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榄香烯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莪术提取物-榄香烯(elemene)是我国医药工作者经过近20年研究,自行开发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新药.实验药理学研究证实[1]榄香烯对体内外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 90年代,侯菊生等[2]首次将榄香烯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榄香烯单药或联合放化疗对脑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1-01-2014-0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4例恶性脑肿瘤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应用榄香烯治疗,实验组实施榄香烯联合放化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1a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和1a生存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榄香烯联合放化疗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颅内恶性肿瘤大部分会伴有严重的瘤周水肿,常规的渗透性脱水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短期疗效明显,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贝伐珠单抗在顽固性瘤周水肿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对贝伐珠单抗在颅内恶性肿瘤顽固性瘤周水肿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2006~2010年美国新诊断的颅内恶性肿瘤中GBM约占45.2%~([1])。GBM具有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中位生存期仅14~16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6.2个月,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仅为25~30周~([2])。目前对复发GBM仍没有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可用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神经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特点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等。目前脑胶质瘤的主要临床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及药物化疗等,但均不能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治疗胶质瘤的作用,诸如白藜芦醇、人参皂苷、姜黄素、紫杉醇、榄香烯等,其作用机制牵涉广泛。本文查阅近年关于白藜芦醇抗胶质瘤研究的文献,分析其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科研思路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X-刀在脑转移瘤补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X-刀治疗脑转移瘤233例,其中12例为行2次或3次X-刀治疗,重复行-0刀治疗的标准为复发的肿瘤部位分散或在以前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体积以外,KPS £70分。第1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20Gy(17-30Gy),肿瘤平均体积2.2ml(0.3-20.1ml);第2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18Gy(15-30Gy),肿瘤平均体积2.4ml(0.4-12.5ml);第3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15Gy,肿瘤平均体积1.2ml(0.4-6.8ml)。结果:本组病人中,第1 次X-刀治疗35个病灶,1-2次治疗的中位时间为59周(5-104周),第2次治疗36个病灶,第3次治疗3个病灶。这12个病人中,在治疗过程中全部接受全脑放疗,全脑放疗的剂量为30-36Gy。实际第1次-治疗的中位生存期82周,第2次X-刀治疗的中位生存期21周。随访中有84%的病人获得影像学资料,90%局部控制,10%在疾病过程中进展,局部控制20周的占94.3%。生存质量提高占91.7%(11/12)。12例接受X-刀治疗的病人有9例(75%)死亡,其中8例(89%)死于颅内病变;1(11%)例死于系统性疾病,中枢系统的死因为出现癌性脑膜炎或颅内多发转移。结论:SRS治疗后出现其他部位的颅内转移的脑转移瘤的患,X-刀治疗可作为一种较好的补救治疗措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1材料和方法1.1瘤苗制备(1)榄香烯/丝裂霉素C瘤苗:将100μg/mL的榄香烯及50μg/mL的丝裂霉素C与等量活瘤细胞悬液(6×107/mL)混匀,培养90min,洗涤3次,以0.0125g/L戊二醛固定灭能,调细胞浓度为1×107/mL。(2...  相似文献   

8.
血管周细胞肿瘤为颅内罕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术前诊断较困难,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在该肿瘤的治疗方法上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侧纹状体区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和榄香烯乳对其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用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结果缺血1h再灌注1h后即有TNF-α成倍升高,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IL-1β在再灌注3h升高。缺血后即刻给予3mg/kg甲基强的松龙或10mg/kg榄香烯乳可以降低TNF-α水平,但不影响IL-1β水平。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有IL-1β和TNF-α的升高,6h达高峰;3mg/kg甲基强的松龙或10mg/kg榄香烯乳可以降低缺血区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放疗对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06-2013-08收治的55例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29例采用高压氧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8.9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FMA、ADL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后及时进行高压氧联合放疗提高了放化疗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放化疗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有利于脑组织修复,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减轻脑水肿程度,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1.
