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重建的效果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1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淋巴瘤患者,分别采用化疗+G-CSF或化疗+G-CSF+GM-CSF方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临床资料。分析动员采集效果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发热、抗生素应用等情况。  结果  动员期间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降至40×109/L以下。化疗+G-CSF组患者采集CD34+细胞数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化疗+G-CSF+GM-CSF组(52.5% vs. 90.5%,P=0.003)。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化疗+G-CSF组和化疗+G-CSF+GM-CSF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及回输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化疗+G-CSF+GM-CSF组动员CD34+细胞产率虽然明显高于化疗+G-CSF组,然而移植成功率、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认为化疗+G-CSF+GM-CSF动员方案并未优于化疗+G-CSF动员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旨在比较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emotherapy plus granulocyte 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与化疗联合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动员、采集及造血重建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2008年5月至2016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化疗联合G-CSF或化疗联合G-CSF和GM-CSF动员采集PBSC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MM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临床分期(DS、ISS、R-ISS分期系统)、既往治疗方案和周期数等因素对动员效果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发热和抗生素应用等的影响。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女性、ISS分期Ⅲ期、R-ISS分期Ⅱ/Ⅲ期及化疗+G-CSF动员方案的患者采集效果较差(P < 0.05)。年龄≤ 60岁或年龄 > 60岁、疾病类型、DS分期(Ⅰ+Ⅱ/Ⅲ)、动员前化疗次数(≤ 6次或 > 6次)、有无烷化剂治疗史、动员前疾病缓解状态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或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及确诊到动员间隔时间(≤ 18个月或 > 18个月)与采集获得的CD34+细胞数及采集成功率无相关性(P > 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联合G-CSF和GM-CSF患者较化疗联和GCSF患者采集成功率较高(OR=12.009,95%CI:1.961~73.537),不同动员方案是影响干细胞采集结果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性死亡。两项动员方案组的造血重建时间及回输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化疗联合G-CSF和GM-CSF动员方案采集的成功率较高,而不良反应未见增加,该动员方案可作为MM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一项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PBSCM)的效果及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初治M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采用大剂量化疗结合皮下注射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别为42、49例。分析两组动员后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采集物CD34+细胞数、动员中最高中性粒细胞(mANC)数、动员的费用以及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结果PEG-rhG-CSF组和rhG-CSF组的中位采集MNC数分别为5.86×108/kg[(1.08~24.54)×108/kg]和6.61×108/kg[(0.83~33.80)×10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83.00,P=0.245);PEG-rhG-CSF组的中位采集物CD34+细胞数高于rhG-CSF组,分别为5.56×106/kg[(0.94~19.90)×106/kg]和4.82×106/kg[(1.12~14.61)×10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32.00,P=0.038)。PEG-rhG-CSF组动员期间中位mANC数较rhG-CSF组低,分别为20.50×109/L[(7.26~61.30)×109/L]和32.08×109/L[(6.92~69.9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90.00,P=0.001)。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后,PEG-rhG-CSF组白细胞计数(WBC)恢复至1.0×109/L的时间较rhG-CSF组短[(11.59±1.98)d比(12.93±2.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P=0.019);PEG-rhG-CSF组血小板计数(Plt)恢复至20.0×109/L的时间也较rhG-CSF组有缩短趋势[(12.86±2.62)d比(14.80±5.4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9,P=0.085)。PEG-rhG-CSF组的动员总费用与rhG-CS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05.47±7365.98)元比(22976.83±10264.34)元,t=-0.721,P=0.474]。结论PEG-rhG-CSF联合大剂量化疗是MM患者PBSCM的有效方案,其动员费用与rhG-CSF相当。PEG-rhG-CSF可能是MM患者PBSCM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移植是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有效治疗手段。PBSC的常规动员方案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单用或联合化疗。部分患者使用常规动员方案无法采集到目标剂量的CD34+细胞,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移植治疗。因此,针对动员不佳患者以及降低具有危险因素患者动员失败的风险,根据个体情况有效调整动员策略十分必要。