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ⅤT)的关系。方法取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下肢DⅤT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3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发射底物法检测2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水平,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DⅤ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蛋白C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DYT发生率与血浆凝血因子Ⅴ、Ⅷ高表达及蛋白C活性水平低表达关系密切(P0.05)。结论下肢DⅤT中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存在高表达,蛋白C活性低表达,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凝血因子Ⅷ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14例糖尿病人的血浆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及相关抗原、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和ADP及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表明糖尿病人的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及相关抗原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有血管病变者增高更为显著;糖尿病人无大血管病组抗凝血酶Ⅲ明显高于有大血管病组和正常组。提示上述改变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发生机理,检测了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Ⅸ、Ⅻ。发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均显著增高。Ⅻ因子活性明显降低,而Ⅺ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提示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因子的代谢是复杂的,凝血因子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高凝状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发生机理,检测了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Ⅺ、Ⅻ.发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均显著增高,Ⅻ因子活性明显降低,而Ⅺ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提示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因子的代谢是复杂的,凝血因子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高凝状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包括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凝血因子Ⅸ(血友病B)、血管性血友病(vWD)、凝血因子Ⅹ、凝血因子Ⅺ、凝血因子ⅩⅢ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出血病;遗传性抗凝血因子缺陷症,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血栓病。罹患这些疾病的患者,不仅自幼发病、持续终生,而且还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2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36例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根据24h尿蛋白排泄率(UAE)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蛋白尿组(UAE〈30mg/24h)62例与微量白蛋白尿组(UAE为30~300mg/24h)59例。结果:2型糖尿病无蛋白尿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纽(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两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无蛋白尿组和健康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无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检测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判断以及疾病的早期预防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变对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11例,依据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3组,即单纯糖尿病组13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151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0例,同时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水平评价凝血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组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凝血四项中APTT、PT降低、Fib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PC、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Fib及PLT升高较单纯糖尿病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抗凝血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患者尤为明显。AT-Ⅲ、PC、PS及凝血四项的测定可能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有利于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35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浆蛋白Z以及凝血因子Ⅷ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Fbg,观察分析两组凝血功能、血浆蛋白Z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蛋白Z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凝血因子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存在高凝状态,检测蛋白Z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便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防以及诊治。  相似文献   

9.
不同孕期妇女和妊高征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孕期妇女、妊高征患者及分娩后第5天产如分别进行血浆凝血活性测定。每一标本均测定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活性Ⅱ∶C、Ⅴ∶C、Ⅷ∶C、Ⅸ∶C、Ⅹ∶C、Ⅺ∶C、Ⅻ∶C及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ⅩⅢα∶Ag、ⅩⅢβ∶Ag。测定结果:早孕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水平升高(P<0.05),其余与非孕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孕中期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Ⅶ∶C、Ⅷ∶C、ⅧR∶Ag、Ⅹ∶C和Ⅻ∶C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01),其余凝血因子无变化。孕晚期妇女大多数凝血因子都升高,Ⅻ∶C无变化而因子ⅩⅢα∶Ag则有所下降。妊高征患者比同孕期晚孕妇女变化更明显。分娩后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均升高,而因子ⅩⅢα∶Ag则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重症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患者45例(病例组)和体检正常的健康人45例(对照组)。