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与DSA血管造影对照,对320层CT肺双入口灌注成像技术(dual-input lung perfusion CT,DICTp)检出和定位肺结核伴咯血患者肺部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准确性进行研究,以及研究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3年1-1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排除灌注图像移动伪影大、很少并发咯血的肺结核病理类型及最终诊断不明确者,共纳入31例患者.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前进行DICTp成像检查,后处理并记录各个肺段CT灌注参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为诊断金标准,分析DICTp技术诊断肺部异常血流的准确性,并对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共观察558个肺段,其中DSA造影发现异常肺段(有体循环动脉肺动脉瘘)200个,DICTp检出异常灌注肺段209个,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19>0.75,两者诊断效能一致性良好.DICTp成像以灌注指数(PI)为最有意义的诊断指标,当临界值为92.75时,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89.6%.31例患者中10例发生大咯血,14例发生中量咯血,7例发生少量咯血,异常灌注肺段数2~14个;Spearman秩相关分析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的相关系数为0.605,呈中度相关.结论 DICTp检出和定位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肺部异常血流准确、敏感,且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级别呈中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是指冠状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瘘道,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病变。该病早期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异常,晚期常导致心肌缺血及心功能障碍,因此,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早期诊断及积极干预治疗对晚期心肌缺血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具有现实意义〔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是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且检查费用昂贵,限制了临床应用。随着计算机断  相似文献   

3.
CT在涂阴继发性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涂阴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8例涂片阴性的肺结核可疑者,同时行X线胸片和CT检查,其中肺结核76例,非结核性肺病42例。采用盲法由诊断小组分别对X线胸片和CT进行阅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两种诊断手段的优劣。结果按“可能性大”为诊断界点进行统计,则X线胸片诊断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61.9%,准确性为74.6%,阳性预计值(PV+)为76.3%:阴性预计值(PV-)为69.2%;CT诊断的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88.1%,准确性为91.5%。阳性预计值(PV+)为92.2%:阴性预计值(PV-)为89.8%。X线胸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758±0.102),C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z)为(0.958±0.043),X线胸片联合结核抗体、PPD进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33±0.071)。X线胸片与X线胸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小于C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CT在诊断涂阴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20排CT中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对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5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A、B两组,对比剂分别为碘350g/L(27例)和370g/L(31例);均采用320排CT扫描机,对比剂流速均为6 ml/s,总剂量50 ml,采用动态容积扫描模式,扫描参数:X线管转速0.5 s/r,层厚0.5 mm,管电流100~250 mA,管电压100 kV.利用4D DSA成像软件,测量纯肝动脉的达峰时间、达峰CT值;记录肝移植组患者的身高和体质量.选取最佳纯肝动脉期的图像,进行容积(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图像重建(MPR).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不同数据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 (1)肝移植A组,B组间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间肝动脉达峰时间分别为(19.71±3.11)s、(20.06±3.67)s,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动脉达峰CT值、达峰绝对CT值分别为451.39±113.16、412.06±112.30,与A组的396.26±89.46、357.59±87.5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6、-2.038,P值均<0.05);(2)移植肝动脉成像:肝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肝动脉吻合口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分别为13例、5例、9例、1例;肝动脉吻合口处多发中重度狭窄4例,肝动脉吻合口病变发生率为58.6%(34/58),肝动脉闭塞及重度狭窄者伴有肝门部侧支动脉形成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动脉迂曲各12例,肝内动脉小分支开放8例,其他包括15例伴有肝内动脉小分支稀疏,3例供受体肝动脉管径粗细不一致.结论 320排CT低剂量对比剂的4D DSA成像可获得准确的移植肝动脉纯动脉期图像,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对肝动脉并发症进行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CT在涂阴继发性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涂阴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8例涂片阴性的肺结核可疑者,同时行X线胸片和CT检查,其中肺结核76例,非结核性肺病42例。