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麻术后罗库溴铵的残余效应(PORC)。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20例。采用静脉复合全麻,罗库溴铵用量为0.9mg/kg。术中用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直至拔管后TOF值(TOFr)≥90%。记录各组TOFr从0恢复到25%(临床时效)、从25%恢复到90%的时间,以及拔管时TOFr<90%(PORC)患者TOFr恢复到90%的时间。监测拔管后及TOFr达90%时的动脉血气。结果老年组罗库溴铵作用时效[(60.70±14.27)minvs.(45.51±7.80)min]及TOFr从25%恢复至90%时间[(46.50±11.56)minvs(34.50±9.56)min]均长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PORC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15/20vs12/20),PORC持续时间长于中青年组[(26.00±8.43)minvs(17.20±8.00)min](P<0.05);老年组拔管后CO2蓄积例数多于中青年组(13例vs.6例)(P<0.05)。结论老年患者罗库溴铵的PORC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肌松监测,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用于肝部分切除术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剖腹单纯肝部分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罗库溴铵组(R组)和顺式阿曲库铵组(C组)。全麻肌松药诱导量R组和C组分别为2倍ED95的罗库溴铵0.6mg/kg及顺式阿曲库铵0.1mg/kg,采用TOF监测肌松程度,当TOFr至25%时追加肌松药。观察两组肌松药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临床作用时间、术毕恢复指数、气管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R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临床作用时间及术毕恢复指数明显长于C组(P0.05);两组气管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TOFr为0时,R组气管插管条件为优的例数明显多于C组(P0.05)。R组静脉注射痛发生率为16例(80%),明显高于C组的3例(15%)(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皮肤潮红、BP降低、HR增快及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未观察到拔管后的肌松残余作用。结论与顺式阿曲库铵比较,应用罗库溴铵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虽恢复指数略长,但对拔管时间并无影响,同时未有明显的肌松残余作用,可以安全用于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对腹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6月对23例腹型肥胖伴低肺功能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术后1周内心肺并发症,术前2 d,术后第3、7天,1.5、3、6个月行肺功能检查及登楼试验,评价心肺功能。结果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39.1%(9/23)。术后第3天较术前FVC[(1.83±0.45)L vs.(2.70±0.68)L,q=7.936,P0.05]、FEV1.0[(1.05±0.29)L vs.(1.75±0.25)L,q=9.745,P0.05]、FEV1.0/FVC[(53.3±7.6)%vs.(70.2±6.0)%,q=9.902,P0.05]、MVV[(55.3±14.9)L/min vs.(86.8±16.5)L/min,q=9.279,P0.05]、FRC[(1.50±0.27)L vs.(2.25±0.35)L,q=8.920,P0.05]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较术前FVC[(2.07±0.53)L vs.(2.70±0.68)L,q=5.747,P0.05]、FEV1.0[(1.35±0.31)L vs.(1.75±0.25)L,q=5.568,P0.05]、FEV1.0/FVC[(57.6±7.4)%vs.(70.2±6.0)%,q=7.382,P0.05]、MVV[(66.3±15.8)L/min vs.(86.8±16.5)L/min,q=6.038,P0.05]、FRC[(1.68±0.35)L vs.(2.25±0.35)L,q=6.779,P0.05]下降明显;术后第7天与第3天比较,FEV1.0[(1.35±0.31)L vs.(1.05±0.29)L,q=4.176,P0.05]、MVV[(66.3±15.8)L/min vs.(55.3±14.9)L/min,q=3.240,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短期内恢复;术后1.5月较术后第3、7天FVC、FEV1.0/FVC、MVV明显好转(P0.05),与术后3、6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功能趋于稳定;FVC、FEV1.0、FEV1.0/FVC、MVV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肺功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登楼试验显示术后第7天仅2例(8.7%)能坚持到5楼,且HR明显升高、登楼时间延长及Sp O2下降均≥5%;术后1.5月登楼成功例数与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仅登楼时间较术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1周对心肺功能影响明显,注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1.5月后心肺功能逐渐代偿,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bb角度变化和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拔管时间与肺功能参数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脊柱胸段侧弯矫形术患者61例,测定Cobb角。测定肺功能指标VC、FVC、MVV、MV、FEV1、FEV1/FVC、PEF和MMEF,计算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观察记录手术结束停用异氟醚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结果Cobb角与肺功能参数MVV、VC、FVC、FEV1、PEF和MMEF均呈负相关(r=0.51~-0.71),而与MV及FEV1/FVC无相关性。拔管时间与MVV、FEV1、FEV1/FVC、PEF和MMEF呈负相关(r=-0.36~-0.60),与VC、FVC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55~-0.56)。结论脊柱胸段侧弯患者Cobb角测定值与肺功能多项参数有良好的相关性。术前肺功能测定,对术后拔管时间地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松监测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拔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组(A组)和传统气管拔管组(B组)各50例.记录各时间点(术前、拔管时、拔管后30min、拔管后1h)的MAP,HR,脑电双频指数(B1S),四个成串刺激(TOF),TOF<0.9为肌松残余.结果:肌松监测组MAP,HR指标稳定(P>0.05),拔管后1h的肌松残余(PORC)发生率为0%;传统组MAP,HR均有显著变化(P<0.01),拔管后1h的PORC发生率28%.