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肺结核的不典型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肺结核不典型CT影像特点,并与50例周围型肺癌、33例浸润性肺癌、62例肺部非特异性炎症(球形肺炎33例,表现为片状影的炎症29例)的CT征象进行比较分析。肺结核及对照病例按照病变形态分为两个小组并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3例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中,第1小组15例结核球中9例(60.0%)CT平扫显示病变实质出现1个或多个小片状低密度区,境界模糊;CT增强扫描结核球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占66.7%(10/15),实质内有多个小点片状且境界模糊的低密度灶。球形肺炎及周围型肺癌以均匀强化为主,占75.8%(25/33)和66.0%(33/50),增强后CT值测量结果,10例结核球增强后CT值增加值范围在16~20 HU之间,31例球形肺炎及42例周围型肺癌增强后CT值增加值>21 HU,结核球与球形肺炎、周围型肺癌CT值增加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2、20.872,P值均〈0.01)。第2小组CT表现形态均一的继发性肺结核18例CT平扫仅2例(11.1%,2/18)病灶实质显示多少不等略低密度区、境界模糊,与肺炎(2/29)及肺癌(0/33)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12例肺结核患者中10例(83.3%)病灶显示不均匀强化,病灶实质表现为多少不等的小片状无强化区,且境界模糊;肺炎患者仅2例(10.5%,2/19)出现小片状坏死液化区,且境界清楚,肺癌患者增强后均未出现坏死区,肺结核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33、27.692, P值均〈0.01)。 结论 肺结核不典型CT表现多种多样,片状及球形病灶密度不均匀及轻度强化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对难以鉴别的患者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穿刺活检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变型肺癌与肺结核实变的CT影像的差异,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50例肺叶肺段实变表现的肺癌与同期50例肺结核实变的CT影像资料。分别对两组实变的分布、密度、空洞、支气管充气征、磨玻璃征、血管造影征、叶裂膨出征以及其他肺野不同特点的播散病变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包括,多发肺叶肺段实变(肺癌22例,结核9例)、单发下叶肺实变(肺癌17例,结核10例),均匀肺实变(肺癌36例,结核17例)、实变伴液化(肺癌4例,结核33例)、空洞或囊腔(肺癌10例,结核28例),实变内充气支气管管腔狭窄(肺癌18例,结核7例)、管腔扩张(肺癌4例,结核15例),实变周围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征(肺癌7例,结核0)。结论实变的密度、好发部位、病变多叶多段分布、是否易于形成液化空洞、环绕于实变周围分界清楚的磨玻璃征及多种性质弗存的气道播散病变影像等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仍需综合各种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变型肺癌与肺结核实变的CT影像的差异,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50例肺叶、肺段实变表现的肺癌与同期50例肺结核实变的CT影像资料。分别对两组实变的分布、密度、空洞、支气管充气征、磨玻璃征、血管造影征、叶裂膨出征以及其他肺野不同特点的播散病变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包括,多发肺叶、肺段实变(肺癌22例,结核9例)、单发下叶肺实变(肺癌17例,结核10例),均匀肺实变(肺癌36例,结核17例)、实变伴液化(肺癌4例,结核33例)、空洞或囊腔(肺癌10,结核28例),实变内充气支气管管腔狭窄(肺癌18例,结核7例)、管腔扩张(肺癌4例,结核15例),实变周围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征(肺癌7例,无结核病例)。结论实变的密度、好发部位、病变多叶多段分布、是否易于形成液化空洞、环绕于实变周围分界清楚的磨玻璃征及多种性质并存的气道播散病变影像等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仍需综合各种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4.
张定培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0):1926-1928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肺部空洞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资料确诊的122例肺部空洞病变.结果 122例肺部空洞病变中肺结核伴空洞68例,肺脓肿23例,肺癌21例,肺曲霉菌病8例,肺转移瘤1例,肺霍奇金淋巴瘤1例,CT诊断准确率89.34% (109/122),其中3例肺结核,6例肺癌,2例肺脓肿,1例肺曲霉菌病,1例肺霍奇金淋巴瘤未做出正确诊断.结论 CT扫描对肺部空洞病变诊断正确率高,多数可以作出准确诊断;不典型病变应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耐药肺结核患者的CT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儿童耐药肺结核29例为耐药肺结核组(DR组);采用1∶3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同期符合纳入标准的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儿87例,归为敏感组(DS组)。匹配原则为同性别、年龄±2岁。两组患儿按照年龄将0~岁患儿分为耐药1组(DR1组)12例、敏感1组(DS1组)36例,将5~14岁患儿分为耐药2组(DR2组)17例、敏感2组(DS2组)51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患儿与敏感患儿的CT特征,总结耐药结核病儿童的CT表现特征。