采用盲法由诊断小组分别对X线胸片和CT进行阅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两种诊断手段的优劣。结果按“可能性大“为诊断界点进行统计,则X线胸片诊断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61.9%,准确性为74.6%,阳性预计值(PV+)为76.3%:阴性预计值(PV-)为69.2%;CT诊断的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88.1%,准确性为91.5%。阳性预计值(PV+)为92.2%:阴性预计值(PV-)为89.8%。X线胸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758&#177;0.102),C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z)为(0.958&#177;0.043),X线胸片联合结核抗体、PPD进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33&#177;0.071)。X线胸片与X线胸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5)。但均显著小于C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lt;0.05)。结论CT在诊断涂阴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经16层螺旋CT确诊的肺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共累及224支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肺动脉干1支,左、右肺动脉共9支,叶动脉45支,段动脉78支,亚段动脉及以下动脉分支91支.肺栓塞的CT表现:①直接征象: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②间接征象:肺野透过度增高,肺纹理稀疏、细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主、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结论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快捷、无创、安全、可靠的影像诊断方法,对及时诊断和治疗肺动脉栓塞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对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 bolism,PT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7月经临床诊断的3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征象。结果 30例累及150处肺动脉。栓子形态包括完全充盈缺损30支,中心充盈缺损16支,偏心性部分充盈缺损51支,附壁充盈缺损53支。其中发现6例主干并其分支联合栓塞,笔者认为分支栓塞为继发血栓形成。结论螺旋CTPA检查具有快捷、无创、经济、安全、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是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肺结核的不典型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肺结核不典型CT影像特点,并与50例周围型肺癌、33例浸润性肺癌、62例肺部非特异性炎症(球形肺炎33例,表现为片状影的炎症29例)的CT征象进行比较分析。肺结核及对照病例按照病变形态分为两个小组并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3例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中,第1小组15例结核球中9例(60.0%)CT平扫显示病变实质出现1个或多个小片状低密度区,境界模糊;CT增强扫描结核球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占66.7%(10/15),实质内有多个小点片状且境界模糊的低密度灶。球形肺炎及周围型肺癌以均匀强化为主,占75.8%(25/33)和66.0%(33/50),增强后CT值测量结果,10例结核球增强后CT值增加值范围在16~20 HU之间,31例球形肺炎及42例周围型肺癌增强后CT值增加值>21 HU,结核球与球形肺炎、周围型肺癌CT值增加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2、20.872,P值均〈0.01)。第2小组CT表现形态均一的继发性肺结核18例CT平扫仅2例(11.1%,2/18)病灶实质显示多少不等略低密度区、境界模糊,与肺炎(2/29)及肺癌(0/33)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12例肺结核患者中10例(83.3%)病灶显示不均匀强化,病灶实质表现为多少不等的小片状无强化区,且境界模糊;肺炎患者仅2例(10.5%,2/19)出现小片状坏死液化区,且境界清楚,肺癌患者增强后均未出现坏死区,肺结核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33、27.692, P值均〈0.01)。 结论 肺结核不典型CT表现多种多样,片状及球形病灶密度不均匀及轻度强化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对难以鉴别的患者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穿刺活检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9.
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对涂阴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雷山  张红艳  黄志文 《山东医药》2007,47(32):121-122
对18例痰涂片阴性、无结核中毒症状或伴X线及CT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取材,行病理学及细胞学诊断。结果显示,18例患者均获病理确诊,经正规抗结核治疗6~9个月,大部分病灶缩小、纤维化、钙化,少部分病灶吸收。认为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作为一种诊断方法,能获得足够的组织标本,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痰涂片阴性不典型肺结核,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并发肺结核病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88例经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研究组)的胸部CT表现,并与同时期86例经临床确诊的普通肺结核患者(对照组)的胸部CT进行比较,总结研究组CT影像特点。结果 (1)病变性质与形态:研究组较对照组更常见的表现有片状影、粟粒影、弥漫结节影、磨玻璃影、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腋窝淋巴结肿大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少见的表现有斑片状影、树丫征、空洞性病变、干酪性病变、纤维条索影、钙化、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等(P0.05)。