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造影增强超声(CEUS)对判断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53例肝恶性肿瘤共71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CEUS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59个病灶、转移癌9例12个病灶。全部病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增强CT检查结果比较。超声仪为Technos DU8并使用CnTI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结果CEUS观察71个病灶中,54个(76.1%)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3个(18.3%)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4个(5.6%)病灶判断不清。最终诊断依据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1.5%(65/71),增强CT为93.9%(62/66),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为67.6%(48/71)。CEUS与增强CT在评价肿瘤复发或残留方面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射频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可成为肝癌局部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及价值。方法: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IFU治疗后行CT检查,对比治疗前后CT改变。5例治疗后行病灶切除,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并与CT表现对照。结果:治疗后12例(12/18,66.7%)病灶体积缩小。16例(16/18,88.9%)病灶密度降低,强化程度减弱,2例病灶内及周边有小片轻度增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HIFU治疗区内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病理结果与CT表现一致。结论:CT可以反映HIFU后瘤体的组织学及血供变化,对评价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判定肝癌消融局部疗效的价值。 方法对183例肝细胞性肝癌共248个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化学或热消融治疗,用超声造影判定局部疗效,造影剂为声诺维,使用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技术。以同期的增强CT或MRI作为金标准,作诊断性试验评估超声造影的判定效能。 结果增强CT或MRI判定78.2%(194/248)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21.8%(54/248)的肿瘤消融不全;超声造影判定79.O%(196/248)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21.0%(52/248)的病灶消融不全。同增强CT或MRI比较,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0.7%(49/54)、98.5%(191/194)、94.2%(49/52)、97.4%(191/196)、96.8%(240/248)。 结论超声造影判定肝癌消融局部疗效具有与增强CT或MRI同等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评价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比较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评价肝癌射频消融(RFA)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对54例病理证实的69个肝癌病灶进行RFA治疗,并与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如果以RFA治疗后消融灶各期均无增强为肿瘤完全灭活的依据,则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肝癌灭活的敏感性分别为96.8%、96.7%、特异性为85.7%、83.3%、准确性为95.7%、95.5%;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检验,P〉0.05)。病灶最大直径测值超声造影与增强CT无差异。超声造影显示新病灶数增多。 结论 超声造影是评价RFA疗效的有效方法,具有与增强CT同样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不同灌注法对直径〈10.0mm的兔VX2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方法将VX2瘤细胞接种于新西兰白兔大腿外侧皮下,制成荷瘤种兔并传代。将种兔VX2肿瘤在无菌条件下制成小瘤块,植入兔肝实质较厚处,制成带有VX2肿瘤的新西兰白兔30只,30只VX2肝肿瘤的新西兰白兔,分别经外周静脉采用单次和双次灌注法注射造影剂,与动物肝大体病理切面对照,观察不同造影方法检出微小肿瘤的敏感度。结果30只动物肝脏大体病理检查共检出41个微小肿瘤(其中3.0~5.0mm病灶15个,5.0~10.0mm病灶26个)。荷瘤兔肝VX2微小肿瘤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呈“快进快退”表现,即在动脉相迅速增强,门脉相开始廓清,延迟相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其中单次灌注法共检出病灶数量为32个,其中3.0~5.0mm病灶7个,5.0~10.0mm病灶25个;双次灌注法共检出病灶数量为39个,其中3.0~5.0mm病灶13个,5.0~10.0mm病灶26个。单次和双次灌注法对微小肿瘤检出率分别为78%(32/41)和95%(3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值为5.150,P值为0.023)。单次灌注法与双次灌注法对3.0~5.0mm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7%(7/15)和87%(1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5.400,P值为O.025),对5.0~10.0mm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6%(25/26)和100%(2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1.020,P值为0.500)。