结果DR1组与DS1组、DR2组与DS2组的肺内病灶累及双肺各叶的发生率分别为66.67%(8/12)和30.56%(11/36)、52.94%(9/17)和23.53%(1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07、5.167,P值分别为0.027、0.023)。DR1组及DS1组肺内多发结节状病灶的发生率分别为83.33%(10/12)、44.44%(16/36),肺实变发生率分别为50.00%(6/12)、86.11%(31/36),出现胸腔积液者分别为8.33%(1/12)、38.89%(14/36),支气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2)、52.78%(1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83、6.644、3.911、4.769,P值分别为0.019、0.010、0.048、0.029)。DR2组及DS2组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11.76%(2/17)、43.14%(22/51),支气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47.06%(8/17)、21.57%(11/5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5、4.115,P值分别为0.019、0.043)。结论DR组的CT特征是肺内病变范围较DS组广泛;0~岁年龄组的耐药肺结核患儿的肺内以多发结节状病灶常见;5~14岁年龄组的耐药肺结核患儿的支气管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结核并发肺癌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类型。方法选取2011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临床及CT扫描资料齐全的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肺结核通过痰涂片或痰培养、CT扫描、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动态观察综合确诊;肺癌通过痰检癌细胞、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及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确诊。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类型分布情况。结果71例研究对象中,非活动性肺结核45例,活动性肺结核26例;并发腺癌32例、鳞癌31例、小细胞肺癌8例。活动性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中鳞癌构成比(50.0%,13/26)高于腺癌(38.5%,10/26)和小细胞肺癌(11.5%,3/26);非活动性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中腺癌构成比(48.9%,22/45)高于鳞癌(40.0%,18/45)和小细胞肺癌(11.1%,5/45),但两组患者不同病理分型肺癌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P=0.904)。研究对象肺癌与肺结核病灶出现部位位于同侧者占74.6%(53/71),不同侧者占25.4%(1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1,P〈O.01);位于同侧同叶者占56.3%(40/71),同侧不同叶者占18.3%(13/71),不同侧者占25.4%(18/71),病灶位于同叶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位于同侧不同叶者及位于不同侧者(X^2=27.51、16.69,P值均〈0.01)。研究对象肺癌CT表现按部位分型包括中心型24例(33.8%),其中,按病理分型分为小细胞癌8例(33.3%,8/24)、腺癌1例(4.2%,1/24)、鳞癌15例(62.5%,15/24);周围型肺癌47例(66.2%),其中,按病理分型分为腺癌31例(66.0%,31/47)、鳞癌16例(34.0%,16/47);不同病理分型在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7,P〈0.01)。周围型肺癌患者中37例患者(78.7%,37/47)病灶位于胸膜下。3例患者为肺结核动态观察中发现并发肺癌,其中,2例腺癌,1例鳞癌。结论肺结核并发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肺结核与肺癌病灶位于同侧、同叶者居多;CT诊断为中心型肺癌者,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居多;CT诊断为周围型肺癌者,腺癌居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与老年人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Wax Envision多聚复合物酶标法检测66例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MT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肺癌组织中MTA1 mRNA表达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MTA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性别、是否吸烟、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48.6%与82.8%,χ^2=8.643,P〈0.05)、TNM分期(51.0%与100.0%,χ^2=18.616,P〈0.01)、淋巴结转移与否(33.3%与75.0%,χ^2=9.821,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TA1在老年人肺癌中呈高表达,且与肺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MTA1表达可能作为判断老年人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变型肺癌与肺结核实变的CT影像的差异,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50例肺叶、肺段实变表现的肺癌与同期50例肺结核实变的CT影像资料。