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曼氏血吸虫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期检测:1)虫体蛋白中是否存在雌二醇和/或蜕皮类固醇结合蛋白;2)DNA结合蛋白是否存在类固醇受体的结构特征;3)三苯氧胺(雌激素拮抗剂)能否影响虫卵的发育。 激素结合试验:成虫核蛋白匀浆上清与~3H-17-β-雌二醇共同孵育,液体闪烁计数。雌二醇与雌、雄虫提取物的平均结合量分别为5.8fmol/毫克蛋白和4.1fmol/毫克蛋白,二者无统计学差异。以20-羟-蜕皮激素作竞争结合试验,~3H-17-β-雌二醇与雌、雄虫提取物的结合量增加了数倍,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别构效应。结果提示曼氏血吸虫体内存在类固醇受体。  相似文献   

2.
Sharon等(1972)从多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中分离出具有红细胞凝集反应活力的物质。作者发现曼氏血吸虫不同部分某些虫膜能有选择地凝集小鼠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成虫在宿主体内进行营养摄取、毒物排泄等生命活动时,有一组蛋白参与其与哺乳类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族蛋白称为磷三腺小匣族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ABC),例如P-糖蛋白,最早发现其与许多哺乳类动物肿瘤中存在的多种药物抗性  相似文献   

4.
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是全球范围内两种主要的肠道血吸虫病病原体,所致基本病理均为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但两者在产卵方式以及肉芽肿的组成细胞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的血吸虫病研究主要以日本血吸虫病为对象,国外主要以曼氏血吸虫病为对象,而介绍两种血吸虫致病差异的综述较少。 为更好地理解两种血吸虫的致病差异,本文从血吸虫的基因组和进化路径、幼虫迁移、成虫寄生位置及产卵方式、局部组织病理、肉芽肿的形成机制以及肉芽肿的细胞组成等 6 个方面对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致病差异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蛋白水解酶在曼氏血吸虫感染中起重要 作用而成为抗虫疫苗或化疗的目标。为此,本文作者研究了编码一种新的曼氏血吸虫丝氨酸蛋白酶的DNA序列的分子特性。 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的尾蚴来自Biomphalaria glabrata螺体内逸出者。自尾蚴感染40天后的金色仓鼠的肝门静脉灌注,获得成虫。收集尾蚴,提取基因组DNA,从成虫中提取RNA并逆转录出单链cDNA,自  相似文献   

6.
钙离子三磷酸腺苷酶(Ca-ATP酶或Ca泵)是一种整合膜蛋白,它能将水解ATP和跨膜转运钙离子结合起来,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钙离子在细胞信号转导中作为第二信使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根据Ca-ATP酶一级结构、动力学特点和在细胞内定位可将其分为3个亚类。第一类位于质膜上,称为PMCAs;第二类位于肌浆网/内质网上,称为  相似文献   

7.
8.
血吸虫W染色体特征雌性为异型配子(ZW),雄性为同型配子(ZZ)。先前对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分离株序列分析,发现雌虫特异性的W_1和W_2重复序列位于W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域。对此W_1和W_2成分,经株和性别特异性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其它3个波多黎各分离株和其它曼氏血吸虫株中,重复序列的发生无性别依赖性。此结果否定了早期的发现,并指出有多态性Z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10.
本观察是根据得自胞蚴的20个后前期细胞和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分析。曼氏血吸虫来源于波多黎各。染色体系由4只阳性扁卷螺Biomphalaria glabrata中未知性别的胞蚴制备而成的。活的螺蛳用秋水仙碱处理后,取出含有血吸虫幼虫的消化腺,用配有19号针头的注射器在软体动物生理盐水(无Ca~( )和Mg~( ))中研碎成悬液。悬液用低渗的软体动物生理盐水(稀释9:1)处理约30分钟,然后离心,并用甲醇醋酸(3:1)固定,再经离心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128C3/3、504B1两株单抗免疫定位不同发育期曼氏血吸虫碳水化合物抗原决定簇。这两株单抗分别由曼氏血吸虫尾蚴糖蛋白和虫卵蛋白免疫小鼠获得。实验方法:1)在有抑制剂L-岩藻糖、KLH或Lacto-N-fucopentoseⅢ(含三糖Le~x半抗原)存在的条件下,用~(35)S-蛋氨酸标记的雄性成虫可溶性抗原与504B1单抗进行放射免疫沉淀反  相似文献   

