药率为24.3%(247/1017),复治患者单耐药率为24.5%(25/10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05)。初治患者多耐药率为7.9%(80/1017),复治患者多耐药率为11.8%(12/10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67,P〉0.05)。初治患者耐多药率为2.9%(30/1017);复治患者耐多药率为19.6%(20/102);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423,P=0.000)。结论濮阳市1119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结果,反映了本地区耐药结核病的实际水平,为今后结核病防治、特别是耐药结核病防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更有效地控制疫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左氧氟沙星对老年肺结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103倒,分为治疗组(Ⅰ组,2HL2EV/10HL2E)、对照组(Ⅱ组,2HL2EZ/10HL2E),个体化组(Ⅲ组,18HLV或18HLE或18HEV),观察痰菌阴转率、X线好转率、1年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Ⅰ、Ⅱ、Ⅲ组疗程结束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7.4%、93.1%、95.0%(P〉0.05);X线有效率分别为87.2%、89.7%、80.0%(P〉0.05);空洞闭合率分别为35.3%、33.3%、31.3%(P〉0.05);1年随访痰菌复发率分别为7.9%、3.7%、5.3%(P〉0.05)。Ⅰ、Ⅱ组约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5%、54.8%,2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取得了满意疗效。不良反应较小。吡嗪酰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个体化治疗方案也取得了满意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南安市医院收治的108例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分为恩替卡韦组(n=58)和对照组(n=50)。恩替卡韦组在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前1个月至抗结核治疗全程均采用恩替卡韦进行干预,对照组单纯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2组肝损伤及临床症状的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出现时间及肝功能恢复的时间。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恩替卡韦组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29.31%vs 64.00%)、肝损伤临床症状发生率(17.24%vs 28.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75、5.534,P值均0.05);恩替卡韦组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出现及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25.1±10.2)d vs(20.1±8.9)d、(26.5±9.8)d vs(32.6±11.2)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75、3.778,P值均0.05)。结论恩替卡韦能明显降低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所引起的肝损伤,延缓肝损伤出现时间,并能加快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94例,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两组化疗同时分别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和恩替卡韦(0.5 mg/d),就组间病毒学突破率,原发性无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相关性肝炎突发等方面进行对比。计量资料2组独立样本用t检验,3组独立样本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组,服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的病毒学突破率、肝炎突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组,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病毒学突破率为37.5%,原发耐药率为9.4%,肝炎突发率28.1%,肝衰竭发生率3.1%;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1%、0、0、0,两者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1.68、10.47,P0.05)。结论 NHL合并HBV感染患者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疗效相当;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恩替卡韦有更低的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能更好地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梁勇 《内科》2010,5(4):360-362
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较长疗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1例,用干扰素α-2b(5万U/次,肌注)隔日1次,连用52周停药,52周后用拉米夫定100mg/d口服,1次/d,用至104周。对照组76例,单用拉米夫定,用法、用量、疗程同观察组。结果治疗104周后两组HBVDNA转阴率、ALT正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观察组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42.6%,高于对照组的26.3%(P=0.045),观察组的HBVYMDD变异率为14.5%,低于对照组的40.8%(P=0.001)。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程2年,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且能减少病毒YMDD变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应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后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模式的变化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在142例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中,给予72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70例给予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冶疗,在72例对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中,给予36例联合拉米夫定、另36例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各组均治疗48 w,测定和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HBV DNA聚合酶逆转录区相关变异位点变化。结果在拉米夫定初治发生耐药的患者中,发生M204V和IL180M变异率分别为98.6%(140/142)和56.3%(80/142),接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HBV DNA阴转率为86.1%,与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97.1%)比,无显著性差异;在阿德福韦酯初治发生耐药的患者中,A181V和N236T变异频率分别为63.9%(46/72)和52.8%(38/72),接受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V DNA阴转率为52.8%,显著低于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组(77.8%,P〈0.05);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36例患者中,19例(52.8%)HBV DNA阴转,在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36例患者中,28例(77.8%)患者HBV DNA阴转,差异具有显著性(x2=4.963,P〈0.05)。