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可能的传播途径.方法:选择某综合性医院2003年3~4月收治和医院内感染的34例确诊SARS病例(其中住院患者10例,医护人员24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①在3月中旬和下旬有2个发病高峰.发病病例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6号病房,住院患者多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而受染的医护人员以工作在一线的中青年为主;②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感染的住院者和医护人员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二批传染源;③资料分析结果支持近距离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本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还提示:可能存在气溶胶经病房排风系统的垂直传播方式.④示踪剂气体实验显示:在输入病例所在7层病房卫生间燃烧熏香,在8, 9,11,12,13层均可以闻到气味,提示医院的建筑和排风系统具备病原体气溶胶垂直长距离传播的条件.结论:医院内感染是SARS初期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医护人员和医院就诊患者是主要的受染人群.该院医护人员的受染方式前期以医院内传染为主,后期以门、急诊窗口岗位受染较为突出.其传播途径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外,应进一步研究是否存在气溶胶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和空气微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SARS医院感染爆发的传播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由1例超级传播者引起的医务人员SARS医院感染爆发的传播链。方法 对81例确诊为SARS的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在接触该源头患者后发生了连续传播并出现第一、二、三代患者,分别为37例、32例和12例,发病时间集中在2月2日~2月24日,分别出现了3个发病高峰对接触史及所实施防护措施的调查显示超级传播者传染性强、近距离密切接触、防护措施不足是第一代感染者的特点;第二、三代感染者已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消毒防护措施,在各自特定情况下发生感染.结论 SARS在医院内传播与病房环境、医疗经过、患者病情及传染力、暴露时间、个人防护、消毒隔离措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有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因和流行病学资料目前还很有限。探讨SARS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控制本病的持续流行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山西某医院收治的33例临床诊断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人的接触感染情况进行了追踪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一起SARS爆发流行的病例分布特点,了解传播途径,为有效控制SARS的发生与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SARS局部爆发进行调查,利用Exce15.0软件和SPSS10.0软件分析该起SARS病例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特征。根据传播链分析传播关系。结果:由首发病例(指征病例)引起感染或继发感染病人79例,年龄分布在19~69岁,男性占51.89%,女性占48.11%。发病人群包括护士、医生、同期住院患、家属、其他人员人员,分别占36.71%、12.66%、7.59%、10.13%和32.99%。病例分布有四个时段,医护人员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个高峰时段,院内非医护人员和院外人员发病时间集中第三高峰,医务人员家属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第四个时段。密切接触是SARS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近距离接触病例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SARS病例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几个科室,结论:该起SARS流行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为典型的院内SARS爆发感染;医务人员应对飞沫和接触性传播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ICU病房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查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采样检验和药敏试验方法,对ICU病房5例患者在2009年6月28日-7月6日期间发生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室内环境、呼吸机污染是引起该ICU在9 d时间内陆续出现5例患者发生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经采取积极治疗和有效消毒隔离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新发感染病例,痊愈率60%,好转率40%。结论对ICU患者进行隔离,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对病室环境及医疗器械特别是呼吸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是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有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因和流行病学资料目前还很有限。探讨SARS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控制本病的持续流行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山西某医院收治的33例临床诊断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人的接触感染情况进行了追踪分析。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2003年3月31日~5月2日山西某医院的住院病人。33例患者均为按卫生部推荐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SARS病人,其中5人经治疗已痊愈出院,4人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某医院医务人员院内感染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此次SARS院内感染的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共13例护理人员发生院内SARS感染,输入性传染源为一女性肿瘤患者的丈夫,这名确诊SARS的丈夫在发病期间与其妻至少有2周医院内密切接触史。13例中8名是后来借调入该肿瘤患者入住科室的,她们感染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12.6d。对与13例SARS病例在潜伏期内(1例为发病早期)有密切接触者共57人进行追踪观察1月.结果无l例感染SARS。结论 SARS病人在潜伏期没有传染性或传染性不大。感染SARS与接触传染源的程度以及持续接触时间有关。SARS的发病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SARS的病理基础可能与免疫损害有关。