普乐沙福是一种新型动员剂,联合G-CSF可显著提高CD34+细胞采集量,降低动员失败率的同时缩短采集天数,进而提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效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本文对普乐沙福在PBSC动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普乐沙福适宜的动员人群、干预时机和路径,以优化PBSC的动员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剂量治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gh-dose therapy/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DT/AHSCT )是目前治疗复发/难治侵袭性淋巴瘤的标准方案。然而,HDT/AHSCT作为淋巴瘤一线治疗的地位尚存在争议,对于其在不同亚型淋巴瘤中的应用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HDT/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2种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在难治、复发及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13例难治、复发及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13例患者中9例行auto-HSCT,4例行allo-HSCT,随访至2011年12月,随访期5~91个月,9例生存,其中auto-HSCT组6例、allo-HSCT组3例。4例死亡。auto-HSCT组死亡主要原因为原疾病复发;allo-HSCT组死亡原因为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auto-HSCT应尽量选择完全缓解(CR)1期完成,如果出现骨髓浸润或属于复发、难治及高度侵袭淋巴瘤,则应尽量选择allo-HSCT而非auto-HSCT,以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26例,采用CHOP方案化疗加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26例患者中25例获造血重建,16例获CR(61.53%),9例PR(34.61%),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移植组3年无病生存率达41.70%。结论:对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具有较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例接受AHSCT治疗的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34岁(20~50岁);复发4例,难治6例;霍奇金淋巴瘤(HL)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例.移植前经过多个疗程的放化疗,予大剂量甲氨蝶呤(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用BEAM(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CBV(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或全身照射(TBI)方案进行预处理.结果 10例AHSCT患者单个核细胞(MNC)中位计数为7.385×108/kg,移植后8例完全缓解,2例复发.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20~50个月),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为80%(8/10).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AHSCT是治疗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方法,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3例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霍奇金病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结果]3例患者采集干细胞CD34 细胞数为3.20×106/kg~7.8×106/kg.3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上升至>0.5×109/L的时间为7~14d,血小板上升至>50×109/L为10~16d.2例HD患者移植后随访18~48个月持续缓解,1例6个月后复发.[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安全、可靠,对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3年12月恶性淋巴瘤病例28例,均采用Auto-HSCT,移植前采用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并积极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结果:本组1例回输后因脑出血死亡,其余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随访至2014年3月1日,共3例死亡,其中1例为回输后因脑出血死亡,其余2例均为复发。共6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3.5(1-15)个月,2例患者行双次自体移植,均无复发,28例移植患者预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21个月。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很快重建造血,病死率较低,安全可行,是治疗恶性淋巴瘤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名健康供者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μg/kg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FCM)行CD+34 细胞计数。分析供者性别、身高、年龄、采集当天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对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 所有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采集当天的MNC计数平均为(4.19±1.96)×108/kg,CD+34 细胞计数平均为(2.98±1.40)×106/kg;MNC和CD+34细胞计数与供者性别、身高、年龄无关;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与MNC、CD+34 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9201,P=0.0035;r=0.8420,P=0.0149);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20.0×109/L的供者比<20.0×109/L的供者采集效果更显著(F=4.688,P=0.0013;F=4.622,P=0.0006)。结论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是一项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简单、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剂量(5 μg·kg-1·d-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健康供者CD+34细胞动员的效果及造血干细胞最佳采集时间。方法 对2006年2月至2009年4月108例健康供者给予G-CSF 5 μg·kg-1·d-1,在动员后的第4天至第6天收集标本,检测相应时间点的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采集物单个核细胞(MNC)计数、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比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结果 动员后采集物中第4天至第6天CD+34细胞比例分别为(0.71±0.08)%、(1.09±0.09)%、(0.57±0.08)%,第4天至第6天CFU-GM产率分别为:(93.33±44.51)/105 MNC、(124.61±57.85)/105 MNC和(80.25±49.24)/105 MNC。