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卵裂(EC)对常规新鲜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评估EC能否作为第3日移植胚胎选择的一个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67个新鲜IVF-ET周期,移植胚胎均为第3日优质胚胎,根据移植胚胎中EC胚胎的数目分为A组(移植2枚EC胚胎)、B组(移植1枚EC胚胎+1枚非EC胚胎)和C组(移植2枚非EC胚胎)。分析比较3组之间生化妊娠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异卵双胎率和活产率的差异。结果 (1)患者临床及IVF特征各项指标[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促排卵方案、获卵数、MII卵数、受精率、移植胚胎质量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扳机日子宫内膜厚度]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A组与B组相比,生化妊娠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B组与C组相比,生化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A组与C组相比,生化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其中生化妊娠率(1.3%比8.6%,χ~2=4.665,P=0.031)、种植率(42.3%比31.7%,χ~2=4.315,P=0.038)、临床妊娠率(65.4%比49.0%,χ~2=4.834,P=0.028)和每移植周期活产率(51.3%比35.6%,χ~2=4.504,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移植发生EC的第3日优质胚胎可以获得更高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因此EC应作为第3日移植胚胎选择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然妊娠(NC)孕早期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按照辅助生殖助孕和自然受孕将205例患者分为ART组(60例)和NC组(145例);将每组患者按年龄分为35岁及≥35岁,按既往连续发生自然流产的次数分为2次及≥2次。取两组流产绒毛组织进行NGS染色体分析,比较各组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ART组与NC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56. 67%(34/60)、52. 41%(76/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RT组与NC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35岁及≥35岁染色体异常率,ART组为45. 71%、72. 00%; NC组为45. 63%、69.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流产次数2次与≥2次的患者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NC相比,ART不增加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无论ART或NC绒毛染色体异常率与流产孕妇的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年龄越大染色体异常率越高。但与患者流产次数无关。利用NGS技术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可为遗传咨询和再生育风险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体积分数5%O2)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中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接受IVF-ET长方案治疗的265名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156):患者取卵后受精及整个胚胎培养过程全部在三气培养箱(体积分数5%O2)中进行,对照组(n=109):患者取卵后受精及整个胚胎培养过程全部在常规培养箱(体积分数20%O2)内进行,所有患者均移植授精第2日或第3日胚胎。比较组间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正常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结果:组间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基础性激素、获卵数、成熟卵数、授精至移植时间和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受精率(84.4%)、正常受精率(72.0%)、卵裂率(97.6%)、优质胚胎率(43.3%)和可用胚胎率(7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8%、68.7%、96.1%、35.1%、59.5%)(P<0.01或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正常卵裂率(97.7%vs 98.0%)、生化妊娠率(50.0%vs 39.4%)、临床妊娠率(44.9%vs 35.8%)、异位妊娠率(8.6%vs 12.8%)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氧环境(5%O2)似乎能够提高胚胎的发育潜能,获得更多优质胚胎和可用胚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及术后积水复发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数据,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期间因输卵管因素在本中心行常规IVF-ET治疗的939例不孕患者的资料,按IVF-ET前每位患者的输卵管积水处理方式分为手术组(A组,n=533)和未处理组(B组,n=406)。手术组又分为输卵管近端结扎组(A1组,n=311)、输卵管造口组(A2组,n=113)和输卵管切除组(A3组,n=109),每例患者仅纳入本研究时间段内第一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的效果,比较积水患者不同手术方式对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A组的临床妊娠率(50.7%)和活产率(91.1%)均高于B组(40.4%,77.4%)(P0.05);A组的异位妊娠率(3.7%)明显低于B组(12.8%)(P0.05);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的获卵数、获胚胎数、优质胚胎数A、B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1组、A2组及A3组间IVF-ET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OH过程中获卵数、获胚胎数、优质胚胎数3个亚组间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通过手术处理可以提高其IVF-ET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降低异位妊娠率,并且进行输卵管造口、结扎、切除的不同处理对于IVF-ET结局和卵巢储备功能均无统计学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复发性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并成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自然流产患者235例,根据自然流产次数分为复发性流产组(125例)和偶发性流产组(110例)。比较两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和类型的差异,不同流产次数的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复发性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偶发性自然流产组(47.2%vs 70.9%,P<0.05)。