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用药,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12医院临床分离的IRPA 10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MIC,用纸片法进行金属酶表型筛选;用PCR方法检测IRPA的金属酶基因、外排基因oprM以及外膜通道蛋白基因。结果 106株IRPA中检出2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均为VIM-2基因;检出9株携带主动外排基因oprM;检出外膜通道蛋白基因oprD2缺失99株,缺失率为93.4%。结论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为外膜通道蛋白基因oprD2的缺失、金属酶的产生以及主动外排机制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东莞地区2家医院11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采用VITEK2系统分析临床菌株耐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行同源性分析,PCR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以及oprD基因,并对阳性株进行测序;对oprD基因无中断突变株,利用qRT?PCR检测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 11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单胞菌PFGE分析结果显示高度克隆多样性。PCR法检测出18株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主要类型是:IMP?25,VIM?2,SIM?2。PCR法检测出107株阳性菌株,测序结果表明有意突变率高达93.46%(100/107),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以及提早终止突变。7株oprD mRNA表达量均降低。结论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oprD基因缺失,发生广泛有意突变,mRNA表达减少以及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产生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汉中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为有效控制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和Etest法对汉中地区3201医院2006年1月-2008年3月临床分离的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双纸片协同法和Etest法检测金属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和oprD2基因;用实时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oprD2、ampC基因的表达;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氨曲南、头孢他啶的有较高的敏感性;仅1株产IMP-9型金属酶;65株菌未表达oprD2;4株菌过表达ampC基因;基因测序分析62株菌的oprD2基因均在同一位点正向插入序列ISpa1328;PFGE分型显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以单克隆流行为主.结论 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在同一所医院多个科室的单克隆播散,是汉中地区近两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插入序列ISpa1328引起的OprD2的缺失,是汉中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情况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分布。方法对医院临床分离的150株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等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进一步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64株作为受试株,进行耐药机制表型初筛试验及基因检测。结果 IRPA共64株,占42.6%,其中9株为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阳性,占试验菌株的14.06%,4株携带VIM基因和3株携带IMP基因,其他为阴性结果;17株主动外排表型筛选阳性,5株同时检测出oprM、mexB基因、有9株仅扩增出oprM基因而没有mexB基因、有3株未扩增出外排基因;oprD2基因缺失共11株,占17.19%。结论调查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有金属酶的产生;主动外排的过度表达;孔道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9,他引:16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流行现状。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04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ATB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和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16种)和多分子标志法聚类分析菌株的亲缘性。结果3个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51.3%、80.0%和100.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48.2%~100.0%,耐药基因oprD2缺失率为90%~100%;多重耐药基因标志的菌株显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但绍兴地区流行耐药株以oprD2的缺失为主,湖州地区则以TEM、oprD2缺失、aac(3)-Ⅱ、ant(3″)-Ⅰ、qacE△1为主。结论3个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并由克隆传播导致医院感染,但耐药的机制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绍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目的探讨绍兴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对5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4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IMP、VIM和oprD2基因等3种基因检测和测序.结果 5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检出VIM基因,经比对分析为VIM-2型;无IMP基因检出,oprD2基因均无缺失.结论绍兴地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由VIM-2型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到的20株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对57种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为泛耐药菌。20株菌有19株分别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仅1株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且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20株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菌有聚集性且可分成A、B群。其中A群中有4个克隆播散,B群中有2个克隆播散。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同时携带了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6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到的20株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对57种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为泛耐药菌。20株菌有19株分别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仅1株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且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20株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菌有聚集性且可分成A、B群。其中A群中有4个克隆播散,B群中有2个克隆播散。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同时携带了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6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耐碳青酶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关耐药基因及Ⅰ型整合酶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酶烯类耐药相关的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SPM、GIM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及Ⅰ型整合酶基因等6种主要耐药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51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SPM、GIM金属酶基因检测均阴性,16株IMP和5株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1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阳性,其余37株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阴性,7株产金属酶并同时伴有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49株Ⅰ型整合酶基因intⅠ1阳性。结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产生金属酶,Ⅰ型整合酶基因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提示要加强对耐药基因在病原菌种属间传播和扩散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医院感染的临床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IRPA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E),采用KB法进行体外耐药监测,并统计耐药率.结果 2年来医院感染性标本中共检出336株IRPA,占PAE总数的38.7%,IRPA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 建议重视对IRPA的监测与控制,尤其要关注泛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9月广州市某医院ICU分离的37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使用微生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柳州市三级医院2011年1-12月标本中分离的MDRPA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D 4类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oprD2膜孔蛋白基因.结果 20株MDRPA中A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TEM(100.0%),B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IMP(75.0%),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PDC(100.0%)和DHA (30.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无检出;oprD2膜孔蛋白基因均未检出,提示膜孔蛋白基因编码缺失;1号株TEM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TEM-1基因,IMP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IMP-1基因;9号株DHA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DHA-1基因.