免疫抑制病人可能成为SARS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明确输入性SARS病例在广西引起易感人群传染的危险性以及影响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SARS在广西的再度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应用回顾性研究和随访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3年在广西发生的两个疫点中的输入性和继发性SARS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每个输入性病例引起继发性病例传播的传播链.②通过对输入性SARS病例到继发性病例的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传播链的分析,找出影响输入性病例传播的危险因素.③应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于2003年5月及2005年11月分别两次对此两疫点发生的输入性、继发性SARS病例、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参与诊治的医护人员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SARS冠状病毒抗体IgG和IgM.结果:参与诊治先证A诊治的全部医护人员的继发性隐性感染率为2.1%(2/97),显著低于参与先证A护理的亲属的继发性发病率41.7%(5/12)(P<0.01).参与先证A1护理的亲属9人中,有5人属于继发性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率为55.6%(5/9),远高于医护人员的继发性感染率4%(3/75)(P<0.01).结论:输入性SARS病例如果IgM、IgG双抗体阳性者病毒的传染力极强,第2代病例可能由于病毒的变异而导致毒力下降.广西输入性病例引起第2代病例的感染主要原因是通风不良、近距离无防护密切接触;通风良好可以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即使出现感染,也仅引起隐性感染;气候是影响SARS的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某医院SARS疫情的发生、发展及控制过程,为疫情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依照卫生部推荐的统一个案调查表和临床诊断标准,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以及发放防护用品的数量与病例数的关系。结果:某医院疫情暴发曲线由3个暴发高峰组成,前两个峰较大,后一个峰较小,呈散发。提示病例传染共形成“三代”流行。结论:采用严密的综合防护措施,能够彻底控制SARS疫情在医院的暴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临床诊断SARS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利用SPSS软件,结合北京市2000年人口数,进行临床诊断SAR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的描述和分析。结果 确诊SARS的发病率为1.04/万,死亡率为5.75/百万。病死率为5.42%。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医务人员(27.8%)发病比例最高,男女发病率差异不大。有明确接触史的占38.1%。结论 家庭内传播和医院内传播是病例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控制传染源后疫恃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被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医院消毒隔离防护等预防措施对控制SARS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对深圳东湖医院的一线SARS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访谈及行为因素问卷调查,并抽血送检SARS抗体。结果:(1)339名医务人员,其中一线接触患者医务人员168人,无一人发病。(2)一线医务人员118份血清标本,深圳市CDC检测60份全部阴性,我院检测118份均阴性。(3)病房严格划分医务人员通道及患者通道,设立二道间,病房通风良好。(4)全院97.2%医务人员服用了病毒唑,其次是达菲和抗病毒中成药,并一直间断使用。(5)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过程几乎100%穿了隔离衣,戴1个一次性口罩加1个12层棉口罩和流水洗手。(6)100%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内正常回家生活,大多数医务人员在下班回家前没有洗澡及更衣。结论:严格科学的消毒隔离方法,良好的病房结构及通风,药物性预防能有效控制SARS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防治SARS工作中发热门诊、留观室医务人员防护的措施和方法。方法 回顾3个月来防治SARS过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消除院内交叉感染,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分析探讨各种应急防护措施和方法。结果 诊治发热病人总数为4881人,其中门诊诊治3352人,留观1519人,疑似SARS病例4人,医学观察病例6人,占银川市发热病人总数的68.84%。参加一线和二线防治的医务人员248人,在承担防治工作期间及工作结束后两周之内身体状态良好,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有效地控制了院内交叉感染,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结论 在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有关技术规范性文件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及防护制度和工作规程,并认真实施,落实到位;加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防护操作演练;加强发热门诊、留观室、怀疑SARS病例留观病房的通风换气,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严格遵守分级防护原则,并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典间歇期”医院防治SARS工作的方法。方法 回颐防治SARS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后,在“非典间歇期”医院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方法和措施。结果 诊治发热病人总数为808人,其中发热门诊诊治789人,留观19人,未发现疑似SARS病例及医学观察病例。结论 在“非典间歇期”,医院作为防治SARS的第一哨点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常规状态下防治SARS预案;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治知识、防护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完善发热门诊、留观室三个区域和两个通道的划分;进一步规范发热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护理及治疗的工作流程:加强医院感染的豁测和控制: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上报疫情。  相似文献   

