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有限病灶清除联合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脊柱结核患者178例,其中传统结核病灶清除86例(A组)、有限病灶清除联合局部化疗92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时间、病椎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1a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前和术后1a神经功能ASIA分级、矢状位脊柱后凸Cobb角差值;术后2年复发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病椎愈合时间均高于B组(P均〈0.05)。两组术后1周ESR、CR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均〈0.05),B组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均〈0.05)。两组术后1a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手术前后矢状位脊柱后凸Cobb角差值、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年复发率(11.63%)高于B组(3.26%)(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基础上,有限病灶清除联合局部化疗较传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孤立性脊柱椎弓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椎弓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56~1996年收治的3825例脊椎结核中的17例椎弓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椎弓结核中除1例为2岁儿童外,余均为青壮年,早期症状不典型,仅有局部固定性疼痛和压痛,以后有脓肿瘘管和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均经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综合诊断,其中仅1例误诊。17例中1例行抗结核药物化疗,16例在抗结核药物化疗下行椎弓病灶清除术,其中4例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同期作了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结果全部治愈,经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椎弓结核早期症状较隐匿不易诊断,但限局性疼痛及X线、CT、磁共振(MRI)等检查对该症的早期诊断极有帮助,脓肿穿刺、抗酸染色涂片检查常能明确诊断。手术是椎弓结核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局部灌注抗结核药物联合全身化疗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确诊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经支气管镜局部灌注药物联合化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1例和单纯化疗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表现、胸部CT检查情况、抗酸杆菌阴转率,以及不同镜下类型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转归的差异.结果 治疗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支气管镜下病变好转的总有效率(87.10%,27/31)高于单纯化疗组(45.16%,14/31)(x2=12.17,P<0.01),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7.10%,27/31)高于单纯化疗组(54.84%,17/31)(x2=7.828,P<0.05),镜下刷检找抗酸杆菌阴转率(87.10%,27/31)高于单纯化疗组(64.52%,20/31)(x2=4.309,P<0.05),胸部CT检查总有效率(82.14%,23/28)高于单纯化疗组(57.69%,15/26)(x2=3.865,P<0.05).结论 局部抗结核药物灌注联合全身化疗能缓解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症状,促进病灶吸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术后并发窦道的耐药脊柱结核患者个体化化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治疗的耐药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皮肤窦道患者24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参考既往抗结核化疗史、一线抗结核药物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按照我国《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5)》的相关化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换药、随访。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1~69岁,平均(41.5±12.4)岁。记录患者窦道愈合时间、定期复查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的变化;观察患者窦道外观与窦道CT表现的变化。结果 单耐药组愈合时间为18~52d,平均(36.7±10.3)d;多耐药组为53~96d,平均为(71.7±13.6)d;耐多药组为68~260d,平均为(141.2±39.7)d。所有患者的ESR和C反应蛋白末次随访检测时基本正常,分别为(14.6±5.5)mm/1h 和(2.8±1.3)mg/L。24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9.8±4.5)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窦道已经愈合,3例明显好转,未愈合,但无再次窦道形成,未见结核复发。 结论 采用基于药敏试验的个体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联合窦道的换药,耐药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皮肤窦道是可以治愈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基于聚乙烯醇(PVA)泡沫行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 结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在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 对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临床收治的13例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的患者行NPWT治疗,采用改良罗氏绝对浓度间接法进行菌种鉴定和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根据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及耐药情况,制定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没有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者继续延用原化疗方案化疗9个月(3HRZE/6HR),耐单药者化疗12个月(3SHRZE/9HRE),MDR-TB者化疗18个月(敏感的一、二线药物组合)。