(2)病变分布:研究组较对照组更易在肺结核的非好发部位出现病变(P0.05)。(3)病变范围:研究组较对照组病变范围更广泛(P0.05)。(4)肺外结核:两组肺外结核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D~+_4T淋巴细胞计数:研究组平均82.27±61.09个/μL,对照组平均392.09±175.86个/μ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并发肺结核的胸部多层螺旋CT表现不典型且表现形式多样,片状影、粟粒影、弥漫结节影、磨玻璃影、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是其常见表现,尤其是双肺弥漫结节影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坏死,高度提示艾滋病并发肺结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支气管结核(EBTB)并发黏液栓嵌塞(MPI)的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的水平。 方法 对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25例EBTB并发MPI患者的CT表现和形态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EBTB并发MPI后典型的CT表现:(1)直接征象:树杈状阴影10例(40.0%),挤牙膏状阴影8例(32.0%),手套状阴影7例(28.0%)。(2)病灶分布与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阴影均分布在各肺叶内2/3的肺野中,膨胀性强,边缘清晰,呈向心性分布。(3)伴随征象:25例中23例(92.0%)患者主体病灶阴影周围有多发性斑点状和小片状卫星灶,13例(52.0%)患者伴病灶区肺纹理聚拢,肺叶容积缩小,肺气肿形成等慢性过程。6例(24.0%)患者CT检查显示左或右主支气管明显狭窄。(4)CT增强表现:25例中12例患者CT增强扫描后团块状病灶CT值均<20 HU。25例患者经确诊后进行规则的抗结核治疗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结论 EBTB并发MPI后易形成树杈状、挤牙膏状、手套状阴影,掌握其CT表现与特点有利于提高EBTB并发MPI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31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将其分为3组:无症状组,7例;脑梗死组,11例;TIA组,13例。均经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无症状组一侧狭窄率〉70%,另一侧狭窄率〈30%,脑梗死、TIA组患侧狭窄率均〉50%)。对全部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33枚。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7d,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3组术前、术后7d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F)及相对达峰时间(rTFP)。结果①同组术前、术后比较:无症状组术后胛P(1.01±0.02)缩短,其余灌注指标变化不显著;TIA组的rTrP(1.10±0.06)、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脑梗死组的rTFP(1.11±0.05)、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均P〈0.05;rCBV均无明显变化。②3组比较:术前3组rTTP、rMTF、rC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肿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rMTT、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分析肺结核患者的不典型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CT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73例,根据其图像特点进行分类并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按图像特点分为6型,其中多空洞型7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空洞,无结核播散灶;肺间质型20例,表现为肺内大片细网织样密度增高影,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晰,病变区内部分病灶融合实变,并可见多发垂直于胸膜的小叶间隔增厚影;雪花型16例,4例合并间质型,表现为多发腺泡样结节沿小支气管及其分支周围分布,受累各级支气管管腔充盈,内形成多发“小树芽征”及小叶性实变;肿块型29例,病灶边缘可见光滑、深分叶、长毛刺及胸膜凹陷征,未见短毛刺征,病灶平扫为等密度,其中3例肿块呈薄壁或厚环形强化,7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1例,表现为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内出现假性动脉瘤;实变型4例,为多发段、叶实变,段、叶支气管腔内无异常改变。 结论6种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中,肺间质型、雪花型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有一定特异性,但所有类型需结合临床、化验检查等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识别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 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15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肺癌病灶与肺结核病灶的关系、确诊时间、病理类型、确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以痰中带血为其常见的临床特征,CT影像以双肺上叶结节多见,部分病灶呈团块样病变;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同侧同叶19例(12.2%,19/156),病灶肺叶不同侧72例(46.2%,72/156),病灶肺叶部分重叠65例(41.7%,65/156);已知有肺结核病史后诊断肺癌者67例(42.9%,67/156),已知有肺癌病史后诊断肺结核者6例(3.8%,6/156),2种病同时诊断者83例(53.2%,83/156),平均确诊时间从11.4个月到12.5年不等;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均通过痰查癌细胞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找癌细胞获得明确诊断。 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影像特征,应及早明确诊断,对2种病进行早期同时治疗,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 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 HU,平均(24.1±1.8)HU。 