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对内皮细胞株304细胞释放前列环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2005—04在解放军第305医院老年病中心实验室完成。将内皮细胞株304细胞(第131代)以3&;#215;104细胞悬液接种到96孔板中,细胞融合生长后换用含0mg/L(对照组),25和50及100mg/L的C反应蛋白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作用24h,观察C反应蛋白的量效。加入50mg/LC反应蛋白,作用3,6,12,24h,观察C反应蛋白时间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液上清液中前列环素的稳定代谢产物6-酮-前列环素F1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水平。结果:①量效关系:C反应蛋白各质量浓度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并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尤以100mg/L浓度较25mg/L时增加明显(P&;lt;0.05);C反应蛋白各质量浓度组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1),并随12反应蛋白质量浓度增加而下降(P&;lt;0.01)。②时效关系:C反应蛋白(50mg/L)作用内皮细胞后,随时间延长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呈递增趋势(P&;lt;0.05~0.01)。作用12h内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随时间延长而呈递增趋势(P&;lt;0.01),24h明显小于12h(P&;lt;0.05);3h时大于对照组(P&;lt;0.05),12和24h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lt;0.01)。结论:C反应蛋白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环素生成,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释放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损伤刺激内皮细胞早期能增加前列腺环素的释放,以提高对损伤的防御,随着时间的延长,防御机制逐渐耗竭,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环素被抑制,释放前列腺环素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株304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及6-酮-前列腺素F1α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解放军第三零五医院老年病中心实验室完成。内皮细胞株304细胞(由武汉中国生物典藏中心提供)。①内皮细胞株304细胞加入DMEM培养基孵育培养,传代时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消化。显微镜下细胞呈鹅卵石样紧密排列,无重叠生长现象。②将未经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溶于0.15μmol/L氯化钠溶液中,透析除去残余试剂,4℃条件下储存,以防脂蛋白氧化。③将内皮细胞株304细胞以3×104/孔细胞悬液接种到96孔板中,分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50,100,200mg/L浓度组,每组重复3孔。细胞融合生长后换用含不同浓度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DMEM培养基,作用24h,留取细胞上清液,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及6-酮-前列腺素F1α的含量。④细胞悬液接种到96孔板后,加入100mg/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作用3,6,12,24h,留取细胞上清液,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及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时间效应。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mg/L浓度组作为空白对照。结果: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及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的影响: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mg/L浓度组比较,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0,100,200mg/L浓度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含量均明显升高[(180.1±2.5),(248.1±9.0),(278.6±15.6),(290.3±15.1)μg/L,P=0.000];6-酮-前列腺素F1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1113.6±10.6),(995.0±8.8),(767.0±25.1),(660.9±20.3)ng/L,P=0.000]。②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时间效应:氧化低密度脂蛋白100mg/L浓度组作用3,6,12,24h,各时间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释放均明显高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mg/L浓度组(t=3.77~15.75,P<0.05)。③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释放6-酮-前列腺素F1α的时间效应: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mg/L浓度组比较,作用3h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100mg/L浓度组明显升高(t=3.86,P=0.018),6h时两组基本相似(t=2.13,P=0.100),12,24h时均明显降低(t=16.21~21.76,P<0.001)。结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抑制6-酮-前列腺素F1α的分泌,从而促使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对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在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分别以终浓度为50和100 μmol/L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不同特异性激活物非诺贝特和亚油酸作用于人肝瘤细胞,设未加入非诺贝特和亚油酸作用于人肝瘤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的mRN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活性变化.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分别减少31.97%,45.49%(P<0.05,0.01);亚油酸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分别增加43.0%,129.0%(P<0.05,0.0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蛋白活性分别降低39.3%,49.6%(P<0.01);亚油酸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蛋白活性分别升高37.5%,112.6%(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人肝瘤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表达量在非诺贝特组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明显增高79.79%(P<0.05),在亚油酸组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则分别显著增高46.73%(P<0.05),79.45%(P<0.01),非诺贝特组50 μmol/L浓度诱导下使人肝瘤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激活物可以影响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基因转录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的表达,且均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但非诺贝特和亚油酸对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作用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对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在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分别以终浓度为50和100 μmol/L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不同特异性激活物非诺贝特和亚油酸作用于人肝瘤细胞,设未加入非诺贝特和亚油酸作用于人肝瘤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的mRN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活性变化.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分别减少31.97%,45.49%(P<0.05,0.01);亚油酸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分别增加43.0%,129.0%(P<0.05,0.0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蛋白活性分别降低39.3%,49.6%(P<0.01);亚油酸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蛋白活性分别升高37.5%,112.6%(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人肝瘤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表达量在非诺贝特组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明显增高79.79%(P<0.05),在亚油酸组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则分别显著增高46.73%(P<0.05),79.45%(P<0.01),非诺贝特组50 μmol/L浓度诱导下使人肝瘤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激活物可以影响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基因转录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的表达,且均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但非诺贝特和亚油酸对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作用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背景同型半胱氨酸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它可能通过破坏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纤溶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综合科及心内科.