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易损斑块破裂随即引发的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早期识别脑血管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防控的关键。引起脑血管事件的责任病灶既可以发生于颅内动脉,也可位于颅外颈动脉。有证据表明,不同种族之间易损斑块在不同血管床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亚洲人群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而美国白种人的缺血性卒中更多是由于颅外动脉易损斑块所致(表1)。由此可见,颅内动脉可能是国人筛查易损斑块的主要血管床。  相似文献   

2.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并非存在斑块的颈动脉狭窄者均会发生缺血性卒中,只有那些存在易损斑块者具有高卒中风险及复发风险,因此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对于卒中的机制判断及治疗、卒中复发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另外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者行内膜剥脱术及介入治疗的主要标准是症状及狭窄程度,但单纯的狭窄程度对于斑块易损性的预测具有局限性。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多重对比序列可从不同方面对颈动脉  相似文献   

3.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因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供血区域广泛,且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狭窄,其供血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高,严重威胁中国人群的健康~([1])。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促进因素~([2])。目前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颅内外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血管狭窄引起的卒中的主要机制包括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或穿支动脉的闭塞、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或是上述各种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在中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近年来血管超声的广泛应用,发现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有学者认为颈动脉狭窄者其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与破裂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真正原因,其中狭窄管腔中的粥样斑块脱落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 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6%)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9.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最常见的颈动脉狭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这种损害的发病机制包括内皮损伤,炎症,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和凝血酶。根据研究人群的不同,颈动脉窄占脑梗死病例的10%-20%。尽管经过选择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成功的治疗并且其他实验性疗法已经展现出希望,但预防始终是降低缺血性卒中影响的最佳途径。高危或易卒中患者能够被识别并以其为目标进行特异性干预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治疗靶点和座中预防的支柱,有2种主要策略可以用于干预动脉狭窄的治疗。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纠正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来稳定或阻止预动脉斑块进展。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和高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和卒中紧密相关,控制这些因素可能会降低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消除或减轻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重度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措施,但不属于本文的范围。 在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中,抗凝药即使有作用。业已证实,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减少危险因素能够导致颈动脉狭窄减少,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应该以减少危险因素,患者教育和应用抗血栓药物。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晨峰高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入组120例经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诊断为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颈动脉彩超分别监测晨峰血压及颈动脉溃疡斑块。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晨峰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 结果 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6±12.8)岁,女性占36.8%。晨峰高血压组(n=48)溃疡斑块的检出率与无晨峰高血压组(n=7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31.3% vs 30.6%,P=0.84)。进一步将溃疡斑块按照检出部位(出现在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或对侧颈动脉)进行分类发现,晨峰高血压组病灶同侧溃疡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晨峰高血压组(27.1% vs 19.4%,P=0.008)。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之后,晨峰高血压与病灶同侧溃疡斑块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dds ratio,OR):1.4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4.22)];进一步校正其他危险因素之后,两者相关性仍存在(OR 1.23;95%CI 1.02~3.46)。 结论 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晨峰高血压与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溃疡斑块的检出率具有相关性,提示过高的晨峰血压可能是颈动脉溃疡斑块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型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以上[1]。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约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2],颈动脉斑块破裂形成栓子或者引起颈动脉狭窄均可导致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对预测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颈动脉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包括超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与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眼动脉显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205例,颈动脉超声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头部3D-TOF MRA观察眼动脉是否显示。计算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下头部MRA眼动脉的显示率,并对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30%者329侧,头部MRA眼动脉显示率为98.2%,颈动脉狭窄率30%~69%者52侧,眼动脉显示率为78.8%。颈动脉狭窄率≥70%者29侧,眼动脉显示率为44.8%,其中颈动脉完全闭塞为7侧,头部MRA均未见同侧眼动脉显示。本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糖尿病(OR 2.033,95%CI 1.053~3.928,P=0.035)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OR 1.09,95%CI 1.038-1.145,P=0.001)。结论头部MRA眼动脉显示率随颈动脉狭窄程度增高而降低。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颅内、外动脉包括主动脉弓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卒中相关的易损斑块在不同血管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种族差异性。本综述将从尸检结果和影像学检查两方面,总结文献中发生于颅内、外动脉包括主动脉弓的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分布规律和种族差异性,旨在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者狭窄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中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所显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的位置将患者分为上壁组、下壁组、腹侧组、背侧组,比较不同象限斑块分布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HR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大脑中动脉管壁结构,入组27例患者中腹侧斑块10(37.03%)例,背侧斑块3(11.11%)例,上壁斑块7(25.93%)例,下壁斑块7(25.93%)例。男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腹侧,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背侧。上壁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病变6例(85.7%),下壁组穿支病变1例(14.3%),腹侧组穿支病变0例(0%),背侧组穿支病变3例(100%),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本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动脉腹侧,与穿支动脉开口相对;上壁和背侧斑块易堵塞穿支动脉开口而引起缺血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MR诊断价值。方法经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经过B超检查筛选颈动脉狭窄38例,分别行MR多序列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经MR图像分析,颈总动脉分叉区狭窄2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8例,钙化8例,无钙化纤维成分为主19例,明显脂质核心6例,斑块内出血2例,脂质坏死核心2例,溃疡或者纤维帽撕裂1例。结论 MR多序列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分显示清晰,能够动态观察易损斑块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卢非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7):614-618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方法 将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对比 各组临床资料。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 血清IL-33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入组缺血性卒中患者133例,其中易损斑块组52例,稳定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6例。 三组年龄、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i nti ma-media thickness,IMT)、血清IL-33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斑块组年龄、2 h PG、HbA1c、IMT显著低于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而血清IL-33显著高于后两组;易损斑块组IMT显著 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IL-33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年龄、2 h PG、HbA1c、 IMT以及较低的IL-33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 示,血清I L-33水平与I MT呈负相关(r =-0.336,P<0.001),与年龄、2 h PG、HbA1C无相关性。 结论 血清IL-33水平可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颈 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其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的大、中型动脉血管。其中,颈AS作为观察全身血管粥样病变的窗口,可以反映整体动脉硬化负荷。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是颈AS的临床标志,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发生关系密切。已有研究证实,相较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在IS发病中的作用更为关键~[1]。所以,突破评估颈动脉狭窄的局限性,判  相似文献   

