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例报告 例1:女,29岁.7 a前体检时胸片发现纵隔增宽,未加注意,近0.5 a时有胸闷,在当地医院再次拍胸片诊为纵隔肿物,畸胎瘤,欲行手术治疗而来我院.胸部CT平扫:见前上纵隔胸骨后一约4.0 cm×3.0 cm大小的卵圆形低密度肿物影,边缘光滑,其内密度均匀,CT值-78 Hu,其内未见钙化影.肿物与周围大血管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物无强化.CT诊断:前上纵隔脂肪瘤.手术及病理:手术见前纵隔一包膜完整的浅黄色肿物,约4.0 cm×3.0 cm,完整摘除肿物送病理,病理诊断:前纵隔脂肪瘤.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近期临床上遇到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十例纵隔良性肿物(纵隔淋巴结增生症3例,脂肪瘤4例,混合性血管瘤2例,淋巴管瘤1例)。这些病例较少见,尤其是纵隔血管瘤,淋巴管瘤更属少见。本文重点探讨这些纵隔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 男,45岁.因胸闷、气短、背部不适2个月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饱满,未见胃型蠕动波,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无异常.双肺CT平扫示:脊柱前、心脏后见一15.8 cm×10.7 cm×11.0 cm大小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CT值109 Hu,肿物向四周延伸,心脏受压向前移位,邻近椎体骨质无破坏,向下延伸至腹腔.增强扫描后见纵隔肿物呈边缘强化,其内可见规整强化血管影.MRI检查示:后纵隔肿物信号与腹腔内脂肪信号相同.影像学诊断为纵隔脂肪瘤.临床以纵隔肿瘤性质待查行手术探查,术中于后纵隔内找到肿物,切开包膜,游离其内肿物,发现为大网膜,于食管裂孔处疝入纵隔.行大网膜复位,并切除部分疝入大网膜,修补膈肌及食管裂孔.术后诊断:膈疝.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手术在胸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本科为722例纵隔和胸壁肿物、手汗症、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了电视纵隔镜治疗性手术,其中胸壁和纵隔肿物9例,恶性胸腔积液56例,手汗症657例。结果:9例纵隔和胸壁肿物患者,病理检查示胸腺囊肿2例,纵隔脂肪瘤2例,后纵隔神经鞘瘤5例,肿物直径均<3 cm,均完整切除。5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术中均获得病理确诊,其中肺腺癌25例,肺鳞癌23例,肺小细胞癌2例,肺腺鳞癌3例,乳腺癌转移1例,卵巢癌转移2例,术中行胸膜固定术,术后1个月复查,胸腔积液均无复发。657例手汗症患者,行T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术后代偿性多汗63例,少量气胸合并轻度皮下气肿122例,胸腔积液23例,其中双侧胸腔积液11例,需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2例,伤口感染12例,全组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治疗胸部疾病是一种更加微创、简便、美观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骶部脂肪瘤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分类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39例腰骶部脂肪瘤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术前均行MRI等影像学检查,根据影像学特点结合术中解剖学特点分为背侧型、硬膜内外沟通过渡型、腹背侧混合杂乱型三类.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显微镜下脂肪瘤切除+脊髓神经松解+终丝切断术,通过对患儿术前l周、术后3个月Hoffman功能分级,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 39例患儿术后全部得到随访,平均15个月,没有死亡病例,其中12例背侧型脂肪瘤和18例硬膜内外沟通过渡型脂肪瘤患儿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者稳定,无神经功能缺失加重病例,疗效满意.其中9例腹背侧混合杂乱型脂肪瘤大部分患儿术后症状较术前有所改善或者稳定,但其中2例患儿大小便失禁加重.术后2例发生切口脑脊液漏,1例硬膜内外沟通过渡型,1例腹背侧混合杂乱型,均经过严格的抗炎治疗后切口痊愈.结论 对于腰骶部背侧型脂肪瘤和硬膜内外沟通过渡型脂肪瘤无论早期有无神经功能缺失,都主张尽早行显微镜下脂肪瘤切除+脊髓神经松解+终丝切断术;腹背侧混合杂乱型脂肪瘤局部解剖复杂,术中难以完全辨认马尾神经和终丝.术后症状改善不理想,并发症较多,对于早期手术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6.