对象本研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及心内科完成.选择2001-12/2003-8本院心内科及综合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7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1例,其中男50例,女41例,平均年龄(66±6)岁;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86例,其中男43例,女43例,平均年龄(60±6)岁.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中年人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5)岁.方法收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活性,用酶免疫试验法测同型半胱氨酸,并计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比值.主要观察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比值.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同型半胱氨酸,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从相关分析看,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同时,纤溶酶活性受损;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冠状动脉早期病变的预报因子,可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对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在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分别以终浓度为50和100μmol/L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不同特异性激活物非诺贝特和亚油酸作用于人肝瘤细胞,设未加入非诺贝特和亚油酸作用于人肝瘤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的mRN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活性变化。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在50和100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分别减少31.97%,45.49%(P<0.05,0.01);亚油酸组在50和100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分别增加43.0%,129.0%(P<0.05,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在50和100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蛋白活性分别降低39.3%,49.6%(P<0.01);亚油酸组在50和100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蛋白活性分别升高37.5%,112.6%(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人肝瘤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表达量在非诺贝特组100μmol/L浓度诱导下明显增高79.79%(P<0.05),在亚油酸组50和100μmol/L浓度诱导下则分别显著增高46.73%(P<0.05),79.45%(P<0.01),非诺贝特组50μmol/L浓度诱导下使人肝瘤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激活物可以影响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基因转录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的表达,且均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但非诺贝特和亚油酸对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作用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郭俊  陈明 《临床荟萃》2007,22(6):409-410
慢性肾脏疾病局部内皮细胞损伤所致的凝血和纤维蛋白沉积可促进肾间质纤维化进展,最终引起肾脏功能障碍[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内皮细胞释放的纤溶系统的关键物质,二者的动态平衡对调节纤溶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测定二者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尿液中的浓度,以期探讨其反应肾脏内皮功能改变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百草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及纤溶相关指标(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03-2014-02的百草枯中毒患者101例,按照生存组和死亡组分为二组比较凝血及纤溶功能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纳入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相互间的差异,分析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百草枯中毒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抗凝血酶-Ⅲ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百草枯中毒死亡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高于生存组(P0.01),抗凝血酶-Ⅲ低于生存组(P0.05)。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死亡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8、0.741和0.629,均P0.01),抗凝血酶-Ⅲ水平与死亡呈显著负相关(r=-0.644,P0.05)。ROC曲线下面积提示D-二聚体,抗凝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均具有中高度的预测预后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预测死亡率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69.5%~85.1%,60.5%~89.4%,0.593~0.653。结论: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对于百草枯中毒预后有较好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变化.方法256例ACS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及非糖尿病组(188例),并将100名同期在本院行体检的正常志愿者设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员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糖尿病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5.5±1.7)μg/L]较非糖尿病组[(8.8±1.5)μg/L]低,而两组均较对照组[(9.7±2.8)μg/L]低(P<0.01~P<0.05).糖尿病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45±3)μg/L]较非糖尿病组[(35±3)μg/L]高,而两组均较对照组[(17±7)μg/L]高(P<0.01~P<0.05).糖尿病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78±14)%]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66±11)%],而两组均较对照组[(56±14)%]高(P<0.01~P<0.05).结论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ACS患者比较,其纤溶系统异常更明显,血小板凝聚性更强,提示此类患者应加强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0.
卡维地洛及TNF-α对内皮细胞释放t-PA和PAI-1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卡维地洛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的影响。方法 培养内皮细胞株 (ECV3 0 4) ,分为TNF α刺激组 ,培养基中TNF α加至终浓度为 5、10、2 5、5 0、10 0ng/ml;卡维地洛干预组 ,培养基中加TNF α (5 0ng/ml)后加入卡维地洛 ,终浓度为 2 0、5 0、10 0、2 0 0nmol/L ,2 4h后测定上清中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的含量。结果 内皮细胞在TNF α刺激 2 4h后 ,其分泌的PAI 1抗原含量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两组间t PA含量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而卡维地洛干预组却显著降低PAI 1(P <0 0 5 ) ,对t PA含量无明显作用 (P >0 0 5 )。结论 TNF α对内皮细胞株分泌的PAI 1有显著的升高作用 ,而对t PA无显著影响 ;用卡维地洛干预后 ,PAI 1显著降低 ,t PA含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15.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