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CT及三维重建资料,参考Bridwell标准(分为Ⅰ、Ⅱ、Ⅲ和Ⅳ级)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和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 使用NPWT治疗的13例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的患者,窦道愈合均良好(参考Bridwell标准植骨均获Ⅰ~Ⅱ级融合);12~28 d伤口完全愈合,平均17.5 d。随访12~36个月,13例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 NPWT是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手段,结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短节段脊柱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外科收治的74例短节段脊柱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患者.术前给予异烟肼(0.40 g静脉滴注,1次/d)、利福平(0.45 g/0.60 g口服,1次/d)、阿米卡星(0.40g静脉滴注,1次/d)、吡嗪酰胺(0.50 g口服,3次/d)或乙胺丁醇(0.75g口服,1次/d)治疗,至少2~4周以上,同时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复方甘草酸苷胶囊,2粒口服,3次/d).行经胸同侧胸膜纤维板剥脱、脓胸病灶清除术,然后再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手术均一期完成.结果 74例患者病灶均临床治愈,未复发,6例患者术后形成皮肤窦道,经过异烟肼纱条多次换药,后均愈合.74例患者术后1~6周胸背部疼痛基本消失.结论 对于短节段脊柱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的患者,抗结核治疗至少2~4周后,尽早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大部分可以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病椎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对1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病椎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抗结核治疗2周,术后规则抗结核治疗1 a.随访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结果 手术顺利,术中无大血管及神经损伤,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时间1~3a.术后1个月ESR开始下降,术后3~6个月降至正常,植骨块术后6~7个月融合,无移位和吸收,全部骨性愈合,短期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脱出,无结核病灶复发.末次随访融合节段后凸角4°±2.5°,与术前比较,P< 0.05.6例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均达到E级.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病椎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病椎局部植入钛质内固定材料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典病灶清除手术治疗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经典病灶清除术治疗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减少此类患者的手术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经典病灶清除手术,对手术效果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104例患者无死亡及心、肺、肝、肾等器官的严重并发症。104例患者中90例是第一次手术,术后切口1期愈合82例,1期愈合率91.1%(82/90),余8例经换药引流愈合,未在同一侧进行第二次手术。外院(指第三家医院)转来的14例患者中,分别在对侧行病灶清除,原刀口行窦道切除术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血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X线检查显示:椎体呈骨性融合者65例,纤维融合者39例。随访2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X线复查显示椎体均呈骨性融合,达到临床治愈。 结论 谨慎对待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患者的外科治疗手术时机和手术技巧,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经典病灶清除手术治疗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溃疡型浅表淋巴结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溃疡型浅表淋巴结结核的效果.方法 对117例溃疡型浅表淋巴结结核病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常规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2HRZ/4HR);治疗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在强化期加用左氧氟沙星.结果 治疗组2个月和4个月的临床治愈率36.1%、7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1%、46.4%(P<0.01),6个月治疗组临床治愈率88.5%,也高于对照组71.1%(P<0.05).治疗组的平均疮口愈合时间56 d,明显短于对照组79 d(P<0.01).结论 溃疡型浅表淋巴结结核强化期抗结核治疗加用左氧氟沙星,能明显缩短疮口愈合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上胸椎结核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67岁,中位年龄49岁;累及椎体38个,平均2.2个;术前选择异烟肼(H)、利福平(R)或利福喷丁(Rft)、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Lfx)组成四联或五联抗结核治疗方案,抗结核治疗时间2~96周,平均10.3周;术后继续行HR(Rft) EZ或HR(Rft) EZLfx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时间12~18个月.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165~300 min,平均(224.11±41.35) min.术中失血量300~1500 ml,平均(752.94±435.70)ml.术后并发症:切口积液4例,褥疮1例.Cobb角术前(23.96±6.67)°,术后(19.21±5.97)°.随访12~30个月,平均14个月,截至末次随访胸椎结核均获得治愈,植骨融合100.00%.结核无复发.10例截瘫患者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均达D级以上.结论 上胸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与结核病的发病及抗结核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纳入对象包括3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5例Mtb潜伏感染者、45例健康对照者。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7和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强度。