测定其血小板的各项参数和各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结果病例组及对照组PLT分别为(43.67±46.1)×109和(199.03±33.2)×109,MPV分别为(14.56±0.21)fl和(10.23±1.30)fl,PCT分别为(0.07±0.01)%和(0.27±0.11)%,PDW分别为(14.52±2.13)%和(9.89±1.01)%,病例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PT、APTT和TT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其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时间差△PT>3s,△APTT>10s。病例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病例组Ⅱ、Ⅴ、Ⅶ、Ⅸ、Ⅹ因子较对照组明显降低,Ⅷ因子呈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变化显著,可及早发现重症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一期法测定了80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癌31例、肠癌21例、乳腺癌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0.001);复发转移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未复发肿瘤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0.001);肺癌、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4组各组间血浆凝血因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的变化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取40例三种常见恶性肿瘤(肺癌、胃癌、肝癌)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结果:三种常见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新鲜血浆中凝血因子V和Ⅷ活性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全国实施无偿献血以来,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者。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等蛋白质成分,已成为临床重要的成分血之一。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Ⅴ(FⅤ)和凝血因子Ⅷ(FⅧ)为不稳定凝血因子而备受关注。无偿献血者血浆中FⅤ活性(FⅤ:C)和FⅧ活性(FⅧ:C)的有关问题尚未见报道。为了解不同血型无偿献血者血浆中FⅤ:C和FⅧ:C浓度,为确保新鲜冰冻血浆和原料血浆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应用国际通用的一期法检测了血浆FⅤ:C和FⅧ:C。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赤芍总苷(TPG)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大鼠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结果:TPG能够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P<0.01);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Ⅴ及内源性凝血因子Ⅸ的活性(P<0.05,P<0.01),能显著升高大鼠AT-Ⅲ活性(P<0.01)。结论:TPG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并揭示了其部分抗凝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因子Ⅷ和Ⅸ的活性变化。方法:采用ACL-200型血凝自动分析仪,测定了20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新鲜血浆中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结果:患者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与化疗疗效无关(P>0.05),其升高程度在M_3中最高,其次是ALL(P<0.05),而在M_5中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可能与患者体内纤溶亢进引起的代偿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原发性和继发性反复流产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Ⅻ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73例原发性和53例继发性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为实验组及68例健康无血栓和异常妊娠史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因子Ⅻ的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染色体核型和抗心磷脂抗体.结果 13例原发性不孕(13/73, 17.8%)和5例继发性不孕(5/53,9.4%)血浆中凝血因子Ⅻ活性降低(<60%).原发性反复流产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Ⅻ活性降低明显;继发性反复流产患者Ⅻ活性有降低的趋势.对照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正常.结论 凝血因子Ⅻ缺乏与原发性反复流产关系密切,继发性反复流产患者Ⅻ活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灼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26例电灼伤患者血浆中血小板P-选择素、内皮素(ET-1)、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并加以分析.结果在电灼伤早期,P-选择素和ET-1显著增高;ATⅢ:A先下降,然后在1周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变化不明显,但1周后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电灼伤激活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致使病人处于血栓前状态,或局部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脐血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足月新生儿脐带血血浆凝血因子活性进行测定,并以30健康成人作对照,结果表明Ⅱ、Ⅶ、Ⅸ、Ⅹ等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为正常成人的50%~80%,因于Ⅰ、Ⅴ接近正常成人水平,而因子Ⅷ则明显高于正常成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检验指标,探讨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的检验意义。方法将本院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之间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中选取40例作为研究组。保持均衡性抽取同一时间段内的4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均为健康体检者。对所有儿童检测,纳入血浆蛋白Z水平、凝血因子Ⅷ活性等指标,对不同组别和不同发病阶段患儿体内该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血浆蛋白Z与对照组对比可见差异,SPSS分析可见低于对照组,血浆蛋白Z在急性期的含量明显低于恢复期(P<0.05)。研究组凝血因子Ⅷ含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SPSS分析可见其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期的含量远高于恢复期(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检验指标可能发生变化,其中以血浆蛋白Z含量变化明显,同时凝血因子Ⅷ活性发生改变。检测上述指标能够分析疾病状态,可作为疾病诊疗和预后分析的依据,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指标在不同类型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3例肺癌患者血浆,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和D-二聚体(D-D)的含量并统计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NSCLC组)和小细胞肺癌组(SCLC组)的ATⅢ:C和F-Ⅷ: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D水平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SCLC组中鳞癌患者F-Ⅷ:C低于SCLC组;D-D含量在是否有淋巴转移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SCLC患者纤溶指标的D-D含量明显高于NSCLC组,D-D含量在肺癌淋巴转移组中明显升高,不同病理类型和是否存在淋巴转移的肺癌患者的纤溶指标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