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腹部手术硬膜外应用吗啡的时机及超前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下腹部手术硬膜外应用吗啡的时机及超前镇痛的效应。方法:50例硬膜外阻滞效果满意的下腹部手术患。根据硬膜外注射吗啡时间的不同,采用口述评分评价术后10-12h镇痛效果并记录发生的副作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患痛觉减退节段数无差异,观察组镇痛时间显长于对照组,患对镇痛效果的评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恶心呕吐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腔吗啡的合理应用可发挥超前镇痛效应,临床上应重视术后镇痛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腔注入吗啡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6年开始采用硬膜外腔一次注入吗啡法用于术后镇痛,与传统肌注麻醉性镇痛药相比,镇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手术病人240例,男132例,女108例,年龄21~74岁,ASAⅠ~Ⅱ级,体重59.4±4.8kg,术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1.2 镇痛方法:240例手术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治疗组于术毕经硬外导管一次注入0.03~0.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注用吗啡加氟哌啶超前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60例在连硬麻醉下施行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等分为三组,在硬膜外注入局订药获得满意的麻醉平面后,于手术前分别硬膜外注入生理盐水、吗啡4mg或吗啡4mg加氟哌啶2.5mg,结果手术超前硬膜外注入吗啡或吗啡加氟哌啶均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而硬膜外注用吗啡时加用氟哌啶,不仅增强吗吗的镇痛效果,而且还能显著减少与硬膜外吗啡相关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吗啡硬膜外超前镇痛对抑制阑尾手术内脏牵拉痛及术后镇痛情况的影响。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急、慢性阑尾炎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即Ⅰ组(对照组):术前不施行超前镇痛;Ⅱ组(实验组):切皮前10 min将吗啡1.5 mg加入利多卡因注入硬膜外腔。所有患者均不行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术后疼痛情况及并发症。结果Ⅱ组抑制术中牵拉痛的效果明显优于I组(P〈0.05);Ⅱ组首次出现疼痛时间较Ⅰ组显著延长(P〈0.01),Ⅱ组术后尿潴留患者多于Ⅰ组(P〈0.01)。结论吗啡硬膜外超前镇痛能明显抑制术中牵拉痛,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术前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对术中知晓的影响.方法 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全麻下行卵巢癌根治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患者126例,随机均分为超前镇痛组(A组)、未超前镇痛组(B组).硬膜外麻醉平面出现10 min后行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予以丙泊酚3~5 mg·kg-1·h-1、阿曲库铵10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注麻醉维持.A组在麻醉诱导前5 min予以吗啡4 mg(2 ml)注入硬膜外隙;而B组则予以生理盐水2 ml模拟注入.记录两组丙泊酚的用药量、麻醉维持时间、停药后意识恢复时间,并于意识恢复即刻(T1)、回病房6 h(T2)及手术次日(T3)询问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于T1、T2及T3时间点,A组患者回忆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均为0,B组患者回忆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分别为6.4%、4.8%及1.6%,显著高于A组(P<0.01);而B组患者回忆术中知晓的发生率T3时间点低于T1时间点(P<0.05).结论 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胃切除手术病人,术前静脉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硬膜外应用吗啡,或者两者联合应用,通过随机双盲法来评价其镇痛效果。方法:术前硬膜外使用吗啡,或者静脉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对于胃切除病人有效果,但是不明显。硬膜外应用吗啡,和对照组相比,VAS评分在术后24、48小时降低,在术后6、12小时吗啡的使用量减少。静脉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VAS评分和吗啡的使用量在术后6、12、24、48小时于对照组相比降低。术前联合使用硬膜外注射吗啡和静脉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有较好的镇痛作用,VAS评分和吗啡的使用量在术后6、12、24、48小时明显减少。在活动状态,VAS评分和疼痛评分在组中最低。结论:结果表明对于术前的预镇痛,在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必须阻断阿片和NMDA受体。这两种方法有太后镇痛作用,但是不明显。硬膜外应用吗啡可能只是部分影响脊髓上的受体,静脉使用氯胺酮通过迷走神经阻断脑干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曲马多在不同术后镇痛方法中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怡  万朝权  赵国栋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00-2002