结果以x±s表示,所有数据均使用Prism 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肺结核患者组治疗前IL-17表达为(3.25±1.6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62±1.46)%](F=6.633,P<0.0001)。比较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组IL-17表达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4.17±2.27)%]、治疗6个月[(5.58±1.66)%]时的检测结果,发现治疗3个月时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44,P=0.057);而治疗6个月时明显高于治疗前(F=12.244,P<0.0001)和治疗3个月时(F=12.244,P=0.004)。健康对照组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为(4.97±1.60)%,与Mtb潜伏感染组[(5.00±1.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86,P=0.937);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组治疗前表达为(6.59±1.7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Mtb潜伏感染组(F=11.986,P<0.0001)。比较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8.28±2.04)%]、治疗6个月[(7.46±1.87)%]时的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发现治疗3个月时的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F=6.458,P=0.001);治疗6个月时的表达低于治疗3个月时(F=6.458, P=0.0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的表达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458,P=0.068);治疗6个月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6.255,P<0.0001)。 结论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明显减少,经有效抗结核治疗后,Th17细胞逐渐增加,表明Th17细胞在抗结核免疫中起保护作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明显增多,经抗结核治疗后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逐渐减少,进一步说明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在抗结核免疫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年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非跳跃性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7(17~72)个月的随访。其中有23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根据病灶部位和病变程度采用5种手术方式:A组(18例),胸廓内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1例),经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10例),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27例),后路固定一期或二期前路经胸或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E组(5例),上胸段结核胸骨柄或胸骨劈开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A,B,c,D,E组分别为3.5,3.0,3.0,4.5,4.0h;术中平均出血量A,B,C,D,E组分别为350,450,300,640,600ml。(2)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A组(47.5±11.8)%,B组(46.9±10.2)%,C组(59.9±17.4)%,D组(61.7±18.6)%,E组(44.1±8.7)%。(3)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率:A组(64.2±19.1)%,B组(63.8±18.1)%,C组(56.9±11.8)%,D组(53.6±15.6)%,E组(63.5±17.1)%。23例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中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了一级。结论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而定。老龄患者由于体质差,最好采用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31例分娩后出现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方法将31例分娩后出现骨质疏松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仑膦酸钠组,16例,接受阿仑膦酸钠(福善美)70 mg,1次/周治疗;阿法骨化醇组,15例,接受阿法骨化醇(阿法迪三)0.25μg,2次/d治疗。31例患者均口服元素钙600 mg和维生素D 125 IU(钙尔奇D)600 mg,1次/d。以腰背痛和骨密度变化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半年、1年和2年随访时进行骨密度测定和X线胸腰椎正侧位摄片。结果阿仑膦酸钠组入组16人,治疗2年最终随访12人。阿法骨化醇组入组15人,治疗2年最终随访11人。经4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腰背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阿仑膦酸钠组患者治疗半年后腰椎骨量[(0.768±0.183)g/cm~2]与治疗前[(0.739±0.140)g/cm~2])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股骨颈骨量[(0.750±0.227)g/cm~2]与治疗前[(0.728±0.175)g/cm~2]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法骨化醇组患者治疗1年后腰椎骨量[(0.785±0.214)g/cm~2]与治疗前[(0.752±0.167)g/cm~2]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股骨颈骨量[(0.761±0.243)g/cm~2)]与治疗前[(0.743±0.191)g/cm~2]比较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哺乳期出现反复持续的腰背疼痛。分娩后哺乳的前5个月是骨丢失的高峰期,分娩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活性维生素D和双膦酸盐后骨量明显改善,并以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对中晚期妊娠结核病患者的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1年8月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住院中晚期妊娠合并活动性结核病患者7例母婴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初治6例(强化期治疗方案HRE 3例,HREZ、HRZ、HZE各1例),复治1例(强化期治疗方案INH、PAS、PZA、Lfx、Pto)。 结果 7例妊娠者实际治疗时间3~12月,症状均缓解,痰菌阴转,X线胸片显示病灶明显吸收。