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与单纯多西他赛在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纳入98例晚期非鳞NSCLC,随机分为治疗组(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48例以及对照组(多西他赛)50例,观察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并将治疗组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中位PFS分别为4.1个月与3.1个月(P=0.045);中位OS分别为10.4个月与8.8个月(P=0.023)。两组患者3-4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未见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分化、转移灶≤1个预后较好,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分化程度是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鳞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晚期非鳞NSCLC二线治疗中,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与多西他赛对比有生存获益,且耐受性好,肿瘤分化程度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与阿帕替尼联合用于老年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老年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38例,均为一线或二线治疗失败者,入组人群要求年龄≥65岁、体力状况评分0~2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18)及对照组(n=20)。试验组行培美曲塞与阿帕替尼联合治疗,具体为:培美曲塞500 mg/m2 d1,阿帕替尼250 mg/d,d1~21,21d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行单药培美曲塞,直到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该研究经青岛市市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2.2%和35%,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265,P=0.02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是5.7个月(95% CI:2.8~8.6)和3.1个月(95% CI:2.7~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1,P=0.045);发生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7,P=0.016),多数为1~2级。  结论  培美曲塞与阿帕替尼联合用于老年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消岩汤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晚期非鳞NSCLC患者38例,随机分为阿帕替尼治疗组18例(A组),阿帕替尼联合消岩汤加减方治疗组20例(B组),二组治疗期间均未行手术及放、化疗。  结果  晚期非鳞NSCLC患者服用阿帕替尼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可达3个月,阿帕替尼联合消岩汤组mPF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较阿帕替尼单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方面,阿帕替尼联合消岩汤组均优于阿帕替尼单药组(P < 0.05)。  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消岩汤加减方治疗晚期非鳞NSCLC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4种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160例晚期NSCLC患者按二线治疗方案分为4组,每组40例。4种方案分别为:多西他赛75mg/m2 iv.,d1;培美曲塞500mg/m2 iv.,d1;厄洛替尼150mg,每日1次;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前两组以21天为1周期,共化疗2~6个周期;后两组口服至病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停药。对所有患者进行近期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评价,以获得1个单位(1个月)PFS的花费计算4种方案的成本效益比。结果 多西他赛组、培美曲塞组、厄洛替尼组、吉非替尼组有效率分别为7.5%、10.0%、20.0%和22.5%(P=0.16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2.5%、50.0%、65.0%和52.5%(P=0.035);中位PFS分别为2.7个月、2.8个月、3.5个月和3.5个月(P=0.677)。4种方案的3~4级不良反应以多西他赛多见。每获得1个单位PFS,4种方案的花费分别为5635.6、10 279.6、20 814.0和17 587.8元;以多西他赛组为参照,培美曲塞组、厄洛替尼组和吉非替尼组的成本-效益比分别为46 434.7、119 729.4和103 171.0元/月。敏感度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结论一致。结论 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4种二线治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未见差异,多西他赛方案的成本-效益比最优;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的花费高,但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5.
金钊  宋蕾  崔建琦  赵艳滨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4):1256-1259
  目的  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口服阿帕替尼250~500 mg/d,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分析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及不良反应。  结果  41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2.19%,DCR为80.48%,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4.1个月。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3级的高血压和手足综合征,其次为Ⅰ~Ⅱ组蛋白尿和疲乏等,多无需特殊处理,大部分不良反应可通过减少药物剂量得到缓解。  结论  对有条件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能获得生存期延长。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小细胞肺癌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39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多西他赛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药物治疗。统计近期临床疗效、血清相关因子、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P=0.023;χ2=6.189,P=0.014)。观察组患者Ep-CAM、sICAM 1、CAM、ICAM-1、E-Ca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t=13.302,P=0.000;t=7.571,P=0.000;t=17.686,P=0.000;t=10.546,P=0.000;t=32.403,P=0.000)。观察组患者FGF、VEGF、MMP-9、MMP-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t=8.408,P=0.000;t=...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2例,随机分为阿帕替尼治疗组(实验组)和最佳支持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帕替尼组治疗客观缓解率(ORR)为11.8%、疾病控制率(DCR)为52.9%,与最佳支持治疗组比较疾病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3.1个月、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高血压、蛋白尿及手足综合症,发生率分别为58.8%(10/17)、52.9%(9/17)、29.4%(5/17), 经治疗后可缓解。结论:阿帕替尼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3例,病理均经肠镜或手术证实,术后按结直肠癌诊疗规范行化疗,一线或二线化疗进展后进入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单药阿帕替尼组16例,口服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7例,前3个月剂量250~500 mg,每个月评价可测量病灶,3个月以后每3个月应用CT评价疗效,评估阿帕替尼治疗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  结果  所有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9例,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7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7例,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39.1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9.56%,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19.0个月,中位PFS为5.0个月。单药阿帕替尼组无CR,PR 5例,SD 5例,PD 6例,ORR为31.25%,DCR为62.50%,中位PFS为4.5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无CR,PR 4例,SD 2例,PD 1例,ORR为57.10%,DCR为85.70%,中位PFS为12.0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阿帕替尼剂量、LDH升高、低蛋白血症及疗效评价与PFS相关(均P < 0.05);同步化疗、阿帕替尼剂量、血红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下降及疗效评价与OS相关(均P < 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为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因素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轻度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可改善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PFS,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阿帕替尼对比单药紫杉醇二线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经一线(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治疗后进展的HER-2阴性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单药组给予单药紫杉醇化疗,联合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的主要终点为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安全性。  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PFS优于单药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联合组DCR、ORR均高于单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单药组(P < 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紫杉醇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对比单药紫杉醇二线治疗胃癌,联合组PFS、DCR、ORR均优于单药组,虽然联合组DCR、ORR较单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组患者的PFS较单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联合组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120例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客观反应率为40. 