12.
1976年11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举行“曼氏血吸虫感染的免疫学”专题讨论会。本报告是会议的简单提要。Kemp描述了取自小鼠的曼氏血吸虫虫体表面有宿主免疫球蛋白定位的超微结构。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证明虫体表面有小鼠的IgG_1,lgG_(2a),IgA及IgM的存在。尽管有一些特异的抗血吸虫抗体可能是存在的,但从宿主的先前致敏及花环凝集试验的研究证明,很多体表的免疫球蛋白对抗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曼氏血吸虫尾蚴和刚转变童虫的表面为抗原表达的部位,它们分别存在于糖萼和表面膜。糖萼是尾蚴与螺组织间的相互界面,故糖萼和螺组织间有交叉反应是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4.
实验采用白昼逸出尾蚴早期型和晚期型的曼氏血吸虫Sm(E)株与Sm(L)株,前者来源于人宿主,保种于光滑双脐螺体内;后者则来源于自然感染的黑家鼠。此外,还用夜间逸出尾蚴的罗氏血吸虫Sr(N)株,保种于光滑双脐螺体内。亲代杂交是将自螺体逸出的尾蚴确定性别后,各以100条按下述三种组合感染小鼠:sm♀(E)×Sr♂(N);Sm♀(L)×Sr♂(N);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蛋白酶已被公认为血吸虫生活史中的关键酶,该酶在穿钻皮肤及包括消化和免疫应答的几种生物学过程中起作用。 在血吸虫蛋白酶中,已阐明一种28kDa丝氨酸蛋白酶与血吸虫易感性有关。从胞蚴cDNA文库已克隆出这种弹性蛋白酶。用Northern印迹法分析表明,在曼氏血吸虫生活史中,其表达受到发育的调节。原位杂交表明,该酶是在不同时期由虫体特殊细胞合成的,提示它的表达是被紧密控制的。为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者曾报道编码曼氏血吸虫8kDa尾蚴特异性的钙结合蛋白(CaBP)基因的克隆、定序及表达。本文对此蛋白的有关功能进行了免疫化学研究。 成虫取自感染曼氏血吸虫7周的小鼠肝脏。每4天收集一次光滑双脐螺逸出的尾蚴。胞蚴按两个时间取自双脐螺的肝脏(HP):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患曼氏血吸虫病的母亲所生健康儿童对曼氏血吸虫成虫抗原的皮内试验的敏感性。作者等选择了67例巴西儿童,无临床症,社会经济条件、民族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研究前未接受过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分为2组。第1组27例系患曼氏吸虫病的母亲所生,年龄7~34月,大便及血清学检查包括荧光抗体试验、血球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电泳分析等  相似文献   

18.
作者研究和阐述了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8周肉芽肿T细胞及20周肉芽肿T细胞的特征。将7~8周雌性CBA/J~k小鼠皮下注射25条曼氏血吸虫Puerto Rican株尾蚴。感染8周或20周后杀死小鼠取出肉芽肿肝脏,加入肝素,RPMI 1640 10u/ml,匀浆,低速离心10~15秒,沉积物中收集肉芽肿。T细胞表型特征由0.04%叠氮钠,4℃处理,0.2%IV型胶原酶建立膜标志,用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血吸虫在宿主体内发育过程中移行经过肺部毛细血管时是否可以引起肺炎症进行了动物实验。田鼠初次感染小量曼氏血吸虫尾蚴(50条),经过不同间歇时间后再给250条尾蚴作攻击感染,在第5天从肺部收集到的童虫数量远低于正常田鼠(未经免疫感染)在接受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有关免疫接种、提纯和保护性磷酸缓冲液生化分析方面不同指标的资料。收集的曼氏血吸虫成虫迅速用pH6.8、0.15M PBS漂洗2次,取1g虫冰冻贮存于10ml PBS中至少10天制备成虫浸出液,经冻融、过滤、4℃下10000g离心60分钟,将悬液(盐水浸出液,SE)再通过0.22μ微孔膜过滤,其蛋白浓度用Lowry's法测定。取SE样本用交联葡聚糖G-100柱层析获得纯化的成虫部分(FI)。将SE-CFA(福氏完全佐剂)、FI-CFA CE-C.parvum(短小棒状杆菌)或单纯SE、FI抗原分别接种雄性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