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导管射频消蚀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管射频消蚀术(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5例。其中IVT起源于左室间隔区3例,右室流出道2例。4例在IVT发作中于室内标测到较体表QRS波提早30~50ms的局部电位,在此点给予射频电流,IVT即刻终止;1例IVT行起搏标测,在左室中间隔区标测到与IVT时12导联相同的QRS波群,在该部位给予射频电流。全部病例术后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1~4个月,无IVT复发,无并发症,表明RFCA是根治I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主神经张力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对CHF患者有或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CHF患者与正常组各项心率变异(HRV)时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F组的HRV降低,其HRV各项指标与患者的LVEF不存在直线相关,死亡者的SDRR、SDANN明显低于存活者(P<0.001);CHF有NSVT者与无VT者HRV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HRV低表示自主神经张力失衡,容易导致猝死。在预测CHF患者预后时,HRV优于LVEF和NSVT;HRV时域指标SDRR、SDANN敏感性优于PNN50。  相似文献   

3.
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分析张杰,浦寿月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发生在心脏疾病基础上,也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这种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并不一致。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者致力于识别VT的预后因素,借以区分危险性高低的不同亚组。本文综...  相似文献   

4.
采用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AECG)观察32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异常程度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关系。32例均检出室性早搏(VE),6例有非持续性VT(18.8%)。室间隔和左室后壁最大厚度VT与非VT组无显著差别,按10个节段计算的左室平均厚度得分两组无显著差别。VT与非VT组舒张功能均明显受损,但两组舒张功能异常程度无显著差别。提示HCM左室肥厚与舒张功能异常程度与VT无明显相关性,致心律失常基质与该病在超声上的特征性表现无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非器质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的分类、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而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常为单形性,虽偶可发生心脏停搏,但特发性单形性室速治疗或不治疗通常预后良好。多形性室速(PVT)和室颤(VF)亦可发生在貌似正常者,且预后较差。1 PVT及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定义PVT是一种快速频率伴QRS波形变化的室速,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属发生于长Q-T综合征(LQTS)基础上的PVT。非器质性心脏病诊断需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包括:(1)病史,包括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2)生化检查需排除心肌酶谱的升高或低钾血症。(3…  相似文献   

6.
对12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表明: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组(n=48)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III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组(n=81),70.8%VS13.6%,P<0.005;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昼夜变化以晨6时至正午12时发生率较高。提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存在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易发性及致心律失常源的基础。积极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肌缺血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胡大一许玉韵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级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的一级预防对象即是临床上尚未发生过此类心律失常的病人。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的病人如无使用β-受体阻断剂的...  相似文献   

8.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室性心律失常有着不同的类型和发病机制,系由各种不同的致心律失常因素引起。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的单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是因接近疤痕组织边缘的折返所引起。地高辛中毒引起的VT可能起因于晚期后去极化所致的触发活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左束支阻...  相似文献   

9.
充血性心力衰竭(9)心力衰竭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和预后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俊陞1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无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指CHF发生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张杰,浦寿月待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是一种发生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VT)。据统计,IVT约占VT的10-15%[1,2]。本病患者多较年轻,病因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46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进行了心室晚电位(VLP)检查,阳性30例(65%);夜间室性心律失常(NVA)15例,3例夜间猝死。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VLP、窦缓、窦速与SAS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VLP阳性率和NVA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和P<0.05)。提示应用VLP.对SAS患者的NVA和猝死预测是一项有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对16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行回顾性研究。观察了窦律时T波交替、QT间期延长、由室性期前收缩构成的联律问题的长短、房颤的心室率、抗心律失常药物与PVT的关系。可见0PVT重整后的危险性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211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1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李一石,华义,陈新,王方正我们对211例非器质性心脏病者有室性期前收缩(PVCs)包括并行性心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U-VT、连续三个PVCs,频率<120/min)的治疗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其中男89例...  相似文献   

14.
15例动态心电图上≥10个室性心动的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室速(NSVT和SVT),共计139阵。大部分室速(VT)的联律间期或≤400ms或≥600ms;短联律间期(<500ms)的VT频率高,多形室速(PVT)多见;PVT较单形室速(MVT)频率高,联律间期短;96%的VT发生在日间清醒状态下;所有病例无QT间期延长;与猝死和晕厥有关的心电学特征包括VT的频率,发作阵数,持续时间和PVT;极短联律间期的VT可能进展为室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短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变化及与病因的关系。方法 均记录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心电异常与VT的关系。结果 VT76.6%有心脏病变证据。结论 短阵VT大多是病理性的,伴发其它律失常或ST-T变化则有助于产在诊断,VT的发生与室性期前收缩(PVS)有关。  相似文献   

16.
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经射频电流导管消融(RFCA)而获治愈。本文从成功的RFCA结果着重探讨特发性VT兴奋灶的标测方法。心内膜激动时间标测,以局部电图较体表导联QRS波时间提前≥10ms处定为心室最早激动点(EVA),5例平均心室最早激动至QRS波起始时间为18±11.7ms,在EVA处放电消融仅1例成功。采用起搏标测法定位以略低于自发VT的频率沿EVA上下左右逐点标测,寻找起搏电图至少11个导联的QRS波形态、振幅、极性与自发VT相同的标测点放电消融,4例均获成功。消融成功的局部电图较QRS波平均提前26±12.8ms。结果提示联合应用心内膜激动时间标测和起搏标测并侧重于后者,可能是提高RFCA特发性VT成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记录家兔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应用氯化铯(CsCl)建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模型,模拟临床QT间期延长扭转型室速(TdP),研究克罗卡林(Cromakalim)对触发活动及TdP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1)应用CsCl后,16只家兔均出现早期后除极(EAD)及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0只为TdP)。异位心室搏动的启动电位、耦联间期与EAD的振幅及耦联间期高度相关(r分别为0.94,0.97);(2)与用药前相比,克罗卡林使EAD发生率下降(100%VS18.8%,P<0.05),平均振幅降低(11.5±2.6mVVS5.2±4.0mV,P<0.05);(3)克罗卡林能纠正CsCl引起的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提示:(1)触发活动为长QT间期TdP的重要发生机制;(2)克罗卡林通过抑制触发活动而对长QT间期TdP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 …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住院患者,采用ICD和药物治疗,并随访21~36个月。结果: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复发率100%,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复窦性心律,有效率100%。对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共有34次持续性VT/VF发作,相对集中在8个不同时间段,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检测322例有或无左室肥厚(LVH)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室晚电位(Lp)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发现:Lp阳性检出率为18.3%,室性心律失常(VA)检出率为53.1%。LVH者和无LVH者L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9%和9.9%(P<0.01);VA的检出率为81.7%和38.5%(P<0.01)。并发现LVH又Lp阳性者VA、复杂VA及室速(VT)检出率(100%、97.4%、81.9%)均高于LVH的Lp阴性者(71.8%,P<0.01,21.1%、1.4%,P<0.001)和无LVH的Lp阳性者(76.2%,P<0.01,57.1%、47.6%,P<0.001)。表明Lp与高血压病的VA,尤其是复杂VA及VT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比较了冷凝消融实验性室性心动过速(VT)中两种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各自的局限性。结果表明:用心肌梗塞模型诱发VT适用于研究心肌梗塞后VT的产生机理、病理生理、血液动力学变化,评价药物疗效及观察预后等。而乌头碱局部心肌注射所用剂量小,诱发VT的时间短、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是研究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如电灼、冷凝、激光和化学消融等理想的VT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