分别对两组实变的分布、密度、空洞、支气管充气征、磨玻璃征、血管造影征、叶裂膨出征以及其他肺野不同特点的播散病变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包括,多发肺叶、肺段实变(肺癌22例,结核9例)、单发下叶肺实变(肺癌17例,结核10例),均匀肺实变(肺癌36例,结核17例)、实变伴液化(肺癌4例,结核33例)、空洞或囊腔(肺癌10,结核28例),实变内充气支气管管腔狭窄(肺癌18例,结核7例)、管腔扩张(肺癌4例,结核15例),实变周围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征(肺癌7例,无结核病例)。结论实变的密度、好发部位、病变多叶多段分布、是否易于形成液化空洞、环绕于实变周围分界清楚的磨玻璃征及多种性质并存的气道播散病变影像等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仍需综合各种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芪甲利肺胶囊辅助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抗结核化学治疗2S(E)HRZ/4HR并辅以芪甲利肺胶囊抗结核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28例,作为治疗组;并以同期112例仅使用抗结核化学治疗2S(E)HRZ/4HR的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整理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疗程结束前后痰菌涂片和培养结果、影像学资料,对中医证候轻重进行分级评分。使用SAS 9.2软件采用χ^2验和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涂片及培养阳性结果变化情况、影像学疗效、病灶吸收程度、空洞变化情况、停止抗结核西药后患者病灶继续吸收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47例涂阳患者中痰菌阴转41例(87.2%),56例培养阳性患者中痰菌阴转47例(83.9%);对照组41例涂阳患者中痰菌阴转36例(87.8%),49例培养阳性患者中痰菌阴转42例(85.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6;χ^20.065,P=0.800)。治疗组128例患者病灶吸收程度[显著吸收10例(7.8%),吸收64例(50.0%),不变27例(21.1%),恶化27例(21.1%)]与对照组[显著吸收8例(7.1%),吸收35例(31.3%),不变40例(35.7%),恶化29例(2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0,P=0.022),其中治疗组病灶吸收率57.8%(74/128)高于对照组38.4%(43/112)(χ^28.979,P=0.003)。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5例)患者中空洞闭合、缩小、不变和增大分别为16(48.5%)、9(27.3%)、5(15.1%)、3(9.1%)例和12(48.0%)、8(32.0%)、3(12.0%)、2(8.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0,P=0.912)。在停止抗结核西药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病灶继续吸收率(41.9%,31/74)高于对照组(23.3%,10/43)(χ^24.150,P=0.042);停药后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病灶吸收者11例(14.9%,11/74),高于对照组的3例(7.0%,3/4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6,P=0.2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3,P=0.006),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90.6%,116/128;其中治愈59例、显效38例、有效19例)高于对照组(81.3%,91/112;其中治愈38例,显效27例,有效26例)(χ^24.427,P=0.035)。 结论 芪甲利肺胶囊辅助治疗肺结核尤其是在中医证候改善及肺部病灶吸收上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1374例老年患者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74例在我科行TBLB的老年患者病理组织诊断结果。结果1374例老年患者中肺癌683例(49.71%),肺部良性肿瘤6例(0.41%),肺结核69例(5.02%),间质性肺疾病131例(9.53%),肺部真菌病2例(0.15%),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26例(31%),正常组织37例(2.69%),无法诊断20例(1.46%)。肺癌,间质性肺疾病,检出率高于同期非老年组患者(P〈0.01)。而肺结核,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检出率低于同期非老年组患者(P〈0.01)。两组均以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多见,两组比较鳞癌,小细胞癌有显著性差异(P〈0.01),腺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BLB是诊断老年肺癌、肺间质病、支气管内膜结核等的重要手段。如何进一步提高其阳性检出率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DM)患者的临床特征,为PTB-DM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方法 选取青岛市胸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间住院的PTB-DM患者18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的单纯肺结核(PTB)患者392例,根据年龄段进行分层,并按照各年龄段两组患者比例尽量一致的原则,依患者住院号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得到18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临床症状(咯痰、痰中带血或咯血、胸闷等)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痰菌转阴率、肺部CT(病灶形态、病灶部位)等,采用χ^2验或U检验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入院时,PTB-DM组患者痰中带血或咯血发生率(32.45%,61/188)显著高于PTB组(18.62%,35/188)(χ^29.456,P〈0.05)。