结论 产TEM、PDC、IMP型基因少数并产DHA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基因编码缺失,是该组MDR-PAE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BD Phoenix 100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纸片扩散法(K 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IMP、VIM、OXA、GES)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8.33%;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20%;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米诺环素等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差, 耐药率>60%,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全部耐药。检测到1株OXA 17阳性菌,阳性率2.78%;oprD2缺失率为38.89%;未检测到其余耐药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除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外, 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膜蛋白OprD2缺失与碳青霉烯酶产生等机制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在医院感染患者中检出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1999年7月-2007年6月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110所)医院感染患者资料中IRPA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的549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进行亚胺培南药敏试验者3090株,其中检出IRPA940株(30.42%)。IRPA主要分布在医科大学(学院)附属医院及900张床位以上大型综合医院(847株,占90.11%);按每2年一个时段,各时段相比,IRPA检出率显著升高(Χ^2=27.50,P=0.000);IRPA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占72.13%,其次为烧伤部位7.87%。IRP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83.33%。结论IRPA检出率高,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呈现增长趋势与广泛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以及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135株多药耐药菌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及oprD2基因.结果 135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按检出率依次为AmpC酶占36.3%,ESBLs+ AmpC酶占14.8%,金属β-内酰胺酶占13.3%,ESBLs+ AmpC酶变异子占11.9%,AmpC酶变异子占5.2%,ESBLs占4.4%;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检出率CTX-M-1群为45.9%、TEM为25.9%、CARB为12.6%、DHA为10.4%、IMP为3.7%,未检出SHV、OXA- 10群、PER、GES、VEB和VIM基因;oprD2基因的缺失率为69.6%.结论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β-内酰胺类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主要与CTX-M-1群、TEM、CARB、DHA、IMP型耐药基因有关,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医院感染的临床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医院2年来IRPA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B法对铜绿假单胞菌(PAE)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6株PAE中,IRPA占总数的35.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IRPA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医院应重视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尤其要关注PAE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elucidate any changes in 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RPA) infections in Japan, we examined 511 P. aeruginosa stains isolated from our surgical ward between 1987 and 2001. These isolates were subjected to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gainst various antipseudomonal agents including imipenem, meropenem, ceftazidime, gentamicin and ciprofloxacin. They were serotyped with the slide agglutination test and genotyped using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The annual incidences of IRPA infections were particularly high in the early 1990s.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that these outbreaks were due to dissemination of hospital-acquired IRPA isolates. Intensive use of imipenem promoted the selection of highly resistant strains. Further study of resistance mechanisms revealed that none of the 110 IRPA strains were metallo-beta-lactamase (MBL) producer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alysis using bla(IMP) specific primers confirmed that no IMP-1 type MBL gene-positive strains were detected from our ward. Susceptibilities of those IRPA strains against other antipseudomonal agents showed relatively low levels, suggesting that imipenem resistance was mainly due to impermeability of the OprD porin. In conclusion, hospital-acquired outbreaks of IRPA were recently reduced by guidelines for, and surveillance of, appropriat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When the rate of IRPA isolation increases, serotyping should be performed initially and PFGE is required to confirm outbreaks. A computer-assisted genotyping technique is available to perform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IRPA isolates.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和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3年某院分离到的IRAB和IRPA,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学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对相关常见耐药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136株临床分离的IRAB和IRPA,耐药菌株主要分离自ICU病区和呼吸内科。其中IRAB占59.6%(81/136),IRPA占42.1%(55/136);两者的5年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5.2%和8.6%,均呈逐年上升。标本种类中,以呼吸道标本(痰和肺泡灌洗液)为主,占88.9%(121/136)。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7株(8.6%),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5株(9.1%);泛耐药菌株均来自ICU。头孢派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分别为22.2%和32.7%,未检出多粘菌素B不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81株鲍曼不动杆菌仅检出OXA-23型和OXA-51型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7.7%(71/81)和100.0%(81/81)。5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为14.5%(8/55);OprD2 基因缺失率为76.4%(42/55)。结论 IRAB和IRPA多重耐药性严重;OXA-23和OXA-51型β-内酰胺酶基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主要机制;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和OprD2 基因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某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IRPA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西安地区4所三级医院2013年2-10月IRPA感染患者103例(病例组),同期对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103例(对照组),对IRPA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住院时间≥4周、慢性肺部疾病、入住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分离出IRPA前2周使用过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IRPA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选取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4周(OR95%CI:1.44~139.73)、机械通气(OR95%CI:2.96~267.75)以及分离出IRPA前2周使用过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OR95%CI:2.65~154.34)是IR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地区医院应针对IRPA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期降低IRPA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感染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医院2008-2010年,老年病房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分离,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结果分离的10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亚胺培南的菌株有205株,检出率为19.4%,其中产金属酶的有57株,阳性率为27.8%;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老年重症病房、老年呼吸内科、老年神经内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有明显差异。结论加强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按照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以防止菌株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