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药物治疗与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经CTA检查并经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侧狭窄率〉70%,对侧狭窄率〈30%)的患者,同时行CTP。对其中22例DSA检查提示缺血部位有良好代偿、血流无明显延迟的患者(服药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阿托伐他汀20mg。1年后再次行头部CTA及CTP检查。另对18例因无代偿或代偿不够充分,血流有明显延迟的患者行狭窄部位的支架置人术(手术组),术后抗凝3d,继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及稳定斑块的药物(同服药组)。将两组病例的相对灌注参数值: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胛P)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入院时初查及1年后复查)。将手术组(包括术前、术后7d、术后1年)的各绝对灌注参数,进行患侧与健侧的对比分析以及3个不同时间点相对应部位绝对灌注参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将服药组与手术组术前及术后的卒中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服药组服药前及手术组术前各相对灌注参数比较,除rCBF(0.86±0.18、0.42±0.26)、rCBV(1.02±0.03、1.15±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服药组服药后1年及手术组术后t年各相对灌注参数比较,除rCBF和rCBV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8例手术组患者,术前患侧rITP、MTr延迟,CBF不同程度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CTP成像:CBF明显改善,TTP、MTF仍有延迟。术后1年CTP成像:1ITP、MTr、CBF、CBV患侧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个时间点绝对参数比较,患侧TTP、MTT、CBF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服药组服药期随访1年,新增TIA数2例,治疗前2例TIA患者中有1例好转;手术组1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无新增病例,治疗前16例TIA患者中,有9例好转,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服药治疗和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依据相关参数结合临床及DSA检查结果,对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客观地评价疗效和预后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 方法 收集CT扫描图像上以肺间质改变为主,且经过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范围19~54岁[平均(29±11.4)岁]。痰Mtb涂片检查阳性者29例,余经痰Mtb培养阳性、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治疗前后行多次CT检查,双盲法动态观察CT表现特点及其征象转归。 结果 该类型的肺结核好发于两肺上野(30/43),多为节段性分布,呈小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多数肺间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CT上肺间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树芽征、磨玻璃样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和气道壁增厚等,检出率分别为100.0%(43/43)、100.0%(43/43)、76.7%(33/43)、62.8%(27/43)、53.5%(23/43)和55.8%(24/43)。经抗结核治疗后以上肺间质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在巩固期末(6个月)后4种征象吸收率均达93%以上。 结论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CT检查能够清晰客观显示该类型肺结核间质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提示性诊断并可以观察和评价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非活动性肺结核与活动性肺结核CT表现。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诊治的181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非活动组)和 16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活动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胸部CT表现。结果: 非活动组病变累及1叶者[19.9%(36/181)]和2叶者[25.4%(46/181)]均明显多于活动组[分别为10.8%(18/166)和13.3%(22/166)](χ2值分别为5.392、8.128,P值分别为0.020、0.004),而5叶均受累者[21.5%(39/181)]明显低于活动组[48.2%(80/166)](χ2=27.283,P=0.000);病变在右肺中叶、下叶及左肺下叶者[分别为38.7%(70/181)、45.3%(82/181)、46.4%(84/181)]均明显少于活动组[69.9%(116/166)、77.1%(128/166)、68.7%(114/166)](χ2值分别为33.903、36.657、17.520,P值均为0.000)。非活动组中小片状实变影、干酪性病变、空洞、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树芽征等CT表现的发生率[分别为22.1%(40/181)、0.6%(1/181)、16.6%(30/181)、0.6%(1/181)、18.8%(34/181)、18.2%(33/181)]均明显低于活动组[分别为80.1%(133/166)、7.2%(12/166)、27.1%(45/166)、31.9%(53/166)、53.6%(89/166)、66.9%(111/166)](χ2值分别为116.598、10.703、5.671、64.868、45.906、84.365,P值分别为0.000、0.001、0.017、0.000、0.000、0.000),但边缘清楚的支气管扩张、薄壁空洞、胸膜钙化、钙化结节、硬结性病变、纤维条索影的发生率[分别为61.3%(111/181)、12.2%(22/181)、10.5%(19/181)、34.8%(63/181)、37.0%(67/181)、91.7%(166/181)]均明显高于活动组[分别为44.0%(73/166)、4.2%(7/166)、3.6%(6/166)、16.9%(28/166)、0.6%(1/166)、27.7%(46/166)](χ2值分别为10.464、7.124、6.135、14.403、70.576、149.222,P值分别为0.001、0.008、0.013、0.000、0.000、0.000)。结论: 非活动性肺结核病变分布较少累及下叶,CT表现以纤维条索影、边缘清楚的支气管扩张、硬结性病变、结节和胸膜钙化更常见。CT检查对肺结核活动性的判断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