15.
<正>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与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众多因素参与了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如脂质沉积、炎性反应、蛋白水解及新生血管形成等。颈部动脉易损斑块的组织学特点为较大的脂质核、较薄的纤维帽以及大量的炎性细胞的浸润。近年研究[1,2]发现,颈部动脉易损斑块除了与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脂质核、斑块的钙化及纤维化有关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或斑块内出血、炎症反应也是易损斑块形成及破裂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现就颈部动脉易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 Sclerosis Study,CICAS)显示中国人群的卒中发生率高达46.6%。介入治疗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有效性仍存在诸多争议。比较支架术和积极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的  相似文献   

17.
娄昕 《中国卒中杂志》2012,7(11):835-838
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原因众多,约30%的缺血性卒中归因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亚裔、拉丁裔及非洲裔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加索裔明显增高。对于我国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大于40岁的人群中约7%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预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以及颈动脉超声相对于其它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预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优越性。方法对209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的患者采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并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脑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别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之间的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进一步对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超声结果中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较传统的危险因素更高。结论高血压病、颈动脉球部内膜增厚、多发斑块及不均质回声斑块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采用CDFI对确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检测,对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进行筛选、评价治疗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9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同时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并将患者分为脑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果颈动脉球部内-中膜(IMT)增厚、不均质回声斑块、多发斑块、颈动脉狭窄与CAD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不均质回声斑块,多发斑块、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采用CDFI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在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进行筛选,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卒中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获取IMT、PSV、RI,并观察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及斑块性质。分析2组间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行NIHSS、mRS评分及观察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卒中组IMT、RI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9.71、4.69,P=0.00),PSV较对照组减低(t=6.94,P=0.00)。卒中组斑块及易损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χ2=36.37、5.93,P=0.00、0.01)。随着NIHSS评分、mRS评分及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增加,颈动脉的IMT、PSV、RI及斑块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易损斑块发生率在不同NIHSS评分、mRS等级及血管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PSV、RI、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易损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是否存在易损斑块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