0%,低于研究组患者的71.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患者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研究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YFRA21-1、VEGF、MMP-9及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治疗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阿帕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62例本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晚期NSCLC患者,分析其疗效及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西紫杉醇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方法,共73例晚期复发的NSCLC患者入组。28例患者接受多西紫杉醇联合恩度二线治疗(治疗组),45例患者接受多西紫杉醇单药二线治疗(对照组),每个周期行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7.9%和13.3%(=0.85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4.3%和53.3%(=0.35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个月和3个月(=0.015),中位生存期(OS)分别为8个月和6个月(=0.030)。两组常见的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脱发、乏力、关节酸痛,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二线治疗既往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能够提高患者PFS和OS,且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安罗替尼对比多西他赛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安罗替尼用于二线治疗晚期NSCLC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干部医疗科收治的60例晚期NSCLC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均分为3组:安罗替尼组、多西他赛组及联合组,安罗替尼组口服安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阿帕替尼对比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明确阿帕替尼能否延迟吉非替尼的耐药时间。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人。观察组:吉非替尼(0.25 g,口服,1次/日)联合阿帕替尼(0.5 g,口服,1次/日);对照组:吉非替尼(0.25 g,口服,1次/日)。评价无进展生存时间、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6.0%、68.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6%、92%。观察组的近期疗效似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位PFS为14.3个月(95%CI 11.3~17.2),对照组中位PFS为10.3个月(95%CI 8.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年的PFS率为64%,95%CI为44.4%~83.6%;对照组为20%,95%CI为4.3%~35.6%。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高血压、蛋白尿、消化道反应、手足综合征、肝酶升高、间质性肺炎以及乏力,最为突出的不良反应为皮疹,观察组发生率为88%,对照组为84%(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有统计学差异的为1-4度的高血压(P=0.004)、蛋白尿(P=0.027)、手足综合征(P=0.040),但严重不良反应(3-4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吉非替尼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似乎是一种有效且耐受良好的治疗策略,可能延迟吉非替尼的耐药时间,还需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二线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及多西他赛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37例二线埃克替尼口服治疗以及41例同期收治的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多西他赛组疾病控制率为61.0%,埃克替尼组为8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多西他赛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4月,埃克替尼组为2.6月(P=0.419).两组出现重度不良反应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结论 在EGFR基因突变状态未明前提下,两药短期疗效相当,临床用药需参考优势人群临床特征、体质状况及各自不良反应情况等.  相似文献   

16.
张晶晶  王亚兰 《癌症进展》2021,19(7):710-714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依托泊苷治疗晚期、复发、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10例晚期复发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依托泊苷治疗,观察用药后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者均接受了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1例,ORR为40%(4/10),DCR为90%(9/10),中位PFS为4.0个月(95%CI:1.15~6.85)。阿帕替尼联合依托泊苷作为二线治疗方案治疗晚期复发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PFS为4.0个月,与作为二线以上治疗方案的3.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联合依托泊苷治疗2个部位转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PFS为4.0个月,与治疗2个以上部位转移患者的7.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最常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50.0%,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仅发生1例3~4级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口服依托泊苷化疗对晚期复发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braxane-based chemotherapy with/without nedaplati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Materials and methods:From October 2009 to January 2013,48 elderly patients(>65 years) with NSCLC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clinical trial.Th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and equally allocated into arms A and AP:(A) abraxane(130 mg/m~2,days 1,8);(B) abraxane + nedaplatin(20 mg/m~2 days 1-3,q3w).The parameters of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disease control rate(DCR),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overall survival(OS) and sid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etween two arms.Results:Over 80%of the patients completed four cycles of chemotherapy.The total ORR was 21.3%,DCR was 55.3%,PFS 4.5 months and OS 12.6 month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arms A and AP in terms of ORR(16.7%vs.26.1%,P=0.665) or DCR(55.3%vs.56.5%,P=0.871).The median PFS in arm A was 3.3 months[25-75%confidence interval(CI):3.1-7.2]and 5.5 months(25-75%CI:3.2-7.0) in arm AP with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640).The median OS in arm A was 12.6 months(25-75%CI:5.7-26.2) and 15.1 months(25-75%CI:6.4-35.3) in arm AP with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770).The side effects were mainly grade 1-2.The incidence of grade 3-4 toxicities was 29.1%in arm A and 62.5%in arm AP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20).Conclusions:Compared with combined therapy,abraxane alone chemotherapy was beneficial for elderly NSCLC patients with better tolerability and less adverse events,wherea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in terms of ORR,DCR,PFS or OS.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化疗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联合疗法一直是许多研究的焦点,其中间插联合疗法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化疗与EGFR-TKIs间插联合疗法对比单独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hT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关于化疗间插联合EGFR-TKIs疗法和单独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分析如下结局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两名研究者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及提取并交叉核对数据。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个RCT,共计933例晚期NSCLC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与单独化疗相比,间插联合疗法虽然延长了患者的PFS(HR=0.72,95%CI:0.53-0.98, P=0.037),但并不能提高其OS(HR=0.85,95%CI:0.72-1.01,P=0.060)、ORR(OR=1.59,95%CI:0.86-2.95,P=0.142)和DCR(OR=1.09,95%CI:0.95-1.25,P=0.226)。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发现,间插联合疗法提高了女性、腺癌、从不吸烟和EGFR突变等患者的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间插联合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OR=7.81,95%CI:3.74-16.34,P<0.001)和腹泻(OR=2.73,95%CI:1.92-3.89,P<0.001)。结论一线接受化疗间插联合EGFR-TKIs治疗的NSCLC患者的PFS明显高于接受单独化疗者,其主要不良事件是皮疹和腹泻。因此,间插联合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