1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掌握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和机率、在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分布、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程度等基础信息,从而为建立一套完整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控制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方法对我院2a来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我院共63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经过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了6个月的临床医学观察后,未发生1例感染.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职业暴露,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全面防护的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预防伤害事件的发生,以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找出在发热门诊中造成SARS院内感染的主要环节。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向北京18个区县设有发热门诊医院发放《发热门诊服务基本情况统计表》100份,对发热门诊工作量、硬件设施及医生和患者隔离防护措施等进行统计分析。对6个不同等级医院、重点选择发热门诊量大的医院进行实地考察。结果 全市共有53家发热门诊填写了《发热门诊服务基本情况统计表》,约50%的发热门诊没有良好的隔离条件,没有独立的化验室、X线放射室、收费室,约50%的发热门诊留观床数不超过6张,约有66%的医护人员日均工作时数大于6小时,发热门诊患者个人防护较简易,医护人员防护尚好,多数发热门诊通风一般。结论 发热门诊不宜广泛开展,应根据医院条件设置,做到规范化的同时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相似文献   

16.
152例医务人员SAR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更有效的提高其防护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9所医院中医务人员SARS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时间等分布特征。结果:医务人员感染者以20~40岁最多见,占84.2%;有明显的医院聚集现象;感染时间以2月份为主,占82.9%;传播途径均为职业接触感染。结论:对与SARS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增强他们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可降低感染SAR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颅脑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感染的研究和治疗,我们能更好地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方法:对2011-01~2012-10神经外科颅脑术后的39例MRSA感染病人进行跟踪调查并对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将上述资料与医院其它科室同期住院的42例MRSA感染病人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神经外科的MRSA感染率为0.96%(均为颅脑术后),明显高于同期其它科室的住院病人MRSA感染率0.15%。神经外科住院的39例MRSA感染病人中29例为NICU病人,感染率为1.86%,明显高于神经外科普通病房的MRSA感染率0.6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5/39,89.74%)。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气管切开、广谱抗菌药物滥用等。药敏结果显MRSA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菌药物较敏感外,对其它抗菌药物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神经外科ICU是MRSA感染的高危部门,应加强神经外科ICU病人MRSA的筛查,加强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病人的管理,严格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严格手卫生,避免MRSA的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8.
Jiang S  Huang L  Chen X  Wang J  Wu W  Yin S  Chen W  Zhan J  Yan L  Ma L  Li J  Huang Z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3,116(9):1293-1297
Objective To identify valid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outbreak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among protected healthcare workers in isolation units.Methods Architectural factors, admitted SARS cases and infection of healthcare workers in different isolation wards between January 30 and March 30, 2003 were analyzed.Results Four types of isolation ward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ward where the thirty-first bedwas located on the twelfth floor, the laminar flow war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where the tenth bed was located on the fifteenth floor, the ward where the twenty-seventh bed was located on the thirteenth floor of the Lingnan Building, and thirty wards on the fourteenth to eighteenth floors of the Zhongshan Building. The ratios (m^2/m^3) of the area of the ventilation windows to the volume of the rooms were 0, 0, 1 : 95 and 1 : 40, respectively. Numbers of SARS cases in the wards mentioned above were 1,1, 1 and 96, respectively. Total times of hospitalization were 43, 168, 110 and 1272 hours,respectively. The infection rates of the healthcare workers in the areas mentioned above were 73. 2%,32. 1%, 27. 5% and 1.7%,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fection rates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s Isolating SARS cases in wards with good ventilation could reduce the viral load of the ward and might be the key to preventing outbreaks of SAR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along with strict person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isolation un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