结论双次灌注法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微小肝癌(尤其是直径〈5.0mn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左叶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原发性肝左叶癌的疗效分析,探讨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价值。 方法 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26例原发性肝左叶癌患者接受HIFU治疗,其中21例HIFU治疗前曾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5例行单独的HIFU治疗。所有患者HIFU治疗前后均行血AFP测定。HIFU治疗前后均行超声、CT或MRI检查。 结果 HIFU治疗后血清AFP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分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HIFU治疗后肿物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HIFU治疗后CT/MRI呈典型的凝固性坏死表现。其中完全缓解(CR)3例,缓解(PR)12例,CR+PR占57.7%。TACE联合HIFU组近期疗效较单纯HIFU治疗组疗效为好,两组有效率有较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 HIFU治疗肝左叶癌具有一定疗效。HIFU联合TACE治疗肝左叶癌具有协同作用。超声可作为HIFU治疗实时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微创治疗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微创治疗的价值。方法:98例肝癌患者126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51例60个病灶,转移性肝癌47例66个病灶。治疗前及治疗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同期增强CT比较,治疗中51例69个病灶使用了超声造影引导消融。结果:126个病灶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判定89.7%(113/126)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0.3%(13/126)的病灶消融不全;增强CT判定88.9%(112/126)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1.1%(14/126)的病灶消融不全,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微创治疗中不但起着定位肿瘤、引导穿刺、监测治疗过程的作用,而且是评价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超声造影对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观察,了解超声造影对HIFU疗效的评价作用,并进一步指导HIFU的治疗. 方法 68例肝癌患者(89个病灶)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1例(55个病灶)治疗前及治疗后10 min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组织血供情况,了解肿瘤组织内部有无残留血供和遗漏病灶,并对未完全灭活的病灶针对性地进行HIFU补充治疗;B组27例(34个病灶)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AFP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HIFU治疗后行超声造影发现A组24个病灶未完全灭活并进行补充治疗.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治疗后A、B两组患者甲胎蛋白值下降率分别为83.3%、59.7%;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9.7%、85.3%和85.2%、75.0%、61.5%;两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P<0.05)意义. 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进行疗效的评价并指导补充治疗有利于病灶的完全灭活,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功率(俗称“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测肝肿瘤内血流信号的能力。方法:对未治疗的56例57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功率多普勒谐频成像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47个,胆管细胞性肝癌3个,转移性肝癌3个,肝血管瘤2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2个。所有病人注射造影剂后于早期动脉相观察肿瘤内的血流灌注情况,并与动态增强CT结果比较。结果:功率多普勒谐频成像显示肝肿瘤内造影增强80.7%(46/57)、负性增强19.3%(11/57)。与动态增强CT相比,功率多普勒谐频成像显示肿瘤内血流信号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6%、100%和84.2%。肿瘤的深度是影响谐频成像结果的重要因素。结论:对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肝肿瘤,功率多普勒谐频成 像可以敏感而准确地显示不同肝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估计肿瘤血供特点,有助于肝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阻断肝癌血供的效果以及指导RFA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71例肝癌患者共75个病灶,均为富血供肝癌,均因不宜行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或TACE疗效不佳拟行RFA。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71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皮消融阻断荷瘤血管(PAA)+褂1A组与单纯RFA组2组。PAA+RFA组38例患者共39个病灶,首先行CEuS确认肿瘤荷瘤血管及浸润范围,并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PAA;即刻行CEUS评估肿瘤区域灌注及荷瘤血管阻断程度,并指导沿肿瘤外周区域及血供区域行肿瘤整体消融。