治疗2个月后,PTB-DM组患者仍存在咯痰、痰中带血或咯血、胸闷症状的比例分别为66.49%(125/188)、5.32%(10/188)和23.94%(45/188),显著高于PTB组的51.06%(96/188)、1.60%(3/188)和14.89%(28/188)(χ^2分别为9.231、3.904、4.913,P值均〈0.05)。PTB组患者咯痰、胸闷症状的改善率[36.84%(56/152)、74.07%(80/108)]优于PTB-DM组[20.89%(33/158)、56.31%(58/103)](χ^2分别为9.637、7.352,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PTB-DM组患者痰菌转阴率(53.15%,76/143)显著低于PTB组(69.77%,90/129)(χ^28.609,P=0.003)。PTB组患者条索、钙化发生率[34.04%(64/188)、13.83%(26/188)]高于PTB-DM组[22.87%(43/188)、2.13%(4/188)](χ^2分别为5.761、17.532,P值均〈0.05),结节、空洞发生率[7.98%(15/188)、45.74%(86/188)]低于PTB-DM组[14.89%(28/188)、56.38%(106/188)](χ^2分别为4.438、4.257,P值均〈0.05);PTB-DM组患者肺部病变在下叶背段及下叶基底段的发生率[74.47%(140/188)、46.28%(87/188)]高于PTB组[63.30%(119/188)、26.60%(50/188)](χ^2分别为5.472、15.721,P值均〈0.05)。 结论 与PTB患者相比,PTB-DM患者临床表现较重,短期治疗后疗效较差,需要及时根据情况调整和强化PTB-DM患者的治疗并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与糖尿病控制水平的相关性,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内科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结核患者544例,根据入院后次日检测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分为2组:HbA1c< 7.0%(Ⅰ组),65例;HbA1c≥7.0%(Ⅱ组),479例.将同期抽取的单纯初治肺结核437例作为对照组(Ⅲ组),对3组患者的痰菌情况及胸部影像学病变特点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当方差不齐时用校正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计量资料的线性依存关系.率的比较应用,检验.结果发现,HbA1c水平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存在明显的线性依存关系(P<0.01).其回归方程为:HbA1c水平=4.885 +0.24×空腹血糖+0.204×餐后2h血糖.Ⅱ组患者痰菌阳性424例,痰菌阳性率88.5%(424/479),明显高于Ⅰ组的52.3%(34/65)和Ⅲ组的50.6% (221/437)(χ^2=163.76,P<0.01).Ⅱ组患者干酪渗出性病变422例,干酪渗出性病变发现率88.1%(422/479),明显高于Ⅰ组的50.8%(33/65)和Ⅲ组的47.6% (208/437) (χ^2=180.10,P<0.01).Ⅱ组患者多发空洞病变270例,多发空洞发现率56.4% (270/479),明显高于Ⅰ组的23.1% (15/65)和Ⅲ组的22.4%(98/437)(χ^2=118.07,P<0.01).Ⅱ组患者虫蚀样空洞病变119例,虫蚀样空洞发现率24.8%(119/479),明显高于Ⅰ组的12.3%(8/65)和Ⅲ组的11.2% (49/437)(χ^2=30.34,P<0.01).Ⅱ组患者干酪性空洞病变251例,干酪性空洞发现率52.4%(251/479),明显高于Ⅰ组的21.5%(14/65)和Ⅲ组的26.3% (115/437)(χ^2=74.20,P<0.01).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糖尿病控制程度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赵勇  刘新 《中国防痨杂志》2013,35(7):525-528
目的观察含利福布丁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河南省商丘市结核病防治所2009年9月15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诊断为复治肺结核的120例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别纳入利福布丁组(60例)和利福平组(60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各治疗阶段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情况及空洞闭合率。利福布丁组的化疗方案为:2HBZES/6HBE(B:利福布丁),利福平组为:2HRZES/6HRE。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个月末,两组的痰菌转阴率:利福布丁组为48.33%(29/60),利福平组为3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X线胸片显示:利福布丁组与利福平组的显效率分别为21.67%(13/60)和8.