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余瀛鳌祖籍江苏阜宁,出生于上海;祖父余奉仙,父亲余无言,系中医世医家庭。1955年,他21岁在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开始系统学习中医,1956年拜卫生部顾问秦伯未为师,谨遵秦伯未"多读书,勤临床"之学训,由此确定了余先生文献研究与临床诊疗相结合的治学之路。余先生在文献研究中尤致力于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并形成"去粗取精,择善而从"的古籍临床文献研究思路;临床注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形成专擅内科、妇科疾病的诊疗特色。余先生60余年来精勤于业,著作等身,经他诊疗的患者不计其数,他所培养的硕、博士遍及海内外,形成广泛的影响。总结余先生的治学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积累阶段,主要时间段为1955-1966年;第二阶段是实践运用阶段,并形成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研究方向,大量培养研究生,撰写大型学术性著作,发表学术论文近200余篇,学术达到了顶峰时期,时间约在1976-2000年;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该时期,余先生非常重视清代临床医家的研究,关注傅青主、张锡纯以及唐容川的治学经验,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余瀛鳌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古籍整理、文献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50余年以来,在古籍整理方面,尤致力于古代临床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获得丰硕的成果。另外,余先生临证擅长内科杂病,对于妇科疾病亦多致意。学界对于先生中西兼及的学术背景和在古医籍整理、临证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为“双峰并指,二水对流”。笔者拟就余先生临证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作一简单剖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余瀛鳌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同时又是享誉京城的临床大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任委员等职,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博士后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4.
钱超尘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专家,乾嘉学派传人,投身于中医文献的相关研究数十年,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著书立说、诲人不倦,推进了中医文献在训诂、音韵,语言文字学等领域的发展,填补了诸多学术空白,从枯燥孤独的学术研究中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治学之路.  相似文献   

5.
钱超尘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专家,乾嘉学派传人,投身于中医文献的相关研究数十年,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著书立说、诲人不倦,推进了中医文献在训诂、音韵、语言文字学等领域的发展,填补了诸多学术空白,从枯燥孤独的学术研究中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治学之路。  相似文献   

6.
曲老认为,祖国医学十分精辟其来源于医疗实践,而又通过实践去深化和丰富理论,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熟读经典的同时,曲老又博采众长,反复阅读<脾胃论>、<景岳全书>、<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案>等医林名著,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7.
曲老认为,祖国医学十分精辟其来源于医疗实践,而又通过实践去深化和丰富理论,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熟读经典的同时,曲老又博采众长,反复阅读《脾胃论》、《景岳全书》、《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案》等医林名著,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8.
刘军 《中医教育》2000,19(4):13-14
中医药学是保存完整并且不断发展的华夏文明的代表,综合分析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旺盛生命力的根源,除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外,高度的实践性是我们祖先为民族繁衍昌盛而不懈探求的精神在医学科学领域的集中体现.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产生于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实践,中医学理论发源于我国古代医家的临证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千百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名医名家辈出同样离不开临证实践的薰陶锤炼.深入研究与探讨临证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于揭示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教育规律,逐步完善和建立既符合现代规模教育总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传统中医教育特色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学虽无"流感"一词的记载,但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病因多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以及疠气等外感邪气。不同流感病原类型感染,中医病机又有伤寒、温病的区别。通过对北京地区不用病原类型感染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原类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侵袭人体后所表现的中医病证的区别,因此在中医治疗时也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本文通过总结刘清泉教授治疗流行性感冒病例的中医临证经验,为中医药防治流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笔者20多年之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读余瀛鳌教授的研究生,曾经深深地感佩先生的渊博学识,也对余老的人生道路、学医经历、治学方法充满了景仰与好奇:他出身于数代名医的中医世家,为何当初学医时选择的却是西医甲既然选择了西医,为何又成了第一批“西学中”?在许多“西学中”都以“兼通中西”为荣的时候,余老为何一头扎进中医的文献堆里,一干就是半个世纪甲这几次重大人生转折,充满传奇色彩经历背后的“活思想”是什么?笔者一直疑惑难解,  相似文献   

11.
俞慎初(1915.10—2002.2),生前是福建中医学院资深教授,从医执教60余载,论著宏富,成绩卓著。曾先后发表论文153篇,撰写医著20种,其中《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俞慎初论医集》分别获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奖励。数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形成了自已的学术特色和诊疗风格。  相似文献   

12.
全国名老中医何任教授行医70余载,全身致力于中医药临床、教育事业,他自幼聪敏勤奋,经多年苦心钻研,国学功底深厚,这为研读中医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他精专《金匮要略》,并将其推向了更高层次,在中医学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寻名医成才之路,总结裘沛然教授艰辛曲折的从医之路,是通过学习、反思、再学习,以及实践、反省、再实践的过程,终于领悟到中医学的真谛,成为卓有成就的一代名医。  相似文献   

15.
陈瑞春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50余年,崇尚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情有独钟,临证喜用经方,善用经方.毕生致力于"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历经磨砺,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伤寒大家".在省内外,乃至海外都享有盛誉,求学求治者络绎不绝.现就其临证思辨特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陈瑞春(1936-),江西铜鼓人,现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学会委员,仲景学说研究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江西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自幼随父习医,15岁参加联合诊所涉足医坛,矢志岐黄。1958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6年参加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医研究班,1980年以后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任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1989年改任第一副院长主持工作,1993年经国务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毛德西教授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的从医历程及其"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结果:毛德西秉承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之训,临证经验日渐丰富,学术思想日臻完善,对中医的认识日渐升华。"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寥寥数语,见证了一代中医临床大家的成长历程,凝聚着中医名家的济世之心。结论:毛德西教授从50多年来从最初的被动接触中医到后来主动学习中医,再到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先生在学习中体会中医,在体会中思考中医,在思考中传承中医。  相似文献   

18.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国学功底深厚,精通中医典籍,深谙文、史、哲、诗,研究孔孟儒学,终成一代大家.行医70余年,治病活人无数.裘师传承孟河学派,推崇仲景之学,临证善用经方,辨证分析入微,遣方用药精准,善于灵活变通,颇多独到见解.吾得裘师40年的指教点拨,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今录裘师医案数则,以此管窥一斑,并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00-102
张珍玉教授终生钻研中医经典,探讨中医理论,坚持临床实践,对中医学的继承创新多为阐发。本文在梳理张老师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其治疗思路,即在理论上通过熟读中医经典,比较中西异同,以培养中医思维,彰显中医特色;在临床上注重四诊合参,强调病证结合,倡导辨证论治,以紧扣关键病机,形神并调,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