单纯RFA组33例患者共36个病灶,于常规超声引导下进行消融,按计算方案及定位模式治疗,先消融肿瘤深部或临近其他脏器区域。治疗后1、3、6个月对2组患者行增强CT评价疗效。应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消融病灶个数差异,应用矿检验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6个月肿瘤病灶灭活率差异。结果PAA+RFA组患者PAA后即刻CEUS显示31个病灶(79.5%,31/39)瘤内灌注缺失范围超过70%,其中13个病灶(33.3%,13/39)显示肿瘤整体灌注缺失呈边界清晰规整的“日全食”征;8个病灶(20.5%,8/39)灌注缺失范围达40%~70%。PAA+RFA组38例患者共39个病灶PAA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42支主荷瘤血管良好显示;PAA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35支(83.3%,35/42)荷瘤血管被阻断,3支(7.1%,3/42)血管血流信号明显减少。PAA+RFA组每个肿瘤平均消融(3.18±1.42)个球灶,较单纯RFA组每个肿瘤平均消融(4.32±1.56)个球灶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4,P=0.015)。治疗后1个月PAA+RFA组肿瘤病灶灭活率为92.3%(36/39),高于单纯RFA组的66.7%(24/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4,P=0.001)。结论CEUS证实PAA可成功阻断或减少荷瘤血供,增大射频凝固坏死区,有效降低富血供大肿瘤RFA复发率;重视CEUS指导PAA下RFA治疗,可减少消融病灶数目,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E)治疗肝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肝癌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15例,转移癌9例,治疗病灶总计31个,TAE治疗后1周内行HIFU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14 d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增强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CEUS观察31个病灶治疗覆盖区,19个(61.3%)在各期均为无增强,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2个(38.7%)病灶边缘或中央局部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减退为低增强,提示为肿瘤残存。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0.3%,增强MRI为93.5%,彩色多普勒超声为48.4%。CEUS与增强MRI在评价肿瘤灭活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对肿瘤灭活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DFI(P<0.05)。结论 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HIFU联合TAE治疗后肿瘤灭活程度,可为肝癌治疗近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不同类型肾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9个肾肿瘤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首先由2名医生独立观察肿瘤的造影表现,包括造影剂进入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退出时间、灌注均匀度及有无假包膜等,对各类肿瘤的差异进行比较;其次应用QontraXt软件定量测量肿瘤的峰值强度(P)及达峰时间(TP),借助“肿瘤的相对增强百分数”(△P%)及“肿瘤与皮质的达峰时间差”(△ATP)两指标定量分析并比较各类肿瘤的差异;最后评价超声造影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27个肾透明细胞癌的造影特征与4个低度恶性肾癌、6个肾盂尿路上皮癌、12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显著差异(P〈0.05),主要体现在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增强均匀度及灌注起始时间等四个指标上,定量分析中透明细胞癌的AP%显著高于其他4类肿瘤(P〈0.05);以“快速达峰+高峰值强度”为诊断透明细胞癌的主要标准,辅以“不均匀增强”、“早期进入”为参考标准,诊断准确性达94%。结论超声造影对肾透明细胞癌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肝脏灌注异常动态增强CT表现及其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以期减少误诊可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肝癌合并肝脏灌注异常的CT检查资料,根据CT表现对其病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肝癌合并肝脏灌注异常56例患者共62处,形成原因分为:①肝癌的"盗血"和"虹吸"作用发生肝灌注异常现象26处;②肝动脉-门静脉瘘产生灌注异常30处;③门静脉癌栓形成灌注异常6处.表现为动脉期和/或门静脉期一过性高密度异常强化,平衡期恢复正常.结论 肝癌患者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多样,发病原因和机制复杂,所以在诊断时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检出的价值。方法对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的2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连续成像技术(造影剂SonoVue),延迟相进行全肝快速扫查寻找异常低增强区。并再次注射造影剂对延迟相发现的异常低增强区进行观察,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以增强CT/MRI、穿刺或手术病理诊断、临床及超声随访结果为参照,计算B型超声、超声造影发现病灶个数,计算并对比两种方法对疾病诊断的漏诊率。结果采用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注射SonoVue后,22例患者中,超声造影诊断肝转移瘤4例,B型超声仅诊断2例、漏诊2例;超声造影诊断肝癌或肝癌复发18例,B型超声拟诊14例,漏诊4例。超声造影对22例患者疾病漏诊率为0(0/22),B型超声漏诊率27%(6/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超声发现病灶18个,超声造影检出病变47个,超声造影延迟相新发现病灶29个。