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P<0.05);有效率分别为36.67%(22/60)和18.3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疗程结束时,利福布丁组与利福平组的痰菌转阴率为81.67%(49/60)和61.67%(3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利福布丁组和利福平组空洞的闭合率分别为47.92%(23/48)和27.45%(1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病灶吸收情况,利福布丁组和利福平组的显效率53.33%(32/60)和35.00%(2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有效率分别为 68.33%(41/60)和48.33%(2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结论在联合相同化疗药物时,含利福布丁方案组对于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疗效优于含利福平方案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识别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 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15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肺癌病灶与肺结核病灶的关系、确诊时间、病理类型、确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以痰中带血为其常见的临床特征,CT影像以双肺上叶结节多见,部分病灶呈团块样病变;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同侧同叶19例(12.2%,19/156),病灶肺叶不同侧72例(46.2%,72/156),病灶肺叶部分重叠65例(41.7%,65/156);已知有肺结核病史后诊断肺癌者67例(42.9%,67/156),已知有肺癌病史后诊断肺结核者6例(3.8%,6/156),2种病同时诊断者83例(53.2%,83/156),平均确诊时间从11.4个月到12.5年不等;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均通过痰查癌细胞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找癌细胞获得明确诊断。 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影像特征,应及早明确诊断,对2种病进行早期同时治疗,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核病尤其是复治肺结核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06例复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活化和静止T细胞及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并与142例初治和39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比较,同时对2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活化和静止T细胞水平进行随访。结果 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CD3^+CD4^+/CD3^+、CD3^+CD8^+/CD3^+T细胞水平3组病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活化总T细胞以复治组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静止总T细胞以复治组最高,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CD4^+T细胞也以复治组最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静止CD4^+T细胞以复治组为最高,其与非活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CD8^+T细胞复治组最低,与非活动组和初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外周血中静止CD8^+T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2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经过抗结核治疗后外周血中活化总T细胞和活化CD4^+T细胞水平升高(P〈0.05)。结论 活化T细胞水平降低伴或不伴静止T细胞水平升高是复治肺结核重要的免疫学特征,也可能是复治肺结核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方法选取150例确诊的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另同期随机抽取痰检阳性15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及病变CT表现。结果观察组病变分布广泛,累及≥3个肺叶为44.6%(67/150),大于对照组26.8%(40/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P<0.01);观察组CT表现示空洞、新月征及结节、条带影、晕征、胸膜下段叶状实变影、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发生率分别为56.0%(84/150)、36.0%(54/150)、8.0%(12/150)、59.4%(89/150)、56.0%(84/150)、41.0%(62/150)、54.6%(82/150),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8.0%(42/150)、5.3%(8/150)、1.3%(2/150)、13.6%(20/150)、18.5%(28/150)、25.4%(38/150)、40.8%(61/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4.14,P<0.01;χ^2=20.88,P<0.01;χ^2=7.49,P<0.01;χ^2=68.61,P<0.01;χ^2=44.68,P<0.01;χ^2=8.64,P<0.01;χ^2=5.89,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具有多肺叶受累,空洞内结节、新月征、条带影、晕征、两肺下叶胸膜下片状实变影、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发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医院)转诊肺结核患者的到位情况。方法 追踪调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156例患者,全部给予转诊和网络上报,采用电话追踪询问的方式,询问患者去结核病防治所或胸科医院的转诊到位就诊和追踪到位就诊情况。