CD+34细胞比例和CFU-GM产率均在第5天达到峰值(P<0.05),第4天次之(P<0.05),第6天再次之(P<0.05)。动员后采集物中第4天至第6天CD+34细胞量分别为(3.33±1.36)×106/kg、(4.14±1.67)×106/kg、(2.79±1.47)×106/kg,第5天达到峰值(P<0.05),第4天次之(P<0.05),第6天再次之(P<0.05)。108例供者采集2次(第4天、第5天)均可满足移植标准。所有供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单一低剂量G-CSF能够有效动员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后于第4、第5天行干细胞采集优于第5、第6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剂量联合化疗(HDCT)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周期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后,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联合应用小剂量G-CSF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结果动员后外周血WBC及MNC总数明显增加,与动员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冷冻前后,MNC计数、GFU-G集落总数无明显差异。预处理后,病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平均为(10.5±4)天及(11.5±6)天。结论大剂量联合化疗加小剂量G-CSF联合动员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至今仍不可治愈,几乎所有病人均会出现复发或难治,本文初步探讨硼替佐米应用于难治性MM患者PAD化疗并序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 ransplantation,APBSCT)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MM。结果:22例中3例难治MM患者给予PAD方案化疗4-6个疗程后,2例达到接近完全缓解(nCR),1例达到部分缓解(VGPR),并随后行APBSCT,动员方案PAD+CTX(PAD,环磷酰胺1.5g/m2,d15)联合G-CSF。预处理方案为马法兰140mg/m2。移植后采用沙利度胺100mg/天。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均达到CR或VGPR,干细胞采集充分,安全有效,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顺利重建。无1例死亡。移植后采用沙利度胺维持,随访3-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PAD用于难治MM患者的治疗达CR后,继续序贯进行APBSCT不仅可行,而且PAD不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动员,故采用PAD和序贯用PAD+CTX动员方案的APBSCT的治疗手段,为难治MM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但对长期生存的改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30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0例MM患者有2 例复发行2 次APBSCT,因此共计移植32例次。移植前予常规联合化疗(11例含万珂),化疗联合G-CSF 动员APBSC ,选择以马法兰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d0 天回输。结果:动员后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6.41× 108/kg,CD34+细胞4.75× 106/kg。APBSCT后中位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9.5 天和11天。APBSCT后CR和VGPR 率分别为37.5% 和34.4% ,中位生存期(overallsurvival ,OS)为67.2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 ,PFS)为29.77个月,其中CR组、PR组中位PFS 分别为29个月、20个月,VGPR 组中位PFS 未达到,CR+VGPR组与PR组PFS 比较P=0.025。万珂组和非万珂组CR率分别为63.6% 和23.8%(P=0.034),万珂组中位OS及PFS 均未达到,非万珂组中位PFS 为22个月(P=0.045)。 结论:硼替佐米诱导序贯APBSCT可获得更长的无病生存。APBSCT作为MM诱导缓解后的强化治疗,缓解率高,且移植后获得VGPR 以上反应的患者PFS 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正常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与骨髓移植物中I型树突状细胞(DC1)、Ⅱ型树突状细胞(DC2)的数量及DC2/DC1比例的影响。方法 以G-CSF 每天10 μg/kg动员5 d后,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1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及20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骨髓移植物中的DC1、DC2数量及DC2/DC1比例,并与8例正常供者动员前外周血及10例健康者动员前骨髓进行比较。结果 动员前后骨髓DC2由14.37×106/L增至29.68×106/L(t=2.433,P=0.022),而骨髓DC1分别为13.77×106/L和18.88×106/L(t=0.625,P=0.541);DC2/DC1比例在动员后为1.83±0.81,较动员前的1.12±0.32明显升高(t=2.685,P=0.013)。正常供者以G-CSF动员前、后移植物中外周血 DC2数量分别为14.92×106/L和26.76×106/L(t=2.390,P=0.029),DC2/DC1比例分别为1.00±0.37和2.02±1.43(t=2.158,P=0.044),但外周血DC1分别为14.21×106/L和18.02×106/L(t=0.625,P=0.541)。结论 移植前以 G-CSF动员正常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供者,可选择性提高外周血及骨髓移植物中DC2的数量,而DC1数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至今仍不可治愈,几乎所有病人均会出现复发或难治,本文初步探讨硼替佐米应用于难治性MM患者PAD化疗并序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 ransplantation,APBSCT)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MM。结果:22例中3例难治MM患者给予PAD方案化疗4-6个疗程后,2例达到接近完全缓解(nCR),1例达到部分缓解(VGPR),并随后行APBSCT,动员方案PAD+CTX(PAD,环磷酰胺1.5g/m2,d15)联合G-CSF。预处理方案为马法兰140mg/m2。移植后采用沙利度胺100mg/天。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均达到CR或VGPR,干细胞采集充分,安全有效,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顺利重建。无1例死亡。移植后采用沙利度胺维持,随访3-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PAD用于难治MM患者的治疗达CR后,继续序贯进行APBSCT不仅可行,而且PAD不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动员,故采用PAD和序贯用PAD+CTX动员方案的APBSCT的治疗手段,为难治MM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但对长期生存的改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