结论:老年患者在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后麻醉恢复室(PACU)中患者残余肌松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全麻下择期手术患者208例,常规麻醉诱导和维持.术毕在PACU根据临床拔管指征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即刻测定肌力恢复情况.根据四个成串刺激比值(TOF-R)将患者分为非残余肌松组(TOF-R≥0.9,n=147)以及残余肌松组(TOF-R<0.9,n=61).分别对两组患者24个术前变量、15个术中变量和10个术毕变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临床指标的统计分析显示患者的肾病病史、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失血量、术中低温、应用肌松拮抗药等6种指标与术后残余肌松密切相关.结论 肾病病史、Cr、BUN、失血量、术中低温、应用肌松拮抗药是术后发生残余肌松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olume capacity,VC)、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maximum expiratory flow volume,PEF)、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和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根据肺功能实测值计算所有肺功能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其躯干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膈肌旋转角(diaphragm rotation angle,DA)和T1-S1 Cobb角,应用相关软件对正中矢状面上测量的DA和术前T1-S1 Cobb角及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30例患者的VC为(68.26±6.78)%,MVV为(56.71±6.90)%,FVC为(69.10±6.34)%,FEV1为(43.24±5.67)%,FEV1/FVC为(46.48±3.81)%,PEF为(78.07±11.91)%,IRV为(54.85±6.37)%,ERV为(63.37±19.73)%;DA为-28.18°±9.67°,T1-S1 Cobb角为49.17°±7.43°。DA与T1-S1 Cobb角呈负相关(r=-0.5337,P0.05),与VC和FVC、PEF、IRV、ERV呈正相关(r=0.6184、0.3893、0.4966、0.3732、0.3633,P0.05),与FEV1、FEV1/FVC和MVV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在矢状位上的旋转程度随后凸程度的增加而加重,肺功能随膈肌旋转程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前后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并探求引起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5例经皮椎体强化术患者于术前和术后3 d进行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测量胸椎后凸角、局部后凸角、肺功能(VC、FEV1.0、FVC、MVV、ERV、通气储备百分比),分析肺功能的变化、探求引起其变化的相关因素及相关性。[结果]经皮椎体强化术后3 d时患者受损的VC、FVC、FEV1.0、MVV、ERV、通气储备百分比显著改善,胸椎后凸角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骨折椎体局部后凸角术后明显改善,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活动能力明显增加。胸椎后凸角与FVC、MVV呈明显负相关性,骨折椎体局部后凸角与肺功能各指标没有明显相关性,术后3 d胸椎后凸角改善值与FVC、FEV1.0、MVV提高值呈显著正相关性,局部后凸角改善值与肺功能改善值无显著统计学相关。疼痛评分在术前与VC呈显著负相关,在术后3 d与VC、FVC、FEV1.0呈显著负相关,术后3 d VAS改善值与FVC、FEV1.0、MVV提高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后3 d时患者疼痛显著缓解,脊柱矢状面排列改善,活动能力增加,同时受损的VC、FVC、FEV1.0、MVV、ERV、通气储备百分比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术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黄县中医院2018-02—2020-08行肺癌根治术的7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康复训练方法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常规组)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组(综合组),每组3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肺活量(MVV)肺功能指标。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运动功能。统计术后4周内肺部感染、肺不张,以及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综合组术后3个月时FEV1、MVV、FVC和6MWT均优于常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加强呼吸、运动等综合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老年肺癌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刘伟  苏跃  耿万明  郑辉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1):1011-10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确定术前肺通气功能参数能否预测术后呼吸衰竭。方法择期行肺切除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00例,ASAⅠ级或Ⅱ级,术前测定常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75%肺活量位用力呼气流速(FEF75)、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25)、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脉冲震荡肺功能参数: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es)、中心阻力(Rc)、5 Hz和20 Hz时粘性阻力(R5、R20)。插管后机械通气初始时记录双肺气道峰压和双肺胸肺顺应性,开胸单肺通气肺萎陷时记录单肺气道峰压(Ppeak)和单肺胸肺顺应性(CT)。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与身高、体重及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情况和术前肺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RF)和非呼吸衰竭组(NRF)。结果Ppeak与Zres、身高、体重和FEF75呈线性关系(R^2=0.504,P〈0.01),CT与Zres、身高、VC和RV/TLC呈线性关系(R^2=0.602,P〈0.01)。与NRF组比较,RF组FEV1、FVC、FEV1/FVC、MVV和MMEF75/25均降低(P〈0.05或0.01)。年龄≥60岁的中老年患者FEV1≤60%、FEV1/FVC≤60%、MVV≤50%、MMEF75/25≤35%时,RF组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NR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结论术中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分别与身高、体重和术前肺功能呈线性关系。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