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医家王孟英编撰。该书收集19世纪60年代以前温病学有关著作,是当时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下至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薛生白《湿热病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病篇》等,包罗无遗。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共五卷。该书不仅是对前人温病理论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并且充分表达王氏独到的学术见解,是一部颇有影响的温病学专著,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病案中。本文就王氏温病学术观点探析如下。1阐明新感伏气温病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了9种温病的证治。在中焦篇中,针对阳明温病所致的各种急症特点,辨证立法,切实运用下法,以拯危难之病。笔者仅就"条辨"中焦篇有关章节,结合临床实践,对吴氏在温病急症中运用下法的经验,作一初识。  相似文献   

3.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来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在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凡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其仿《伤寒论》作法:一是遵《内经》的理论要旨。《伤寒论》虽无《内经》原文,但在自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之词。吴氏不仅一贯深研《内经》,常说:“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于异端”,而且《条辨》开宗明义即首列《内经》原文19条作为卷首,为其立论的根据。二是上、中、下三焦病,均仿《伤寒论》作法写成条文式,并  相似文献   

4.
姚增全  果会玲 《河南中医》2009,29(4):343-344
《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发挥《内经》病机学说,弥补了原“病机十九条”过于简略之不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理论,特别是首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关于“相火”的论述,则为后世相火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还总结了温热病的治疗原则,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内容散见于各篇,主要在病名、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在现存文献中,《内经》最早记载"温病"病名,并指出温病是热性病,寒邪侵袭是温病产生的直接外因,同时温病的产生与精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其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有九条讲火热病的。《内经》虽没有提出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候,但其基本内容已散在各篇中,并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便是清热和保津。《内经》在温病预后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标准,至今仍然具有临床意义。如《素问.玉版论要》的"病温,虚甚死",就是在告诫医生,如果温病患者阴分亏损较甚,精血已枯,无阴以胜阳热,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提出“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甘寒、咸寒以救其阴”之后,《条辨》治温病,“法在救阴”一说几成定局。在帐辨》中是否偏于救阴而忽视护阳呢?《条辨·下焦篇》第28条自注:“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可见,《条辨》在温病治疗中救阴、护阳各有所重。笔者兹就《条辨》中护阳理论及其方药运用特色以及对后世影响,讨论如下。1.元气存亡判断吉凶综观《条辨》全书,吴鞠通治温病,既重视“温病伤人之阴”的一面,又强调在温病过程中密切观察阳气的盛衰情况,在清气、解…  相似文献   

7.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07,2(4):204-207
吴瑭《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温病学专著。其学术成就与创新体现在:(1)为温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卷首.原病篇》精选并诠释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论述;(2)把温病的范畴扩大为包括"九种温病"的"广义温病";(3)创建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述体系——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温热、湿热分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证治体系;(4)创制、整理了久用不衰的名方;(5)《温病条辨》是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吴瑭在《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记载脉象20余种,计达78条,其中数脉就有20条,充分显现了数脉在温病中的重要性与主病特点。本文就此浅加分析,以供同道参考。一、温病之脉本数,数脉分主寒热数脉多主热。温病感受温热阳邪,体内阳热亢盛,故其脉多数。《条辨·下焦篇·第22条》(以下简称《下·22》,余皆仿此)明言:“温病脉,法  相似文献   

10.
《尚论后篇》4卷,系喻嘉言《尚论篇》之续刻。《尚论篇》主要阐述伤寒六经病证传变与治则,《尚论后篇》则对《伤寒论》中有关温病内容,结合《内经》温病条文进行探讨与阐发。本文则就喻氏谓外感伤寒中蕴含着伏气温病,并将"冬伤于寒之温病、冬不藏精之温病、冬伤于寒冬不藏精之温病"的温病"三纲鼎立"学说予以探讨研析,详述其要。并扼要介绍喻氏生平及《尚论后篇》版本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一、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虽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形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又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正> 吴瑭在《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中专列《汗论》一篇,言简意深,精辟地阐明了汗的生理及病理机制。《条辨》中四十余处有关辨汗论述均可从中找到依据。今以《条辨》辨汗为例,对《汗论》篇作初步探讨。一、汗乃阳气阴精蒸化而成。《汗论》曰:“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此即《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意。吴氏犹恐后学者领悟不彻,又借《内经》“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说明。雨乃水湿蒸发上而为云,又聚而下降者。汗由阳热蒸化阴精至腠理皮下,聚  相似文献   