复发性流产组中三体占异常染色体的66.1%(39/59),显著高于偶发性流产组(44.8%,35/78)(P<0.05)。随着自然流产次数的增加,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66,P=0.004)。复发性流产组中,年龄≥35岁者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60.9%vs39.2%,P<0.05)。偶发性自然流产组中,年龄≥35岁者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88.9%vs 62.2%,P<0.05)。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降低。无论是复发性流产还是偶发性流产,高龄均是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机能不全行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273例,分为宫颈环扎组(n=178),期待疗法组(n=95);273例再按既往晚期流产次数分层,分为1次晚期流产环扎组(A1组,n=76),1次晚期流产期待组(B1组,n=52);2次晚期流产环扎组(A2组,n=88),2次晚期流产期待组(B2组,n=40),分析对比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另有14例3次及以上晚期流产史宫颈环扎术者未行分层对比分析。结果 178例宫颈环扎患者活产率为88.76%,流产率11.2%。95例期待疗法患者活产率低于宫颈环扎者。A1组患者的分娩孕周为(35.4±1.9)周,与B1组(30.8±2.4)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B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患者分娩孕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两次晚期自然流产史的患者,行宫颈环扎术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胚胎移植策略对高龄低可利用胚胎患者体外受精/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解放军第105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治疗、年龄≥40岁且可利用胚胎≤3枚的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9个周期;其中受精后第2天(D2)行胚胎移植87个周期(D2移植组),受精后第3天(D3)行胚胎移植122个周期(D3移植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同时对本次D2移植与自身既往D3移植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D2移植组的获卵数及胚胎耗损率均显著低于D3移植组(P0.05),优胚率则显著高于D3移植组(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Gn)用量和天数、移植日内膜厚度、成熟卵子(MⅡ)率、受精率、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对照结果显示,本次D2移植组的获卵数、胚胎耗损率及周期取消率均显著低于既往D3移植组(P0.05),而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既往D3移植组(P0.05)。结论:对既往D3移植失败且低可利用胚胎的高龄不孕患者,选择行D2移植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有价值的胚胎移植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达英-35治疗后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早期妊娠流产的内分泌因素及胚胎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7年9月因PCOS予达英-35预处理,且因输卵管因素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ET辅助生殖后妊娠患者35例,其中早期流产15例,分娩20例。选择同期因单纯输卵管因素在本中心行IVF-ET的非PCOS早期流产患者20例为对照。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础代谢情况(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达英-35治疗前后及IVF-ET周期中的内分泌水平(启动日的FSH、LH、E2水平,及注射HCG日的LH、E2、P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废弃胚胎率等胚胎情况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PCOS患者接受达英-35治疗后,LH、T水平均显著下降,且PCOS流产组LH水平及LH/FSH比值显著低于PCOS分娩组。PCOS流产组和PCOS分娩组患者的肥胖程度、代谢水平、基础内分泌水平及卵子、胚胎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COS流产组与非PCOS流产组的内分泌及胚胎因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达英-35预处理的P-COS患者接受IVF-ET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与基础代谢、内分泌、卵子及胚胎情况无关。使用达英-35能降低PCOS患者的基础LH水平及基础T水平,但激素情况改善并非降低流产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刺激子宫内膜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且其自然月经周期卵泡晚期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形态不良的不育患者6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3)。研究组在胚胎移植前1~2周对子宫内膜行机械刺激,对照组未行机械刺激为,统计分析IVF-ET的临床结局。结果:Gn用量、hCG注射日P/E2值、平均获卵数、受精率及移植优质胚胎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子宫内膜形态及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研究组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早期流产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机械刺激子宫内膜可能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形态及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从而提高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早期流产率。  相似文献   

10.
复苏囊胚移植妊娠自然流产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冷冻复苏囊胚移植妊娠中自然流产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冷冻复苏囊胚移植妊娠病例108例,根据是否自然流产分为流产组(n=20)和继续妊娠组(n=88),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并且分析了部分流产病例的胚胎染色体结果。结果:复苏囊胚移植总自然流产率为18.50%(20/108),早期自然流产率为16.67%(18/108),早期流产占总流产的90%(18/20)。流产组年龄大于继续妊娠组(33.3±4.0岁vs31.0±3.6岁,P=0.02),10例染色体检查结果中7例为异常染色体,非整倍体是常见的异常核型。结论: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冷冻复苏囊胚移植妊娠中自然流产的最常见原因,流产与年龄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