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上腺肿瘤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附102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和设计检查程序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手术病理为依据,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对比分析。结果:102例肾上腺肿瘤中良性肿瘤84例(内含囊性占位10例),恶性肿瘤18例。IVP、BUS、CT、CDFI、MRI的术前定位诊断正确率分别为46.3%、91.6%、96.9%、94.1%、92.9%,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3.4%、83.2%(鉴别囊、实性)、69.4%、64.7%、78.6%;综合影像组则高达100%及84.3%。结论:IVP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低;BUS对囊、实性的识别力高;IVP+BUS可作为肾上腺肿瘤的筛选手段;CT、CDFI、MRI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正确率高,定性诊断正确率相近,对鉴别良恶性有一定价值。综合影像检查可发挥多种检查的互补作用,明显提高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肿块磁共振成像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块MRI信号产生机制,初步评价MRI在其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3例患者67只肾上腺肿块进行MRI检查,同时行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检查。结果:MRI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定位精确;可对大多数肿块作出定性诊断;可以明确肿块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肾上腺肿块病理结构是其MRI信号变化的基础,MRI对肾上腺肿块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肾上腺交感神经节的副神经节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螺旋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病例33例.结果 起源于肾上腺者30个病灶,肾上腺外4个病灶;其中恶性可能3例,恶性1例;螺旋CT特点有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较大病灶易囊变,增强后肿瘤实质、包膜明显强化,动脉期肿瘤内可见强化的血管影,螺旋CT对该病定位敏感性91.2%,定性正确率94.1%.结论 螺旋CT是肾上腺交感神经节的副神经节瘤定位和定性诊断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为手术治疗肿瘤提供详细的解剖学细节.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 24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B超手术结果进行了对照,旨在探讨 CT对该病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24例中,男11例,女13例。起源于肾上腺的肿瘤1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5例。CT扫描发现嗜铬细胞瘤具有一些特点:肿块一般较大、密度多不均匀、可伴有液化、坏死、钙化或囊变,增强时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而坏死区无或略有强化。结果表明,CT对该病的定位率(95.8%)、定性率(87.5%)均高于B超(定位率83.3%,定性率62.5%),提示CT是目前嗜铬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的CT特点并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可进一步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评价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求。结果:皮质腺瘤14例,大小、密度中等;皮质腺癌4例,肿块较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嗜铬细胞瘤9例,单侧瘤体较大,平扫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强化明显;髓质脂肪瘤3例,低密度的脂肪显示是其特征性CT表现;转移瘤5例,多为肺癌转移,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中等强化;肾上腺囊肿1例,凹值低而均匀,壁薄规则。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对其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病理及CT表现分析,结合复习国内外文献,提高对肾上腺神经鞘瘤影像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本院所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肾上腺神经鞘瘤CT特征和病理学表现。结果:3例肿块位于右肾上极前与下腔静脉后间隙中,在平扫上呈圆形或卯圆形低密度肿块,其边缘清晰锐利。肿瘤内部密度不均,1例内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位于左侧肾上腺外侧支,呈圆形略分叶状的均匀等密度结节,增强后肿块表现为中度强化。结论:CT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定位,及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探讨腹部巨大肿块的CT定性诊断及定位诊断。方法:回顾分析73例腹部巨大肿块CT征象。结果:囊性病变18例,实质性病变40例,含脂肪的病变15例;腹膜前占位性病变30例,腹膜后占位性病变43例。结论:CT检查是对腹部巨大肿块作定位、定性诊断重要的必不可少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和其中10例。MRI资料,观察其CT和MRI征象,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40例中,腺瘤16例,其中Cushing腺瘤8例,直径2.0~3.0cm的密度均匀的肿块,其信号与肝脏信号类似;Conn腺瘤6例,直径1.0~2.0cm的均一水样密度肿块;2例腺瘤无症状。皮质腺癌7例,呈巨大不规则的不均匀密度或信号肿块。嗜铬细胞瘤7例,较大的不均匀密度或信号肿块,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转移瘤8例,双侧或单侧肿块,T2WI明显高信号。髓性脂肪瘤1例,不均质肿块内有显著的脂肪组织密度或信号。淋巴管囊肿1例,不强化均一水样密度或信号的肿块。结论:肾上腺肿瘤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能对其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和CT检查对胃平滑肌肿瘤定位、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胃平滑肌肿瘤患者进行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及CT强化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对腔内型肿瘤敏感,CT检查对非腔内型肿瘤诊断有优势,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各种胃平滑肌肿瘤定位诊断正确率达100%,定性准确率达84%。结论: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和CT强化检查联合应用是诊断胃平滑肌肿瘤的有效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良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29例腹膜后良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腹膜后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5例囊肿及2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的CT资料。结果:肿瘤最大径平均为10.9cm。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整、边界清晰。共有脂肪密度肿块3例,囊性肿块10例,囊实混合性肿块4例,非均匀实质性肿块6例及均匀实质性肿块6例。