正脂肪瘤是人体手、足、口和胸背部等浅表部位常见良性肿瘤,多数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较好,而肺脂肪瘤是一种极罕见疾病,在肺部肿瘤中占0.1%~0.5%[1]。本文将1例经支气管镜下氩气刀治疗的右肺脂肪瘤诊治过程及文献复习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杨某男,51岁,四川剑阁人。因"反复咳嗽、咯痰伴胸闷气紧10年,加重1个月"入院。10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气促,活动后加重,多次在  相似文献   

7.
<正>髓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和骨髓造血组织组成的罕见良性肿瘤,易累及肾上腺[1],亦可见于骶前区及腹膜后[2],累及纵隔或肺部者极为少见。胸部髓脂肪瘤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而表现为胸闷、胸痛及轻微咳嗽,少数可合并血液系统疾病[3]。本研究报告8例胸部髓脂肪瘤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8.
大肠脂肪瘤内镜下诊断治疗体会(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肠脂肪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分期内镜下黏膜下脂肪瘤的摘除(电切)。结果5例病人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切除大肠脂肪瘤表面黏膜层,短期再次肠镜检查,肿瘤向肠腔内突出,有利于电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切除肿瘤完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纵隔五分区法在纵隔占位病变定位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肿块患者的胸部平片和CT图像,按照五分区法统计不同性质病变在纵隔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前上纵隔主要分布有胸腺肿瘤和淋巴结肿大,前下纵隔分布有胸腺肿、畸胎类肿瘤和心包囊肿,后纵隔只集中神经源性肿瘤1种。85.7%胸内甲状腺肿居中上纵隔,全部的支气管囊肿、食道肿瘤、胸主动脉瘤、膈疝、脂肪瘤和88%的淋巴结肿大分布在中纵隔。结论:纵隔五分区法简便易记,在胸部平片和CT图像上划线标记明确,以五分区法定位为基础,结合影像征象,能更准确地对纵隔占位病变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辅助颈部低领式切口切除前上纵隔肿瘤的手术方式和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01/2007-12对28例前上纵隔肿瘤行电视纵隔镜辅助颈部弧形切口切除术,其中胸骨后甲状腺肿瘤13例(恶性1例,良性12例),胸腺瘤9例,脂肪瘤2例,淋巴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手术平均时间2 h,术中平均失血量150 ml,平均术后住院7 d。结论:电视纵隔镜辅助颈部低领式切口切除前上纵隔肿瘤,可达到传统经胸手术效果,手术显露充分,操作确切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肠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思路及预后。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0—2016年间病理诊断为小肠脂肪瘤的全部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结果 14例小肠脂肪瘤病例中,男女比例1∶1.33,平均年龄51岁。9例发生在回肠,4例发生在十二指肠,1例发生在空肠。肿瘤直径0.5~7.5 cm。9例出现腹痛,7例出现腹部肿块并发生肠套叠。单发小肠脂肪瘤者12例,多发小肠脂肪瘤者2例;其中1例多发脂肪瘤伴部分小肠黏膜呈腺瘤样增生,1例单发脂肪瘤伴部分小肠黏膜呈错构瘤息肉样增生。十二指肠脂肪瘤均为单发病例。随访11~92个月,13例健在,1例因结肠腺癌术后复发而死亡。结论小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肠段的解剖部位和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依靠病理确诊,肿瘤的长期刺激可能会引起局部肠黏膜腺体呈腺瘤样或错构瘤样增生。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14岁.间断咳嗽,逐渐加剧1个月,胸闷气短4 d入院.既往7个月前因纵隔肿瘤破裂出血于我院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纵隔恶性畸胎瘤.左肺转移瘤.术后外院放、化疗6个疗程,病情较平稳,血AFP34.55~1183.00 ng/ml(0~13.6 ng/m1).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0岁。胸腔超声体检见右背部第7肋间以下探及约16cm×14cm的较均匀实性低回声,边界不清,其内可见0.2cm×0.1cm的强回声,后有典型声影(图1),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纵隔实性占位性病变(软组织肿物?)