目的:比较曲马多在几种常用术后镇痛方法中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80例ASAⅠ、Ⅱ级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Ⅰ组)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Ⅱ、Ⅲ、Ⅳ组)两种镇痛方式,镇痛配方为:Ⅰ、Ⅱ组曲马多600mg;Ⅲ组曲马多600mg+0.75%耐乐品75 mg;Ⅳ组曲马多600 mg+0.75%耐乐品75 mg+欧贝8 mg.记录术后6、12、24和48 h 4组曲马多用药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镇静、镇痛及下肢运动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4组病人在各时段的曲马多用药量及镇痛、镇静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Ⅲ和Ⅳ组的下肢运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少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曲马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术后镇痛,镇痛液中加入抗呕吐药能明显减轻其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自控静脉吗啡镇痛(PCIA)和病人自控硬膜外吗啡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女性病人,术前随机分为PCIA和PCEA组,每组各20例。全部病人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手术,PCEA组病人术前作硬膜外穿刺置管备术后镇痛。PCIA组用药术毕首量生理盐水4ml+2mg吗啡,以后生理盐水1.5ml(0.45mg吗啡)h+PCIA组用药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应用吗啡控制手术后疼痛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 (30 %~62 % ) [1],不仅增加了手术病人的不适感 ,影响了术后镇痛的质量和水平 ,还可能造成呕吐、误吸等严重后果。如何在提高镇痛效果的同时 ,减轻其副作用 ,已越来越被临床关注。我们采用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以减少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88例 ,男性36例 ,女性52例 ,年龄23~65岁 ,体重40~78kg,手术种类包括盆腔 (子宫、附件 )、胃、胆、脾、…  相似文献   

12.
罗勇  崔建修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79-1680
目的:比较硬膜外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镇痛效应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妇科手术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左旋布比 卡因组(L组),每组35例.术毕采用持续硬膜外术后镇痛,R组首剂为吗啡2 mg加0.2%罗哌卡因10 mL,L组首剂为吗啡2 mg加0.2%左旋布比卡因10mL,硬膜外自控镇痛(PCA),R组为吗啡4mg加0.2%罗哌卡因50 mL,L组为吗啡4 mg加0.2%左旋布比卡因50 mL,每小时1 mL,锁定时间为30min,每次为2 mL.观察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同时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术后两组70例病人均获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L组略低,两组48 h吗啡需求量分别为(3.2±0.6)mg和(3.4±0.7)mg,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L组长于R组,术后4 h的Bromage评分分别为1.4±0.7和1.2±0.8.MAP、HR、RR、SpO2两组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肠麻痹发生率相似.结论:硬膜外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满意,同等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阻滞效果比罗哌卡因强.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超前镇痛对术后躁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4.
术后硬膜外腔局麻药和小剂量吗啡配合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外麻醉中由导管应用局麻药和注入术后镇痛药吗啡的时间与镇痛效果上的关系不太为人们注意,本文对40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择40例ASAI~Ⅱ级妇科盆腔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术前均给安定10mg肌注.硬膜外选L2-3间隙侧入法穿刺,向尾部注药0.75%布比卡因4ml,向头方向置管4cm,用1.5%利多卡因+0.25%地卡因+1:200,000肾上腺素混合液维持麻醉.A(局麻药+吗啡)组在关腹前20min左右由硬膜外导管注入0.75%布比卡因4ml,B(吗啡)组关腹前不给局麻药.关腹后两组均给吗啡混合液(吗啡1.6mg+氟哌利多1.6mg+麻黄碱10mg用0.9%氯化钠稀释至6ml),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  相似文献   

15.