7例分娩婴儿均存活(其中1例为早产儿),无畸形,未感染宫内结核病。随访观察婴幼儿无听力、视力损害,语言、动作、心理发育均正常。 结论 合理、及时的抗结核治疗不仅有利于中晚期妊娠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治愈,而且对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0年中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简称“流调”)发现患者在调查前出现症状、就诊、确诊、报告至开始治疗的全过程并比较城乡差异。方法以2010年在全国77个城镇调查点、99个乡村调查点进行结核病调查发现的≥15岁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结构化的问卷,以面对面询问的形式进行社会经济情况及发病、就诊、治疗过程中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按照1301例患者(其中城乡患者分别为373例、928例)自然就诊报告过程进行分析,采用y。检验(显著性水平设为0.05)比较城乡差异并探讨其原因。结果城镇患者中49.3%(184/373)在流调前出现了肺结核相关症状,低于乡村患者(59.9%,556/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5,P〈O.01)。城乡有症状者中就诊者分别占47.3%(87/184)、46.6%(259/556),城乡有症状就诊者中确诊肺结核者分别占41.4%(36/87)、34.0%(88/259),确诊结核病后进行了传染病报告者分别占69.4%(25/36)、70.5%(62/88),开始了抗结核治疗者分别占91.7%(33/36)、88.6G(78/88),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52、0.01、0.03,P值均〉0.05)。总结患者在流调前发病、就诊、诊断、治疗全过程,可见患者分流的最主要环节是无症状不就诊、有症状未就诊、有症状就诊诊断为其他疾病,分别占所有患者的42.1%(548/1301)、30.3%(394/1301)、17.1%(222/1301),最终仅有8.5%(111/1301)的患者出现了症状后确诊并开始了抗结核治疗,另有1.0%(13/1301)的患者虽未出现症状但因为其他原因确诊患了肺结核。结论患者有症状不就诊、就诊未确诊、确诊未治疗应被视为防控策略需重点注意的薄弱环节,城乡患者主要在出现症状的比例上存在差异,乡村患者无症状比例较低,其有症状就诊、就诊者确诊、确诊者治疗比例与城镇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影响耐多药结核病患者规律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探讨改进服药督导方法及措施。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用药依从性问卷,对78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干预调查,发出78份问卷,回收78份问卷,有效问卷78份。将患者按登记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实验组平均年龄为(34.6±14.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5.3±14.7)岁,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督导模式,实验组在常规用药督导基础上采取层级管理督导。 结果 实验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完全遵照医嘱(简称“遵医”)的例数为28例,高于对照组的19例;实验组的不遵医例数为4例,少于对照组的11例,两组总体的遵医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4,P<0.05)。 结论 针对患者不同社会情况以及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心理状况等,制定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的规律服药依从性,从而提高耐多药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支气管镜下穿刺活检(EBUS-TBNA)对于纵隔淋巴结结核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为纵隔淋巴结结核但气管镜检查无异常的患者共87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21~70岁,平均(48.5±11.5)岁。所有患者行EBUS-TBNA,标本送检病理、抗酸杆菌涂片、培养和体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诊断性治疗并随访3个月,治疗无效者进行纵隔镜检查,最终统计EBUS-TBNA在纵隔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诊断率。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 结果 66例患者通过EBUS-TBNA直接确诊结核病,1例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菌型鉴定为鸟-胞内分枝杆菌,MAC);5例确诊肺癌,2例确诊结节病,13例未得到任何阳性证据;13例中6例通过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确诊结核病,7例行纵隔镜检查,其中3例确诊淋巴瘤,3例肺癌,1例结核病。因此87例患者中最终确诊结核病73例,其中通过EBUS-TBNA确诊66例(90.41%,66/73)。经过EBUS-TBNA确诊结核病的66例中21例(31.82%,21/66)为结核分枝杆菌涂片和(或)培养阳性(3例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提示耐药);40例(60.61%,40/66)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38例(57.58%,38/66)病理检测结果为干酪样坏死或者结核性肉芽肿。 结论 EBUS-TBNA在纵隔淋巴结结核特别是耐药纵隔淋巴结结核的早期诊断上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结核强直或僵硬膝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结核强直或僵硬膝患者10例,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术前充分评估膝关节功能及结核控制情况,对膝关节结核控制良好,骨缺损不影响假体稳定,无窦道混合感染存在者,行实验室及膝关节MRI、X线、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术后继续行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评估关节假体稳定性、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简称 “HSS 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关节结核的复发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强直膝3例,僵硬膝7例;其中活动期膝关节结核4例,病程4~9个月;陈旧性膝关节结核6例,病程20~41个月;术后全部获24~41个月随访,平均(35.4±9.6)个月;手术时间90~118min,平均(102.0±8.5)min;患者术前膝关节僵硬角度15.0°~55.0°,至末次随访,膝关节屈膝角度恢复至95.0°~120.0°,平均(105.0±14.8)°;伸直角度恢复至-5.0°~10.0°,平均(0.5±7.0)°;术前膝关节HSS评分为(46.6±16.2)分,术后恢复至(79.6±9.6)分。至末次随访,全部假体未见松动,结核无复发。结论 在个体化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普通表面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核性膝关节强直或僵硬疗效确定、临床可行,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