以患者转诊到位率为分析指标,收集不同年龄段、性别、有无医保、免费治疗是否知晓、有无稳定收入、是否担心社会偏见、就诊时间是否超过7d、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情况,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处理,分别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6例患者中到结核病防治所就诊者106例,在胸科医院诊治者29例,回原籍诊治者6例,失访者15例。转诊到位者96例,到位率61.54%(96/156);追踪到位45例,追踪到位率28.85%(45/156);总体到位率90.38%(141/156)。住院患者的转诊到位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分别为90.00%(27/30)vs 54.76%(69/126) (χ^2=12.712,P<0.01);不同性别、有无医保、有无稳定收入、是否知晓免费医疗、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因素的转诊到位率分别为94.85%(92/97) vs 83.05%(49/59)、98.09%(103/105) vs 74.51%(38/51)、97.37%(111/114) vs 71.43%(30/42)、 96.21%(127/132) vs 58.33%(14/24)、98.70%(76/77) vs 82.28%(65/79)],上述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7、19.34、20.87、29.31、12.10;P值分别为<0.05、<0.01、<0.01、<0.01、<0.01)。结论 东方医院转诊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较高;不同性别、有无医保、有无稳定收入、是否知晓免费医疗、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是影响转诊到位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继发性肺结核和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部分(排除病案资料不全者)继发性肺结核患者67例和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32例,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 结果 与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相比:(1)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起病急者(<1 d)较多(占87. 5%,28/32;继发性肺结核占7.5%,5/67)(χ2=62.3898,P<0.01);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占68.8%,22/32;继发性肺结核占3.0%,2/67)、头痛(占28.1%,9/32;继发性肺结核占6.0%,4/67)、咽痛(占50.0%,16/32;继发性肺结核占4.5%,3/67)]明显者较多(χ2=51.1830,χ2=9.2565,χ2=30.8682,P值均<0.01);多数患者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占53.1%,17/32;继发性肺结核占13.4%,9/67)(χ2=17.6145,P<0.01)。(2)成人支原体肺炎多数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样影(占71.9%,23/32;继发性肺结核0例)(χ2=62.7398,P<0.01),以两肺中下野多见(占70.0%,14/20;继发性肺结核占34.2%,13/38)(χ2=9.5139,P<0.01),病灶呈游走性者较多(占9.4%,3/32;继发性肺结核0例)(χ2=5.9103,P<0.05);抗感染治疗后(阿奇霉素或红霉素)多数患者肺内病灶多在2周内消散吸收(占53.1%,17/32;继发性肺结核0例)(χ2=42.8718,P<0.01)。(3)支原体肺炎红细胞冷凝集试验多呈阳性(占71.9%,23/32;继发性肺结核0例;χ2=62.8571,P<0.01);肺炎支原体抗体IgM也多呈阳性(占81.3%,26/32;继发性肺结核占1.5%,1/67;χ2=67.5228,P<0.01)。 结论 继发性肺结核和成人支原体肺炎鉴别诊断应详细分析病史,注意影像学病灶特征,试验性治疗和多次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病人在免疫重建过程中,合并与肺结核相关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计算机层析成像(CT)影像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例AIDS病人免疫重建过程中,合并结核相关性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20例AIDS免疫重建合并肺结核相关重建炎性综合征病人的胸部CT影像,表现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与继发型肺结核,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9例(45.0%,9/20),继发型肺结核11例(55.0%,11/20)。病灶分布3个肺叶及以上者7例(35.0%,7/20),病灶局限于1~2个肺叶者4例(20.0%,4/20)。病变形态为粟粒影、结节影、肺段与亚段实变影,分别为13例(65.0%,13/20)、9例(45.0%,9/20)、5例(25.0%,5/20),肺空洞3例(15.0%,3/20)。胸部CT影像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液化坏死17例(85.0%,17/20),胸腔积液15例(75%,15/20)。结论 AIDS免疫重建合并肺结核相关重建炎性综合征时,胸部CT影像特点是病变呈弥漫、多肺叶分布,粟粒影、结节影、肺段与亚段实变影为肺部病变主要形态,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液化坏死、胸腔积液常见。其发生机制与重新激活的异常免疫应答相关。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同时,积极给予抗结核治疗后,病变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