13.
陆廷珍《六因条辨》一书围绕温病时疫展开,书中融汇前贤伤寒与温病论述之长,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但流传却不广泛。本文依照同时期温病大家之论述,遥遵仲景伤寒之意旨,并参当代医家之思辨,从传承和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梳理全书内容,发现陆氏师古而不泥古,虽传承伤寒、温病大家之学术,却不将外感病以伤寒与温病的观点截然区分,而是选取“伤寒六经”定病位和“卫气营血”辨浅深的优势,主张将伤寒与温病的思想融合,提出“寒温融合论”辨治外感病的新颖见解;虽传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宗旨,却不仅仅从五行生克等角度入手,而是集病位与浅深为一体,重新梳理外感邪气之传变规律;虽深谙经典之源流,却不奉其为圭臬,批判性地指出疾病之辨的重要性,其“辨病—辨证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当下仍极具先进性;虽谨遵《内经》“冬伤于寒”之论,却不赞同“伏寒化温”之引申,认为“不藏精”才是“春必温病”之内涵。此外,本文还将陆氏之见化为己用,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略加发微,以增强其学术思想的临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新探戴春福(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关键词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对湿热类温病的辨证纲领,一般多以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的三焦辨证为准则,治疗上结合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论为法度。然此两书所论之病机和治法两方面仍嫌其不够明确和全面。本...  相似文献   

15.
《内经》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病急、传变快、热象明显、病程较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通以“热病”称之。经中记载了伤寒、温病、疟、痢等热病的多个病种,举凡病因、发病及证治规律皆有所述,成为后世外感温热病学之渊薮。然《内经》诸篇所论不一,后世医家每各有所宗,致纷争迭起,学派林立。因此,有必要重温《内经》有关热病的理论,以溯其源而清其流。鉴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源 《中医教育》2003,22(3):66-67
清代中、后期,除叶、薛、吴、王四大温病学名家的著述外,还有四位温病学家的著作,在温病学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即: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雷丰的《时病论》、柳宝诒的《温热逢源》。3.11《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伤寒温疫条辨》的作者杨,字玉衡,晚号栗山老人,约生于1706~1796(康熙至嘉庆)年间,享寿90岁,河南夏邑县人。他经历过多次温疫流行,因此采辑、总结前人关于温病之论述,加以分析批判,取其精华,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著成《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一书。于乾隆四…  相似文献   

17.
一、对《温病条辨》之评价对于《温病条辨》的评价,近代医家意见颇不一致,有褒有贬,贬者尤以王士雄,叶霖为最力。王氏认为“可议处甚多”,希望“读者勿随波逐流”;叶氏则严历指责,甚至骨其“剽窍”,“欺世盗名,莫此为极”。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失当的。《条辨》的价值,不容抹煞,举其大者,有下列三个方面:(一)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有关温病的论述,历代皆有,日积月累,至叶天士始趋成熟,然而他的经验散见于《临证指南》,理论虽有《温热论》及《幼科要略》,也仅属发凡起例而已。我们承认叶天士为温病学科奠定基础有巨大功绩,但也毋庸讳育,温病学科在他手里尚未达到完整、系统的地步。《条辨》则从《内经》到叶天士的著作和医案,  相似文献   

18.
温病一词,马王堆出土之帛书《导引图》已有“引温病”的记载。《内经》有《热论篇》,仲景根据《内经·素问》,“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名其著作为《伤寒杂病论》。从此千百年来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以《伤寒论》为宗师,自金元以降,有“六气皆从火化”(刘河间)之说,义有古方不能治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具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之功,内伤外感皆可用,但温热类病多避之。吴氏在《温病条辨》中巧用桂枝类方及桂枝温扶阳气,独发深意,故略加小议窥其端。重辨证,随机应变,巧用桂枝方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疾病,初起多治以辛凉,但吴氏在《条辨》上焦篇4条提出:“初起恶寒者,桂枝汤主之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温病学说贡献较大,对此已有不少文章作出正确评价,但对吴氏在杂病证治方面的心法经验,却较少为人论述,故本文以《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以下简称《医案》、《条辨》)为本,就吴氏有关杂病心法,作一初步探讨。黄疸识阴阳转化痹证明寒热轻重黄疸病,吴氏曾将其附列于《条辨》“中焦篇·湿温”,析其本义,显然不属湿温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