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协同用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仲群 《中国康复》2000,15(4):207-208,210
观察比较硬膜外不同浓度布比卡因、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和小剂量吗啡协同用药以减少吗啡传统用药引起的副作用。100例患者随机分成5组并使用不同剂量吗啡和不同浓度布比卡因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协同用药各组副作用发生率远较吗啡传统用药低,差异有显著性;0.18%布比卡因协同组与0.3%布比卡因协同组镇痛与副作用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低浓度(0.18%)布比卡因与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协同小量吗啡(1.0mg)用于术后镇痛为更优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硬膜外腔注入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探讨其给药时机与镇痛效果的关系。方法 120例剖宫产病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在切皮前注入吗啡2mg和氟哌利多1.25mg的5mL生理盐水溶液。B组于关闭腹膜前及C组于手术结束后即刻,分别注入A组同样量的吗啡和氟哌利多生理盐水溶液。结果 三组病人的镇痛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和B组优于C组(P〈0.05);且A组、B组的镇痛时间长于C组、局麻药用量少于C组,A组用量最少;但未增加并发症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论 术前、术中预先硬膜外腔注入吗啡和氟哌利多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少,较术毕注入吗啡镇痛更有临床使用价值。本方法尤其适合无PCA镇痛装置的基层医院和经济条件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酮能增强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酮是否能增强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方法:30例胆囊切除术的病人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成切皮前用氯胺酮0.4mg.kg^-1(n=15Ⅰ组)和生理盐水组(n=15,Ⅱ),术毕均经硬膜外腔注入吗啡1mg术后镇痛,进行双盲对照观察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结果:Ⅰ组术后镇完全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明显延长,VAS、VRS值明显降低(P〈0.01),副作用未见增减。结论: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  相似文献   

18.
术前硬膜外吗啡与预先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硬膜外注射吗啡预先镇痛的可行性。方法:60例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病人,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例。A组:吗啡1.5mg在切皮前注入硬膜外腔;B组:吗啡1.5mg在手术结束时注入硬膜外腔。术后6、12、18、24、36小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痛效果并观察恶心、呕吐、瘙痒等情况。结果:两组病人36小时内VAS评分在任何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也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  相似文献   

19.
氯胺酮复合曲马多应用于硬膜外腔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敏感化是疼痛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临床研究已证实超前镇痛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式,现认为完善的硬膜外阻滞是产生超前镇痛的必要条件。有研究报道静脉注射氯胺酮0.75nag/kg可以产生超前镇痛作用,并且增强曲马多术后镇痛的效果。本研究是在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的情况下研究氯胺酮复合曲马多应用于硬膜外腔的超前镇痛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围术期有很多因素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术后疼痛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比较3种不同的术后镇痛技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04-01/2005-01下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3组:阿片类药组,自控静脉镇痛组和自控硬膜外镇痛组,每组40例。阿片类药组按需给杜冷丁75mg。自控静脉镇痛组术后立即给予负荷量吗啡3.0-4.0mg,泵设定为:每次按压静脉注射吗啡1mg,锁定时间6-8min。自控硬膜外镇痛组术后连接镇痛泵设定为:每次按压给3mL混和液(1异/L布比卡因注射液+2m异/L芬太尼)锁定时间10min,背景持续给药6mL/h。在术前、术后4,12,24和48h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休息和咳嗽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0为极痛。于术后24,48和72h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浓度。 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术后4,12,24h休息和咳嗽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P〈0.05),术后4h休息和咳嗽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评分明显低于自控静脉镇痛组[(2.8&;#177;0.7)和(5.4&;#177;1.2)分,(4.8&;#177;1.6)和(7.1&;#177;1.9)分,q=6.12,7.11,P〈0.01]。②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比较:术后24,48h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浓度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2.69&;#177;0.67),(3.14&;#177;0.78)ng/L比(15.48&;#177;3.97),(7.83&;#177;1.88)ng/L和(13.29&;#177;3.84),(7.65&;#177;1.72)ng/L,q=5.18-6.30,P〈0.01];术后24,48和72h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q=5.11~8.45,P〈0.01)。 结论: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给药方式镇痛效果较好,而且能抑制血清白介素1和白介素6的水平,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