结论以rtM204变异为主的拉米夫定耐药在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挽救治疗后疗效确定;以rtA181变异为主的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在接受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后的疗效优于联合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Child-Pugh评分、基础情况相当,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服用拉米夫定,每日100mg,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拉米夫定治疗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年2月。所有患者治疗3~6月后症状和体征逐渐改善,腹水消失。拉米夫定治疗组1年内血清HBV-DNA转阴率76.67%(23/30),血清白蛋白和PTA上升、总胆红素均有下降,Child-Pugh评分减少,2年生存率达93.33%,并发症及再次住院率明显下降。拉米夫定治疗出现YMDD变异率:1年为6.67%(2/30),2年为33.33%(10/30),出现病毒变异后及时加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拉米夫定治疗能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和提高生存率。一旦出现YMDD变异,及时加用阿德福韦酯等针对YMDD变异的抗病毒药物可抑制变异的HBV的复制,防止肝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效果。方法 100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治疗组每次给予LAM100mg,每日1次;六味五灵片每次2g,每日3次。对照组每次给予LAM100mg,每日1次;护肝片每次1.4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后继续口服LAM,并对两组ALT、HBV-M、HBV DNA载量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88%;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54%。两组有效率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各项指标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联合六味五灵片具有较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恢复肝功能及抗纤维化的作用,是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在182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包括亚急性和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A组)患者90例和慢性肝衰竭(B组)92例。在A组患者,40例(A1组)只接受基础和苦参碱治疗,50例(A2组)另加拉米夫定治疗;同样地,在B组中,41例(B1)未接受抗病毒治疗,51例(B2)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生存患者被随访6个月。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治疗,A1组有23例(57.5%)和A2组有16例(32.0%,P0.05)患者死亡;经过平均2.5个月的治疗,B1组有22例(53.7%)和B2组有24例(47.1%,P0.05)患者死亡;在A、B两组内,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患者血清ALT的复常率;在随访6个月时,80%以上A2组和B2组生存者HBV DNA水平保持阴性,而A1组和B1组生存者血清HBV DNA仍为阳性。结论拉米夫定治疗能提高亚急性和慢加急/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拉米夫定耐药的CHB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疏肝健脾汤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疏肝健脾汤纽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健脾汤,观察两纽的临床疗效。结果:疏肝健脾汤组患者治疗后在肝功能复常率、症候改善率、HBVDNA阴转率、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肝郁脾虚型CHB患者,具有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候,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入院后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单纯的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水平及肝脏Child-Pugh评分,血清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及Child-Pugh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HBeAg转阴率及HBeAg/抗-HBeAb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拉米夫定治疗,能有效增加抗病毒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2组采用类似的内科基础治疗,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组加血浆置换,采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比较2组患者在MELD〈30、30≤MELD〈40和MELD≥40 3个亚组中的存活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存活率为63.82%,而对照组总存活率为44.44%(χ2=4.31,P〈0.05);在30≤MELD〈40亚组中治疗组存活率为71.42%,而对照组存活率为38.10%(χ2=4.71,P〈0.05),在MELD〈30和MELD≥40亚组中,治疗组存活率与对照组分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MELD〈40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国产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隔日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抗结核FDC隔日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两组试点市(县)地貌、人口数、总体经济状况、结核科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水平等基本接近的原则,“抗结核药物FDC隔日疗法试点组”(简称“FDC组”)为保定市12个市(县)中纳入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计1225例;“抗结核药物板式组合药对比观察试点组”(简称“组合药组”)为保定市另11个市(县)中纳入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328例,通过人口容量比率概率法抽取1225例患者.对两组临床治疗完成率,2、3、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疗程末X线实变阴影及空洞改变,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用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完成率抗结核FDC组为94.53%(1158/1225),组合药组为90.94%(1114/1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3,P<0.01);2、3、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抗结核FDC组分别为91.29%(262/287)、94.08%(270/287)、97.56 %(280/287),组合药组分别为89.05% (244/274)、93.07% (255/274)、96.72%(265/27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79、0.24、0.36,P值均>0.05);FDC组疗程末X线胸片实变阴影有效吸收率及空洞改善率分别为93.06%(845/908)、89.60%(181/202),组合药组分别为91.99%(781/849)、88.95%(169/19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73、0.04,P值均>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抗结核FDC组为21.35%(237/1110),组合药组为22.62%(235/1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0,P>0.05);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常规异常、肝功能异常及肾功能异常方面,抗结核FDC组和板式组合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6、0.00、0.21,P值均>0.05).结论 国产抗结核FDC与板式组合药疗效相似,且能提高患者治疗完成率,可作为传统板式组合药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