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指出在新时期进行医德建设需从塞流抓医院医德建设、澄源抓医学生医德教育两方面入手,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素质,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医学队伍,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2.
医学伦理法规建设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伦理法规包括医学道德规范和伦理法律规范.医学道德规范包括理念性医德规范和实践性(可操作性)医德规范;高层次、中层次和低层次医德规范;德法统一的承诺制规范.文章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医学伦理法规建设的责任者,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医德养成教育和医学理性精神对医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医德养成教育应该使从医人员和医学生清醒而明确地认识和把握医德对人类社会健康生活产生的社会作用、医德的基本要求、医学目的内涵和始终坚持慎独,加强医德修养,树立医学理性精神等问题.明晰医学理性精神的基本要素、惰性因素和医学应当与医学理性精神的统一性是一个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4.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医德观念的不断更新,新的医德观念的形成又可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医学生,社会要求他们将来成为德才兼备依法行医的高素质人才.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特别要更新医德观念,重视课堂上的医德渗透.本文作者通过临床课教学中强化和渗透新型医德观念的六个方面的探讨,旨在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乃是医术和医德的统一体,如果说医术是医学的躯体的话,那医德则是医学的灵魂,医德作为医学的灵魂,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医德在医学中的地位也变得更加突出了.从医学的发展来看,医德历来是医学科学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医术和医德的发展,从来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医术的进步会给医德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要求解决一些新的伦理问题,而医德观念的更新可以为医术的新的突破扫除思想障碍,促进医术的长足发展.因此,现代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卫生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医德缺失状态下的医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当今医德严重缺失的社会现象与医学院校医德建设两方面来阐述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医德建设。突破医学为纯自然科学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教学与实践的全程阶梯式推进,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医德养成教育,应该使从医人员和医学生清醒而明确地认识并把握医德对人类健康生活的社会作用以及医德的基本要求、医学目的内涵、始终坚持慎独、加强医德修养、树立医学理性精神等问题.明晰医学理性精神的基本要素、惰性因素和医学应当与医学理性精神相统一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塑造医护人员高尚的人格品质、医德医风、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高校医德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以及当前医德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笔者从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引导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努力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9.
医德教育是医疗卫生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实习是临床医学生认知医学专业技能的重要时期,是其医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通过正式课程、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卫生服务等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环节,借鉴先进医德培育经验,提高实习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受儒家文化影响传统医德把医学定位为医道,赋予了医学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也形成了传统医德强调德性和义务的特点。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及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医德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将权利与义务、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相结合是实现传统医德思想现代转化,推进目前医德医风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晨 《医学与社会》2012,25(8):9-11,16
研究国内外历史上医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借鉴其积极作用,服务于当今的医德规范建设,对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医德规范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适应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确保了医务人员行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右江民族医学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医德教育实践基地,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依托附属医院为医德教育实践基地,搞好医学伦理学"床边教学";在敬老院建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医学生践行奉献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组织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组织学生到社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发挥医学伦理学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在医疗伦理损害责任背景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具体履行医疗告知义务时、患者(特定情况下其近亲属)知情不同意时、以及面临具体法之局限性时,常常陷于对患者的知情权、生命健康权、自主决定权、乃至自身的法律责任风险进行个人抉择的伦理困境。尽管导致伦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法律视角来看,制定明确、规范的医疗伦理行为指引,建立解决医疗伦理困境的常设机构,健全医疗风险规避、医疗社会保障和医疗伦理督察制度,应是现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住院医生的医德教育对营造医院廉洁行医的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克服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营造医院廉洁行医氛围、提高住院医生医德水平和医院医疗质量阐述住院医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加强住院医生的医德教育,强化医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关两国不同的医学伦理精神渊源,即中国自古崇尚“大同”;美国崇尚个人奋斗,阐释中关不同文化背景及国情下所建立的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与美国医改的对比中透析中国医改之阻力与难点.指出虽然中关两国的文化背景、伦理诉求各不相同,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监督、社会补偿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以及政府主导下医疗体制自我更新能力建设,都是需要认真面对并着力加强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我国病人权利缺失的现况,提出对病人权利的真正尊重必须强调社会责任伦理:政府要承担伦理责任,确保医疗活动的公益性,病人权利相关组织应切实推进维权工作,媒体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伦理责任,客观、公正地报道,引导舆论方向,医疗卫生行业要做到将民众健康置于首位,全社会必须强化病人权利意识,推动人文道德关怀。只有病人权利的实现和社会责任伦理意识的觉醒,才能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thics education needs to become more reflective about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ethic as it participate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medical ethics. It argues for a critical approach to medical ethics and explores the political context in medical schools and some of the peculiar problems i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加强医德教育,提高中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6年两会的召开,医德医风建设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医德建设应该从源头上就予以保证,那就是要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对于中医大学生的培养来说,无论从社会的期待、医德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从中医本身的学习特点来说,加强医德教育都十分必要.医德教育要力求将医学生培养成“医心慈、医风正、医貌端、医术精”的合格医生.而在培养方法上,要三管齐下,即:课程学习、实践体验、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9.
多方位推进医德医风创新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医学人文学科的地位日益彰显,其中医学伦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实际,围绕我院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从认清新形势,正确处理新关系;明晰新方向,把握好新控点;研究新情况,着力解决新问题;明确新思路,加强引导;探索新方法,始终坚持“三个新统一”;瞄准新目标,牢固强化新意识;总结新经验,始终保持清醒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的道德自律,而医学生道德自律培养质量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和保证,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医学生在思想方面还存在诸如重视医疗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忽视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和谐医患关系视域下探索对医学生道德自律的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医学生医德素质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