。MRI提示右后纵隔脂肪瘤。术中见右后纵隔占位为经食管裂孔疝入纵隔的大网膜组织,膈肌右侧见5cm×4cm的缺损,贲门位置正常。术后诊断:食管裂孔疝(型)。讨论大网膜经食管裂孔疝入纵隔,造成酷似纵隔占位性病变的病例非常少见。分析患者存在先天隐患,加之后天过于肥胖,腹壁脂肪层增厚,腹压增大致使大网膜疝入纵隔。本病无特殊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少见部位脂肪瘤的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脂肪瘤的CT资料。结果:(1)13例脂肪瘤;颅内4例,纵隔内3例,肌肉组织3例,右肱骨旁1例,腹膜后1例,盆腔内1例;(2)脂肪瘤边缘清楚,锐利,大部分为均匀脂肪样密度肿块。(3)颅内脂肪瘤位于颅内中线部位,可有点状钙化及脑积水,脑发育不良。(4)肌肉组织内脂肪瘤长轴与肌束方向较一致,瘤体内可见索条状肌纤  相似文献   

15.
1病历介绍女,9个月。因咳喘2个月加重1个月第二次入院。病前有吃烟丝后呛咳病史,1个月前曾住院检查.当时左肺听诊呼吸音低,胸透示纵隔摆动;X钱胸片示右侧支气管不全阻塞。诊断为支气管异物。行2次支气管镇检查均未见异物,仅有支气管粘膜水肿。经抗炎及对症处理后好转。本次住院查体:T37℃,P120/min,体重9.0kg;呼吸平稳,气管略左偏,左肺呼吸音粗,闻及少许痰鸣音,右肺呼吸音低;心腹无异常。血、尿、便常规及血沉、OT试验等均无异常。X线胸透仍有纵隔摆动,胸片示右肺气肿明显,纵隔向左侧移位,同时见右脑纹理较少,有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胸腺脂肪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对3例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少见胸腺脂肪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胸腺脂肪瘤伴重症肌无力,1例伴甲亢.镜下见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和胸腺组织以不同比例混合构成,常见胸腺小体结构.结论 胸腺脂肪瘤是罕见的纵隔良性肿瘤,可伴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形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及术后大出血及腹腔脏器损伤,手术时间35~115 min,平均67 min;术中出血量30~190 m L,平均75 m 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8~48 h,平均2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 d,平均1.5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5 d,平均3.6 d;术后住院时间3~9 d,平均5 d。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术后随访1~36个月,肿瘤无一例复发。结论后腹腔镜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切除术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男,63岁.因咳嗽、咳痰伴胸闷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出现咳嗽,咳少许白痰,轻度胸闷,在当地医院摄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稍粗,未见明显异常致密影.未作肺功能等检查,考虑支气管炎,予抗感染、止咳等治疗,症状好转不久再次加重,且出现双下肢水肿.胸部CT示:后纵隔内数枚肿块影,局部融合在一起,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考虑后纵隔占位伴双侧胸膜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附睾肿瘤17例,良性16例中附睾腺瘤11例、脂肪瘤2例、平滑肌瘤3例,附睾腺癌1例。16例良性肿瘤中,11例行附睾肿瘤单纯切除术,5例行附睾切除术,恶性肿瘤行根治性睾丸附睾切除术。术后随访4个月~9年,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1例术后5个月死于广泛转移。  相似文献   

20.
赵少坚 《全科护理》2012,10(10):910-911
[目的]总结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4例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行后路椎板减压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准备、术后体位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功能锻炼等。[结果]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0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未见症状加重。[结论]加强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