结论:腹膜后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CT对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及MRI检查对肾上腺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资料完整的17例(共27个)肾上腺转移瘤,观察其大小、形态及强化特征,分析肿瘤廓清率对肾上腺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2种检查(CT和MRI)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7例共27个肾上腺转移瘤中,63%肿块边缘不光滑且形态不规则,67%肿块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所有肿块随时间延迟均呈轻、中度逐渐强化,达峰值后肿块内对比剂排空缓慢.在动态增强CT及MRI检查中,于延迟5 min肾上腺转移瘤的廓清率分别仅为12.7%和11.4%.2种检查方法在延迟5 min时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0.819(P=0.024).结论动态增强CT及MRI检查对绝大多数肾上腺转移瘤可做出正确定位、定性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正确制订.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33例为初诊,另7例为术后复发,根据肿快大小、形态、相邻器官、腹壁和血管受累情况,密度特点及增强表现。总结定位定性征象。结果:定位正确率87.5%(术前84.8%,28/33)。定性正确良性5/13,恶性14/20,肿块边缘不整,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粘连、肿块的实性或混杂强化以及体积较大对提示恶性较有意义。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强调了增强扫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鉴别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15例,恶性3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46例,占92%。定性诊断正确36例,占72%。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CT对腮腺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区肿块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18例作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直接增强扫描,层距,层厚为2-5mm,结果:良性21例,CT主要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呈圆形,类圆形肿块,增强后呈均匀强化。恶性5例,CT主要表现为病灶局限向外增大,其内密度不均,边界欠清晰。CT对腮腺区肿块能100%定位,对腮腺区肿块能80.6%定性。结论:CT对良,恶性腮腺肿瘤术前定性基本正确,但不能同具体组织学分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MRI在评价腮腺肿瘤的定位、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原发性肿瘤的CT、MRI表现,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4例。结果:10例均表现为腮腺内或腮腺区肿块,良性肿瘤形惠规则,密度(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信号)欠均匀,边界模糊不清:结论:CT、MRI扫描对腮腺肿瘤定位敏感,对其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小儿腹膜后肿块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行CT检查并具有完整资料的小儿腹膜后肿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小于5岁36例。3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12例具有典型的CT征象可资诊断。32例行B超检查。结果:42例患儿中,良性肿块20例(占47.62%).恶性肿块22例(占52.38%),实质性肿块25例,占59.52%,囊性肿块17占40.47%。先天性肾盂积水7例,先天性肾囊肿6例,囊性畸胎瘤2例,肠系膜囊肿1例,腹腔脓肿1例。实质性肿块中神经母细胞瘤6例,肾母细胞瘤11例,淋巴瘤5例,畸胎瘤3例。本组CT检查结果术前定位诊断正确率95.2%(40/42),定性诊断正确率61.9%(26/42)。同时对各种疾病进行了鉴别诊断。结论:CT检查是儿童腹膜后肿块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为术前定位、定性诊断、鉴别诊断、决定能否完整切除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是儿童腹部肿块病变的必查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与复习小儿腹部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其影像特征。结果:肿瘤17例位于肾上腺区,3例位于腹膜后中线部位。平扫时为实质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大部分境界不清晰,CT值在36HU-52HU之间,密度均匀或不甚均匀,病灶内均可见沙粒样或点片样钙化灶;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CT值在62HU-96HU之间。结论: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能作出正确的定位及较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副神经节瘤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华  文阳  王伯胤   《放射学实践》2010,25(5):533-536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患者影像资料,其中29例行平扫加单期增强扫描,13例行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32例位于肾上腺,其中右侧20例,左侧12例;10例位于肾上腺外。CT平扫特点为肿块密度不均,常伴有坏死与囊变,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显著强化,延迟扫描肿瘤呈进行性强化。结论:CT检查能很好显示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对定位和定性诊断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分析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自 1990~ 2 0 0 2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9例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9例骨髓脂肪瘤术前有 8例明确定位、定性诊断 ,1例误诊为腺瘤。肿块以右侧多见 ( 7例 )。CT表现为边界光滑的包块 ,瘤内大多数为脂肪密度 ,夹杂以少量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结论 CT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瘤内成分及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女性盆腔肿块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附9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二南 《放射学实践》2002,17(2):149-150
目的:探讨CT对女性盆腔肿块的定性与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女性盆腔肿块病人95例,共118个肿块。结果:其中74例每例1个病变,19例每例2个病变,2例每倒3个病变,共计118个肿瘤或占位病变。归纳为3种类型:①大部分病例表现典型,可以定性定位。如:宫外孕、炎性包块、卵巢癌、术后复发癌、子宫肌瘤、囊腺瘤、囊腺癌、卵巢囊肿、葡萄胎。②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定性或定位困难。如阔韧产滑肌瘤、腹膜后神经鞘瘤及个别卵巢畸胎瘤。③个别病例表现无特殊性、定位定性诊断结合临床病变。如卵巢囊肿蒂扭转。结论:大部分女性盆腔肿块表现典型,诊断价值大,但部分病例的定性或定位诊断尚有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