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核病是一种与营养不良有关的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可影响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简称“肝损伤”).抗结核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在营养不良的状况下,肝血流灌注障碍,肝血流量减少,使药物清除率下降,加重药物性肝损伤.因此,在结核病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改善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使抗结核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临床抗结核药物需多药联合、长期应用,这易导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甚至需中断抗结核治疗.凯西莱是含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能与多种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结合起解毒作用,保护肝脏的功能[1].为探讨凯西莱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用凯西莱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患者25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治疗疗程长,且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药物所致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常迫使患者停用抗结核药并开始护肝治疗,导致不规则抗结核治疗,影响抗结核治疗效果。笔者分析初治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对初治结核病患者开始治疗前的前瞻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抗肿瘤药物与抗结核药物为DILI的最常见因素。不同国家报告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从2.0%~30.0%不等。西方国家较低,美国<1%,英国4%,巴塞罗那3.3%,土耳其为0.8%~18%。在我国,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高,为8%~30%,这种差异可能与种族、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及研究者对DILI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等因素相关。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对于医师来说,如何正确地判断DILI的发生和发展,及时治疗DILI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结核病患者中断化疗的常见原因之一[1-4],老年肺结核患者不良反应尤其多见.抗结核药物中利福类的肝损伤最常见,本研究拟探讨含利福喷丁化疗方案降低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结核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也在增加,特别是抗结核药致严重肝损伤,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本研究总结我院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应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72冽,以进一步了解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XM)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与两组:DXM加护肝药者为治疗组,仅用护肝药者为对照组,每组55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6%,对照组总有效率5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护肝药同时加用DXM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有显效。  相似文献   

8.
111例抗结核药致肝损伤住院病例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与国际标准RUCAM评分系统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和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111例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11例抗结核药导致的肝损伤中,101例符合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网络提出的资料完整性标准。按照国际共识意见进行临床分型:肝细胞型81例(80.2%),胆汁淤积型16例(15.8%),混合型4例(4.0%)。采用RUCAM量化评分系统评分结果是:非常可能2例(2.0%),很可能63例(62.4%),可能32例(31.7%),不大可能4例(4.0%),无关0例;采用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人选病例进行评定:确诊38例(37.6%),疑似57例(56.4%),排除6例(5.9%)。结论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符合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规律。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方法简便,町操作性强,与RUCAM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抗结核治疗方案中的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都具有一定的肝毒性,联合用药不仅容易出现肝损伤,甚至可能发生急性肝坏死而危及生命.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能否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DH)的发生,关系到抗结核治疗的成败.我们对川芎嗪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归纳总结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常见中医体质,阐明其中气虚体质与CYP2E1基因多态性的内在关联,及其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防治作用。方法:入选病例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量表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类,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法)检测CYP2E1基因多态性,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常见体质,比较其中气虚体质患者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肝损伤组患者气虚体质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于9种类型中医体质在肝损伤组及对照组患者中均有体现,影响不同体质患者样本量分布,气虚体质样本量少,与CYP 2E1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关联及其差异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结论:气虚体质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密切相关,对指导结核病的个体化治疗,预防肝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无锡地区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由于一线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抗结核治疗患者共830名,分成药物性肝损组(102例)和非药物性肝损组(728例),并对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有5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HIV感染,乙肝病毒携带,嗜酒,含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方案及营养不良。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病毒携带,含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方案及营养不良为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含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方案及营养不良是服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当重视上述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了《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专家建议)[1]。该专家建议对抗结核药物使用过程中导致肝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对临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现对该专家建议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处理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提供指导。1制定了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肝损伤类型,抗精神病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他汀类药物等均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水飞蓟宾作为水飞蓟素提取物中最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总结了水飞蓟宾在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中的护肝作用。方法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5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与观察组25例,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采用肝太乐,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疗程3周,治疗后监测肝功能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方面明显优于观察组(P〈0.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中有显著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类型、临床分型、肝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03/2014-12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RUCAM评分≥3分的122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数据统计,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为抗结核药(29.51%),其次为化疗及免疫抑制药(24.59%)、中药(19.67%);三种临床分型间的肝损伤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临床分型间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已成为目前新疆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需加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肝功监测,防治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与甘利欣胶囊防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62例)与观察组(66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甘利欣胶囊防治药物性肝损伤,观察组患者给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防治药物性肝损伤,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效果、两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治疗8周,观察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防治的总有效率(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38.71%),肝损伤严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甘利欣胶囊比较,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具有更好的防治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抗结核化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发生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在我国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8%o~30%。现将2012年1—12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64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田涛  谢红东  李爽 《肝脏》2016,(3):194-196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回顾性研究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后采取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后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方法依照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诊断标准及其监测方案,筛选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共32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10月第36卷第10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提出几点方案对32例病例进行分组[1],分为治疗A、B、C组,并根据专家组提出三点再次给药建议方案,了解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治疗A组筛选出10例:单纯转氨酶增高而无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3倍ULN时,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异烟肼,每周复查肝功能,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利福平或利福喷丁,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吡嗪酰胺。治疗B组筛选出18例:转氨酶增高伴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降至3倍ULN,胆红素2倍ULN,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如果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异烟肼,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利福平和吡嗪酰胺。C组筛选出4例,为对于肝损伤合并过敏反应(伴发热、皮疹)的患者,待机体过敏反应全部消退后再逐个试用抗结核药物。观察3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再发率。结果 (1)1150例患者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筛选出病例共32例,发生率2.78%。(2)A组方案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20%,B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33.3%,C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100%;总发生率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18.75%,利福平12.5%,异烟肼6.25%,乙胺丁醇0%,链霉素3.125%。结论 (1)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发生率接近文献相关报道2.55%[1];(2)3组再次给药方案中,以A组发生率最少,其次为B组,C组发生率最高;A、B组为安全、有效的再次给药方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而C组方案发生率高建议不作为推荐;(3)各种抗结核药物中以吡嗪酰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利福平,异烟肼在其后,建议最好少选择吡嗪酰胺和利福平,改为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代替,减少再次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临床特点.方法 依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及其监测方案,采用病例登记和随访,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筛选出适应现象病例32例.按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后继续用药情况,分为持续用药和停药后再用药两组,依据生物化学指标和临床症状对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探讨适应患者肝损伤类型、肝损伤与用药间的时间关系.计数资料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结果 在32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住院病例中,持续用药者21例,停药后再用药者11例.32例适应患者均为肝细胞型肝损伤,潜伏期为(16.59±3.05)d,转氨酶峰值降低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为(11.34±5.97)d.21例持续用药组患者潜伏期为(17.05±13.71)d,转氨酶峰值降低至正常水平时间为(11.20±5.92) d;11例停药后再用药组患者潜伏期为(16.46±12.09)d,转氨酶峰值降低至正常水平时间为(11.91±6.20)d.30例适应患者肝损伤程度为1级,2例患者肝损伤程度为2级. 结论 抗结核药物肝脏适应性变化的特点是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暂时性升高,需要认识这种适应现象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监测和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0.
信息动态     
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容易引起结核科医师的重视.Wilson病即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肝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肝脏遗传性疾病,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的少见病.现将笔者遇到的1例肺结核合并Wilson病患者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以期提高结核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