榄香烯乳颈总动脉加压滴注治疗脑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颈总动脉加压滴注和椎动脉插管治疗脑病30例的临床应用观察分析,总有效率73.3%,此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发生。结果表明,榄香烯乳不同于其它毒副作用较大的化疗药物,放在操作方法上不必强求超选择插管用药,可采用简便易行的颈总动脉加压滴注的方法,同样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作者认为这是一种中小城市医院可普及应用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脑胶质瘤和周围组织介电性能研究鲁勇军,李宝民,许建平,余珏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年发病率为10/10万人,现有治疗水平下,一年存活率低于40% ̄(1)。颅内恶性肿瘤以胶质瘤为多见,肿瘤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手术难以全切,术后复发率高。应用射频和微波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侧纹状体区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的动态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和榄香烯乳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用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结果 缺血1h再灌注1h后即有TNF-α成倍升高,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IL-1β在再灌注3h升高。缺血后即刻给予3mg/kg甲基强的松龙或10mg/kg榄香烯乳可以降低T  相似文献   

14.
68例颅内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颅内大型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的要点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以进一步提高颅内大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从2001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我科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颅内大型(最大径〉4.5cm)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大型脑膜瘤屁微手术要点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颅内大型脑膜瘤68例,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分级,Ⅰ级36例,Ⅱ级23例,Ⅲ级8例,Ⅳ级1例;全切率(包括按Simpson分级的Ⅰ、Ⅱ级)为86.8%(59/68)。颅底大型脑膜瘤中,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鞍区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分别达到了77.8%(7/9)、75.0%(9/12)、60.0%(3/5)。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6周内统计)。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颅内大型脑膜瘤的首选方法。良好的显微手术技术和对颅内各部位特别是颅底解剖的熟悉是提高手术全切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前提。积极预防、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术后并发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靶向消除脑肿瘤干细胞的潜在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人类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原发性脑恶性肿瘤至今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它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4.6个月。由于胶质瘤的浸润性生长,使得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而术后放、化疗效果也不很理想。近年来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出现为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关CSCs的理论指出,肿瘤是不均质的,其中一小部分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它们不但是肿瘤生长的源泉,也是传统化及放疗失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02-2012-02收治的66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和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 P<0.05);患者治疗后2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可迅速清除颅内血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X刀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立体定向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治疗颅内不同的病变127例,等中心照射剂量为15~35Gy(平均245Gy),良性肿瘤周边剂量选取80%等剂量线,恶性肿瘤选取90%以上的等剂量线。结果88例(693%)随访1个月至2年,其中病变消失31例(352%),缩小31例(352%),无变化20例(227%),增大6例(68%)。结论该技术治疗脑转移瘤效果最为满意,脑转移瘤在X刀治疗后结合全脑照射,肿瘤有效控制率达925%。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的颅内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的颅内并发症包括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两大类[1]。肿瘤患者一旦出现颅内并发症一般预后很差,但若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化学治疗、近距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radiosurgery)等综合疗法,则可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命[2,]。本文综述恶性肿瘤颅内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认识其复杂症状,早期明确诊断,施行合理的治疗。一、颅内转移依肿瘤转移部位不同可分为颅骨转移、脑膜转移和脑实质转移。1.颅骨转移[1]:包括颅骨和硬脑膜转移。原发肿瘤最常见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其次为肺癌、肾癌、甲状腺癌和子宫癌,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颈内动脉灌注ACNU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05—2013-04收治的120例颅内恶性肿瘤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灌注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超选择性颈内动脉灌注ACNU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3.33%,观察组总有效率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性颈内动脉灌注ACNU在治疗颅内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告,颅内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25%,中国人口标准化发病率为4.11/10万。其中,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s,HGG)的发病率为5~8/100万。目前,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手段有限,大量的胶质瘤临床试验得以开展,以期发现有效的胶质瘤新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