结论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注射造影剂可提高肝脏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减少疾病漏诊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直径≤3cm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病例超声造影资料。结果 85例小肾癌中,5例囊性肾癌超声造影时可见分隔状强化,80例实性小肾癌中超声造影呈"快进快退"52例,"快进慢出"20例,"慢进快出"4例,"慢进慢出"4例。小肾癌超声造影时多呈富血供表现,其坏死灶和假包膜造影后更易显示。结论超声造影对常规超声诊断有困难或结果不一致的肾脏小占位病变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CEUS)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CEUS及DCE-MRI对26个乳腺癌肿块大小进行测量,结果与术后肿块病理标本实际测值对比,比较三种方法测量肿块大小的准确性.结果 常规超声测量乳腺癌肿块最大径与病理标本实际测值相差≤2 mm者 7例(7/26,27%),而CEUS和DCE-MRI测量肿块最大径与病理测值相差≤2 mm者分别为16例(16/26,62%)和17例(17/26,65%),CEUS和DCE-MRI测量肿块大小的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 〈0.05).CEUS与DCE-MRI比较,二者准确性吻合度高,一致性好.结论 CEUS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与DCE-MRI吻合度高,是术前准确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可靠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HIFU治疗肝癌106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瘤体体积、临床症状、甲胎蛋白、CT检查结果,并追踪生存时间。结果HIFU治疗后,肝脏肿瘤体积缩小(P〈0.01),CT显示治疗靶区坏死明确,周围邻近脏器未见明显损伤,治疗区CT值降低(P〈0.01),动脉期、门脉期无强化或强化减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胎蛋白转阴或明显降低(P〈0.01)。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HIFU是一有效的无创性治疗肝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局部治疗后超声造影表现及超声造影在局部治疗后对肝内残留和复发灶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射频消融(RFA)、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及肝动脉内灌注化疗及栓塞(TACE)4种治疗方法对114例原发性肝癌(96例)及肝转移癌(18例)患者共计119个病灶进行局部治疗,并于治疗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分型:(1)结节增强型;(2)团块增强型;(3)环状增强型;(4)不规则增强型;(5)退出型及;(6)无增强型。依据超声造影分型诊断结果对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病灶治疗后有无灭活、复发或残留进行评价以指导进一步消融治疗。结果以无增强型作为肿瘤灭活诊断标准,以结节增强型、团块增强型、环状增强型、不规则增强型及退出型作为残留复发的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98.1%、特异性92.4%、准确性94.9%、阳性预测值91.2%及阴性预测值为98.4%。结论6种超声造影分型表现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局部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灶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在诊断直径≤3cm肝脏占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3cm的肝脏占位病灶40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增强CT/MRI检查,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诊断≤3cm肝占位病变的准确性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诊断≤3cm的肝脏占位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90.0%及82.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k=0.69)。对于病史不明确的单个占位病灶,超声造影可通过对增强时相的比较分析,鉴别其性质。结论超声造影及增强CT/MRI对≤3cm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均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消化系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造影表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瘤(NET)原发病灶及肝转移灶超声造影(CEUS)表现特征,评价CEUS诊断消化系NET的价值。方法 2005—2009年Charité医院收治90例经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消化系NET患者。回顾性分析79个消化系NET原发病灶、510个肝转移灶常规超声表现及69个原发病灶、70个肝转移灶CEUS表现。结果常规超声示79个消化系NET原发病灶以低回声和混合回声为主,69.7%(23/33)的小肠NET原发病灶和64.3%(18/28)的胰腺NET原发病灶内部回声不均,27.8%(22/79)的消化系NET原发病灶含部分液化区。CEUS示69个消化系NET原发病灶中93.3%(63/69)血供丰富,72.5%(50/69)呈向心性增强。常规超声示510个肝转移灶中39.1%(199/510)表现为低回声,34.1%(174/510)为高回声,23.7%(121/510)为混合回声;32.7%(167/510)的肝转移灶周围存在声晕。CEUS示肝转移灶中70.0%(49/70)为向心性增强,27.1%(19/70)为快速整体增强,呈离心充盈的仅占2.9%(2/70);78.7%(55/70)的肝转移灶在60s内开始出现增强消退。结论消化系NET原发病灶及肝转移灶具有特征性CEUS表现。CEUS可作为NET影像诊断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